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29755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2cf655f9849305ddc3d26_351201.jpg)
何为菩萨?
何为金刚?
大家阐释佛学概念
详细解读经典佛法
全彩图文 干货满满 裸背装帧 舒适阅读体验
本书是“通识中国”书系的分册之一。
本书对佛教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释迦牟尼在印度创教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不只在宗教信仰方面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中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元素。了解中国佛教基本知识,既能为深入研习佛学打好基础,也能对提高国学知识储备有所帮助。
本书旨在使读者形成对中国佛教的基本认知,从基本知识、基本教义、修行方法、佛教历史、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八宗祖庭、佛教人物、佛教经典等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章【基础知识】
什么是佛教? 10
什么是菩萨? 12
什么是罗汉? 15
什么是『三宝』? 18
什么是和尚、尼姑、居士? 20
什么是禅师、律师和法师? 22
什么叫作舍利? 24
什么是涅槃? 26
什么是『解脱』? 28
第二章 【基本教义】
缘起论 32
因果观 34
无常观 36
四圣谛 39
戒、定、慧三学 42
六根、六尘、六识 44
四大皆空 48
五蕴皆空 50
六道轮回 53
西方净土 54
第三章【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 58
渐修与顿悟 60
不二法门 62
含佛法门 72
超度之灵 74
第四章【佛教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 78
魏晋南北朝佛教 80
隋代佛教 89
唐代佛教 92
宋代佛教 94
藏传佛教 97
第五章【中国佛教宗派】
三论宗 104
法相宗 106
天台宗 108
华严宗 110
禅宗 114
净土宗 115
律宗 117
密宗 119
第六章【中国佛教八宗祖庭】
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124
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 130
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133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137
禅宗祖庭少林寺 140
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143
律宗祖庭净业寺 147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151
第七章【佛教人物】
四大译经家 156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159
净土初祖慧远 161
禅宗六祖慧能 163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 166
济公和尚 169
莲华生 171
明末四大高僧 173
佛教改革家太虚 179
中兴南山宗的弘一 183
第八章【佛教经典】
佛经的产生 188
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 191
大乘佛教经典 193
《四十二章经》 19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0
《金刚经》 201
《法华经》 203
『净土三经』 206
《华严经》 208
《六祖坛经》 210
禅宗史籍 212
《五灯会元》 215
第九章【佛教仪轨】
佛堂的布置规则 220
袈裟的仪轨 222
法器的仪轨 224
五戒、八戒、具足戒 226
佛教徒的传戒仪式 228
课诵仪式 230
水陆法会 232
放『焰口』 234
四月初八佛诞节 236
『腊八』佛成道日 238
盂兰盆会 240
第十章【佛教与文化艺术】
云冈石窟 244
龙门石窟 247
敦煌石窟 252
麦积山石窟 255
佛教名塔 258
佛教文学的形式 261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264
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贡献 267
第十一章【佛教诗歌】
寒山《欲得安身处》 272
王维《终南别业》 276
王维《辛夷坞》 280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82
庞蕴《日用事无别》 286
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289
杜荀鹤《悟空上人院夏日题诗》293
怀浚《家在闽山东复东》 295
释契此《插秧诗》 297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99
克勤《悟道诗》 301
慧开《颂平常心是道》 303
德清《醒世歌》 305
【参考文献】
《通识中国佛教》是“通识中国书系”中的一册。
本书对佛教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释迦牟尼在印度创教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不只在宗教信仰方面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中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元素。了解中国佛教基本知识,既能为深入研习佛学打好基础,也能对提高国学知识储备有所帮助。
本书旨在使读者形成对中国佛教的基本认知,从基本知识、基本教义、修行方法、佛教历史、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八宗祖庭、佛教人物、佛教经典、佛教仪轨、佛教文化艺术、佛教诗歌等方面进行介绍。
基本知识:对佛教的基本称谓和概念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菩萨、罗汉、三宝,什么是比丘、比丘尼、居士,什么是解脱、涅槃等基本概念有所认知。
基本教义:重点介绍缘起论、因果观、无常观、四圣谛、三学、六根清净、四大五蕴皆空、六道轮回、西方净土等思想义理,这些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和特色思想,是佛教义理的精髓。
修行方法:介绍六度、渐修与顿悟、念佛法门等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佛教历史:介绍佛教自东汉至隋唐,汉传佛教渐渐融摄为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八个大乘佛教宗派的历史进程,以及密宗在西藏的发展。
中国佛教宗派:介绍中国佛教八宗的思想精华,如三论宗“缘起性空”、法相宗“万法唯识”、天台宗“一念三千”、华严宗“法界缘起”、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宗念佛法门、律宗传持戒律、密宗“三密加持”等,读者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领略各宗的思想精髓及深妙奥义。
中国佛教八宗祖庭:介绍与佛教八宗开宗立派所在佛寺的历史文化,即法相宗大慈恩寺、天台宗国清寺、三论宗草堂寺、华严宗华严寺、禅宗少林寺、律宗净业寺、净土宗香积寺、密宗大兴善寺等。
佛教人物:介绍佛教历史上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如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义净)、达摩、慧远、慧能、玄奘、莲华生、明末四大高僧(袾宏、真可、德清和智旭)、太虚、弘一等著名法师的生平和贡献。
佛教经典:佛经是佛教思想的载体,《阿含经》《四十二章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净土三经》《坛经》《五灯会元》等佛教典籍内容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佛教仪轨:仪轨是指佛门僧侣普遍遵守的礼仪制度,佛教的仪轨涉及修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怎样布置佛堂,怎样穿着袈裟,怎样使用法器,怎样受戒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佛教与文化艺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三教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深刻影响了哲学、文学、语言、建筑、音乐、书画等领域的发展。
佛教诗歌:文人及僧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理解佛禅、修习佛禅、参悟佛禅的心得体会,或宣扬佛禅哲理,或表现禅意禅趣。佛教思想内涵及审美特质对诗人的艺术思维、思想层次以及诗歌境界的探寻,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儒家诗教传统的诗学体系。
本书的出版缘于众多善缘的成就,其中有曹胜高教授的发起及统筹,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促成,有前贤时哲的学术成果的启发。此外,辛鹏宇博士为本书撰写了9万余字。感谢一切善缘!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爱好佛学、爱好国学的读者有所裨益。
什么是佛教?
佛教,广义上说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上说,就是佛陀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叫作佛法。佛法的“法”字,梵语音译为达摩(dharma),意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和觉悟的方法。在另外的情况下,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作法。“一切法”“诸法”就是“一切事物”“宇宙万物”的意思。
佛教分为大乘(Mahayana)和小乘(Hinayana)两大宗派。大乘就像是一辆大的车子,大的车子能把很多人从烦恼的此岸拉到智慧的彼岸,是以救世、利他作为宗旨的。而小乘呢,好比是一部很小的车子,只能把你自己一个拉过去,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信仰观念上说,佛教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佛是从印度古代梵文Buddha音译出来的“佛陀”的简称,意译“觉者”,即指觉悟了的人。佛陀的觉悟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觉悟,即自觉;二是使他人也得觉悟,即觉他;三是自觉觉他都达到了圆满的层次,即圆觉。普通人没有这三种觉悟中的任何一种觉悟。声闻和缘觉有的是自觉;菩萨自觉觉他,但自觉没有佛那么深,觉他没有佛那么广,所以没有达到觉满的层次;只有佛才具备这三项的全部内涵。
与“佛”同义的词是“如来”。“如来”的“如”字,是“真如”,即真理。“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为的是度化众生。“如来”本是一个通用名词,是“佛陀”的异名。“如来”的意思就是佛。有人将“如来”和“佛”并称,称为“如来佛”,这就成了同义重复。
从基本教义方面说,佛教主张人的生命及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常的,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要承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只有按照佛所给予的启示努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跳出苦海,进入持久欢乐、祥和、自由的涅槃彼岸。
从生命存在形式而言,佛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体不外乎凡、圣两类,总称六凡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彻底摆脱了痛苦,属于觉悟的圣者一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属于迷惑的凡者一类,合称六道。六道众生无一例外地要在无边的苦海中挣扎煎熬,不同的是每一道众生所承受的苦痛有着本质的分别,天道的处境较好,人道的处境次之,阿修罗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依次越来越差。
佛教的基本活动场所统称为寺院,其中比丘尼住的寺院又称作“庵”。僧人居住在寺院中,多依受戒时间的长短确定长幼次序。住持为寺院之主,经过升座仪式后,就成为“方丈”,全面负责本寺的各种佛事活动。除住持外,寺院还设有负责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事务的班首和各种执事,负责掌管库房、接待僧俗、管理僧众威仪、主持仪式、主管大众饭食斋粥等事宜。班首、执事均由住持聘请或任命。
宗教仪轨方面,汉地佛教要求僧人每日早、晚两次齐集大殿,共同修行。每日早斋和午斋,僧人还要以所食之物供养诸佛菩萨,回向给施主,为众生发愿。农历每月十五、三十两日,僧人都要共聚一处举行“布萨”,即一起念诵戒律并自我检查是否违犯了戒律;如有违犯,要进行忏悔。此外,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僧人们应在一座寺院中定居下来,专心修持,不得随意他往,叫作“安居”,或称“结夏”。汉地佛教寺院每年还要不定期地举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动,其中以“水陆法会”的规模最盛大、最隆重,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最普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