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515686
☆佛教文献学巨匠辛嶋静志导师诺曼研究之缩影
☆深入浅出,为读者剖析佛教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本书虽然是一部概论性的普及读物,信息量却极大,是一部真正的“大家小书”
诺曼曾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行了一系列演讲。此一演讲共分十讲,主要是从一位佛教语言文献学家的角度来谈佛教研究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这些演讲内容,后来就结集成本书。作为一位佛教语言文献学优秀的学者,诺曼试图将本领域之中极为深奥的问题,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向“普通读者”作一番细致入微的阐述。在这十讲之中,诺曼教授谈了如何从语言文献学角度来看待佛教起源的一些重要问题,着重研究了书面文字书写之前佛教文献的口传传统,并指出这种传统对后世佛教文献形成的重大影响。诺曼还在演讲中谈到了佛教与各个印度区域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佛陀究竟讲述何种方言这一类问题的学术研究情况。之后继续讨论了佛教文献的写定及梵语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各种文献的扭曲,通过各种精细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文献错误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
可以说,《佛教文献学十讲》虽然是一部概论性的普及读物,信息量却极大,是一部真正的“大家小书”。
本书缩略语说明
巴利经名缩略语
译者序一
译者序二
原作者前言
第一讲 佛教与文献学
第二讲 佛教及其起源
第三讲 佛教与口授传统
第四讲 佛教与区域性方言
第五讲 佛教与书写
第六讲 佛教与梵语化
第七讲 佛教与阿育王
第八讲 佛教与“藏经性”
第九讲 佛教与注释传统
第十讲 文献学与佛教
专名对译
引用书目
译者序一
初闻诺曼(K.R.Norman)其名,是因其文《四圣谛——巴利语法问题》(The Four Noble Truths: A Problem of Pāli Syntax)。那时候,因自学巴利语,我正逐字逐句分析《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 SN 56.11)。在分析“这苦集、苦灭、苦灭之道圣谛”这类表述时,我碰到了语法不通的疑问。尤有甚者,语法分析居然得出“这苦集圣谛应被舍弃”如此明显错误的表述,这着实让人难以置信!我后来才发现,诺曼教授早已注意到这些语法问题,并在上文里,通过此经梵、巴、俗语版的对比给出解答。他认为:“四圣谛”表述的原型极可能不含“圣”字,正是由于“圣”字的引入,造成了语法、文意上的困惑。此文为我的文献学启蒙。后来,我又在诺曼氏《对涅槃的几点误解》(The Mistaken Ideas About Nibbāna)一文中,再次见到文献学方法的应用,用以厘清佛教基本概念,如“涅槃、般涅槃”、“有余依、无余依涅槃”等。
何谓文献学方法?诺曼教授的本系列讲座显示: 文献学是多语种、跨文本的字斟句酌,是文字上的“考古”。它不光要厘清词义,还要穷究为何有此义,词义又是如何形成的。也许,“四谛”或“四圣谛”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教义,但被奉为“第一经”的《转法轮经》里,居然出现连初学者都能一眼看出的语法含混,这不禁令人惊讶!“圣谛”的说法已根深蒂固,对其置疑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我对诺曼氏的学者风范敬佩有加,是为翻译本讲稿系列之初衷。
动笔之初,正值新加坡佛学院纪赟教授译完头二讲,遂建议与其合译,并有幸获得首肯。在译完自己的部分后,欲罢不能,经同意又译完其余。翻译固然有推介佳作之意,但也为了细读,而翻译正是“超细”的阅读,它与文献学字斟句酌的态度异曲同工。纪教授为我提供了许多汉语佛学知识,纠正和改进了我的“英式中文”,也为出版事宜四处奔走,谨此诚挚致谢!
我于2014年取得原文作者的汉译授权。当时,诺曼氏年事已高,不再处理任何学术事务,授权通过其巴利圣典学会(Pali Text Society)的代理人普瑞特博士(Dr.William Pruitt)取得。诺曼教授毕生致力于佛教文献学研究,常能从文字上,以“界外”视角,独立思考约定俗成、根深蒂固的观念,提出不同的诠释。他的学术成果极其丰盛。光是论文集便有八册,文章约有180篇之多。
毕生研究佛教文献学的诺曼氏自认非佛教徒,这点耐人寻味。不过,要是毕生字斟句酌的结果,是对言诠局限的体悟,从而超越“徒”或“非徒”的言说标签,那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禅宗说: 指月之指非月。《金刚经》名句云: 说是什么,并非真是什么,所以才说是什么。商羯罗也有感作颂:“非空、非非空,以不二元故;完满吠檀多,如何堪言说?”即使在量子物理学领域,人们也惊讶地发现: 被我们观察的对象,由于我们观察的介入,就不再是原貌。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总在我们的描述所不及之处。
佛教视世俗言说为“戏论”(prapañca),并引导人们超越之:“一切认知所得与戏论的寂灭,为自在吉祥。无论在何处、对何人,皆无任何佛陀宣说之法。”(《中论》25.24今译)经中也如此形容获得涅槃者:“对他而言,那些人们能用来描述他的(称谓),不复存在。当一切‘法’都消失时,所有言说途径也随之消亡。”
但佛经也指出:“不依世俗言说,胜义无从宣示。”(《中论》24.10今译)看来,要摆脱文字的羁绊,我们还得先有诺曼氏深究文字的态度。谨以此译作向其学风致敬!
陈世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