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24375
★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张其姝感动新作,动人讲述民国临水照花人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张其姝潜心研究三年,数次增删,倾情讲述偶像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爱情往事,并结合其文学作品,解读其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还原一个真实、多面、传奇的张爱玲。
★一个女子,只有越独立越坚强,才能不惧人世颠沛流离,不惧人生风吹雨打,不惧爱情坎坷波折。
张爱玲告诉我们:先天得到的都是侥幸,后天失去的才是人生。
许多姑娘总羡慕别人出身好,但出身好不代表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失去是人生的常态,重要的是努力和坚强。
即使出身再好,如果在人生道路上陷入绝境,如果没有清醒的人生态度,也经不起起伏与打击。
只有看透人生和爱情,自尊、自爱、自信地活着,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不受伤害。
★生活无论好与坏,都是经历,都是成长,你要无所畏惧,活得自由洒脱。
张爱玲虽出身贵族门第,却自幼父母失和,缺乏家庭温暖,却造就了她早熟的个性,对待一切事物都格外敏感,对人情冷暖看得格外透彻;与胡兰成谈的那次恋爱引起轰动,却因对方的背叛而惨淡收场,但她该放手时就放手,果断转身,不迷茫,不犹豫,不妥协,不慌张,远离渣男,勇敢前行,寻找人生的幸福。
骄傲的贵族少女、敏感的单亲孩子、早早成名的天才作家、不通家务的女子、为爱扑火的飞蛾、孤独终老的异乡人……这些标签都是她,又都不是她。
在她的文字里,她把自己掰碎了,一点点地碾过,*后什么都分辨不清。就像扑鼻而来的香气,惹得无数人意动,前味可是清淡的?中调可变得浓郁?尾香可曾袅绕?字里行间,来回搅着。
人人都爱张爱玲,点燃她,烧透她,回味她。
*后只剩下尘灰满地。
或许,闻过这香,听过这段故事,怀着意犹未尽的念想,便不枉心字香烧,不枉一生一世念。
本书通过讲述张爱玲的人生经历、爱情故事,并结合其文学作品,解读其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还原一个真实、多面、传奇的张爱玲。
第一炉香:苏合香
卷一 张家公馆
卷二 金童玉女
卷三 童年旧梦
第二炉香:甘松香
卷一 劳燕分飞
卷二 天才梦想
第三炉香:白木香
卷一 红楼梦魇
卷二 临水照花
卷三 香港岁月
第四炉香:沉水香
卷一 红颜知己
卷二 上海风云
卷三 初露锋芒
卷四 亦敌亦友
第五炉香:郁金香
卷一 倾城之恋
卷二 低到尘埃
卷三 因为懂得
卷四 独自萎谢
第六炉香:龙涎香
卷一 既见君子
卷二 远走他乡
第七炉香:伽南香
卷一 执子之手
卷二 天涯苦旅
第八炉香:安息香
卷一 大隐于市
卷二 未见团圆
尾 语 只有香如故
附 录 张爱玲生平大事记
闻香似是故人来
张爱玲是惯会用比喻的,三十年前的月亮、白流苏的玻璃雨衣、红玫瑰和白玫瑰……样样精到,有锦衣裹着疮痍,也有骷髅贴着画皮,一见惊艳,一眼钟情。
可是很少有人能用什物来比喻张爱玲,印象里,最好的也就是那句“白描的牡丹”。
她不美,若说雪肤花貌,假了,也俗了。但她实在是气质天成,一抬眉,一觑眼,都有点漫不经心的傲。这是荣华里养成的优雅,虽无国色,却也倾城。
这比喻好,张爱玲也喜欢,但多少有点情人间的谄媚。她是不适合用花来比喻的:幽静的是兰,闲逸的是菊,冷艳的是梅,芬芳的是桂……她哪样都不像,不够娇,也不够柔。
她应该是一炉香。
在风味,不在色。
一炉好香,很难得,也很难懂。
制香,就如同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从活生生的草木,到香气沁人心脾的粉与末,被采摘、被清洗、被晾晒、被烘焙、被研磨……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就少一味。
点香,就好像让灵魂独处于另一片宁静天地。在窗明几净的小室,摆上青色的陶瓷熏炉,沐浴静处,不做别的事,只静静地睡在香气里,就有故人入梦。
爱与恨都被揉碎,笑与泪都被拿捏,冷暖与悲欢都被尘封。
一生光阴,原来最后只得一炉香。
她是龙涎香,在王公贵族的宅邸,只闻名,难晤面。张爱玲本就生于高门,清朝重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这层光环犹如锦绣,她的才华便是锦上花。虽然她会为打碎六百元的玻璃而烦恼,虽然她会为一件夹袍穿了又穿而不开心,她的风雅依然不会是几钱银子能买到的。
她是降真香,曾经显赫,如今难觅芳踪,无人能懂。谁能懂张爱玲呢?打个照面容易,明心见性太难,或许时间带来的摩擦能增进这种了解,但张爱玲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多半是过客。她说,她对别人要求不高,只要能懂她一星半点,她便满足。这种懂得,也只是囫囵吞枣,未及细品。
她是沉水香,也曾低到尘埃里,将满腔心事深埋春秋。张爱玲擅长写风月,顾曼桢和沈世钧、曹七巧和姜季泽、葛薇龙和乔琪,各自都有些磨人而甜腻的小心思;但她又不擅长写风月,男女之间那点欲说还休,在她那儿,兜兜转转却成了一场凉薄的暗算。因为她是吃了亏的,她一下笔,情爱便烟消云散,隔着烟,都是看不真切的较量。
丁香温和,茴香辛辣,苏合香甘甜。
檀香最幽,藿香最烈,白芷香最苦。
我喜欢把张爱玲比喻成香,她是传奇,她是袅袅不可追的梦,不可抵达,不可复制。
闻得炉中香,便懂人世情。
很多人读过张爱玲,很多人写过张爱玲。
骄傲的贵族少女、敏感的单亲孩子、早早成名的天才作家、不通家务的女子、为爱扑火的飞蛾、孤独终老的异乡人……这些标签都是她,又都不是她。
在她的文字里,她把自己掰碎了,一点点地碾过,最后什么都分辨不清。就像扑鼻而来的香气,惹得无数人意动,前味可是清淡的?中调可变得浓郁?尾香可曾袅绕?字里行间,来回搅着。
人人都爱张爱玲,点燃她,烧透她,回味她。
最后只剩下尘灰满地。
或许,闻过这香,听过这段故事,怀着意犹未尽的念想,便不枉心字香烧,不枉一生一世念。
——贾平凹
★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王安忆
★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王小波
★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
★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李欧梵
★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叶兆言
《倾城之恋》里,白家作为没落了的名门望族,没剩下什么权与贵,只落得一点镜花水月的脸面。捞不着实打实的好处,用来自欺欺人而已,等肚子饿了,背地里还得卖田卖房,哪里还有半点小姐公子的富贵?气?
张爱玲写得刻薄而实诚,因为她经历过,那个陈旧而迷糊的白家,多少带了些张家公馆的影子。
张爱玲就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这房子大有来头,是清末名臣李鸿章送给女儿的陪嫁。传到张爱玲,已经是第三代了。
煊赫家声不再,富贵风流还隐约有些骨架。
连廊可通行的走马楼,西洋式的花纹装饰,草木葱茏的园子……这在当时都是很时髦的,经风历雨,后来,零零星星地拆散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并没有多少引以为荣,反而有些隔岸观火的漠然,就像隔着博物馆的一层玻璃,里头的东西再精美难得,也打动不了她,因为那不是她?的。
或许,她的祖辈确实有过风云际会,可是等到她出生,他们只剩一团模糊的身影。那不是什么可以装裱起来的水墨,留着对外人吹嘘,那只是遗老们不合时宜的陈旧与尴尬。
都说张爱玲出身显贵,其实张家出仕做官的历史并不长,好在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子弟。曾祖父张印塘就是个耿直的好官,因为太耿直,官做得不算太大,但他和李鸿章同事过几次,还一起经历过战争,交情不错。他病逝时,儿子张佩纶才七岁。
这是个有骨气的少年郎。他一心要光耀门楣,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留在北京为官,很快就名声大振,是李鸿章都赞叹有加的“清流”人物,与张之洞、陈宝琛等人齐名。
连袁世凯也说过,天下翰林真能通的,他眼里只有三个半,张佩纶、徐世昌、杨士骧,算三个全人,张謇算半个。
不管是出于对故人之子的照拂,还是出于对青年后生的激赏,反正李鸿章对张佩纶是青睐有加,连他的长子都为此心生忌妒,对张佩纶抱有敌?意。
张家的富贵显赫,多少沾了李鸿章的光。
张佩纶虽然能干,到底不够老辣。中法战争爆发时,他挺身而出,多次上奏,主张正面应战。朝廷授予他三品卿衔,让他督办福建海疆事宜,文官干武将的活,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张佩纶比较倒霉。
他抵达福建后,中法已是剑拔弩张。他亲自勘察了闽江沿岸的地势要塞,提出沉船堵塞闽江口,让法军的船只无法入内。不过,这时候清廷还抱着议和的幻想,禁止张佩纶有所动作,结果大量的法国军舰进入闽江,清军一败涂地。
据说,法军舰队的司令曾经给张佩纶发电报,让他在十二小时内投降,否则就攻打福建水师。张佩纶没有收到电报,仍然负隅顽抗,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这场败仗需要有人负责,张佩纶避无可避,被朝廷发配到了边?疆。
人到中年,功业无成,声名坠落,没有什么比这更打击一个男人了。雪上加霜的是,这个男人还刚刚遭遇了丧子之痛。
张佩纶的原配是朱家女儿朱芷芗。她是养在深闺的娇小姐,她父亲是深受恭亲王信任的名士,这桩婚事算不上门当户对,却意外融洽。朱家对这位女婿实在是厚爱,不仅体贴他家贫,一手包揽了婚礼,还将满屋珍贵的藏书都送给了他。
朱芷芗能通诗书,又能里里外外地操持家务,张佩纶对这位发妻又爱又怜,婚后不满五年,两人便育有两儿一女,可见感情深厚。不幸的是,朱芷芗和小女儿先后因病离世,给了张佩纶一记重创。
两个儿子还小,没多久,他又续娶了后来任闽浙总督的边宝泉的女儿边粹玉。他前往福建时,边粹玉已经有了身孕,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在枪林弹雨中还不忘写信劝解:“兄现驻马尾,看山饮酒,静坐读书,较在省尤?适。”
但是,传回北京的战况一次比一次糟糕,边粹玉提心吊胆,早产生下一个儿子,几个月后竟然夭折了。她自己也抑郁成疾,又因为担心丈夫,在悲痛中离开了人世。
带着满身失意,张佩纶离开了北京,这一走,就是三年。
等他再次从边地回来,朝堂之上已是风云变幻,他也不复先前的荣光。李鸿章倒是很看好这个满身风骨的年轻人,他伸手拉了一把,不仅将张佩纶收入幕下,还将长女李菊耦嫁了过去。
李鸿章的女儿可不愁嫁,何况是捧在手心的长女。为此,李鸿章的夫人大吵大闹。要知道,那时张佩纶已经四十一岁,而李菊耦才二十二岁,况且李菊耦生得那么好,细眉妙目,一颦一笑都有书卷气。
连张爱玲也不相信祖父和祖母之间有什么真感情。其实这对老夫少妻,并没有外界想得那么不甘不愿,婚事是李菊耦自己点头应允的,她说:“想必爹爹眼力不差。”
对一个满腹才华的男人来说,年长并不是什么缺点,阅历会带来相应的魅力。李菊耦自小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才学和胸襟非一般女子可比,她看不上富贵的纨绔子弟,对几经起落的张佩纶,多少怀有惜才之心和敬佩之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