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38874
编辑推荐
1.《居里夫人自传》》比肩《人类群星闪耀时》,新语文指定阅读数目!随书收录《皮埃尔•居里传》!
2.居里夫人是亿万中国青少年的精神楷模,告诉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
3.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4.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励志传奇,爱因斯坦倍加推崇,拥有亿万读者的个人传记!
5.随书附赠居里夫人版精美明信片!
6.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哈佛大学113位教授开列的“推荐阅读书目”。
内容简介
《居里夫人自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语言直白、坦诚,是一个普通女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是由居里夫人撰写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书稿记录了并肩战斗的两位科学名人的一生,从中体现出来的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德至今仍值得世人学习。
目 录
译本序/01
导 读/07
第一卷 居里夫人自传
第一章 我的家庭/003
第二章 婚后生活/019
第三章 战争中的我/040
第四章 美国之行/056
居里夫人年表/066
第二卷 皮埃尔•居里传
前 言/083
第一章 居里家族/085
第二章 青年时期的梦想/092
第三章 学校的初期生活/099
第四章 婚姻和家庭,性格与品德/115
第五章 梦想成真,发现了镭/129
第六章 为争取工作条件而斗争/138
第七章 民族的悲痛/159
附录一 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介文章选录/165
附录二 亲人驾鹤去,空留思念情/171
附录三 悼念玛丽•居里/189
附录四 我的信念/191
后记一 伟大的发现/194
后记二 晚年的辉煌/199
导 读/07
第一卷 居里夫人自传
第一章 我的家庭/003
第二章 婚后生活/019
第三章 战争中的我/040
第四章 美国之行/056
居里夫人年表/066
第二卷 皮埃尔•居里传
前 言/083
第一章 居里家族/085
第二章 青年时期的梦想/092
第三章 学校的初期生活/099
第四章 婚姻和家庭,性格与品德/115
第五章 梦想成真,发现了镭/129
第六章 为争取工作条件而斗争/138
第七章 民族的悲痛/159
附录一 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介文章选录/165
附录二 亲人驾鹤去,空留思念情/171
附录三 悼念玛丽•居里/189
附录四 我的信念/191
后记一 伟大的发现/194
后记二 晚年的辉煌/199
前 言
译本序
若干年前,当我还是个初中生时,我就听到老师们崇敬有加地对我们讲述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好几十年前的我那听得入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脑子里仍旧不时地浮现出来。少年时的我,只知道她是个外国女人,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今天,出版社约我翻译她的自传,我当然是欣然从命,因为这可以让我有机会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这种有意义的事情,谁都会很乐意地去做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不言而喻的,她同时也是一位谦虚的科学家。她之所以写自传,完全是不好意思再拖延美国好友、女记者梅乐内夫人让她写自传的一再劝说,以致让她失望。这位美国女记者为了支持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国妇女积极捐款资助居里夫人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的研究工作。最后,梅乐内夫人用妇女界的捐款购买了一克镭相赠,美国总统哈定亲自主持了捐赠仪式,令前来美国接受捐赠的居里夫人感动不已。在这个异国友人的敦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为其难地动起笔来。她的自传有数万字,直白、坦诚,不加修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的普通家庭的女孩,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之后只身前往巴黎大学求学。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其苦其累可以想象。在与皮埃尔·居里相识、相知,到喜结良缘,性格相近、志趣相投的夫妻二人,为了科学研究而甘于寂寞,过着清贫的生活,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并将它运用到医学上,救死扶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带领医疗队,奔赴各个战区,利用与丈夫共同发明的X光设备,积极地投入抢救伤病员的行列中去。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在战争爆发后,又在前线当上了白衣天使,其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她与丈夫一样,整天待在由于经费不足而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实验室里,冒着有毒气体伤害的危险,为寻找新元素而废寝忘食,先后发现了镭、钋、钍等当时尚不为人知的新元素。由于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卓越成就,他们和贝克莱尔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获得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遇车祸而英年早逝之后,不到四十岁的她,中年丧夫,曾一度被这意外的沉重打击击倒,终日思念自己的丈夫——科学研究事业上的战友和朋友。但最后,她还是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一边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照顾年迈的公公,一边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奖,真可谓史无前例。
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记述了皮埃尔·居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感染着、鼓舞着自己的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增添了福祉。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人愿,他因惨遭飞来横祸而丧生。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离世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
我仅在此摘录几篇知名科学家在吊唁中对他的评价的片段,作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缅怀。
法国著名科学家普安卡雷在法国科学院的悼念会上的悼词: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不言而喻的,她同时也是一位谦虚的科学家。她之所以写自传,完全是不好意思再拖延美国好友、女记者梅乐内夫人让她写自传的一再劝说,以致让她失望。这位美国女记者为了支持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国妇女积极捐款资助居里夫人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的研究工作。最后,梅乐内夫人用妇女界的捐款购买了一克镭相赠,美国总统哈定亲自主持了捐赠仪式,令前来美国接受捐赠的居里夫人感动不已。在这个异国友人的敦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为其难地动起笔来。她的自传有数万字,直白、坦诚,不加修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的普通家庭的女孩,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之后只身前往巴黎大学求学。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其苦其累可以想象。在与皮埃尔·居里相识、相知,到喜结良缘,性格相近、志趣相投的夫妻二人,为了科学研究而甘于寂寞,过着清贫的生活,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并将它运用到医学上,救死扶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带领医疗队,奔赴各个战区,利用与丈夫共同发明的X光设备,积极地投入抢救伤病员的行列中去。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在战争爆发后,又在前线当上了白衣天使,其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她与丈夫一样,整天待在由于经费不足而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实验室里,冒着有毒气体伤害的危险,为寻找新元素而废寝忘食,先后发现了镭、钋、钍等当时尚不为人知的新元素。由于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卓越成就,他们和贝克莱尔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获得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遇车祸而英年早逝之后,不到四十岁的她,中年丧夫,曾一度被这意外的沉重打击击倒,终日思念自己的丈夫——科学研究事业上的战友和朋友。但最后,她还是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一边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照顾年迈的公公,一边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奖,真可谓史无前例。
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记述了皮埃尔·居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感染着、鼓舞着自己的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增添了福祉。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人愿,他因惨遭飞来横祸而丧生。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离世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
我仅在此摘录几篇知名科学家在吊唁中对他的评价的片段,作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缅怀。
法国著名科学家普安卡雷在法国科学院的悼念会上的悼词:
在物理学研究中,居里先生头脑缜密细致至极,能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别人很可能被引入歧途的错综复杂的谜团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能体会到他的真诚、率直,可以说,从他的温柔谦和、天真坦率、思维敏捷之中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在他的朋友们,甚至对手们面前,他总是礼让三分……谁能想到这么温柔可爱的一个人却深藏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呢?他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在绝对真诚的道德理想上也绝不妥协……
著名科学家让·佩兰在1906年5月的一期《当月》杂志上撰文:
但凡认识皮埃尔·居里的人都知道,与他在一起,你那种急于工作、急于研究、急于弄出个水落石出的需要就会油然而生。我们将把这种感受广为宣扬,以此来更好地缅怀他。我们还将从他那张苍白但英俊的面庞上探寻那种使得接近他的人力量倍增的感召力的秘密……
他的学生,著名科学家什内沃1906年4月在物理和化学学校校友联谊会上的发言:
我们中间有些人对他不无道理地崇拜至极。就我本人而言,除了我的家人以外,他就是我最爱戴的一个人,因为他懂得如何以一种极大的、细心的爱去关怀我这个卑微的助手。他对人和蔼可亲,他的助手们都非常崇敬他。当实验室里的学生们听见噩耗时,一个个泪流满面,痛不欲生……
他的学生、后来的继任者、著名科学家朗之万1906年7月在《当月》杂志上撰文:
我作为学生走进他的实验室时,他只有二十九岁,但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整整十年的时光使他做起实验来游刃有余。尽管我们才疏学浅,笨手笨脚,但一见到他在悉心指教时那副成竹在胸的坚定神态以及他那腼腆但坦然的表情,我们便心中有底,不慌不忙地、认认真真地跟着他做起来……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也许就是在实验室里的那段时光。我站在黑板前面,听他兴致勃勃地同我们交谈,启发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激起我们对科学的热情与爱好。他的探索精神很强,而且极富感染力。他知识面宽广而扎实,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还有许多人,包括名闻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以及皮埃尔·居里的学生们的缅怀文章和讲话,不一而足。从以上所摘录的不多的一些片断中,就足以看出皮埃尔·居里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引述居里夫人的原话来结束我的这篇译序吧:
他像是一个感悟真理的先知,完全摆脱了羁绊,全身心地向往理性和真知。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只要以追求理想为自己的生活目的,以自由和正直的精神鼓舞自己勇往直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们就完全可以像他一样达到尽善尽美的精神境界。
陈筱卿
媒体评论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成果和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很少有一部名人自传像《居里夫人自传》一样,几十年长销不衰。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仅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她的这部内心独白和奋斗经历同样也创造了图书销售的奇迹。
——亚马逊书店
——亚马逊书店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我的美国朋友们要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我最后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凑凑合合地写了这个简略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在这本简略的传记里写出我一生中全部的感受,也无法详述我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加模糊不清,竟至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许多事情似乎应该是与我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和支配着他,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往前走。这条主线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容易找到。有了这条主线,就会明白当初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那么做,就可以看到当事人的性格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我祖籍波兰,名叫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父母双亲都出生于波兰的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家父家母那样拥有一份小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我的祖父领导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年轻女子为妻。她很年轻,但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我的父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怀念着自己的恩师。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总会遇见一些父母亲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总要向我倾诉他们对我父母亲的温馨怀念。
我的父母亲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都保持着来往。每到放假,我就会跑到农村亲戚家里去小住,这使得我对波兰的农村情况颇为了解,而且也使我喜欢上了农村。在农村,我会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怀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我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我大姐在十四岁时不幸病逝,所以我只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由于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我母亲悲恸欲绝,因而患了不治之症,年仅四十二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才九岁。我哥哥也只有十三岁。全家人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大姐的突然西去,是我一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这之后,我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陷于忧伤悲戚、沮丧消沉之中,想必与这一悲惨之事不无关系。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宽容大度,温和善良,在家中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非常虔诚(我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她能包容一切,对宗教上的不同看法,她从来都是求同存异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一方面,因为是小女儿而备受呵护、关切,所以我深深地爱着我母亲;另一方面,一种崇拜之情也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的不幸去世使父亲悲恸欲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投入对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来,致使自己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感到若有所失,百无聊赖,仿佛家中少了一个主心骨。
我们兄弟姐妹很小就开始学习了。我六岁时就上学了,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每当有人前来听课或参观时,老师总是把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生性腼腆,一叫我上台就吓得不行,恨不得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并懂得如何指导我们,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开始时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
华沙当时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中最残酷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严格控制和迫害,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受到警方的监视,并且一律用俄语教学。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俄语,以致母语波兰语反倒说不利索了。幸而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愿受此迫害,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准授予正式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权力授予。
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由俄国人领导的,他们一味地压制波兰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所有的课程都由俄国人用俄语讲授。这些俄国教师仇视波兰民族,所以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敌人似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会到这种学校去教书的,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这种敌视的态度。孩子们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颇让人怀疑。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着实令人担忧。孩子们处于这种监视之下,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或者用词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仅自己倒霉,而且还会殃及家人。处于这种严酷的环境之中,孩子们天真欢愉的天性丧失殆尽。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可怕的氛围也激发了波兰青少年极大的爱国热情。在这外族入侵和承受丧母之痛的时期,我少年时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沉闷而无生气。不过,依然有着一些愉快的事情,它们仍旧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亲朋好友的欢聚让人兴奋欢快,给我们郁闷的生活带来了慰藉与希望。另外,我父亲非常喜欢文学,熟记着波兰以及外国诗人们的诗歌;他自己也能作诗赋词,而且还经常把外国的优秀诗篇译成波兰文。他就家庭琐事所写的短诗常令我们赞叹不已,佩服之至。每个周末晚间,我们都围在他的膝下,听他给我们朗诵波兰的著名诗歌和散文。这样的夜晚对于我们来说其乐融融,而且爱国主义的情愫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增强。
我从少年时起就喜爱诗歌,并且能够背诵波兰伟大诗人们的大段诗篇,其中最为欣赏的是密兹凯维支、克拉辛斯基和斯洛瓦茨基。当我日后开始学习外国文学时,这种爱好就日益增强。我很早就在学习法语、德语和俄语,能够阅读这些语言的外文书籍,后来,我感到英语很有用,就又开始学习英语,不久就能阅读英文书和英国文学作品了。我对学音乐不很热心。我母亲是个音乐家,嗓音很美,她希望我们都跟她学点音乐,但我却没能开窍。自她去世之后,失去了她的鼓励与督促,跟她学的那一点点又全都还给了她,每每忆及此,总不免后悔不已。
中学时,我学数学和物理很不费劲,成绩颇佳。遇到问题,便向我父亲求教。父亲喜爱科学,而且在学校也教授这类课程。他常常跟我们解说大自然及其奥秘。遗憾的是,他没有实验室,无法进行实验。
假期是我最快活的日子。我们住到乡下亲朋好友家中,躲过了警探的监视,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们在林中奔跑喊叫,有时还在大片的田地里劳作,真是心花怒放,好不自在呀。有的时候,我们越过边境爬到加里西亚山中,那儿不属俄国的统治范围,而是由奥地利人统治着,他们比俄国人要好一些。我们可以大讲波兰语,高唱爱国歌曲,而不用担心被捕入狱。
我对山峦的最初印象极好,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平原地区。非常喜欢在喀尔巴阡山小村里的生活。放眼望去,山峦起伏,山峰突兀;低头俯视,山谷深邃逶迤,碧波荡漾的湖水点缀其间,让人心旷神怡。这些湖泊各有其风雅别致、令人心动的名字,如“海之眼”等。然而,我却从未忘怀对那一望无际的平原的眷念,那开阔的视野,那柔和的景色,让我的心灵为之震颤。
后来,我有幸与父亲一起到更南边的波多尼亚度假,并在敖德萨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后来又去了波罗的海。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美好的经历。但是,直到去了法国,我才真正地领略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和潮汐涌退的壮丽景象。我一生之中,每每看见大自然的新景象总会像个孩子似的欢喜雀跃。
我们的学校生活很快便结束了。但凡动脑子的课程我们都能得心应手,学起来毫不费力。我哥哥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业之后,当上了医生,后来成为华沙一家大医院的主任医师。我的姐姐们和我原打算步父母亲的后尘当教师。但后来,我二姐改变了初衷,决定也去学医,在巴黎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嫁给了一位波兰内科大夫德鲁斯基。夫妇二人前往奥属喀尔巴阡山区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开办了一家大型疗养院。我三姐在华沙结了婚,成了斯查莱先生的夫人,多年在学校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工作,波兰独立后,在一所中学担任校长。
中学毕业时,我刚刚十五岁,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由于用功读书,身体劳累,发育似乎也不理想,父亲便强迫我毕业后到农村去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休息之后,我又回到华沙,回到父亲的身边,希望去一所中学任教。但家境不佳,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决定。我父亲已年迈,心力交瘁,需要休息,而他的收入却很微薄。因此,我决定找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以尽孝心。十七岁时我便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离开了家,去外地独自生活了。
离家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当我上了火车时,心情十分沉重。火车隆隆地驶向前方,几个小时之后,把我带到了远方。下了火车,还得乘坐马车走上五个小时。火车在广袤的大平原上飞驰,我的心里像是坠了铅一样,我心中在想,等待着我的将是什么?
我前去任教的那户人家的男主人是个农庄主。他的大女儿与我年龄相仿,而且在跟我学习的过程中,她渐渐地成了我的伙伴。主人家还有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和他们相处甚好。每天上完课后,我们就一起出去散步。因为我曾在农村生活过,所以并不觉得寂寞,尽管这儿的景色并不算美,却四季各异,所以我仍然感到欢快和满足。这个庄园的新的种植技术被认为是这个地区的先进典型,我对它有极大的兴趣。我渐渐地懂得了种植技术,并且一直在关心着谷物的生长情况。在庄园的马厩里,我还摸透了马匹的脾性。
冬季来临,广袤大地上白雪皑皑,分外妖娆。有时候,我们乘坐雪橇在雪地上飞驶,竟至连路都看不清楚,我吓得冲着驾雪橇者大喊:“小心沟渠!”驾雪橇者却漫不经心地回答我:“您这是正在往河沟冲去,但别害怕!”话音刚落,雪橇便翻倒了。不过,在雪野上翻倒非但不可怕,反而增添了远足的乐趣。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雪花纷飞,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我们在雪地上堆起了一座形状怪异的雪屋。我们便坐在雪屋里观赏粉红色的茫茫雪原,有时还到封冻的河上去溜冰,感到欣喜若狂,还担心天气转暖,把我们的这份快乐给夺走呢。
因为在农庄的工作没有占用我所有的时间,所以在教课之余,当时间充裕时,我便把村子里在俄国人统治下没法求学的许多孩子编成一个班,用波兰语课本教他们读书写字。我在这么做时,主人家的大女儿也帮我一起干。孩子们的家长对我非常感激,但说实在的,我得承担一定的风险:我的这种义务教学虽有利无弊,但政府却是禁止的,认为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一旦被察觉,很有可能被捕入狱或流放西伯利亚。
晚上我一般都用来学习。当时我并未决定选择什么发展方向。我对文学和社会学很感兴趣,但在自学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真正喜欢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因此就一点一点地朝这个方向去发展,最后便做出了决定,要学好数学和物理,暗下决心日后赴巴黎去求学,并为此而认真地做了学习上的准备。而且我还计划着积攒点钱,以便保证今后在巴黎的生活和学习。
在自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有一些困难是自己未曾料想到的。我在中学所学的东西很不完整,与法国的中学相比差距很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便选择一些书籍来自修。这种方法虽不很理想,却不无成效。除了学到了一些对以后有所裨益的知识外,我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我二姐决定去巴黎学医时,我就不得不更改自己的学习计划了。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我俩一起赴巴黎留学,因此我俩许诺相互帮助,先后完成学业。这样一来,我便在这位农庄主家里待了三年半,一直把我的三个学生的学业教完。然后,我回到华沙,那儿正有一个类似的工作在等待着我。
我祖籍波兰,名叫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父母双亲都出生于波兰的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家父家母那样拥有一份小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我的祖父领导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年轻女子为妻。她很年轻,但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我的父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怀念着自己的恩师。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总会遇见一些父母亲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总要向我倾诉他们对我父母亲的温馨怀念。
我的父母亲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都保持着来往。每到放假,我就会跑到农村亲戚家里去小住,这使得我对波兰的农村情况颇为了解,而且也使我喜欢上了农村。在农村,我会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怀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我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我大姐在十四岁时不幸病逝,所以我只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由于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我母亲悲恸欲绝,因而患了不治之症,年仅四十二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才九岁。我哥哥也只有十三岁。全家人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大姐的突然西去,是我一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这之后,我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陷于忧伤悲戚、沮丧消沉之中,想必与这一悲惨之事不无关系。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宽容大度,温和善良,在家中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非常虔诚(我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她能包容一切,对宗教上的不同看法,她从来都是求同存异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一方面,因为是小女儿而备受呵护、关切,所以我深深地爱着我母亲;另一方面,一种崇拜之情也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的不幸去世使父亲悲恸欲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投入对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来,致使自己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感到若有所失,百无聊赖,仿佛家中少了一个主心骨。
我们兄弟姐妹很小就开始学习了。我六岁时就上学了,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每当有人前来听课或参观时,老师总是把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生性腼腆,一叫我上台就吓得不行,恨不得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并懂得如何指导我们,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开始时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
华沙当时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中最残酷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严格控制和迫害,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受到警方的监视,并且一律用俄语教学。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俄语,以致母语波兰语反倒说不利索了。幸而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愿受此迫害,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准授予正式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权力授予。
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由俄国人领导的,他们一味地压制波兰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所有的课程都由俄国人用俄语讲授。这些俄国教师仇视波兰民族,所以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敌人似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会到这种学校去教书的,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这种敌视的态度。孩子们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颇让人怀疑。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着实令人担忧。孩子们处于这种监视之下,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或者用词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仅自己倒霉,而且还会殃及家人。处于这种严酷的环境之中,孩子们天真欢愉的天性丧失殆尽。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可怕的氛围也激发了波兰青少年极大的爱国热情。在这外族入侵和承受丧母之痛的时期,我少年时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沉闷而无生气。不过,依然有着一些愉快的事情,它们仍旧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亲朋好友的欢聚让人兴奋欢快,给我们郁闷的生活带来了慰藉与希望。另外,我父亲非常喜欢文学,熟记着波兰以及外国诗人们的诗歌;他自己也能作诗赋词,而且还经常把外国的优秀诗篇译成波兰文。他就家庭琐事所写的短诗常令我们赞叹不已,佩服之至。每个周末晚间,我们都围在他的膝下,听他给我们朗诵波兰的著名诗歌和散文。这样的夜晚对于我们来说其乐融融,而且爱国主义的情愫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增强。
我从少年时起就喜爱诗歌,并且能够背诵波兰伟大诗人们的大段诗篇,其中最为欣赏的是密兹凯维支、克拉辛斯基和斯洛瓦茨基。当我日后开始学习外国文学时,这种爱好就日益增强。我很早就在学习法语、德语和俄语,能够阅读这些语言的外文书籍,后来,我感到英语很有用,就又开始学习英语,不久就能阅读英文书和英国文学作品了。我对学音乐不很热心。我母亲是个音乐家,嗓音很美,她希望我们都跟她学点音乐,但我却没能开窍。自她去世之后,失去了她的鼓励与督促,跟她学的那一点点又全都还给了她,每每忆及此,总不免后悔不已。
中学时,我学数学和物理很不费劲,成绩颇佳。遇到问题,便向我父亲求教。父亲喜爱科学,而且在学校也教授这类课程。他常常跟我们解说大自然及其奥秘。遗憾的是,他没有实验室,无法进行实验。
假期是我最快活的日子。我们住到乡下亲朋好友家中,躲过了警探的监视,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们在林中奔跑喊叫,有时还在大片的田地里劳作,真是心花怒放,好不自在呀。有的时候,我们越过边境爬到加里西亚山中,那儿不属俄国的统治范围,而是由奥地利人统治着,他们比俄国人要好一些。我们可以大讲波兰语,高唱爱国歌曲,而不用担心被捕入狱。
我对山峦的最初印象极好,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平原地区。非常喜欢在喀尔巴阡山小村里的生活。放眼望去,山峦起伏,山峰突兀;低头俯视,山谷深邃逶迤,碧波荡漾的湖水点缀其间,让人心旷神怡。这些湖泊各有其风雅别致、令人心动的名字,如“海之眼”等。然而,我却从未忘怀对那一望无际的平原的眷念,那开阔的视野,那柔和的景色,让我的心灵为之震颤。
后来,我有幸与父亲一起到更南边的波多尼亚度假,并在敖德萨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后来又去了波罗的海。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美好的经历。但是,直到去了法国,我才真正地领略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和潮汐涌退的壮丽景象。我一生之中,每每看见大自然的新景象总会像个孩子似的欢喜雀跃。
我们的学校生活很快便结束了。但凡动脑子的课程我们都能得心应手,学起来毫不费力。我哥哥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业之后,当上了医生,后来成为华沙一家大医院的主任医师。我的姐姐们和我原打算步父母亲的后尘当教师。但后来,我二姐改变了初衷,决定也去学医,在巴黎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嫁给了一位波兰内科大夫德鲁斯基。夫妇二人前往奥属喀尔巴阡山区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开办了一家大型疗养院。我三姐在华沙结了婚,成了斯查莱先生的夫人,多年在学校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工作,波兰独立后,在一所中学担任校长。
中学毕业时,我刚刚十五岁,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由于用功读书,身体劳累,发育似乎也不理想,父亲便强迫我毕业后到农村去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休息之后,我又回到华沙,回到父亲的身边,希望去一所中学任教。但家境不佳,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决定。我父亲已年迈,心力交瘁,需要休息,而他的收入却很微薄。因此,我决定找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以尽孝心。十七岁时我便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离开了家,去外地独自生活了。
离家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当我上了火车时,心情十分沉重。火车隆隆地驶向前方,几个小时之后,把我带到了远方。下了火车,还得乘坐马车走上五个小时。火车在广袤的大平原上飞驰,我的心里像是坠了铅一样,我心中在想,等待着我的将是什么?
我前去任教的那户人家的男主人是个农庄主。他的大女儿与我年龄相仿,而且在跟我学习的过程中,她渐渐地成了我的伙伴。主人家还有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和他们相处甚好。每天上完课后,我们就一起出去散步。因为我曾在农村生活过,所以并不觉得寂寞,尽管这儿的景色并不算美,却四季各异,所以我仍然感到欢快和满足。这个庄园的新的种植技术被认为是这个地区的先进典型,我对它有极大的兴趣。我渐渐地懂得了种植技术,并且一直在关心着谷物的生长情况。在庄园的马厩里,我还摸透了马匹的脾性。
冬季来临,广袤大地上白雪皑皑,分外妖娆。有时候,我们乘坐雪橇在雪地上飞驶,竟至连路都看不清楚,我吓得冲着驾雪橇者大喊:“小心沟渠!”驾雪橇者却漫不经心地回答我:“您这是正在往河沟冲去,但别害怕!”话音刚落,雪橇便翻倒了。不过,在雪野上翻倒非但不可怕,反而增添了远足的乐趣。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雪花纷飞,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我们在雪地上堆起了一座形状怪异的雪屋。我们便坐在雪屋里观赏粉红色的茫茫雪原,有时还到封冻的河上去溜冰,感到欣喜若狂,还担心天气转暖,把我们的这份快乐给夺走呢。
因为在农庄的工作没有占用我所有的时间,所以在教课之余,当时间充裕时,我便把村子里在俄国人统治下没法求学的许多孩子编成一个班,用波兰语课本教他们读书写字。我在这么做时,主人家的大女儿也帮我一起干。孩子们的家长对我非常感激,但说实在的,我得承担一定的风险:我的这种义务教学虽有利无弊,但政府却是禁止的,认为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一旦被察觉,很有可能被捕入狱或流放西伯利亚。
晚上我一般都用来学习。当时我并未决定选择什么发展方向。我对文学和社会学很感兴趣,但在自学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真正喜欢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因此就一点一点地朝这个方向去发展,最后便做出了决定,要学好数学和物理,暗下决心日后赴巴黎去求学,并为此而认真地做了学习上的准备。而且我还计划着积攒点钱,以便保证今后在巴黎的生活和学习。
在自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有一些困难是自己未曾料想到的。我在中学所学的东西很不完整,与法国的中学相比差距很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便选择一些书籍来自修。这种方法虽不很理想,却不无成效。除了学到了一些对以后有所裨益的知识外,我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我二姐决定去巴黎学医时,我就不得不更改自己的学习计划了。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我俩一起赴巴黎留学,因此我俩许诺相互帮助,先后完成学业。这样一来,我便在这位农庄主家里待了三年半,一直把我的三个学生的学业教完。然后,我回到华沙,那儿正有一个类似的工作在等待着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