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2134955
壹 全面而细致入微地讲述张爱玲情感与文学的传奇一生
张爱玲一生中发生的所有值得被铭记的故事,轰烈的、惊艳的、静默的、琐碎的,掩藏于岁月的……都将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能瞬间将读者带回民国世界!
贰 “花瓣式”写作手法、入手角度新颖
本书切入点新颖,从有趣好看的故事入手,以爱情、亲情、友情三大线索贯穿全书,以别样的笔触讲述张爱玲传奇多彩却又凄婉的人生,展示她身边人的“众生相”。
叁 她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曾有过,也许某一时刻她就是我们自己
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每当夜深人静,孤独总会涌上很多人的心头。或许,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翻开这本书,也许能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肆 拥有纸质书无可替代的质感,颜值无敌!
细节控说的就是我们!为了追求极致,我们采用硬壳精装高颜值设计、专色印刷来表达。内文采用100克高级纯质纸,其中有16页暖心治愈粉色印刷。
伍 精心打造金粉世家系列,开创纸质书视觉享受的新纪元!
与淡雅清新粉色系、切口滚金滚银的《我要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全世界*美丽的情诗》《我允许你,在我心上行走:全世界*美的情书》《林徽因传: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一起被打造为“金粉世家系列”。
本书讲述张爱玲传奇多彩却又凄婉的人生,以爱情、亲情、友情三大线索贯穿全书,展示张爱玲身边的人的“众生相”。比如,张爱玲与胡兰成、与桑弧、与赖雅之间的爱情故事;张爱玲的母亲、父亲、姑姑与张爱玲微妙的关系;姑姑张茂渊的传奇爱情经历;炎樱与张爱玲,一个像初夏,一个像深秋,从如胶似漆到后来彼此疏远,热烈之后终陌路;与胡适的忘年之交;与傅雷的恩恩怨怨……尽可能地叙述张爱玲不为人知的真实经历,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解读张爱玲,将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的一生以别样的笔触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上卷·情事:人间难有小团圆
壹
与胡兰成
没有一场倾城之恋
她是民国临水照花人 002
棋逢对手的怦然心动 007
爱是尘埃中开出的花 012
相思与倾情都曾真心 018
并没有一场倾城之恋 023
谁也不过是谁的过客 029
贰
与桑弧
离乱中的慰藉
黑暗岁月的一抹光亮 034
何须把喜欢夸张成爱 037
她终究是他的红玫瑰 041
叁
与赖雅
不曾辜负初心与岁月
孤岛相逢余生来相识 044
平凡世界的安定喜乐 048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053
中卷·家事:所念人,所感事
壹
家 族
晚清贵族绚烂与寂寞
祖父张佩纶·天下翰林幼樵 058
曾外祖父李鸿章·品酒论诗青眼相加 063
祖母李菊耦·命运如此防不胜防 067
父亲张志沂·清末遗少的浮世梦 071
继母孙用蕃·一生中厌恶的人 076
弟弟张子静·他做了姐姐的影子 081
童年·温暖而迟缓的光阴 086
贰
母亲黄逸梵
她亦飘零久
遥远而神秘的爱 092
她的骄傲与失落 097
只是爱自己更多 102
叁
姑姑张茂渊
干脆利落的人生
清平机智的名门闺秀 107
她是那一阕孤清的词 112
执着相许误半生年华 116
守望半生余情缘未尽 119
下卷·情谊:滚滚红尘中的相遇
壹
与炎樱
一个像初夏,一个如深秋
快乐的吃梦小兽 126
她是花朵的灵魂 131
渐行渐远渐无书 135
贰
朋友抑或陌路
人生路途的不期而遇
汪宏声和佛朗士·温暖的师生情谊 140
苏青·乱世桃花逐水流 145
胡适·温情的忘年之交 151
邝文美·她宠坏了张爱玲 155
潘柳黛·热烈之后终陌路 161
周瘦鹃·被误伤的紫罗兰 166
夏志清·世间难有的知己 172
柯灵·故人亦别来无恙 175
傅雷·恩怨终究会消散 180
戴文采·她与张爱玲为邻 184
叁
尾 声
永远的张爱玲
民国女人张爱玲 188
她是天才插画师 191
是与非,粉与黑 195
唯有灵魂香如故 197
附录
张爱玲年谱 202
张爱玲作品简析 215
我本人一向把张著当圣经。
——亦舒
迷张爱玲的人,大多是贴身的迷、贴心的迷。
——蔡康永
永远带着俗世的烟火,又永远高不可攀。
——著名文学家 陈子善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漂浮太空的时候,*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作家 余秋雨
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夏志清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当代著名作家 白先勇
“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
——李碧华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李欧梵
壹
与胡兰成/没有一场倾城之恋
她是民国临水照花人
1995年9月8日,在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争议但也才气纵横的女作家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的公寓去世。据说,她是在去世7天后才被人发现的。当时,她的寓所内家徒四壁,没有家具,没有床,她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毯子,就这样安静地去了。
有很多人惋惜,曾经风光无限、光彩夺目的生命,竟然以这样凄凉的方式凋零、谢幕,跟尘世做后的告别。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张爱玲以她的早慧提前洞悉了人性与世间的荒诞。她孤冷独绝又不拘一格,所以,像那种亲人朋友聚于病榻前嘘寒问暖,其实内心各有打算的虚伪,跟张爱玲完全不符,也因此这种“丑态”永远不可能出现在张爱玲身上。所以,她以这种几乎不为人知的方式离去,不做任何形式上的告别,很符合她一向的风格。
晚年的张爱玲,离群索居,与他人的交往变得更少,躲避粉丝,拒绝造访,到后连信都懒得看了。说张爱玲晚景凄凉,其实未必,张爱玲的一生都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冷清、自我、不希望被打扰。
求仁得仁,张爱玲没有遗憾,他人也就无需惋惜。无法选择出生,总还可以选择告别。
2009年,华人文坛又因为张爱玲再次沸沸扬扬,那是被称为张爱玲“半自传”小说的《小团圆》在中国香港的出版。据说张爱玲的本意是要将《小团圆》销毁,却又反复犹豫,与她的忠实粉丝,也是她朋友的宋淇夫妇多次商讨修改与出版的事宜。其间,张爱玲几易其稿,内心彷徨纠结。
其实,张爱玲写《小团圆》的原因,并没有那种想要“回望人生”这么高段位的理由。胡兰成写了香软媚艳的《今世今生》,其中的自恋、软媚、自我辩护,令张爱玲生生呕出一口老血。张爱玲被胡兰成弄得很被动很尴尬:不回应吧,可能胡兰成的撰述就会成为许多事的“定论”,甚至是真相。就像关于另一位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故事,许多版本都来自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的叙述,真相如何,人们再无从得知。然而,回应吧,对于胡兰成这种擅长自我营销的人来说,张爱玲跟他隔空对战,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自己没有影响力了,借助前妻的名气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成本又低,多么成功的营销啊?!
张爱玲的粉丝朱西宁,同时也是当时的军中作家,企图用荒谬的“分饼理论”给张爱玲洗脑,让张爱玲与胡兰成重归于好。他甚至还流露出想要替张爱玲写传记的想法。如果前面是言情剧,那么现在就是荒诞剧了。张爱玲再无法漠然了——她怎么能允许朱西宁以胡兰成的调调去写自己?!而原本与朱西宁常有书信往来的张爱玲在这件事情后,也与他彻底断了联络。
张爱玲跟朋友宋淇等人商议,觉得应该亲自来写一本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然而,书就在张爱玲的反复修改、反复纠结中,一直没有出版,当然,张爱玲后的意愿是:销毁。
可能张爱玲写书的初衷,是为说明她心中的“真相”,是带着一种“揭下面具,大家都别装”的心态。但是随着写作的进行,她的想法慢慢改变了——以张爱玲那么冷清的性格,要长时间地去恼怒一件事情其实也是有挑战的,于是,她开始认真地思考,想要在“爱情幻灭后,留下一些百转千回的东西下来”。
终,《小团圆》得以出版。宋淇的后人为了让这本违背张爱玲意愿的“自传体”小说找到合理的出版借口,也可能是为了预热市场找话题,便摘录了很多其父宋淇与张爱玲来往信件的内容放于《小团圆》中。
关于《小团圆》,争议也很多。不喜欢的人,觉得这本书简直没法读下去,像个老太太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如果仅仅作为一部小说来讲的话,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为了满足八卦心理,看张爱玲记忆中的曾经是什么样子,看她如何审视自己——她写别人那么辛辣,轮到自己的时候能下得了手吗?如果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那这本书值得一读,甚至必不可少。因为书里猛料很多:再也不是欣赏张爱玲笔下冷到极致的凛冽人生,而是看看那些曾有无数版本的民国牛人们的故事,在被称为中国女作家头上一朵黑沉沉乌云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的笔下又是怎样的版本。
这个世界的女人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敢于直面自己,譬如张爱玲,她不仅写他人毫不留情,写自己也同样心狠手辣。《今世今生》太有矫揉自欺的感觉,张爱玲远比胡兰成诚实多了,她对自己的剖析,更犀利、更直白、更凛冽。
尽管胡兰成骨子里猥琐又自恋,所著全靠满纸的“简静、贞静、现世安稳”等让人雾里看花的香艳词汇来迷惑读者,但有一点,在了解女人上,他是女人当之无愧的知己。他说张爱玲是真正的“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临水照花”一词是从《红楼梦》中对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中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中演化而来。张爱玲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的冷清疏离,跟林黛玉如出一辙。终却是高处不胜寒。张爱玲是寂寞的,也正好是这种寂寞,造就了出名很早的张爱玲。
关于这点,苏童也是认同的:“张爱玲让我想起了林黛玉。张爱玲的胸怀、心境以及冷眼看人的目光是黛玉式的,自怜自爱又自尊的人,与大观园芸芸众生总是对立的……现实的张爱玲比虚构的林黛玉强大得多,能干得多,她张扬了孤单的人格和尖锐的世界观,在走出深阁面向社会的过程中,张爱玲放大了她的大观园。”
尽管很多人不喜欢《小团圆》的风格,但她还是在书中自己把自己先撕了,估计也有点恶趣味:别再翻来覆去拿我的那点事儿当谈资了,可以歇了,别再用意淫加揣摩来写关于我的各种书了,你们想看什么,我写给你们就是了。
这位“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的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关于她的小说、散文,以及她冷清孤高的一生,在2009年后,重新向世人走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