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40406
杨开慧是*的爱侣和战友,为爱情及革命事业而不怕付出和牺牲的杰出女性。
她出生于20世纪初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有忧国忧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意识。她与*志趣相投,一见钟情,结为革命伉俪。她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不遗余力地支持*的革命事业,并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她为工人办夜校,为妇女争权利,为*搜集资料,在敌人环伺的险境中工作,*终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杨开慧是*的爱侣和战友,为爱情及革命事业而不怕付出和牺牲的杰出女性。
她出生于20世纪初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有忧国忧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意识。她与*志趣相投,一见钟情,结为革命伉俪。她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不遗余力地支持*的革命事业,并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她为工人办夜校,为妇女争权利,为*搜集资料,在敌人环伺的险境中工作,*终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第1 章 板仓杨家
杨家是书香门第,向家是诗书世家
父亲与革命党有染,东渡日本
“我将来只做我愿意做的事”
“海归”父亲不当厅长当先生
“这是什么船?为什么这样横冲直撞?”
孩子们成了挚友
湘潭学子的坎坷求学路
第2 章 初识润之
“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开慧与是如何相识的
她按住胸口说:“我也要去济世救民!”
学生要驱逐校长,差点被开除
一则征友启事,只征得三个半朋友
杨家兄妹相约:袁大头要复辟,就起来革他的命
次去板仓,就待了一个半星期
“俄国这一回改天换地了!列宁真伟大!”
杨开慧太小,没参加新民学会
罗章龙东渡:去而复返
第3 章 红线牵
要是能到北京来,该有多好!
北海桥头的初恋
杨、毛通信,称呼“润”“霞”
五四的激流:长沙和北京的互动
“没有穷人的穷,哪有富人的富?”
“忽然一天一个炸弹跌在我的头上”
驱张到京:“张氏不出湖南,誓不罢休!”
当了杨家准女婿:扶柩到武汉
杨开慧是女子中学个剪短发的
杨开慧不上《圣经》课,不做礼拜
“校方不能干涉我们爱国!”
第4 章 毛、杨结成连理枝
把父亲留给母亲的奠仪费拿出来给了
“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
无政府主义者在书社闹事,被杨开慧斥走
省学联的女领袖
“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有过一次包办婚姻:从没同居过
“书可以不读,学生运动非搞不可!”
“女工们的工作状况真恶劣”
黄爱、庞人铨大闹长沙
和何叔衡行动“突然”,拒绝众人送上轮船
建党!建党!
长沙“开放女禁”急先锋
20 岁生日前入党,为“中共女党员第二人”
“好的合法形式就是去搞平民教育”
黄、庞殉难:杨开慧表兄妹与亲戚对着干
第5 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没有代表工人的这一竖,天地就不分”
清水塘是夫妇的个家
“开慧姐真好,这里是革命的大家庭!”
“先建立工会,彻底斗垮鲁班庙”
杨开慧有一只神秘的小木箱
杨开慧细声地问道:“先生,你找谁?”
与省长代表谈判赢了他
毛岸英出生第三日,才急匆匆地赶到医院
省长对一个劲点头:“工人采取这种主义,极为得当, 极为得当!”
“就是要像开慧姐那样生活,那样战斗!”
“润之,你快从后门走!”
第6 章 在上海的日子
次进入了中央领导核心
杨开慧心有幽怨,赌气不给回信
三户楼的生活:表面平静,实际上生龙活虎
点燃五卅运动烈火的顾正红是杨开慧的“学生”
杨开慧当天就把远道而来的张琼送走了
等14 人集体上书孙中山
第7 章 韶山风云
柳直荀和李淑一结成良缘
“在外做了大官”的携妻带子回韶山
“我们夫妻俩也打个大虫给你们看看”
杨开慧在毛氏宗祠办起了夜校
妯娌情深:共同为毛泽覃操办婚事
韶山个党支部成立,杨开慧是监誓人
“顾正红”的名字映入杨开慧眼帘
“工农商人与学生,报仇雪耻一条心”
讲演队向农民进行革命宣传
教育会长唐默斋成了过街老鼠
“雪耻会的章程,兄弟照办,绝无二言”
“他抓他的,我走我的”
杨开慧筹办韶山党总支,追悼汪先宗
第8 章 在广州
做了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
“不要紧,天不会塌下来”
夫妇默认了弟弟的“二婚”
柳直荀强硬接收团防局
湖南农运牵动杨开慧的心
第9 章 回到长沙
大浪淘沙:昔日同学对农民运动看法不一
“毛先生泽东奔走革命,卓著勋绩”
特务掏出手枪:“毛润之在里面吗?”
第10 章 疾风骤雨
都府堤41 号:风雨欲来的紧张日子
杨开慧第三个儿子出生
夫妇登上黄鹤楼:心潮逐浪高
未来的亲家:与刘谦初、张文秋与杨开慧仅见过一面
马日事变后,杨开慧打开后门接送战友
蔡和森被撤职,在家养病
“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杨开慧作了坏的打算:把岸青送回了老家
“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
“抓我的人就在车上,我哪能作声呀?”
此时长沙的气氛十分紧张
、杨开慧后诀别于月黑风高之夜
第11 章 板仓的战斗
“人手少,可以暗地搞破坏活动”
秋收起义一路进军,杨开慧天天“打牌”
杨开慧指挥的“夺枪行动”
表弟向钧被杀:“穷人翻身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斗争上面”
“工人、农民一定会有翻身解放的一天”
板仓与井冈山之间的信鸿
噩耗接二连三传来,杨开慧欲哭无泪
杨开慧与省委失去了联系
长沙各地关于杨开慧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否决了湖南省委的意见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
第12 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
新年伊始,传来杨开明出事的噩耗
红军攻打长沙又突然撤走了
何键挖了的祖坟,又要抓杨开慧
“要记住郑姨是怎么牺牲的”
“霞仔被捕了”
狱中一月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家是书香门第,向家是诗书世家
板仓冲,位于长沙县东北隅,离长沙城约120 里,与平江、湘阴两县交界。这里群山环抱,飘峰、影珠两山,挺立于板仓东西,巍峨峭拔;山上松竹茂密,树影婆娑。冲前的板仓溪,清澈见底,经汨罗,入洞庭,源远流长。
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山村,就是个夫人杨开慧的故乡。
板仓原属长沙县清泰都,后属东乡,分上、下板仓。杨家就住在下板仓屋。杨家的房舍分为上、中、下三幢,平行排列,前高后低,全是坐西朝东, 由泥土砖砌成,盖小青瓦,前筑有防护矮墙,形成一个较大的院落。院落三面环山,屋坪前是两口明镜似的水塘,再往前面是一片宽敞的稻田,板仓溪就在稻田中逶迤流过。杨家下屋四周风光十分秀丽。
1901年11月6日拂晓,南方初冬一个可爱的早晨,万朵红霞,簇拥在飘峰山顶,似山花,如火焰,把板仓冲映得通红。这时,从杨家下屋右侧的厢房里,传出了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声。
20世纪初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兴起,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使得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各地变法、图强大潮暗流涌动。
在这一过程中,湖南地处中南腹地,被帝国主义视为“铁门之城”。自从20世纪初年,岳州、长沙被辟为商埠之后,封建豪绅和外国列强进一步勾结, 加深了湖南人民的痛苦,同时也促进了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衡州教案”和“辰州教案”迭次发生,长沙泥木工人带头掀起的长沙“抢米”风潮和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泰东乡虽然偏于一隅,但民风开放而又激进,
也受到各地反帝反封建斗争浪潮的波及。
婴儿的父亲,叫杨昌济,字华生,1871年4月21日生于板仓。
杨家世居板仓,书香门第。
杨昌济的高、曾祖父是清代太学生。祖父杨万英是邑庠生,于1861 年去世。父亲杨书祥,字书樵,捐过一个例贡生,饱读诗书,没有做过什么官,一生在家以授徒为业,生有四个子女:长子昌运,字荣生,第二个是女儿,嫁给金井郑姓人家,杨昌济是老三,老四杨昌恺,字瑞生。杨书祥之弟叫杨小吾, 因无子,杨昌恺过继给他做儿子。因此,虽是亲兄弟,但杨昌恺有时却称兄弟们为“堂兄”“堂弟”。
杨昌济的母亲向氏是平江县石洞人。向家乃诗书世家,与杨家世代联姻, 对杨家子弟影响甚深。
杨昌济7岁时进馆发蒙,蒙师就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然而,杨昌济不幸8岁失恃,14岁失怙。母亲、父亲相继去世,给他早年的生活留下了不少阴影。1888年,杨昌济17岁时,与舅父前妻所生的二女儿向振熙结婚。向振熙出自诗书世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与杨昌济成亲后,生有一女,取名杨琼,但是, 杨琼出生后不久即不幸夭折。婚后第二年,杨昌济参加长沙县学试,一举考上邑庠生。1890年,杨昌济应试举人不第,便出门授徒,边教边学,三年后再次乡试,又不第,心情苦闷,日渐消沉。随后,他在乡里授徒,在板仓附近的巷子山陈家当塾师,偶尔到长沙居住一段时间。
1898年,杨昌济进入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此时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兴起,杨昌济参加了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成为他们组织的南学会的“通讯会友”,借此机会,他向谭嗣同、唐才常等请教,彼此交流。
唐才常,字伯平,号绂丞,浏阳县人,贡生出身,先后肄业于长沙校经书院、岳麓书院及武昌两湖书院。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变为变法救亡。此时正在武昌求学的唐才常,在救亡热潮的激励下,满腔热血地回到长沙,积极参与湖南的维新活动,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中坚人物。
戊戌变法经历103天后,昙花一现,风卷残云而去。变法失败后,已接触新学的杨昌济,看破了科举功名的虚伪和无用,从此绝意仕进。正好这时,他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变化。8月25日,儿子杨开智出生,杨昌济半喜半忧,怅怅地回了板仓,从此又隐居乡间设学授徒。
到1901年11月,他设学教徒又过了三年,此时女儿出生,家里又添了人丁,他十分高兴。
杨昌济先生虽是个教书先生,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因为婴儿出生的这天早晨飘峰山上红霞万朵,他感慨中华民族处于苦难深重的年代,因此对后一辈寄托着殷切的希望。于是,他给女儿取名开慧,号霞,字云锦,期望女儿在这凄风惨雨的艰难世道中犹如灿烂的云霞,美丽而火红。
杨开慧生于一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但是,她的降生却给波澜不惊的板仓杨家,尤其是隐居不快的父亲杨昌济,平添了一些生活的亮色。
父亲与革命党有染,东渡日本
家里添丁添口,杨昌济生活的负担骤然增加。
这时,杨昌济的大哥杨昌运也考上了秀才,但鸦片烟瘾难断,长期窝在家中。杨昌济岁岁课徒,用自己的薪俸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帮助兄长解决生活困难。
国破河山碎,岁月磋跎。杨昌济隐居乡间,感到彷徨无主,前途无适,一时又变得苦闷至极。1902年底,又传来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惨败的消息, 杨昌济受到极大震动。
原来,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时,唐才常正应挚友谭嗣同之邀去北京帮助办理新政事宜。谁知才到武汉,就传来了戊戌政变失败、谭嗣同遇害的消息。唐才常悲愤不已,忍不住失声痛哭,决心“剩好头颅酬死友”“拔刀誓斩佞臣头”,然后,由上海辗转香港、南洋,后到达日本东京。第二年,他得到康有为的2 万元捐款,准备回国利用会党在长江流域起事。深秋时节,孙中山、梁启超都来送别。饯别宴会上,唐才常慷慨激昂,表示回去要“冒死发难,推行大改革”,听者无不动容。
回国后,唐才常在上海租界成立了“正气会”,次年春,正气会改名为“自立会”,印发“富有票”,广泛联络会党。自立会的会员称作“会友”,每人持有“富有票”一张,作为会员凭证。会中还设立军事、政治两部。其中坚人物以湖南人为多,长沙地区的有不少。忧国忧民的杨昌济虽在板仓一隅,但也是其会员之一。不久,自立会人士在长江流域奔走布置,以“哥老会”会员为基础,组织自立军,共计10万余人。唐才常自任诸军督办,总机关设于汉口。1900年8月9日,驻大通的自立军统领、长沙人秦力山,率军“讨贼勤艾”, 占领大通县城,但因得不到响应,孤军奋战,于11日失败。以后,自立军寡不敌众,相继败散。
8月下旬,湖广总督张之洞破获自立军设在汉口的总机关。唐才常正在总部,闻讯后,跟随他多年的战友李荣盛劝他走避,但他却坚定表示:
“我决心为国捐躯,你自己快走吧。”
李荣盛感动得大声痛哭,说:“先生舍生忘死,我怎么能做怕死鬼!”也留下不走。旋而清兵赶到,唐才常神态自若,笑着昂首受缚。夜半被押至武昌天府庙,临刑前,唐才常激动地大呼:“天不成我的大事!天不成我的大事!”从容就义,时年才33 岁。
随后,唐才常的弟弟唐才中、望城靖港人谭翥等其他长沙义士均先后被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唐才常等志士殉难,一时引起湘人巨大的震动。
唐才常的壮烈牺牲,自立军烈士们的鲜血,也擦亮了杨昌济的眼睛:想通过清廷来拯救中国,无异于“与虎谋皮”。这时,杨昌济的密友杨毓麟已暗中鼓吹和串联进行革命,并于1902年6月东渡日本求学。在时代思潮的感召下,在杨毓麟和其他亲友的鼓励支持下,杨昌济也决定离乡背井,东渡日本。
临行前,他改名怀中,表示自己虽身在异邦,却心怀中华。
1903年农历二月初,杨昌济告别生活了近32 个春秋的家乡,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儿女,从长沙乘船赴日本。同行的湖南留学生有三十多人,其中包括陈天华、刘揆一、李傥、李肖聃、柳午亭等。这群人中,以32岁的杨昌济年龄,学识也渊博,大家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怀翁”。
杨昌济到达日本后,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开始读的是速成师范科,不久便转入普通科。他学习十分刻苦,生活非常简朴,但是特别喜欢旅行。在留学期间,他以古人“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为勉,每当假日,便去游览日本的名山大川,丰富阅历,陶冶情趣。这一点对后来的有极深的影响。
杨昌济在弘文学院的学习成绩优良,深得院长的赏识。
1906 年,他在弘文学院结业后,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修业期限为四年。不久,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总督蒯光典,在杨毓麟、章士钊的极力推荐下,调杨昌济去英国继续深造。1909年春,杨昌济进入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哲学系,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与在该校学习的长沙老乡章士钊等人为同宿好友。
“我将来只做我愿意做的事”
当杨昌济带着自己忧国伤时的情绪远涉重洋留学去时,女儿杨开慧还不满三岁。小开慧跟着母亲向振熙在乡下明山静水的田园风光中一岁一岁地成长。
板仓离长沙城一百多里,这里虽然看不见列强的洋枪洋炮,却到处都能看到干涸的稻田、农民的泪眼、大人携儿带女逃荒的景象。杨开慧家的邻居叫缪四叔,他三儿三女,一家八口,租种着几十担谷的田,从春忙到夏,又从秋忙到冬,却总是填不饱肚子。小开慧喜欢到缪家去玩。春天,缪四婶剁猪菜,她便坐在旁边帮着拣菜;夏夜,明月当空,正是乘凉的时候,缪四婶端出麻篮, 在月下织麻,她便挥舞着蒲扇,替四婶驱蚊子;秋天,缪四叔在禾场晒谷,她便帮着守鸡扫草。小开慧在自己家不用做什么,却在缪四叔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劳动。然而,好学、喜欢思考的她,心里有一个问题总是得不到满意的解答: 缪四叔家怎么有这么多做不完的事啊?
杨开慧长到七岁时,杨昌济从国外来信,要她上学读书。她家斜对门的杨公庙,办了长沙县第四十初级小学。山冲里从来不让女孩读书,但学校破例为杨开慧等七个女孩子单开了一个班。
学校放学很早,农家小孩回去都要做事,杨开慧学着他们的样子,也帮着妈妈做些杂事:扫地,择菜,刷锅,洗碗。她看见一些同学放学后都去扒松毛柴,也和哥哥杨开智弄了个笊笆子学着去扒。有一次,她和哥哥到家旁边棉花坡上去扒毛柴,一不小心,踩蹋了脚下的泥,滑到塘里去了。哥哥急忙把她救上岸,见她一身水淋淋的,便说:“霞仔,你年纪还细,莫去扒了,家里又不是没得柴烧。”
杨开慧摇摇头说:“不怕,扒得。只怪我自己不小心哩!”
以后,她还是照样去扒毛柴。
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只读了三个学期,便转到离板仓五里多路的隐储学校去了。
隐储学校比杨公庙小学大,是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一位姓黄的人创办的, 学校比较开明,图书也多。杨开慧很聪明又很用功,课余时间就借书看。她爱好文学书籍,也喜欢浏览有关社会科学的书籍,这些书籍扩大了她的视野。但是,她读的书越多,脑子里考虑的问题也就越多。她不满意书上的答案,也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解,求知的愿望变得越发强烈起来。
在隐储学校,杨开慧有两个要好的同学,一个叫郑家奕,一个叫黄蕊。其中,郑家奕家无地无房屋,靠父亲教书的收入维持全家生活;黄蕊则家境较好。
此时,父亲杨昌济经常来信给家里,不仅倾诉思乡思国之情,而且常在信中讲一些国外的有趣事情。他很关心儿女的学业,鼓励开智和开慧兄妹留心国事,认真读书。开慧更加勤奋了。有一次,她因病缺了课,心里十分着急,就给一位同学写信,信中说:“校中的课堆积,偶一思及,颇为之焦灼也。”老师和同学看了这封信,都称赞她努力学习的精神。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终于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全国风气为之一新。不久,杨开慧和郑家奕、黄蕊从隐储学校转到了衡粹女校。这个学校办了实业科,可以学编织、缝纫、绣花等。学校的校长是留学日本回来的, 他亲自上课,有时给学生讲日本的明治维新,有时讲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还讲兴中会、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事情。对这些新知识,杨开慧总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她盼望革命早些成功,祖国早日强盛起来。
一天,黄昏时候,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操坪里凉爽极了。
杨开慧坐在操坪旁边的石板上,和几个同学谈天。
一个同学问道:“我们长大了做什么事呀?”
“我就做这号事。”年纪大一点的郑家奕把手一拱说。她是学编织的,正在编一只草帽顶。
“那我做衣服也要得。”学缝纫的同学黄蕊也跟着说。
“做事,我还不晓得该做什么事呢!”一位女同学不在实业科,她有些担心地说。接着,她又说:“将来要我做什么事,我就做什么事。”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越讲越起劲。唯独杨开慧在一边没有作声,大家便问她道:
“霞仔,你呢?长大了做什么事?”
杨开慧沉静地想了想说:“我也还不晓得将来要做什么。爸爸来信要我读书,精通一门学问,长大了好服务社会。”停一停,她又说:“我将来只做我愿意做的事。我不愿意做的事,死人也不做。”
郑家奕反问了一句:“那什么事你愿意做,什么事你不愿意做呢?”
杨开慧回答说:“爸爸常对我讲,一个人从小就要有理想,有气节。事情愿不愿做,要看对救国有没有好处。”
……
随后,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去,杨开慧和大多数同学便转学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女子高小,一直读到毕业。郑家奕因家境困难则回了乡。
杨开慧上学期间,父亲每两年从国外回来一次,给她讲述一些国外见闻和简单的道理,教她博览群书,把读书当作汲取新知识、新思想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父亲的鼓励下,杨开慧刻苦自学,阅读了不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并练出了一手好毛笔字。她从小爱读《木兰辞》,向往那种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活,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一展身手。
少女年华的开慧,出身书香门第,加上她自幼聪明好学,养成了一身傲骨,独具超凡脱俗的个性。但是,她不仅有花木兰那样不让须眉的爱国壮志,
在她的感情世界里,更多的则是大家闺秀的缠绵悱恻。对客居海外的慈父的思念,对家境日蹙的感伤,对学海无涯的焦虑……这一切使体弱多病的她,不时泛起难以自已的孤寂和伤感,结果,她过早地成熟,陷入青年人都曾有过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烦恼之中。
因此,进入县立女子高小后,她非常渴望得到知心朋友的规劝,向她们诉说内心的苦闷,获取力量和安慰。在为数不多的杨开慧的遗墨中,有这样一封信。信曰:
裕英我爱之姐姐鉴:
许久未晤,甚以为念。近维起居多祜,学业日增为颂!妹现发头昏, 且生痱子,请医诊治,总难见效。校中的课堆积,偶一思及,颇为之焦灼也。妹与吾姊至好,素承规劝,有暇望赐教行,以慰系念。天气将寒,惟珍重不一。
此问大安
愚妹 杨开慧书上
其中所称的姐姐为叔父杨昌恺之女杨开仁(裕英)。这封信写于1912 年深秋,杨开慧才12岁。
此后,杨开慧虽然年龄在增长,但这种缠绵的情感分毫未减。后来,更平添一种对爱情的渴望。这或许是开慧以后选定身体强健、意志坚强、情感丰富的为终身伴侣的原因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