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67303
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他武功盖世,“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他生就豪气干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却摆脱不了英雄落寞:“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谋略四方,布局天下,志在千秋,恢复一统,
也偶尔客串人生导师:“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他一生披肝沥胆,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却英雄失路、白发丛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本书为《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兄弟篇,集辛弃疾的生平传记及其词作深度赏析为一体,用清澈健雅的笔调描绘辛弃疾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以身报国的崇高理想,着重表现辛弃疾回肠荡气、铿锵有力而不失生动细腻的词风。是一部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的佳作。
第一章 锦襜突骑渡江初 壮岁旌旗拥万夫 001
01 宋金生战,英雄出世 002
02 祖父影响,自幼好学 007
03 两赴燕京,观察形势 013
04 投奔耿京,斩杀义端 019
05 拟定章表,归附南宋 024
06 仗义忠诚,金戈铁马 029
第二章 脉脉此情与谁赋 千金纵买相如赋 035
01 请缨不成,隆兴和议 036
02 官闲心定,壮志难酬 041
03 美芹十论,洋洋万言 047
04 中秋好月,难照团圆 054
05 建康通判,词名初显 060
06 笔势浩荡,智略辐辏 067
第三章 谁信兜鍪出袴襦 青山匹马万人呼 073
01 滁州知州,施展才能 074
02 大病愈后,再赴建康 081
03 论用会子,讨捕茶寇 088
04 宦游湖海,醉吟风月 095
05 奏疏孝宗,为民申述 101
06 整顿乡社,建飞虎军 109
第四章 别有人间行路难 江头未是风波恶 115
01 泪别潭州,赴任江西 116
02 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121
03 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126
04 佞人诬陷,因馋被黜 131
05 掀髯把酒,君期汗漫 136
06 百舍声中,断肠片片 141
第五章 要辑轩窗看多稼 只今居士有新巢 147
01 世外桃源,营建稼轩 148
02 甚爱带湖,壮志不酬 154
03 雕弓挂壁,赋词言志 160
04 村居即景,自得悠闲 165
05 长空万里,云游采风 172
06 松窗竹户,远树斜阳 178
第六章 只为慷慨济世情 且潜春愁与悲歌 185
01 故交南涧,亦师亦友 186
02 把酒唱和,傲岸不群 192
03 春入平原,乐景写哀 198
04 纸笺辞章,铁笔柔肠 205
05 流连博山,访得瓢泉 211
06 陶写之具,稼轩词集 217
第七章 使世相忘却自难 此身忘世浑容易 225
01 鹅湖相会,纵论天下 226
02 同道之友,惺惺相惜 233
03 绍熙出仕,顺访朱熹 240
04 务为镇静,为民所欲 247
05 深谋远虑,任用贤才 254
06 居安思危,情之所牵 260
第八章 万事三平二满休 百年雨打风吹却 267
01 宁宗即位,连遭弹劾 268
02 独爱瓢泉,风趣豁达 275
03 朱熹离世,撰文悼念 283
04 知府绍兴,结交陆游 291
05 重提北伐,自比廉颇 299
06 壮志未酬,词照千秋 307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让许多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词作,就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
案• 元夕》。这首词,从渲染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加以更多的景象铺垫,让人流连忘返。临安城热闹的场景,也恰恰衬托出了词尾要寻找的“那人”,是一个与众不同、孤独而立、超然群俗的理想佳人。
这首《青玉案• 元夕》,是辛弃疾从金朝统治下的山东济南府投奔到南
宋后,在南宋都城临安任司农寺主簿时所写。当时,宋朝的半壁江山,都在
金朝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之下,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复,偏安江左,沉湎于
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从词的表面上来看,是辛弃疾为他的情人所写。而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面,男女情爱也常常用来比喻政治上的际遇。洞察时局的
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于是,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
织成这幅元夕求索图。
辛弃疾的一生,一直都在力主抗金,收复旧山河。他是一个有胆有识有
为的爱国志士,却空有满腔救国热忱而不被重用。
在辛弃疾出生的13 年前,也就是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 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3000 余人,并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被掠之一空,大宋王朝遭遇了“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由于辛弃疾是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济南府长大的,亲眼目睹了汉人被金
人奴役欺凌的悲惨景象。正是因为辛弃疾的先辈与金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辛弃疾又深受祖父的熏陶,从小就立下了收复中原、报仇雪耻的志向。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正月,辛弃疾力劝山东义军归附南宋,
抗击金兵。辛弃疾归附南宋朝廷后,不甘在歌舞升平中消磨意志。由于心中
收复中原的抗金理想无法实现,辛弃疾感到非常失落和无奈。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担任右承务郎一职的辛弃疾,不为自身官职低微,独抒所见,进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但没得到朝廷的重视。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 年),虞允文上任宰相后,辛弃疾又呈上九篇关于恢复大计的建议,即《九议》,陈述战守之策,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辛弃疾的建议虽然没被采纳和实施,但他被调到南宋都城临安内,任司
农寺主簿,成为主管文字工作的事务官。然而,一直怀有光复中原大志的辛
弃疾,却渴望能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辛弃疾是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但可惜身处南宋朝代,英雄无
用武之地。尤其是他刚拙自信的英雄性格和豪杰作风,成为他不受重用的重
要原因。他敢说敢做,从不情愿迎合别人。为了实现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
夙愿,他可以不拘小节,不守规则,更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他豪迈倔
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以后,自号稼轩居士。如果把历史
上对辛弃疾的基本评价进行归纳,即: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南宋最伟大的
词人。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 年)五月十一,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
年)前,历城属于北宋领土,后因“靖康之难”被金朝侵占。金人不仅大量掠夺汉人的土地,还强迫汉人为奴。面对金人的严苛压榨、百般欺辱,抗金起义始终不断。辛弃疾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辛弃疾早年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虽说是金朝的官吏,但心
中难以忘怀的,却是对宋朝的怀念和对金朝的仇恨。他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
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对他进行抗金复地、洗雪宋耻的爱国教育。
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之下,辛弃疾从小就喜欢练习武艺,并阅读汉室书籍,尤其读了许多《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14 岁和17 岁时,辛弃疾曾先后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但两次不中。20 岁那年,他率领2000 多人起义抗金,并投奔以耿京为首的北方忠义军,成为耿京手下的节度掌书记。
后来,耿京被忠义军内部叛徒张安国杀害后,辛弃疾集结50 多名义士突袭金人营帐,在金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生擒叛徒张安国,并策动上万士兵一起投奔南宋。这段戎马生涯,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辛弃疾归附南宋后,随之踏上了仕途之路。他开始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任地方官,是一生中的游宦时期。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的荒陋之气就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创置飞虎军,致使军威雄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每得到一次为朝廷效力的机会,都特别珍惜,并非常执着地去工作。当时,辛弃
疾无疑是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并忧国忧民的好官。
游宦时期的辛弃疾,一直是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复国方略。他的意见虽然未被当朝采纳,但没有影响他的尽忠报国。
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恪尽职守,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他。
由此来看,辛弃疾果断决绝的做事态度,容易使他陷入授人以柄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不是被贬官,就是被弹劾,从而在仕途上起伏不定。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年),已经64 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知绍兴府
兼浙东安抚使,不久又被宋宁宗面见,被差之镇江府一职。这时,太师韩侂胄积极倡导北伐,但辛弃疾觉得北伐的时机尚未成熟,反对太师韩侂胄草草
从事。由于南宋王朝内部出现矛盾,难以达成共识,辛弃疾因此受到排挤,
并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年),再次被罢免。最终,这次北伐因计划不周
而失败。
辛弃疾做南宋官吏长达40 余年,但断断续续有近20 年时间闲置一边。
在时断时续被启用的20 年中,出现了多达37 次频繁调动,任职最长的一次,也没超过一年半。虽然后两年都是被召任职,但无奈已年老多病,身体衰弱,最终在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 年)九月初十病逝,享年68 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武文兼备,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尤其是“金瓯缺,
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境遇,成为他心中永远挥之不掉的阴霾。他虽
然对战争形势有着精辟入里的分析,也有着鲜明具体的对策,在各个岗位上
也是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却屡遭投降派掣肘,随时都会被撤销职务。
为此,他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始终得不到施展,武途政路均不畅通,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在苏轼的基础上,辛弃疾进一步开阔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苏轼词有所不
同的是,辛弃疾常以文为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辛词题材广阔,善于化用前典。从他现存的词作中看,有写政治的、写哲理的、写朋友之情的、写恋人之情的、写田园风光的、写民俗人情的、写日常生活的、写读书感受的……可以说,凡能写入其它文学样式的内容,他都可以写入词中,既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又是写尽平生不平事。
辛词笔力雄浑、大气磅礴。在意象的使用上,辛词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
常见的用梅兰竹菊及红粉佳人为点缀的手法,他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大
多都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毫无疑问,这也跟他豪侠仗义的性
格有关。他卓尔不群的词风,最终确立了他在豪放词派中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辛词风格多样,自由充分。含蓄悲壮、积愤沉郁、细腻柔媚皆有所及。辛弃疾善于以词明世,语言不落窠臼,力求千变万化,有“词中之龙”的美誉。辛弃疾现存的词作,约有六百多首,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流传下来。
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里指出:“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辛弃疾用尽一生的慷慨悲歌,倾尽热血地抒发自己的英雄理想和人生情感。
辛弃疾以横刀立马的姿态登上词坛,他的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
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抗金复国是辛弃疾词的主旋律,但其中包含着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辛弃疾词在内容上所展现的爱国思想,在艺术上所展现的创新精神,都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朝代,每当国家、民族危急的时候,不少作家都会从辛弃疾的词中吸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后世之人取名时,都喜欢从辛弃疾的词里去找字。如,柳如是就出自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如,著名的百度公司的名字,就出自于辛弃疾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中。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述学问的三重境界时也
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显然,辛弃疾是创造最高境界的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