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5468
1.作家凉月满天继《又到西风扑鬓时:纳兰性德传》后又一诗人力作,极具畅销潜质。
作者凉月满天已出版《又到西风扑鬓时:纳兰性德传》《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美人如诗:林徽因传》,语言独具风格,颇受读者喜爱。《拣尽寒枝不肯栖:苏东坡传》延续其以往风格,以轻松、诙谐又大气的语言,侧重于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经历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内核的记录与独家解读。以丰富史实为依托,既不同于市场上有的相关传记对于传主的主观臆断;又长于人物个性解说,有别于同类传记对传主的“僵尸化”叙述。
2.匠心独制《东坡文选》《苏东坡年谱》,随书附赠,尽情畅读。
《东坡文选》中不仅收录了本书中用到的部分诗词,还收录了苏东坡鲜为人知的经典诗句,对于喜欢诗词的读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苏东坡年谱》清晰记载苏东坡的生平大事记,方便查阅,提高了阅读体验。
3.苏东坡其人受钱穆、林语堂、王国维、余光中等文学大家推崇备至,其人生格局值得现代人学习,有超高话题度。
余光中老爷子曾经说:要是找个人一起出去玩的话,李白很潇洒,但是太不负责任;杜甫心忧天下,苦哈哈的;苏轼*好,又潇洒又能发现生活的美。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钱穆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林语堂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
4.锁线装订,裸露书脊,内页可摊开180度,方便阅读,值得珍藏。
锁线的装订方式,古香古色,符合书籍定位,更适合收藏。
内页可以摊开180度,阅读体验佳。
凉月满天,河北正定人,正定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专家,
《读者原创版》《文苑》《特别关注》《你我她》等杂志签约作家、“心灵鸡汤”签约作家,“淘漉文化”等网站专栏作家。
出版有《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美人如诗:林徽因传》《又到西风扑鬓时——纳兰性德传》等。
苍穹一声长笑,滔滔两岸惊潮。苏东坡的一生,波澜翻卷,云过千帆;又如雪泥鸿爪,寻则有迹可寻,斯人却已杳去无踪。后人所谓追想,无非是在自己的精神模板上,勾勒出一个自己愿意看到的文人精神。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东坡传》以轻松、诙谐又大气的语言,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和自由的精神内核作一番独家解读。
情节再紧凑,不如苏东坡一生紧凑;笔调再饱满,不如苏东坡一生饱满。怎么办?后人蹑足潜踪,试图追上他的速度,奈何他已经长袖一振,一溜烟去远。驾起这本书,快赶,快赶……
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一章 凉月如眉出眉山
第.一节 天地春
第二节 所谓伊人,在山之眉
第三节 流年暗中偷换
第四节 卖金的撞着买金的
第五节 鬓边斜插碧桃花
第.二章 初茁于土,新发于硎
第.一节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第二节 风吹雨打花零落
第三节 自子之逝,内失良朋
第四节 如同死了又再生
第五节 鼓励大家骂政府
第六节 大佬是用来怼的
第.三章 一切已经开始,一切尚未深入
第.一节 此心已逐归鞍发
第二节 鸿飞哪复计东西
第三节 凤凰台上凤凰游
第四节 怼天怼地怼鬼神
第五节 清风明月画梅花
第六节 花不见叶,叶不见花
第七节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第八节 悲喜交加
第.四章 豆腐式变法和切割型用人
第.一节 豆腐式变法
第二节 小人昌,君子亡
第三节 王安石成了小迷弟
第四节 天下第一拗相公
第五节 谁让苏轼是苏轼
第.五章 烟柳天堂,天下苏杭
第.一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第二节 故乡无此好湖山
第三节 臣妾做不到
第四节 东坡与太白
第五节 这回还了相思债
第六节 刀来剑往,花来叶往
第.六章 多情多感仍多病
第.一节 想老婆的大词人
第二节 鞭打芦花
第三节 唯有同穴
第四节 到底亏负了人
第五节 食无盐
第六节 朝政风云
第七节 他解脱了,他没有解脱
第.七章 画龙画虎难画骨
第.一节 很急!很着急!
第二节 无时共婵娟
第三节 怕也不逃
第四节 今天是个好日子
第五节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第.八章 乌台,乌台
第.一节 祸起
第二节 黑典型
第三节 魂飞汤火命如鸡
第四节 苏轼想造反
第五节 一两棉花十斤铁
第六节 积习
第.九章 继续傲娇地享受生活
第.一节 寂寞沙洲冷
第二节 爱咋咋地
第三节 惭愧,惭愧
第四节 省钱,省钱,再省钱
第五节 东坡肉
第六节 东坡的东坡
第.十章 天生一支神仙笔
第.一节 农夫加醉汉
第二节 养闲花一枝
第三节 前赤壁赋
第四节 不朽之光
第五节 被死亡
第六节 闲中好
第七节 此心安处是吾乡
第.十一章 新党不容
第.一节 说也白说
第二节 十年迟
第三节 开口就是两年劳役
第四节 老马升官
第五节 五日登州
第.十二章 旧党弃
第.一节 东坡,你又调皮了
第二节 画里的凤凰不会飞
第三节 为报深恩酬知己
第四节 一肚皮不合时宜
第五节 大笑而去
第.十三章 怪东西,坏东西
第.一节 幸得时光无私弊
第二节 官场真是个怪东西
第三节 万花会
第四节 凛冬将至
第.十四章 恨人不死,恨不死人
第.一节 密雨斜侵薜荔墙
第二节 哀哉,哀哉
第三节 撒手没,两脚蹦
第四节 忽得解脱
第五节 又又又盖房子
第六节 每逢暮雨倍思卿
第.十五章 沧海一声笑
第.一节 想得开
第二节 鳖相公
第三节 儿子似爹
第四节 丧钟敲响
第五节 天不我亡,亡其朋戚
第六节 看煞苏轼
第七节 小舟从此逝
尾声
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第.一节
天地春
原始人“呜呜哦哦”,也不知道怎么的,发出的声音就逐渐有了秩序,出现 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样押韵的话。这个,就是诗的雏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有话不好好讲,居然还会分行了。后世的善于写押韵又分行的文字的人,就变成了诗人。大唐诗气传牛斗,诗人满地诗乱走。 到了宋朝,诗又进化,于是“词”出现了。
宋朝像一只美人抱肩瓶,哪哪都收得紧。盛唐时的洪钟大吕,成了宋朝的 香奢低迷。盛唐时的潇洒豪放,也变作宋时的“小园香径独徘徊”。——但是,有苏轼在,这个时代总算不是彻底的阴柔无力,叫人无奈。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宋朝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这是一个柔软的,甚至有些奢靡的,像是真丝绸缎绣着闪闪的金线的朝 代。然而,苏轼降生的时候,摊上的却是一个灰扑扑的皇帝——宋仁宗赵祯。一次,大臣到福宁殿的西宫奏事,见皇帝用的床帐、垫具都灰灰旧旧的, 心下不忍。赵祯却说:“朕居于宫中,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 膏血啊,怎么能随便浪费!”
不愧他的“仁”之称号。 一次,赵祯散步,忍渴而行,回宫才急索水喝。他说:“朕屡屡回头,没看见有仆役准备水壶。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会受处罚,所以就忍着口渴。” 还有一次,赵祯说:“昨晚朕饿得很,想吃烧羊。可是如果开口,下面办事的人就会因为这是朕的命令,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吧。” 清朝的无名氏写 《东坡诗话》: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 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人如花如朵,如叶如根,时代就是雪雨霜风、阳光雨露,它可以决定在它 的时代生活的人,流离抑或安定,狂躁抑或雍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苏轼的幸运。
第二节
所谓伊人,在山之眉
四川,神秘而遥远的蜀地。 四川有三峡,有大佛,有眉山。岷江温柔,穿城越巷。百姓人家夹岸排布,古木参天,花影阴深。 眉,是一个很好的字。
所谓伊人,在水之“眉”。莫说我犯错误,我是故意的。我就是觉得水有眉,且因眉而美。要不你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眉是眼睛打的伞,是造物主的神来之笔。 不独水有眉,山居然也有眉。眉山,青山远望如眉,好温柔,好妩媚。
眉山出了个苏轼。 苏轼有个弟弟叫苏辙。 苏轼、苏辙的父亲叫苏洵。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一家三口,如同凉月如眉出眉山。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公元 1037 年 1 月 8 日),苏轼出生。丁丑,属牛。
苏家位于眉山纱縠行南街,因善于营谋,光景不错,有田产,也有女佣。 苏家的孩子都有奶妈。苏轼的爷爷很精明。丰年人家都积米,他则贮谷。贮谷足有三四万石,于 荒年开仓结善缘,亲友佃农村民皆受其惠。
——为什么积谷呢?因米易生虫发霉,谷则耐久贮。苏轼出生时,老头儿 六十多岁,久历人世。宋代以儒立身,苏氏一门皆是文化人,自然不例外。儒家讲求方正拘谨, 但是这个老头儿却活得大敞四开。好饮酒,喜谈笑,坐在青草地上摇头晃脑, 像太阳底下开出的一朵摇曳的花。他的一个儿子——苏轼的叔叔赶考得中,他没有大操大办、大吹大打,而 是吃酒吃得醺醺然,把儿子特地派人送来的喜报与同吃酒的亲友乡邻念上一 遍,然后把儿子特地送来的官衣官帽连同一块牛肉扔进褡裢,骑驴进城去了。 旁人想要与他道贺,他却在驴背上前仰后合,脸红得像灯笼。他还趁醉摔过庙里的一个神像,因为庙祝勒索钱财,这个神像也使人惧怕。 智慧而倜傥,正直而有勇,这个劲头,做儿子的苏洵没有继承,倒成了隐性基因,融入孙子苏轼的血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活在 《三字经》 里的苏轼他爹——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苏洵在以诗书传家的苏家是个异类。他的两个哥哥都有功名,他却只爱游历。爱看的是花花世界,看听的是酬唱歌吹,爱去的是寺院庙宇,爱酒醉骑名 马,倒不曾听说情多累美人。
结果苏洵活到二十七岁时,忽然要发奋读书了。大约因为他的哥哥、大舅 子、两个姐夫都有功名,于他是很大的刺激?苏轼降生那一年,苏洵读书刚起步,谁也想不到他一路跑进了“唐宋八大 家”。一年端午,他正苦读,妻子端来一碟粽、一碟糖,请他吃甜粽。哪知他却 把粽子蘸着墨吃了——这个故事真也罢,假也罢,随它去吧,他的“唐宋八大 家”之一的名号不是虚的。苏轼七八岁的时候,苏洵赴京赶考,没考上。于是他干脆不回家了,游历 江淮,散心去也。那个时代,男人很自由,说出门就出门,说壮行就壮行,说赶考就赶考, 说当游子就当游子,然后吟吟诗,填填词,说什么“河亭收酒器,语尽各西 东。回首不相见,行车秋雨中”。要不就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么想家倒是早点回去啊,又不肯, 一走就是好几年。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就扮演起了单亲妈妈的角色,一个人带着苏轼和苏辙哥 儿俩。苏辙比苏轼小两岁,两个小淘气包成天缠着妈妈。她倒不觉得委屈,反 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又有保姆帮着,家里又不缺进项,天下又太平,日子 能过。程夫人是知识女性。
苏轼跟着母亲学 《后汉书·范滂传》。范滂为官清正廉明,有澄清天下之 志,却被人陷害,下狱丢命。临死前,范滂与母亲诀别:“有弟弟仲博孝敬您就 够了,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 他的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怎么能两者兼得呢?” 范滂下跪受教。
拜辞母亲,到底惨然,范滂回头对他儿子说:“我想要你为恶吧,可是恶不 可为;想要你为善吧,可是你看我,没有做过恶,却落得如此下场。”
就是这样两难。 苏轼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成为范滂,您会怎样?”
程夫人笑说:“宝贝,你如果成为范滂,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第三节
流年暗中偷换川地多竹,触目皆竹,吃的是竹笋,盖锅的是竹篾,做饭烧竹,穿衣披 竹——披蓑戴笠,笠是不是可以用竹皮编?写字用的是竹纸,走路穿的是竹鞋。 苏轼爱竹。彼时苏轼年纪尚小,只带着弟弟在自家的竹园里游玩,看新迸 出的稚笋。翠竹青青,并不觉得竹露滴滴于自己有何进益,只是他愈长大愈有 竹的脾气。长大后,宦海飘零,他仍对竹念念不忘:“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有节操的人多喜竹,郑板桥爱画竹,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 苏轼也爱鸟,喜欢爬到树上或房梁上看鸟窝里的鸟蛋或者黄嘴雏儿。但是母亲教导在先,所以他不捉,不亵玩,与鸟无伤。 你看他吧,带着弟弟和一窝子堂兄弟姐妹,一起赶集呀,在菜园子里掘土捉虫呀,窥探鸟窝呀,骑竹马、弄青梅呀。不累不回家,不累不睡觉。 当娘的带着这个调皮捣蛋的娃,这个娃再带着小的娃一起调皮捣蛋。
苏轼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已经夭折。有了丧子之痛的人,给孩子取名, 听上去都平平整整、规规矩矩、安安稳稳。苏轼的“轼”本意是指古代车厢前 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苏洵给这个新降生的儿子起名苏轼,是希望儿子平平稳 稳,中规中矩,人生中有个大起小落的,也有扶手可抓握。而“辙”则是车行的两条平行路线。 一花开两叶。
小兄弟两个,脾气性格皆不同。苏轼顽皮,爱闯祸;苏辙安静,爱跟在哥 哥屁股后头。
苏轼是这样评价弟弟的: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 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对哥哥是这样评价的,且把它刻在了哥哥的墓志铭上: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开始读书了。他就读于城西寿昌书院,师从刘微之。一日,刘先生作《鹭鸶》 一首: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寒风中鹭鸟被渔人惊起,羽毛如同雪片似的随风斜飞。小苏轼却说:“鹭鸟 的羽毛怎么会逐风而飞呢?它们是在蒹葭丛中结巢的,掉落的羽毛只会落在一 旁的蒹葭上,所以,不如改成‘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我的居处近水,特地去看。已是冬日,杨柳周垂,萧萧瑟瑟一片。芦苇丛 中伸出一支一支的水烛,像棒槌一样,裹着紧匝匝的棕衣,用手轻轻一捏,就 “噗”地爆开。草籽像羽毛一样,轻轻扬扬地飘出来,经不得一丝风吹,就要想办法瞒天过海。每粒微小的种,都做着一个浩大的春天的梦。 芦苇丛里,栖着鹭鸟,这那里,果然可见芦苇丛里点缀着一片两片的羽毛。
——苏轼是个观察细致的小娃。
苏轼七岁时曾遇见一个姓朱的老尼姑,已经九十岁了。她说她曾随师父进 过蜀主孟昶的宫里。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末代皇帝。这天,天气大热,他和花蕊夫人在 摩诃池上纳凉,作了一词,这个姓朱的尼姑就记下来了。如今几十年过去,老 尼姑已经死了,再也没有谁知道这首词了。苏轼也只记得开头两句,闲来无 事,细细思想,这原来是 《洞仙歌》 的词牌啊。此时的苏轼学问才情俱足,干脆给这个词头补了补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 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 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他对老尼的记忆,老尼对皇帝和妃子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如同缠金线。 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真真幻幻间,流年暗中偷换。这一切,都始于小小年纪的苏轼的一个小小的记忆契机,要不然历史长河 中将不复存在首词的香珠流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