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30122
1. 林文月在台湾艺文界是一个*代表性的、标志性的人物。她的求学及学术历程代表了台湾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可以说,如果她不是刻意保持低调,她在大陆的热度应该可以和叶嘉莹相提并论。大陆读者*熟悉林文月的身份也许是《源氏物语》的译者,其实她还承载着更多传奇。为外祖父连雅堂写作传记,她兼具家族血缘和文史学者的双重身份,无疑是*合适的人选。
2. 连横,字雅堂,有着“台湾太史公”“台湾文化*人”的美誉,他的代表著作《台湾通史》,是台湾历史上*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除此之外,连雅堂一生都在践行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用尽心力保护台湾文化。
3.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成为两岸关系的破冰之旅。在连战的随行赠礼中就有《台湾通史》这套书。2008年12月18日,连横纪念馆在杭州西湖建成开放,逐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4. 台湾当代文坛全能才女林文月,以外孙女的角度,还原一代耆儒连雅堂*素朴本然的文人史家面貌。读者可通过连家百年历史,了解台湾百年发展历史。
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连雅堂
连雅堂在35岁游历西湖时写下这首诗,那年是1912年,正值民国初建,但台湾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他在18岁时亲身经历异族统治之痛,遂发愿撰著《台湾通史》,以司马迁作《史记》的格局记录台湾,以保存历史的真相。连雅堂一生以笔为剑,办报、创作诗文,致力维护台湾语文与古迹,是一代史家、文学家,更是一代人物典范。
身为连雅堂的外孙女,林文月重写这本《青山青史:连雅堂传》,既述先人行谊而成传记,复又展现她散文书写上通陶谢诗情味而自铸新意之古、淡、雅、奇;本书可作为认识台湾和文学印心之路径,殊途,而同归,而指向创作之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上之惺惺相惜。
连雅堂简介:
连横(1878~1936)字雅堂,幼名允斌,谱名重送,表字天纵、,号武公、剑花,别署慕陶、慕真。台湾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人”。
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根台湾,心怀大陆”的连横努力发扬中华文化,著有《台湾语典》和《大陆诗草》等,并撰写了《台湾通史》一书,声名远播。
目录
雨墨版序 001
序 006
一、马兵营 001
二、宜秋山馆 005
三、劫灰零乱 015
四、此事古难全 025
五、吾党吾国 039
六、心声新声 053
七、遍地史迹无人识 065
八、匹马斜阳 081
九、书剑飘零 103
十、名山绝业 129
十一、著述愈勤 163
十二、青山青史各千年
187
序
西湖四月,清明节才过,虽然丽日当头,风中犹有一些寒意,而桃花绽放,柳枝吐新芽,我们四姊妹和表弟夫妇来此追念先祖。
几近一世纪前,我的外祖父连雅堂先生暂游此地,写下一封家书寄与外祖母,并附系一首七言绝句:
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那年,一九一二年,正值民国初建,外祖父三十五岁。
连氏自雅堂先生七世祖兴位公,即因反清而渡海来台。民国虽建立,清廷已灭亡,但台湾却沦陷为日本殖民地。外祖父十八岁之年亲身经历异族统治之痛,遂发愿撰著《台湾通史》,以为保存历史之真相。诗中所称“青史”便是指他心中抱定必要完成的这个志愿。三月西湖,桃花扑船,春梦如烟。三十五岁青年时期的外祖父游历此地,必然陶醉折服于眼前的良辰美景,但他心中另有一种与众人不同的抱负。那坚定的抱负,他视为责任使命。十年惨淡经营,孜孜矻矻,凡有关台湾的史事、制度、人物、山川,乃至于草木虫介,靡不详密细究为之记述。
外祖父第二次访西湖是在十四年后,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他四十九岁之时。当时《台湾通史》上、中、下三册已经次第撰成并刊行。他和外祖母沈筱云女士再游西湖,寄住于西湖北岸山坡上的玛脑山庄。时值暑假期间,在日本庆应大学专攻经济科的独子震东先生,也从东京抵杭省亲。他们三人优游于六桥、三竺之间,既赏美景,且享天伦之乐。即使在优游期间,外祖父仍阅读、作诗、编书。
他重要的诗集之一《宁南诗草》,便是在玛脑山庄编纂成集,写出自序的。夏天过去,舅舅回日本继续学业;而外祖父和外祖母则因为军阀事起,大陆不安,不久也返归台湾。“移家湖上住”之愿望几乎达成,却没有实现。
舅舅学成归乡之后,外祖父认为“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所以又一次忍亲子别离之情,修成一函令他带去会见故交张溥泉先生。那信里字字珠玑,句句感人。其中有句:“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是以托诸左右。”大义凛然,爱国情操跃然纸上。
至于外祖父自己则继续与外祖母留居台湾,从事台湾文化的保存与整理工作。台湾的历史,已经完成著述;台湾文化与文献的维护,也是他自视为责无旁贷的任务。
雅堂先生夫妇有三女一子。震东先生上有长七岁的姊姊夏甸女士(我的母亲)。二姊春台女士夭折。下有少六岁的妹妹秋汉女士。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母亲已经远嫁于上海;舅舅也在西安服务,而姨母则毕业于淡水高等女子学校,外祖父便决心内渡,遂其终老于祖国之志。当时舅舅在西安工作,路途遥远;而我父亲在上海拥有不少房产,母亲挽留之下,二老便在上海江湾路公园坊八号住下来。
外祖父的晚年并没有移家湖上。上海虽称十里洋场,但闸北虹口一带,算是比较安静的。他和外祖母住在闹中取静的“公园坊”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房里,安享比在台湾时更清静的老后生活。我们的家在江湾路五四○号,与公园坊隔着一片草坪,便利互相往来。而在我出生之后,含饴弄孙,大概也就成为他们另一种安慰吧。“别看你外公写起文章来笔力犀利如剑,抱着你的手,可是小心翼翼、抖抖颤颤的啊。”母亲曾告诉我。我太小,无法记忆外祖父抱着我的手。但我彷佛记得稍大时,外祖父带着我去对面的虹口公园散步,我总是顽皮地跑在前面,瘦高的老人不得不辛苦弯腰来牵我的手。
我也依稀记得有一天,我被带到公园坊八号的二楼。外祖父躺着的床上罩着一块大白布。床的周围是啜泣的亲人。白布对我而言,似乎就是代表死亡。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六月(一九三六年六月),外祖父五十九岁,我三岁。越两月,舅母赵兰坤女士在西安生下一个男婴,遵外祖父遗嘱,取名为“战”。外祖父弥留之际对舅舅说:“日本侵华野心明显,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就在此一战。兰坤生的孩子若是男婴,就命名为‘连战’,也意味着自强不息的意思。”
七十三年以后,我们来到西湖北岸追踪先人的足迹。山腰坡道上的玛脑寺,是当年连雅堂先生夫妇和连震东先生曾经住宿过的玛脑寺山庄故址。对于我们四姊妹而言,这是第一次探访;对于连战夫妇而言,则已经是多次来临了。事实上,二○○五年“破冰之旅”后,大陆方面得悉玛脑寺曾为连战的祖父与父亲寓居之所,遂提议将其改建为“连雅堂先生纪念馆”。连战表示,经过两岸复交来往合作,玛脑寺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所以如今玛脑寺内除了复建的寺院、亭台、泉池外,更有“连雅堂先生纪念馆”展陈着外祖父的许多著作、事迹记载,及生前摄影等物。而这个纪念馆也定期举行台湾文化展。我们看到台湾人物志厅、传统文化厅、历史文化厅、原住民厅、自然环境厅、现代工业厅,展出台湾独特的风土文化。
外祖父地下有知,虽然“移家湖上住”的愿望没有达成,但确实“青山青史各千年”,他应感到安慰了。
参观玛脑寺是在去年春天,一年之后,应有鹿出版社邀约,将已经绝版多年的《连雅堂传》整修重新出版。
最早写这本书,是因参与了《先贤先烈传记丛刊》,负责写外祖父的传记。当时这一套丛刊的读者对象,是以高中学生及社会青年为主,并且在字数上也有所限制,所以行文及篇幅都不得不受到某种程度上的约束。利用此次重新出版,我重读了往年旧文,几乎每一页都有些修正增补,也有若干改动的痕迹。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传达连雅堂先生真实的形象情思给读者。
林文月 志
二〇一〇年清明节
余光中: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
台湾文化界将林文月与周作人、林语堂等相提并论——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样样成就斐然。称赞林文月翻译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被称为“目前华语翻译《源氏物语》的*秀版本”。
林文月自述:安安静静过一种与书香为伍的单纯生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