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35022
*位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以色列总理,中东和平事业的开拓者。
以色列前驻美大使、拉宾密友亲笔撰写,一部真实而全面的权威传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贝克重磅推荐!
“我们已经流了足够多的血和泪,足够了!”——伊扎克·拉宾
距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于1995年遇刺已二十载有余,然而时至今日他在人们心中仍是那个魅力非凡、受人尊崇的现代领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拉宾在以色列建国前的历史上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发展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所述拉宾的一生、性格及其所做贡献不仅吸收借鉴了早前对拉宾的研究,而且还有来自作者作为拉宾私人助理的回忆。正如作者所言:“《奥斯陆协议》及其所推动的奥斯陆和平进程是拉宾在第二次出任以色列总理时的决定性成就。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他才成为国际知名的政治家,成为一名大刀阔斧、敢于突破自我、带领公众前进的领袖人物。”
序言 伊扎克·拉宾的逝世,伊扎克·拉宾的一生
1军人的长成之路,1922—1948
2从独立到六日战争,1949—1967
3出任驻美大使,1968—1973
4首次出任总理,1974—1977
5大起大落,1977—1992
6拉宾的和平政策,1992—1995
7政治、政策、煽动和暗杀
结语
致谢
伊扎克·拉宾是一位军人和政治家,他为以色列的安全以及所有国家的和平理念而战。伊塔马尔·拉宾诺维奇为一位重要的领导人写了一本深思熟虑、极其全面的传记。
——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
拉宾是以色列富有魅力的政治家,他英勇献身于中东的和平事业。作为叙利亚—以色列和平谈判中拉宾团队的负责人和以色列驻美大使,拉宾诺维奇在其国家历史的关键时刻就在拉宾的身边。我向所有关心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和平进程的人推荐这本书。
——美国前国务卿 詹姆斯·贝克
作为一名谨慎的设计师、周密的领航员,拉宾的品格彰显了新以色列——一个依靠自身寻求出路而非上帝救赎的国家——所具有的精神。
——以色列著名作家 阿摩司·奥兹
拉宾诺维奇先生作为以色列杰出的学者和外交家,在书中忠实地记录了拉宾总理的*复杂性……即使对拉宾满怀崇敬,也不能阻止作者以学者的身份,以对历史准确性的高度责任感,完整地呈现他朋友的画像。
——《华尔街日报》 艾略特·艾布拉姆斯
伊扎克·拉宾的逝世,伊扎克·拉宾的一生
大多数人的死亡仅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然而,被暗杀身亡的政治人物绝不是如此。其死亡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样也带来一些后果。暗杀不仅意味着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死亡本身所创造的新现实。由于人们深深铭记其遇刺之残忍,这个遇刺身亡的领导人时常会成为一种新神话的主题,使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这位领导人的一生及其任期内的事迹。
1995年伊扎克·拉宾遇刺的余波还未散去的时候,震惊不已的以色列民众纷纷寻求援引先例。人们联想到最多的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的遇刺,就像沃尔特·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被重新翻译成希伯来语,还谱成了广为传唱的乐曲。然而这一类比是不恰当的。惠特曼所描写的船长尽管身死,其所引领的航船却已到达海港,也就是说,林肯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凶手刺杀他的行为是对这种成就的报复。相比之下,激进的法国右派和阿尔及利亚移民试图刺杀夏尔·戴高乐的行为倒是更贴切一些,他们的目的是阻止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线之间的和谈。要是他们那时刺杀成功了,阿尔及利亚的问题可能就得不到解决了。事实上,刺杀拉宾的人伊加尔·阿米尔来自一个也门家庭,是一名狂热的正统派犹太教徒。他行刺的“灵感”来自由于刺杀戴高乐将军未遂于1963年被处死的法国军官让马里·巴斯蒂安蒂里。阿米尔认为,以色列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和中期面临的困境,和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危机达到巅峰时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于他而言,拉宾就是以色列的戴高乐:一位偏离了正确轨道的战争英雄。因此,在他让出珍贵的国家领土之前,必须把他灭掉。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类比是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和肯尼迪总统一样,拉宾遇刺前也面对反对他的煽动性言论,怀疑他背叛以色列或更甚。在肯尼迪到达他遇刺的城市达拉斯之前,城市里到处在散发印有他照片的传单,上面声称肯尼迪“意图策划背叛美国的活动”。同样地,肯尼迪的遇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逝去的黄金时期的怀念,怀念那个据称曾经存在过的卡米洛时期昌盛或兴盛时期(尤指1961—1963年间肯尼迪任美国总统时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的繁荣景象)。——译者注的景象和神话。作家诺曼·米勒曾写道:“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感觉这个国家属于我们,现在又回到了他们手中。”拉宾遇刺风波尚未过去,其支持者“烛光一代”及其他人士也怀念那段在以色列历史和政治上视作黄金时代的岁月。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手持燃烧的蜡烛,在拉宾家附近和他遭遇暗杀的地点静坐抗议。过去20年来,每年11月4日,即拉宾遇刺这一天,都会举行集会,有很多人来参加。2015年年末,在拉宾遇刺20周年纪念前后的时间,以色列怀念拉宾的风潮十分明显,这不仅反映出人们失去拉宾的失落感,同时还反映出民众对以色列现任领导及其对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束手无策的强烈不满。
拉宾遇刺还突出了“我们”和“他们”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死于阿米尔手中的这个人,其毕生代表了以色列建国之初的本质:东欧出身,劳工运动,帕尔马契部队(以色列建国前的精英部队)及以色列国防军(IDF),位于北部的世俗特拉维夫市。刺杀发生前的那些年一直在进行文化战:移民、激进右派和大部分正统派犹太人以及以色列民众中世俗温和派人士之间冲突不断。他们的冲突不仅围绕着和平进程,还包括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就像肯尼迪的罹难一样,拉宾之死对于这场文化战的影响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显现出来。但尽管拉宾遇刺影响重大,界定他成就的并不是其死亡,而是其一生的决策和作为。而肯尼迪的影响力和成就是由古巴导弹危机、猪湾事件、柏林演说、卷入越南战争,以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所决定的。林肯的贡献包括废除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规范了美国总统的权力。拉宾的贡献包括在其第二任期内实行和平政策,针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行动路线果断、大胆地做出决策以及以卓越的才能带领人民前进。
拉宾的一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他出生于以色列本土,成长在以色列建国前。其间经历包括现在人们所熟知的上劳工学校、农业学校,加入帕尔马契部队,1948年爆发的阿以战争,及其之后全部的戎马生涯。拉宾的才能和毅力,再加上幸运女神的不时眷顾,终于使他达到军人生涯的辉煌顶点,并最终坐上总理这把交椅。但这个升迁的过程并不顺利,也绝非易事。拉宾不像摩西·达扬这类领导人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他们的魅力在年轻时就已展露无遗。而拉宾上升得非常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领导人。拉宾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任期由于未能得到以色列民众的支持而失败。直到80年代,凭借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的出色表现和兼具权威性和可信度的特质,他才东山再起,脱离在野状态,重新登上总理的宝座。
在拉宾的第二任期内,他的领导才能逐渐发展成了政治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他大胆果敢地做出历史性的决定中,体现在他处事通达,带领人民前进的领袖精神中。拉宾的功绩时至今日仍然能够说明以色列当今政治格局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和平政策是可以实行的——只要有足够可靠的温和派领导人来说服不安的以色列民众做出让步,并且使他们甘冒实现和平的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对于这个正努力克服那些和拉宾时代同样的根本问题的国家,人们痛苦地意识到,这个国家迫切需要一位具有伊扎克·拉宾那样赫赫声名和卓著才能的领导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