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20277
☆ “畅销书保证:普利策奖”获得者代表作,《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权威媒体一致推荐——普利策奖获奖者的书在国外都是畅销书,普利策奖在国际上知名度非常高,受认可程度也非常高,一般获得该奖项的作者的书,每本都会卖得非常好。更有《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专业级口碑媒体一致推荐。
☆ 她是俄国女皇,但她影响了整个欧洲,甚至世界——历经18年忍辱负重,夺取皇位;执政34年,权倾欧洲;
她不仅影响了俄国的政治、思想、艺术,甚至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颠覆。
☆ 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极繁”个人史,俄国版的“纸牌屋”——比俄剧《叶卡捷琳娜大帝》更为丰富的“真传记”,作者历时8年创作,搜集了包括她本人的《回忆录》、私人信函、政务公文、官方文件以及朋友、敌人和大量旁观者的回忆,史料丰富翔实,“极繁”,极好看。同名俄剧热播,堪比《纸牌屋》般精彩。
☆ 全新修订升级,附赠人物关系图谱折页——重新修订,增加人物关系折页,让读者更方便理解。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美国亚马逊1300 好评推荐,普列策奖得主代表作,《纽约时报》“年度*书籍”之一。
这本书不光是一个传奇女皇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帝国的发展史,还是一部俄国政治的大百科全书,几十万字的内容,极为丰富、详细地介绍了叶卡捷琳娜和她所统治的帝国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历史。
热播俄剧《叶卡捷琳娜大帝》堪比“纸牌屋”,同时女性帝王的独特魅力,更使得这部俄剧有更奇特的看点。
而《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是比俄剧更好看的作品,它更丰富,更详细,更生动,更真实,更值得细细思索、反复品味。
普列策奖得主罗伯特·K·迈锡,在引用了大量历史资料之后,既提升了它的丰富性,又保证了它的可信度,同时,其扎实的写作功底,又保证了本作极为优质的可读性。所以,它才会在美国获得媒体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不但获得主流媒体推荐,还在亚马逊上畅销不衰。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修订版精益求精,给读者更好的阅读感受。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是普利策奖获奖者罗伯特·K·迈锡耗时八年写就的一部权威传记,通过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阐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异彩纷呈的一生。从一个外邦落魄贵族的女儿,因一次政治联姻来到俄罗斯成为大公夫人;历经18年的忍辱负重,她成功把自己打扮成俄罗斯的化身,通过一场宫廷政变夺取了皇位;在极富魅力的34年执政期间,她发动战争、囤积艺术、集纳思想、*成功的是扩充版图,将俄国带入了一个辉煌而鼎盛的时期。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作者迈锡运用了非凡的叙述技巧,不自觉地透露了她顺应欧洲政治潮流、实施“开明君主制”的统治手段;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的为政之道;不受骗而骗人的外交之道,以及面对政治充满理性,又不乏实用性,具有使威仪的皇室变得柔和的女性魅力。总之,她的统治使欧洲开始感到俄国这个巨大政治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也再次证明了一个时代的强盛与自身的努力有关、与选择的路线有关、与实施的国策有关。
第一部分 德意志公主
第一章 索菲娅的童年时光
第二章 召至俄罗斯
第三章 腓特烈二世与俄罗斯之行
第四章 伊丽莎白女皇
第五章 公爵的诞生
第六章 初见伊丽莎白与彼得
第七章 肺炎
第八章 被截获的信件
第九章 皈依与订婚
第十章 朝圣基辅与化妆舞会
第十一章 身染天花
第十二章 大婚
第十三章 约翰娜返乡
第二部分 痛苦的婚姻
第十四章 朱可娃事件
第十五章 偷窥
第十六章 看门狗
第十七章 “他不是国王!”
第十八章 床笫之间
第十九章 房屋坍塌
第二十章 盛夏趣事
第二十一章 罢免风波
第二十二章 莫斯科与田园生活
第二十三章 乔戈洛科夫树敌
第二十四章 节前沐浴与马鞭事件
第二十五章 夜宴牡蛎,戏子失足
第二十六章 舞会,爱慕者,不忠的奴仆
第三部分 诱惑,母亲,对峙
第二十七章 萨尔蒂科夫
第二十八章 继承人出世
第二十九章 反击
第三十章 英国大使
第三十一章 外交地震
第三十二章 波尼亚托夫斯基
第三十三章 获刑的老鼠,离去的情人,危险的提议
第三十四章 挑战布洛克多夫,举办仲夏晚宴
第三十五章 阿普拉克辛大撤军
第三十六章 叶卡捷琳娜之女
第三十七章 别斯杜捷夫的陨落
第三十八章 博弈
第三十九章 对峙
第四十章 四角恋爱
第四部分 “是时候了!”
第四十一章 帕宁,奥洛夫与伊丽莎白之死
第四十二章 彼得三世的短命王朝
第四十三章 “蠢货!”
第四十四章 “我们压根不清楚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第五部分 俄国女皇
第四十五章 加冕典礼
第四十六章 政府与教会
第四十七章 农奴制
第四十八章 “奥洛夫夫人绝对成不了俄国女皇”
第四十九章 伊凡六世之死
第五十章 叶卡捷琳娜与启蒙运动
第五十一章 《训令》
第五十二章 “一切自由阶层”
第五十三章 “我们制造出的新国王”
第五十四章 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与第一次俄土战争
第五十五章 医生,天花和瘟疫
第五十六章 “彼得三世”归来
第五十七章 “普加乔夫侯爵”的末日
第六部分 波将金与男宠
第五十八章 瓦西里奇科夫
第五十九章 叶卡捷琳娜与波将金:热恋
第六十章 波将金得势
第六十一章 叶卡捷琳娜与波将金:分手
第六十二章 新情人
第六十三章 男宠
第七部分 “我的名字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第六十四章 叶卡捷琳娜,保罗与娜塔莉娅
第六十五章 保罗,玛丽亚与皇位继承
第六十六章 波将金:建设者与外交官
第六十七章 克里米亚之行与“波将金村”
第六十八章 第二次俄土战争与波将金之死
第六十九章 艺术、建筑与青铜骑士
第七十章 “他们能把国王吊死在灯杆上!”
第七十一章 持不同政见者和对波兰的最后一次瓜分
第七十二章 日暮沉沉
第七十三章 大帝离世
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我读《叶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权力之路》
张艳玲/文
我们偏爱阅读历史人物的传记,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想从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看到他/她的前尘往事,通过一个人,把历史的前后左右都追溯一遍,从而认识世界上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和非常重要的事件。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是通过历史教科书获取历史知识,这当然是很有限的。阅读尽可能多的历史书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个个不同的看待历史的视角。
有意义的历史是要能为当今社会提供慰藉及解决之道。从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来说,历史可以消减我们的孤独感。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人,伟人也好,平凡人也好,都和我们一样,经历了时代的无奈,命运的挫折,情感的断裂。
《叶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权力之路》,一个人的传记,联系着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对很多欧洲国家来说意义深远。
一个历史人物,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他/她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对千千万万的生活发生影响,甚至引领一个时代,更甚或改变一个国家几个国家的版图,他/她到底拥有怎样的力量?
读传记多么有趣,这样一个女性统治者,这部曾经获得普利策奖著作里边,展现了一个多么生动的18世纪辉煌画卷。
作为历史人物的传记,作者罗伯特·K.迈锡就读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史专业,后在牛津大学攻读欧洲史专业,是一位专业的传记作者,善于拿捏掌控叙述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但历史的神秘、生动、撩人之处正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认识角度。在选择历史资料和行文表述上,著者难免先入为主,难免鲜明的个人倾向性。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家之言,他的观点、基于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的合理的联想;作为读者,终究比一味的学习正史要自由得多,有趣得多,我们不妨各取所需,读完以后,她就是你心中的样子,你想象的样子。
作者总体上是赞美叶卡捷琳娜大帝,“叶卡捷琳娜是君主制时代一个无与伦比的时代,唯一有资格和她相提并论的欧洲女性君主只有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从这部60多万字的恢弘巨著里,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倾之于其中的热情和心血。
历史吧,横着看,竖着看,怎么看都让人牵肠挂肚。历史为我们今天碎片化的生活提供有意义的完整故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十八年的忍辱负重,她把自己打扮成俄罗斯的化身
14岁,这个德意志小国的公主,来到被德国人称为蛮荒之地的俄罗斯,置身于充满阴谋和险恶的宫廷中。她的任务就是熟悉俄罗斯宫廷,等待嫁给伊丽莎白女皇的外甥、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同样来自于德意志的15岁的彼得大公。
伊丽莎白女皇是彼得大帝的亲生女儿,按照她父皇的意思,是要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为了这个目标,从小就接受了各种调教,专门学习法语,法国宫廷礼仪、法国历史和文学。学养不错,艺术品位也不低,可是凡尔赛的宫廷硬是不同意这门婚事,因为她的母亲是农奴,还可能是非婚生子。法兰西可不希望王座上坐着一个杂种,甚至不希望这种出身的人接近他们的王座。只好转而求其次,和荷尔施泰因亲王、也是叶卡捷琳娜的舅舅定亲,未及成婚,这位未婚夫抱病而死。此后,因为各种原因,女皇就终生没能嫁出去。
这位女皇是在一场宫廷政变中,推翻了前任伊凡六世,登上皇位的。她也标榜开明专制,甚至恢复了安娜女皇时期废黜的枢密院。她创建了莫斯科大学,开办了俄罗斯第一所美术学院,拥有建筑艺术的杰作——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
但是女皇继承了她父亲热情如火的急脾气。“对于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从不犹豫。对宗教极其虔诚。急切的寻欢作乐以后,她会长时间的祷告。”她反复无常,对别人滥施同情毫无节制,如果她对别人产生怀疑,便会立马反击毫不犹豫。随着美貌的凋零,她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失去了耐心。
对于逐渐长大的彼得大公各种各样的出格举动,看在自己亲姐姐的面上,女皇对这个外甥还是呵护有加。对外甥媳妇呢,有时慈爱如母,有时暴躁残酷。
按照女皇的设想,小公主来到俄国,就是为了生下一个皇位继承人。小公主知道自己身兼使命,同时,她决心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14岁的小姑娘,现实,聪明。
首先,她一来到俄国宫廷,马上立志学习俄语,“常常在半夜就爬起来,举着课本和蜡烛,光着脚在冰冷的石头地板上,默诵着俄语单词”,以至于在早春三月患了肺炎,昏厥,不得不放学治疗。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小姑娘立马赢得了俄罗斯人的爱,奠定了民意基础。
其次,作为路德教新教徒,毅然皈依东正教。适应野蛮民族的需要,为了取悦女皇和俄罗斯宫廷,这一招果然使自己在俄国声名大振。
婚后,她和她的丈夫彼得大公婚姻痛苦。丈夫沉迷于军事游戏和各种操练,长时间地拉小提琴,和宫廷女官谈情说爱,对妻子冷漠常常施与精神虐待,甚至各种公开的侮辱。女皇和她身边的大臣对她各种猜疑排挤甚至虐待,患肺炎、出天花、生孩子九死一生。漫长寂寞的宫廷生活里,女大公是怎么打发时光的呢?
阅读。
她读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
她也阅读伏尔泰,终生和伏尔泰保持通信。当她当上女皇后还她请狄德罗到俄国,请他为她的帝国建言献策。
各种人生磨炼和痛苦,在孤独的阅读中慢慢消解,时光变得不再难捱,见识和见解随之无限延伸。
熟练运用德语、法语、俄语,帮了她的忙。
中世纪,近代,欧洲的君主们,似乎都有阅读的爱好,那是受宫廷文化的影响,自幼培养起来的。
1762年,无子无女的伊丽莎白女皇中风而死。
女皇的外甥、叶卡捷琳娜的丈夫继位,就是彼得三世。他是彼得大帝的外孙、瑞典查理十二世的孙子、德国荷尔斯泰因公国的统治者,同时拥有俄国皇位和瑞典王位继承权。
这显贵的出身,或许正是叶卡捷琳娜在遥远的俄罗斯艰难挣扎活下来的希望。
新任沙皇,从小父母双亡,长期遭受监护人的虐待。胆小怕事,冷酷无情,满嘴谎话,夸夸其谈,犹疑怯懦。跟年龄不相符的惊人的幼稚。
他厌恶俄罗斯的一切,极度迷恋和崇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当他继位以后,整个俄罗斯宫廷充斥着德意志人。还把伊丽莎白女皇在七年战争中获得的胜利果实还给普鲁士,与普鲁士单独媾和。
半年后,叶卡捷琳娜在情人奥洛夫及禁卫军年轻军官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将自己的丈夫废黜,一周后彼得三世死亡。
政变成功的时候,俄罗斯万民欢腾,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女皇,她比她的丈夫更爱俄罗斯。
“斯德丁的那个小女孩曾经憧憬着成为王后,野心勃勃的女大公知道自己比丈夫更有治国才能,小女孩与女大公的愿望都实现了。这一年,叶卡捷琳娜33岁。她还有半生的路没有走完。”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德意志出身的叶卡捷琳娜最崇拜的是彼得大帝,她丈夫的外祖父,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
当1782年彼得大帝继承罗曼诺夫王朝皇位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国家,同时代的欧洲国家,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已经完成了文艺复兴,开始了工业革命,成为近代国家。
年轻沙皇励精图治,国内改革,国力提高,接着就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他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支舰队。他和萨克森选帝候、波兰结盟,在战争中逼得北方强国、称霸波罗的海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流亡土耳其,最后死在挪威战场上。俄国夺得了波罗的海东岸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的大片领土,获得了出海口。
有了出海口,才可以通往更广阔的海洋世界,才可以和欧洲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正如苏联学者帕甫所说:“自此之后,欧洲的任何事务,只要没有俄国的参与,都不能解决。”
1703年,在口,彼得亲自设计建造了新都,彼得把首都迁到这里。如今,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
1725年,52岁的彼得大帝突然驾崩,身后留下了从波罗的海到白令海峡,从北冰洋到里海的庞大帝国。
南部的土耳其一直是彼得的心腹之患,那意味着俄国的南部出海口——亚速海和黑海。然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余威尚存,他对土耳其的战争无功而返,夺取黑海出海口的任务就落在他的后人身上。德国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完成了他的夙愿。
叶卡捷琳娜刚一上台,就把矛头对准了土耳其。通过两次战争,俄国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克里米亚汗国和黑海北岸广大地区的永久占有权,获得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叶卡捷琳娜还为俄罗斯攫取了更多更广阔的土地,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占领了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西乌克兰大部。直到今天,俄罗斯仍然对土耳其怀着不可告人的野心。
帝国版图增加63万平方公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史无前例。
土耳其帝国极大地削弱了。波兰作为一个国家不复存在。
“在彼得大帝死后18年,她来到俄国,成为他真正的政治传人。”多年以后,在涅瓦河畔,竖立起彼得大帝纪念碑和纪念塑像,那是她亲自为他订制的,耗费了无数心血。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没有人能够长命二百岁。假以时日,她真能把欧洲全部收入囊中吗?
要知道,和这个女人同时代的欧洲帝王,也是风云一时。叶卡捷琳娜,这条通往权力之路,着实不一般。
英王乔治二世: 1727—1760年在位。自从他老爸在1714年,54岁的时候以北德意志汉诺威选帝候的身份接受了英国王位,父子几代德国人便同时拥有了大英帝国王位。
乔治二世一生热爱军事。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他抛下英国,亲临他的汉诺威领地前线,指挥对法国作战,最终以很少的代价赢得哥廷根大捷。
作为天生热爱音乐的德国人,他也是音乐家亨德尔的赞助人。继位以后,他经常独自一人在漫漫长夜,守在壁炉边,回忆自己曾经的赫赫战功。他对自己的妻子卡洛琳王后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情,当他长时间地待在故乡汉诺威、和肥胖的情妇们探讨人生意义的时候,大英帝国的一切政务就由他的妻子卡洛琳代为管理,这个女人还是姑娘的时候,就和德国大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做过一次长谈。她缠绵病榻日久,去世的时候,他拒绝人们抬走她的遗体,大声哭嚎,抱着她,和她同塌而眠。
他有七个子女,三个终生未婚。他憎恨并虐待他们
正是他在位的时候。大英帝国完全控制了海上,先后征服了加拿大、印度和加勒比加勒诸群岛,开始了全球军事扩张和殖民统治。
英王乔治三世:1760到1820年在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神圣罗马帝国汉诺威选帝候。他刚刚继位,大英帝国就号称“日不落帝国”了,那时,叶卡捷琳娜还是受气的俄罗斯女大公。当美洲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中,他亲自写信给叶卡捷琳娜,请求俄国出兵帮助英国,遭到拒绝。美国立国。法国大革命时期,他反对拿破仑。
法王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他同玛丽亚·特雷西亚的奥地利和伊丽莎白女皇的俄国结盟对抗普鲁士。七年战争中,抢了法国在北美洲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出于报复英国,当北美独立战争打响的时候,法国提供了援助。战争胜利后,巴黎人民和费城人民同样的喜悦和幸福。他禁止伏尔泰返回巴黎。
他有个著名的情人,就是蓬巴杜夫人,对,就是布歇画的那个衣着华丽丽的充满洛可可意味的贵妇人,布歇以及那个时代很多艺术工作者的保护人和赞助者。
法王路易十六:是个老好人,有点迟钝,一生专注修理各种各样的锁。他对所有的政务都优柔寡断。1789年,他的国家召开了三级会议。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发布《人权宣言》。叶卡捷琳娜还为此提出外交照会,倡议结束法国的混乱局面,重新建立君主政体。几个月后,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他妻子很有名,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亚·特雷西亚的第十五个孩子,奥地利弗兰茨二世的妹妹、利奥波德二世的姑姑。欧洲最奢华的王后。38岁时,她蹬着离地2英寸的高跟鞋走上断头台。风暴面前,她从未低过头,维护着王后的高贵。
拿破仑:1796年,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的时候,拿破仑已经登上法国乃至世界舞台。他代表一种新兴的革命力量,扫荡了整个封建欧洲。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一个牛批闪闪的人物。 1740—1786年在位,英王乔治二世的亲外甥。那个时代著名的好战分子,历史上有名的战神。正是这位腓特烈二世亲自指定苏菲娅嫁到俄国,最终成为叶卡捷琳娜大帝。他热爱哲学、文学、艺术。喜欢读法国作家的作品,用法语写诗歌,用小提琴、大键琴和长笛演奏室内乐,一辈子写过100多首长笛奏鸣曲和协作曲。
也是他,趁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的查理六世刚刚去世,他悍然出兵抢了奥地利最富庶的西里西亚,使西里西亚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纺织中心,德意志最富庶的省份之一。对了,海涅还写过一首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七年战争,他同时和奥地利、法国、俄国开战,使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他和叶卡捷琳娜、玛丽亚·特雷西亚瓜分波兰,获得波兰—普鲁士,即西普鲁士。
他治下的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普鲁士的识字率为全欧最高甚至远超英国,为后来普鲁士统一四分五裂的德国奠定了基础。
他是德意志之父,欧洲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启蒙运动领导人,后世的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把他当作偶像,的贵族们崇拜他。他还是尼采“超人”原型。
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亚女王玛丽亚·特雷西亚(1717—1780):查理六世的长女,23岁继位时,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出兵占领了西里西亚。即将分娩的女王立即组织抵抗,筹措资金,动员军队,鼓舞士气,还匆匆生下了儿子、未来的约瑟夫二世。她对腓特烈二世终生仇恨。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一度关系敏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波兰问题上,共同的利益占了上风。第一次瓜分波兰,奥地利获得广阔的波兰南部。然而,他们都没能阻止叶卡捷琳娜扩张的脚步。
她有一句名言:“宁要平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
她标榜开明专制,和伏尔泰书信往来。主张有节制的改革。
她被称为欧洲祖母:一辈子生了16个孩子,女儿们成为欧洲各国王后,最有名的是小女儿、法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奈特。通过联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欧洲各国保持密切关系。
王室的女儿们都负有政治联姻的使命。尤其是在欧洲。
她和儿子联合执政,以言传身教培养儿子的治国才能。
奥地利约瑟夫二世: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绝对的统治者。他曾访问俄国,叶卡捷琳娜和他建立了日益亲密的友谊。随后,奥地利同普鲁士、俄罗斯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他同样渴望得到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领土,以及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东部尽可能多的土地。”俄土战争,约瑟夫二世对叶卡捷琳娜施以援手。无子,死后弟弟继位,称利奥波德二世。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年在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表哥、普鲁士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外甥。醉心文化艺术,成立瑞典学院和瑞典王家歌剧院。在他的鼓励和庇护下,瑞典戏剧、文学、美术、音乐和歌剧昌盛起来。在位期间,和叶卡捷琳娜打了第七次俄瑞战争,一度入侵俄属芬兰大公国,击退了俄国人的入侵。他对荣耀念念不忘,渴望在镇压法国大革命的君主联军中担任指挥官,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场蒙面舞会上被贵族刺杀。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叶卡捷琳娜在俄国标榜开明专制巩固农奴制的时候,1774年,华盛顿领导美洲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789年美国立国。他比叶卡捷琳娜晚三年去世。
再扯上一句,中国,此时是乾隆皇帝,1736-1796年在位。和叶卡捷琳娜同一年离世。盛世之下,危机四伏。欧洲文明已经甩了中国不知千万里。
这些欧洲的帝王们,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在和这样一批最强有力的人物较量、妥协中成就了她的“辉煌”, 使俄国专制主义达到顶点。
叶卡捷琳娜的一生,差不多贯穿整个18世纪,这是欧洲启蒙主义时代,理性主义时代,是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的时代。她深受影响,“为了我的帝国,我剽窃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如果他在另一个世界看到我这样的行为,希望他会原谅我为了两千万人的福祉所进行的这种剽窃行为。”她给俄罗斯带来的变化载誉史册。
她刚一坐上皇位,就亲自编法典《训令》,可惜流产。从此以后,她认为俄国只适用于专制,农奴制。
她统治时期,俄国形成了知识阶层。
她确立了出版物审查制度。
她建立阿尔米塔什博物馆,馆藏一流的艺术博物馆,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收藏家。
她镇压了普加乔夫起义。
她在位时,已经出现了十二月党人的先声。
她坚信俄国属于欧洲,她的两个孙子,一个叫亚历山大,要继承俄国的皇位,另一个叫康斯坦丁,她幻想有一天俄罗斯征服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将成为俄国的新都,她的孙子将在那里建立一个希腊式帝国。
1796年她去世的时候,临近新世纪了。一切都变了。
爱恨情欲从来不会拖累她作为一国之君的职责
她是女皇,同时也是一个女人。她同样有爱恨情欲。除了丈夫,她一生情人众多。
但是,作为一个有严密的德意志头脑,一个一贯严于律己的人,情感情欲,从来不会拖累她作为一国之君的职责,她每天清晨6点起床,直到晚上10点才休息。她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同政治、外交、朝廷截然分开,决不允许他们插手政府事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她善待这些年轻稚嫩的男宠,赠予他们巨额的财富和房产,就算有人背叛她,她都不曾实行杀伐。这和东方君主又有很大的不同
丈夫彼得三世:在位仅半年,被妻子罢黜,不明不白地死去。生子保罗(一说其父为萨尔蒂科夫),叶卡捷琳娜死后继位。她认为自己比丈夫更热爱俄罗斯、更有能力使俄罗斯强大起来。他们的儿子保罗一世,他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政敌,不允许他有机会染指帝国政务。而他被认为是才华出众的理想主义者、精神病患。和他的父亲彼得三世一样,崇拜世间最伟大的战士、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着迷军事操练。他的遗产是在圣彼得堡建立喀山大教堂。在位5年被刺杀身亡。
萨尔蒂科夫:女大公的第一个情人,恋爱老手,有人认为他是保罗大公的父亲,当叶卡捷琳娜生下这个孩子后,此人便抽身离去,冷漠而决绝。当上女皇后,叶卡捷琳娜任命他为驻巴黎大使。
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波兰贵族,后被叶卡捷琳娜扶植,成为波兰国王,俄国女皇的傀儡,靠着俄国的巨额年金过活,眼睁睁地看着老情人三次瓜分祖国波兰。两人生育一女,15个月夭折。晚年,他们见过一次面,她对波将金说:国王令我感到厌恶。
格利高里·奥尔洛夫:近卫军军官,帮助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为女皇。两人生育一子,波布林斯基伯爵。
波将金:俄罗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整个叶卡捷琳娜在位期间俄罗斯第二号人物。他们是伙伴、情人,或许也是她的丈夫。女皇在俄罗斯宫廷运筹帷幄,他便为女皇的事业冲锋陷阵,打下一个又一个辉煌战役,建立一个又一个边塞城堡。当时俄军最有资历的鲁缅采夫将军、战功最卓著的指挥官苏沃洛夫都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指挥。为她物色一个又一个男宠。当他在52岁去世的时候,她嚎啕大哭,“从此我便无依无靠了。有谁能取代波将金?一切都不复从前了。” 他们的一生充满爱与征服。
札瓦多夫斯基:离任男宠以后,创立俄罗斯国家银行,教育大臣。
朗斯科耶——22岁时成为51岁的女沙皇的男宠,4年后因白喉而死,叶卡捷琳娜曾经想把他当作自己晚年的依靠。他去世的时候,女皇悲恸欲绝,长久的消沉。
《叶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权力之路》用了很大的篇幅记载这位女沙皇的情人和情感生活,有名有姓的讲到12位情人或男宠。最后,本书分析道:女皇从这些花瓶身上在寻求什么?女皇曾说:“少了爱,我一天也活不下去。”作者认为,“除了肉体欢愉,还有友情、温暖、支持和智慧,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还有一分诙谐,还有尊敬,不止是对女皇这个角色的尊敬,而是一个男人对一位迷人女性的尊敬……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有着对浪漫的渴望。”
绘声绘色,充满悬念。
——纽约时报
一部引人入胜,足以满足阅读需要的传记。
——洛杉矶时报
对一位俄国巨人和一位有血有肉的女人均做出了扣人心弦的描绘。
——新闻周刊
研究详尽无遗,叙述跌宕起伏。
——波士顿环球报
写作严谨精确,叙述激动人心。
——奥普拉杂志
为这部讲述叶卡捷琳娜及其时代的包罗万象的作品赋予了权威品质……一部令人难以拒绝的作品。
——华盛顿邮报
本书运用了非凡的叙述技巧,不自觉地透露了叶卡捷琳娜二世顺应欧洲政治潮流、实施“开明君主制”的统治手段;不受骗而骗人的外交之道,以及面对政治充满理性,又不乏实用性,具有使威仪的皇室变得柔和的女性魅力。她的统治使欧洲开始感到俄国这个巨大政治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
——经济观察报
历史总是在重复,叶卡捷琳娜的成功,两个大基础我觉得,*是她对于知识和自由的渴望,第二是无爱婚姻和来自丈夫家庭的羞辱。想要自由,就必须反抗。在当时的社会下,她的反抗只能是推翻她又傻逼又不爱他的丈夫。
——豆瓣读者
第二章 召至俄罗斯
发自俄国的这封信令泽布斯特家族所有的人都大吃了一惊,不过信中提到的事情正是约翰娜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位野心勃勃的母亲一边领着女儿遍访德意志北部各位小贵族,一边还忙着试图利用自己那些门第高贵的亲戚们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长期以来,约翰娜家,即荷尔斯泰因家族与统治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保持着姻亲关系。索菲娅十二岁的那一年,即1741年,彼得大帝的小女儿伊丽莎白在11月间依靠一场午夜政变攫取了俄国皇位。新登基的女皇与荷尔斯泰因家族之间存在着牢固的情感纽带。首先,伊丽莎白钟爱的姐姐,彼得大帝的长女安娜嫁给了约翰娜的堂哥,荷尔斯泰因公爵查理·腓特烈。这门婚姻的产物就是可悲的小彼得·乌尔里希。在彼得出生三个月之后安娜便过世了。
伊丽莎白本人与荷尔斯泰因家族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在十七岁那年她曾和约翰娜的亲哥哥查理·奥古斯都定下了婚约。1726年,荷尔斯泰因的这位亲王前往圣彼得堡迎娶伊丽莎白。然而,就在距离大婚之日只剩几个星期的时候这位原本可以成为新郎的亲王却在俄国的首都染上了天花,还未回国就逝世了。伤心欲绝的伊丽莎白此后一直都未能彻底消除心中的伤痛,因此,在她心中荷尔斯泰因家族基本上就等同于自己的家人。
现在,突然听说一夜之间坐上了沙皇俄国的皇位的就是这个伊丽莎白,约翰娜立即向这位曾经差点成为自己嫂子的女皇发去了贺信。伊丽莎白的回复和蔼亲切,信中洋溢着一片深情,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亲密起来。约翰娜的手头保留着一张伊丽莎白过世的姐姐安娜的肖像画,女皇一心希望得到这张画像。伊丽莎白致信自己“亲爱的外甥女”,询问能否将这幅画像交还给俄国,“外甥女”的母亲约翰娜欣喜若狂地答应了。没过多久,一位俄国驻柏林的大臣来到斯德丁,他给约翰娜送来了一幅伊丽莎白的袖珍画像,画像镶嵌在灿烂夺目的钻石像框里。仅那个相框就价值一万八千卢布。
看到跟俄国皇室的关系大有希望,约翰娜便打算继续强化这种关系。她带着女儿赶往柏林,在那里俄国的宫廷画师安东尼·皮斯尼为索菲娅绘制了一幅肖像,这幅画像将作为礼物送给女皇。画像丝毫没有出众之处,皮斯尼呈现在画布上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什么区别,他为索菲娅绘制的这幅肖像画看上去就是一幅普普通通的18世纪妙龄少女的肖像。不过,当这幅画像送达圣彼得堡之后约翰娜还是收到令她称心如意的回复——“年轻公主那富于表现力的面容令女皇为之倾倒”。
随后,约翰娜便刻不容缓地开始着手加固两个家族间新产生的纽带。1742年年底约翰娜生下了第五个孩子,这是她的第二个女儿,索菲娅唯一的妹妹。刚一确定小宝宝的性别,约翰娜就立即致信女皇,她在信中宣称这个孩子将被命名为“伊丽莎白”,并请求女皇当孩子的教母。伊丽莎白不仅答应了约翰娜的请求,而且很快另一幅女皇的肖像画便被送到了斯德丁。这幅画像也同样被镶嵌在钻石相框里。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连串同样令约翰娜心满意足的事情。1742年1月,荷尔斯泰因家的小彼得·乌尔里希突然在基辅消失了,随后又出现在圣彼得堡。这个父母双亡的小男孩被他的姨母伊丽莎白所收养,并被宣布为沙皇俄国的皇位继承人。三年前索菲娅曾与这个男孩见过一面,现如今他竟然成了未来的沙皇。彼得是约翰娜的亲戚,自然同索菲娅也存在血缘关系。到了1743年,又发生了一桩令约翰娜大吃一惊的好事儿。由于彼得·乌尔里希成了俄国皇位继承人,因此这位年幼的荷尔斯泰因亲王宣布放弃自己对瑞典王位的继承权。根据俄国与瑞典两国间的协定,伊丽莎白女皇有权为自己的外甥选择继任者。女皇选中了约翰娜的亲哥哥吕贝克亲王主教,即小彼得·乌尔里希的监护人阿道夫·腓特烈接替彼得,成为瑞典王位继承人。公告一经发布,继承权也交接完毕,再加上其他各种变化逐一落定之后,这时约翰娜突然发现自己被好运气团团围住了。她的运气好得甚至令人吃惊。由于天花,她失去了原本可以成为俄国新女皇丈夫的兄长,然而现在她又多了一位有朝一日将成为沙皇的亲戚,而且在世的哥哥也将成为瑞典国王。
妻子在想方设法地促进家族同圣彼得堡方面的交往,陪着女儿走遍德意志北部各公国,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亲王则留守家中。五十四岁的亲王依旧恪守着自己朴素的生活方式,因为中风他的身体瘫痪了一阵子,不过最终还是痊愈了,他目睹着自己的官阶和地位一次次地得到提升。1742年7月,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二世又将他擢升为普鲁士军队的陆军元帅。同年11月,亲王同自己的兄长又联合继承了位于柏林西南方的小公国安哈尔特-泽布斯特的统治权。安哈尔特-泽布斯特四周围着中世纪的城墙,城内塔楼和带有山墙结构的房子也是中世纪时兴建的。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辞去原先的军职,离开了斯德丁,他带着全家搬到了泽布斯特,为自己两万臣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忙碌着。约翰娜多少有些满足,现在她成了德意志一个芝麻绿豆般大小的小公国的亲王夫人,掌握着这个公国的统治权,住在一座同样如芝麻绿豆般大小的巴洛克风格的王宫里。尽管同俄国女皇保持着通信联系,并且还经常拜访加官进爵的亲戚们,但是她仍旧担心自己这一辈子就将这样悄无声息地流逝掉。
1744年1月1日这一天,就在全家人在城堡小教堂的祷告结束后,刚坐下来开始享用新年晚宴的时候,一位信使给约翰娜送来了一封密信。约翰娜立即拆开了这封信。信来自圣彼得堡,发信人是荷尔斯泰因公爵——显然也是俄国皇位继承人——的大元帅奥托·布鲁默。布鲁默在信中写道:
鉴于女皇陛下(伊丽莎白女皇)的明令,我不得不告知夫人您,女皇希望您的长女,公主殿下,在公主您的陪伴下尽快动身前往俄国,并刻不容缓地赶到宫廷所在地。公主殿下聪慧过人,不会不明了女皇急于立即在此召见您及您女儿的真实用意。据说您的女儿非常可爱……同时,我们无与伦比的君主也明确要求我告知公主殿下您,无论如何亲王都将与你们同行。关于这件事,女皇陛下自有非常紧要的理由。我相信,公主殿下的一句话便可令我们非凡的女皇心满意足。
布鲁默在信中还提出了其他几项要求。他要求直到俄国边境的里加之前约翰娜一路上都要使用化名,如有可能她应当对此行的目的地守口如瓶,万一目的地被暴露,她应当向对方解释说此行是出于职责与礼节的需要,亲自向俄国女皇对荷尔斯泰因家族施与的慷慨表示感谢。为了保证约翰娜此行的用度,布鲁默还随信附上了一张由柏林一家银行开出的价值一万卢布的汇票。这封信并没有指明女皇此番召见的真实用意,不过几个小时之后,另外一位信使送达的信中说明了一切。第二封信来自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这封信同样也指明收信人仅为约翰娜。
我将不再隐瞒我对您,以及您的女儿——小公主——长期以来怀有的敬意,除此以外我还要告诉您我一直希望能带给后者不同寻常的好运。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有可能将她许配与她的表兄,俄国的彼得大公。
布鲁默明确地将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亲王排除在女皇的邀请名单之外,而腓特烈专门写给约翰娜的信——当然,他的来信令这位名义上的一家之主颜面尽失——则进一步让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亲王置身事外。两封信的措辞都清晰地表明涉及此事的所有的人都相信无论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亲王提出何种理由抗议自己所遭到的排斥,以及从其他方面否定这门潜在的婚事,他的妻子都将设法推翻呆头呆脑的丈夫所提出的反对意见。为了嫁给未来的沙皇,德意志公主将被要求放弃自己的新教信仰,皈依希腊正教会,众人担心的便是亲王将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干涉。众所周知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亲王是一位虔诚的路德教教徒,涉及索菲娅婚事的各方人士都清楚他是不会同意女儿将自己的信仰抛之脑后的。
对于约翰娜而言,这是一个荣耀的日子。在经历了十五年令人沮丧的婚姻生活之后一位女皇同一位国王为她铺筑了一条康庄大道,她那些令人兴奋的梦想和冒险都将得以实现了。她将成为一个大人物,在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她曾经消磨掉的那些可贵的品质都将被利用起来。约翰娜立即变得洋洋得意起来。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俄国和柏林继续向泽布斯特发来信函,催促约翰娜赶紧启程。在圣彼得堡的布鲁默一直承受着来自伊丽莎白女皇的压力,女皇非常焦躁不安。布鲁默告诉女皇约翰娜回信说“只是缺少一双翅膀,否则她就会飞赴俄国”。这么说并没有什么错,仅仅十天约翰娜就做好了启程的准备。
索菲娅的母亲津津有味地品味着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而父亲则将自己锁在书房里。这个老战士向来很清楚如何作战,然而眼下他却不知所措。对于被排除在整件事情之外他感到恼怒,但他仍旧希望自己能给予女儿一些帮助。他痛恨女儿将被迫改变宗教信仰的事实,而且一想到她将被送到离家那么遥远,而且如俄国一样政局动荡的某个国家时他就心神不宁。最终,尽管有那么多的担忧和顾虑,这位优秀的老战士还是意识到自己毫无选择的余地,他必须听命于妻子,遵从腓特烈国王的命令。他锁上了书房的门,对女儿告诫了一番,教她该如何在俄国宫廷行事:
除了尊敬女皇陛下以外,最首要的就是你要像尊敬你的主人、你的父亲和你的主那样对大公(彼得,索菲娅未来的丈夫)心存敬意。但是,你也要竭尽所能地关心他,对他言听计从,以此赢得他对你的信任和爱。你的主和他的意旨喜好人世间所有的欢愉和珍宝,任何有违其意愿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只用了三天,约翰娜就已经可以回复腓特烈了。
亲王,即我的丈夫,业已首肯了。在这个时节旅行将变得极其危险,然而对于此次行程我无所畏惧。我已经作出了决定,而且我坚信将要发生的一切都是天意。
对于这项重大的任务,泽布斯特一家人里不仅仅只有克里斯蒂安亲王的角色被明确无误地贬低了。就在约翰娜读着各方来信、作出答复、发号施令,并挑选衣服的时候,索菲娅被大家忽视了。到手的钱被用来充实母亲的衣柜,女儿一个子儿都没有拿到。索菲娅的行装——本该是嫁妆的行囊——里就只有三件旧礼服、一打内衣、几双长袜和几块手帕,为大婚准备的床单和枕套还是用母亲的旧床单做成的。这些东西总共只装满了一只当地姑娘嫁到邻村时提的那种小旅行箱。
索菲娅已经意识到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她瞟过一眼布鲁默的来信,看到那封信来自俄国,而且母亲在拆信的时候念出了声:“……带上公主,她的长女。”此外,母亲那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然后父母又匆忙躲闪到一旁嘀嘀咕咕的模样都令索菲娅更加相信那封信涉及她的未来。索菲娅清楚婚姻的意义,她仍旧记得四年前当她见到年幼的彼得·乌尔里希公爵时母亲的那股兴奋劲儿,她也知道自己的肖像画已经被送往俄国。终于,索菲娅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她找到母亲。约翰娜向索菲娅坦白了信中的内容,她还证实了对方并未明确说明的事情。叶卡捷琳娜在自传中还写道:“她告诉我由于那个国家动荡不安,这件事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对她说如果这是上帝的旨意,那么他会让一切平息下来,而且我的勇气让我足以面对这种风险,我的心告诉我一切都会平安无事的。”令索菲娅的父亲感到苦恼的事情,即她不得不改宗叛教这件事并没有令索菲娅感到痛苦,正如瓦格纳牧师所了解到的那样,索菲娅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非常实际。
在同芭贝特·卡德尔相处的最后一个星期里,关于将要发生的一切,索菲娅对自己的女教师始终保持着沉默。索菲娅的父母不允许她走漏风声,他们对外宣称他们同女儿离开泽布斯特只是为了去柏林完成一年一度的拜访。与学生心有灵犀的芭贝特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没有对她说实话,即令是到泪眼婆娑地向自己钟爱的老师告别时她的学生也仍旧没有告诉她真相。这一别,师生二人便再也没有重逢过。
1744年1月10日,母亲、父亲和女儿乘上了一辆马车前往柏林,他们将在那里同腓特烈国王会面。索菲娅和母亲一样急不可耐,她一直憧憬着这次出逃。从此刻起,她非凡的一生便拉开了序幕。离开泽布斯特,动身前往普鲁士的首都时没有出现伤感的场面。索菲娅吻了吻九岁大的弟弟腓特烈——当时她憎恨的弟弟威廉已经去世了,然后她又亲了亲刚出生的小妹妹伊丽莎白。她曾亲吻过,甚至对其以身相许的舅舅乔治·路易斯已经被她遗忘了。马车穿过城门,驶上了大路,索菲娅自始至终都不曾回头。接下来的五十多年里她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地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