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03521
内容简介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上下)(精)》中的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本书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
目 录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 王伟光:我的学术历程 李崇富: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探索前进 项启源:学习、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我毕生的追求 程恩富:实现“重建中国经济学”的学术梦想 靳辉明:在学习、研究和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 文哲学部卷(上) 马西沙:对传统历史观的重大改变及新体系的构建 仁钦道尔吉:我的蒙古文学研究之路 方克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邓绍基:五十年问学之旅的若干回忆 叶秀山:无尽的学与思 刘魁立:感恩时代,矻矻前行 江蓝生:追回流失的岁月 汝信:我的学术生涯与感悟 杨义:从古今贯通到激活先秦诸子智慧 李惠国:在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李景源:做时代的思考者 吴云贵:回望我的宗教学研究之路 余敦康:吟到夕阳山外山 沈家煊:我的语言学之路 文哲学部卷(下) 张炯:从战士到著名学者和作家 陈铁民: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陈筠泉:愿为哲学研究事业繁荣献年华 邵荣芬:回望语言学研究之路 卓新平:徜徉在人的精神世界 罗希文:精勤不倦三十载矢志不渝铸鸿篇 金宜久:从哲学迈人宗教和政治 郎樱:从书斋走向田野——我的新疆情结 柳鸣九:柳鸣九先生的外国文学研究之路 侯精一:漫漫五十载弹指一挥间 姚介厚:回眸治学之途 钱中文:跋涉的欣悦 徐崇温:学术领域跋涉六十载 高莽:艰苦的道路 郭宏安:三驾马车永远在路上 黄长著:从语言学到图书馆学情报学:成长中的转折 黄宝生:跋涉在梵学之路 粱存秀: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 朝戈金:孜孜砣砣问业转益多师求学 魏道儒:我的佛教学术研究历程 后记
在线试读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大部队从我 们村口走过,几天几夜,同老百姓亲如一家、秋毫无 犯。解放前,已到学龄的我,因家里穷上不了学;即 使在解放后的土改前,由于家境仍然困难,也上不起 学。直到土地改革,我家划为贫农,并分得了土地、 农具和耕牛。1952年,我9岁时,才发蒙上学,其后 辍学一年,也跳级一年。读高小和保送进初中,都要 寄宿住校,还要靠生产队集体供给口粮;考入高中和 大学时,主要靠国家提供的“人民助学金”才完成学 业。我求学之路之艰辛,是现在的学生所难以想象、 难以克服的。我从读高小到读初中的5年间,都是自己 从家里带米,由学校食堂帮助蒸饭,在那些年就餐时 ,从未吃上过一口新鲜菜,仅靠自带的酶干菜下饭。
所以,我在上大学以前,一直营养不良,20岁时体重 只有90多斤。当时,高小、初中、高中的校址距离我 家,分别有10里、15里和30—45里的路程,无论是上 初小时走读,还是上高小、中学住校以后的周末或平 日回家和返校,从未坐过一次车船,都是步行往返。
由于读中学时没有同村伙伴,孤单一人行路,有时就 边走路、边看书,在农村土路上经常摔跤,常常走回 家或到校了,一本书也就看完了。这是我双眼近视的 一个重要原因。
我出于对党、国家和人民由衷的感恩之情,而且 深知自己家庭贫寒、求学不易,因此我在学习上,心 无旁骛、专心致志、刻苦勤奋,各科成绩都较好。曾 有这样两件趣事:其一,是在读初一时,正处于当地 农村生活为困难而生产队集体基本不提供主粮的年 月,我几乎天天要到湖滩地挖野藕,以养活自己和家 人c故此,我在这一学年基本没有到校上课。直到学年 考试前10余天,我才回校参加复习考试,而结果竞出 人意料,我的各科考试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动物 学、植物学等课程在内),居然在我们年级的几个班 中名列前茅。这使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大为不解,引为 笑谈! 其二,是在读高三时,在全年级四个班同时举行 的一次“难”(特别是“流体力学”的那道题)的 物理学课程考试中,教物理学的郭伦老师“打赌”说 ,这次考题恐怕不会有同学都能做得对;如果有谁能 把全部题目都做对了,他就把自己年轻时穿的一套西 服“奖”给谁。而我在这次考试中,却侥幸得了个满 分,但我并未接受郭老师的这个奖励。高考前,教语 文课的老师建议我报考文科,而教物理和化学课的老 师则建议我报考理工科,后我折中地以“志愿 ”,报考了认为与之都有关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 专业(当年哲学专业的高考中,要考数学和物理学) 。那时学哲学时兴、红火,报考者趋之若鹜。后来 ,系里到我省高考招生的麻保安老师告诉我:你是我 亲手录取的:在湖北省以“志愿”报考人大哲学 系的800多名考生中,只录取了你一人。
P26-27
所以,我在上大学以前,一直营养不良,20岁时体重 只有90多斤。当时,高小、初中、高中的校址距离我 家,分别有10里、15里和30—45里的路程,无论是上 初小时走读,还是上高小、中学住校以后的周末或平 日回家和返校,从未坐过一次车船,都是步行往返。
由于读中学时没有同村伙伴,孤单一人行路,有时就 边走路、边看书,在农村土路上经常摔跤,常常走回 家或到校了,一本书也就看完了。这是我双眼近视的 一个重要原因。
我出于对党、国家和人民由衷的感恩之情,而且 深知自己家庭贫寒、求学不易,因此我在学习上,心 无旁骛、专心致志、刻苦勤奋,各科成绩都较好。曾 有这样两件趣事:其一,是在读初一时,正处于当地 农村生活为困难而生产队集体基本不提供主粮的年 月,我几乎天天要到湖滩地挖野藕,以养活自己和家 人c故此,我在这一学年基本没有到校上课。直到学年 考试前10余天,我才回校参加复习考试,而结果竞出 人意料,我的各科考试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动物 学、植物学等课程在内),居然在我们年级的几个班 中名列前茅。这使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大为不解,引为 笑谈! 其二,是在读高三时,在全年级四个班同时举行 的一次“难”(特别是“流体力学”的那道题)的 物理学课程考试中,教物理学的郭伦老师“打赌”说 ,这次考题恐怕不会有同学都能做得对;如果有谁能 把全部题目都做对了,他就把自己年轻时穿的一套西 服“奖”给谁。而我在这次考试中,却侥幸得了个满 分,但我并未接受郭老师的这个奖励。高考前,教语 文课的老师建议我报考文科,而教物理和化学课的老 师则建议我报考理工科,后我折中地以“志愿 ”,报考了认为与之都有关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 专业(当年哲学专业的高考中,要考数学和物理学) 。那时学哲学时兴、红火,报考者趋之若鹜。后来 ,系里到我省高考招生的麻保安老师告诉我:你是我 亲手录取的:在湖北省以“志愿”报考人大哲学 系的800多名考生中,只录取了你一人。
P26-2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