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41632
☆完整记录陈云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再现中共70年曲折历程
☆陈云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夸他“人才难得”,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历时多年,深入陈云故乡和他生活、战斗、工作过的地方,采访了陈云的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等,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笔触,详细记录了陈云的革命生涯,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
☆全书近200幅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给读者以更丰富的资讯和良好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陈云的个人传记。
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经济思想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对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
书中通过珍贵翔实的*手资料和生动形象的纪实文学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陈云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还原真实的历史瞬间,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多谋善断的领导才能,展现了他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志趣等多个侧面。
章 陈云之初
故乡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在贫困中艰难成长
商务印书馆成了陈云“红色的起点”
领导商务印书馆罢工
返回故乡组织农民革命军
第二章 进入中央
出身工人使陈云“沾光”
在六届四中全会面临尖锐斗争
二十六岁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危难之际受命负责中共特科
向忠发叛变供出了陈云
在“一个深晚”会见了鲁迅
第三章 进入红区
在去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上遇险
在瑞金进入中共领导核心
刘英回忆长征中的陈云
假托军医之口述长征
陈云手稿弄清遵义会议之谜
第四章 四处奔波
中央委以重任
“ 收账先生”的艰险历程
在上海重逢潘汉年
在莫斯科争得斯大林的支持
搭乘王明专机飞回延安
第五章 延安岁月
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做干部工作要“不怕麻烦”
批评了江青
大量读书 不断写作
从哲学中总结出十五个字
当上“红色掌柜”
成为中共“第六号人物”
陈云的婚恋
于若木的身世
周小舟引导于若木加入中共
“ 你我都是老实人”
第六章 转战东北
在飞往东北时遇险
以“中将”身份出现在沈阳
深夜风雪长白山
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树立中共接收城市的“样板”
第七章 经济专家
告诫表弟不可摆“架子”
出任副总理主管财经
陈云肩挑一担“炸药”
要求部下“一毛不拔”
再访莫斯科
把粮食纳入“统购统销”轨道
“ 在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
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
第八章 稳健踏实
“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的“反反冒进”
离右派只差“五十米”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
“ 全民大炼钢铁”
终于“压缩空气”
陈云“坚持真理很勇敢”
算钢铁细账
第九章 “调整大师”
生病不出
“国乱思良将”
期望陈云收拾乱局
“ 调整大师”说话了
第十章 遭到冷遇
再度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
上上下下出现“陈云热”
陈云遇到了“麻烦”
支持“包产到户”
不能不当面向谏言
再遭冷遇
第十一章 “文革”蒙尘
在冷遇中长期“养病”
“ 战备疏散”到江西
来了一位名叫“陈元方”的首长
“ 老表”马骏和陈云的友谊
“ 客人”初次到厂非常随和
惊人的记忆力
省革委会头头“避见”陈云
终于结束“下放”
“ 一天打鱼一天晒网”
第十二章 走出沉默
秘密会见叶剑英商议粉碎“四人帮”
坚决支持邓小平复出
扔出五颗“重磅炸弹”
“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重新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第十三章 德高望重
出任中央纪委书记
“ 我要有自知之明”
“ 摸着石头过河”
为棘手的宝钢问题拍板
“ 鸟”和“笼子”
正确评价
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清理“三种人”
第十四章 后岁月
退居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为席懋昭洗去冤屈
在杭州和上海过着离休生活
夫人于若木成了营养学家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红色的家风
《 南华早报》的提问引起陈云注意
后一次荧屏亮相
陈云病逝
“天地同悲悼国殇”
附 录 陈云事略
序
1995 年4 月10 日,陈云病逝于北京。
诚如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讣告所指出: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各族人民彻底解放、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顽强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对于陈云,我很早就注意他。因为他是上海人,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我理所当然应该把他的人生道路写成书,告诉广大读者。
我注意到,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中,陈云的地位和影响力,仅次于邓小平。如果说邓小平决策的改革开放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话,那么,陈云几十年来非凡的贡献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是关于陈云生平的书,却少之又少,就连关于陈云的报道,也鲜见于报刊。
他的身世,当时除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上登载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之撰写的一千多字的小传外,鲜为人知。
起初,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在采访了陈云的老秘书之后,方知其中原委。
他们告诉我两件事:
一是在大型摄影画册《邓小平》出版之后,有关部门编了一本摄影画册《陈云》。理所当然,这样的书,在出版之前,应该送陈云过目。陈云收到书稿之后,不置可否,压在那里,既不点头,也不退还书稿。这样,这本《陈云》摄影画册就在陈云那里压了多年。
二是一家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写的是陈云在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前往上海,然后从上海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电视台知道陈云的“脾气”,拍好后不送陈云过目。这部电视剧播出了几集之后,被陈云知道了。陈云马上要求电视台“停播!”
这样,那部电视剧也就没有播下去。
陈云的老秘书告诉我:“首长很注意报纸、电视、出版物,不愿意宣传他个人。所以,谁要是写了关于他的书,写好了,必定要送他过目,而他一定会压在那里……”
秘书所说的“首长”,便是指陈云。他们习惯于这样称呼陈云。
后来,笔者在1995 年6 月27 日来到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她证实了陈云老秘书所说的事完全属实。
于若木说,陈云确实是这样的脾气。
她也举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为例。那是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一名干部写的剧本,由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位干部在工作中了解到,陈云在红军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秘密前往上海,然后前往苏联。陈云出川的过程,富有戏剧性。有一位曾经担任四川雅安小学校长的席懋昭,在当时受组织之托,护送陈云出川。于是,那位干部根据这段历史,写成电视剧本《陈云出川》。
《陈云出川》拍好后,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陈云晚年由于患白内障及青光眼,视力很差,不看电视,只听新闻广播——他每天一早一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有事,总叫人把广播录下来,有空时补听。陈云不看电视,本来不会知道《陈云出川》的播出。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向陈云透露。不料,一位新来的护士却不知道要对陈云“保密”。她跟陈云说起,昨日在电视里看到《陈云出川》,很精彩!
陈云一听,连忙问:“什么《陈云出川》?”
当他知道拍了这么一部电视连续剧之后,当即叫秘书来,了解情况。他要秘书把剧本拿来给他看。看罢,他认为不能放这样一部片子,就写信给总书记,要求停播这部电视剧……
陈云不愿意宣传自己,他很谦逊,早在1945 年5 月,陈云便在中共七大上这么说:
假设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
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
陈云还写过这样的条幅: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1982年,在出版《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 年)》时,陈云特别嘱咐编者,在后记中要加上这么一段话:
他在财政经济委员会主持工作期间,几乎所有的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除了他作了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外,都是经过集体讨论作出的。在具体工作中,薄一波同志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许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以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或者是经过党中央批准的。他强调指出,同志们在阅读这卷文稿的时候,如果觉得那一段
工作还有成功之处,决不要把功劳记在他一个人的账上。
正因为陈云非常谦逊,所以关于陈云的报道、回忆文章,在他生前就极少见诸报刊。
于若木说,一位老同志写了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一篇回忆文章,送到陈云那里审看。陈云看后,虽然同意发表这篇文章,却把文章中关于他的内容全部删去了。
于若木又谈起,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对陈云的书法作品很有兴趣,收集了陈云每年写的条幅,想出版“陈云墨迹选”。可是,未得陈云同意,一直不敢贸然出版。
关于《陈云画册》,于若木告诉我,被陈云压了七八年,直至去年(1994年)陈云病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同志再三劝陈云“点头”,以便在陈云诞辰九十周年时出版。、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的画册都已经出版了,陈云还是一个劲儿地“拖”。后来,他勉强“点头”,可是,等画册出版时,他已经离世了。
于若木还说及,陈云是上海青浦练塘人。练塘镇政府要修葺他的旧居,
他不同意。后来,当地政府在他的旧居旁修建了青浦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要收集他用过的物品作为展品,他很坚决地说:“不能给!”
我深知,陈云健在的话,是无法出版关于他生平的书的。我的写作任务又很多。正因为这样,我只是作了写作准备,做了诸多相关的采访,没有动笔写书。
在陈云去世后,我这才着手他的传记的写作,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几经增订,才终于写成这本《他影响了中国:陈云》。
在全书之前,为了使读者诸君对于本书的传主—— 陈云—— 在中共历史中的地位有一概括性的了解, 我认为, 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为清楚、准确。
1989 年6 月16 日,邓小平对几位中共中央领导人所作的题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谈话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
人组成的常委会,后来又加了一个林彪。这个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
这就是说,陈云是属于以为核心的中共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邓小平接着又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
邓小平所说的“关键地位”,其实也就是他所说的,“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
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仅次于邓小平的老一辈革命家。
在1930 年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二十五岁的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此后,在1931 年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在1934 年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陈云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这时,陈云不过二十九岁。
从1930 年到1934 年,不过四年时间,陈云从中共上海法南区委书记,擢升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奠定了他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
此后,陈云的党内职务是在1956 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 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再度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陈云的革命人生,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领导工人运动开始的;随即在他的家乡上海青浦领导农民运动;接着他领导中共中央特科,从事反奸工作;到了延安后则从事组织工作;
此后,他转为经济领导工作,以至被人称为“中共经济专家”。
另外,陈云还负责过中共的白区工作,做过军队工作和工会工作。
陈云一生,虽然也有起落,但还是比较平稳,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得益于他出身于印刷工人。所以,在共产国际强调要在中共领导层中加强工人成分时,他得以迅速提升;也正因为他出身工人,即便在“文革”岁月,虽不得不“靠边”,但还一直是中共中央委员。
陈云办事向来稳健。
陈云的座右铭是: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交换、比较、反复。
这十五个字,是陈云一生经验的高度概括。
笔者次接触陈云,是在1978 年。当时,笔者在采写二十万字的《高士其传》。高士其是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笔者听高士其说,陈云在延安时曾称他为“红色科学家”。
为了慎重起见,笔者希望能够得到陈云的证实。于是,笔者前往北京三里河中国科学院,
拜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她在办公室里很热情地接待笔者。她谈了自己对高士其的印象之后,对于“红色科学家”之称表示无法肯定,要回家问一下陈云
两天后,笔者给于若木打电话。她在电话中说,已经问过陈云,他记不清楚是不是说过那样的话……
这是陈云给笔者的初印象。
1995 年我在中南海陈云家中再访于若木时,她又提起高士其。她说,陈云其实是很关心高士其的。在延安时,陈云去看望过病中的高士其,而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到国民党统治区重庆为高士其买药。那时,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很关心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
这本关于陈云的书很粗浅,期待着广大读者和中共党史专家们的指正。我将继续进行采访,加以补充,以求以后能够写出更为充实的陈云。
叶永烈
2018 年10 月于上海“沉思斋”
章 陈云之初
故乡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陈云是上海市郊青浦区练塘镇人。笔者从上海出发,走访了他的故乡、旧居……
上海这地方,江南水乡风光,河流交错,湖泊却不多见。的大湖,名叫淀山湖,像一面硕大的明镜,静静地镶嵌在上海城西南郊。用淀山湖水酿制的淀山湖酒,是上海的名产之一。夏日,那儿是游泳的好去处。
淀山湖属上海青浦区。浦,也就是河、江,上海的黄浦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站在上海外滩,见到的黄浦江水一片黄浊,确实是“黄”浦。青浦的河水则一片“青”波。
青浦区有三个大镇,即青浦镇(区政府所在地)、朱家角镇和练塘镇。
练塘镇便是陈云的故乡。那儿地处上海市西南隅,距市区约六十公里,距青浦区政府所在地十八公里。
“练塘”这名字,据说是这么来的:唐朝天祐年间,高州刺史章仔钧娶妻杨氏,曾住这里。杨氏世居练溪,人称“练夫人”。于是,便以“章练”命名此间一塘,曰“章练塘”,后来又称“练塘”。
练塘一带,属长江三角洲冲积而成的湖沼平原。据《练塘镇志》记载,练塘一带大约成陆于七千多年前。
练塘在春秋时属吴国,秦朝时属会稽郡,明朝时属苏州府。清朝宣统二年,即公历1910 年,划归当时的青浦县。
一条名叫市河(当地人称“市河港”)的小河,流经那里。小河两岸建起一幢幢房子,沿河便形成了长带形的练塘镇,河上架起八座桥梁。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米行、酱店、南北货店、竹木行、烟纸糖果铺,簇拥在市河两岸。淡水鱼、茭白、席草是练塘的三大出产。
清末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五月十一日,即公历1905 年6 月13 日,陈云出生在这座江南古镇。那时,这座小镇大约六千来人,尚叫“章练塘镇”。
章练塘镇有两条街,一条叫上塘街,一条叫下塘街。在下塘街潭业里闵宅旁边,有一座低矮的小屋,陈云在那儿出生。陈徐祠堂东面一座平房,那是陈云父亲早年居住的地方。陈姓是章练塘的“大姓”,沈、张、陈、王四姓在小镇上多,陈徐祠堂,是陈、徐两姓宗祠。
陈云出生后不久,1907 年,父亲陈梅堂积劳成疾病逝。陈云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所以陈云从不知道他的父亲是什么模样的。
陈云的母亲廖顺妹艰难地带着两个孩子——陈云和他的姐姐——过日子。
陈云的姐姐叫陈星。
疾病和贫穷紧相随。陈云尚不足四岁,母亲又被病魔夺去!
从此,陈云和姐姐陈星成了孤儿,只得靠外祖母抚养。
不久,就连外祖母也离开人世。这样,舅父母收养了他……
在贫困中艰难成长
离开上海市区,我沿着318 国道驱车向南,迎面就可以看见巨大的广告牌:“练塘,您理想的合作伙伴!”不言而喻,如今陈云的家乡,也敞开了对外合作的大门。十多米宽的市河上,小木船不时轻轻漂过。建于明代的朝真古石桥两侧,长满绿色的苔藓,又给我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我来这里之前,给中共练塘镇党委的老书记张宝华先生打了电话,他很热情,说是一定陪我进行采访。果真,有了他的陪同,我在陈云故乡的采访,非常顺利。
张宝华是这里的“老土地”,在街上每遇上一个人,他都要点一下头,镇上老老少少都认识他。之后不久,满头飞霜的他退居二线,不再担任镇党委书记,而是成为《练塘镇志》编纂领导小组组长。
在老张陪同下,我走过石桥,步行在下塘街。
老张领着我来到河边一座白墙青瓦的房子前,说那是陈云舅父母家,是陈云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
这座房子一开间,前面临街临河为平屋,后进有小楼。
前屋临街,原本开店。窗子上有“窗踏板”,即窗的上方有一木板,白天可以用木棍撑开,晚间则收起棍子,放下木板,把窗遮起来,以求安全。
后楼为一楼一底,陈云小时候住楼下,舅父母和表弟住楼上。
据云,这座砖木结构、顶上覆瓦的老屋建于清朝,后来年久失修。陈云向来反对把他的旧居列为纪念馆,要求分配给居民居住,所以这座房子在解放后一直做办公室用。一位姓沈的干部说,她在这座旧房子里工作了好多年头。在“文革”中,由于旧居已成了危房,改为水泥结构。如今在原址上复建,焕然一新,难以给人“旧居”之感。所幸老张存有20世纪50年代这座陈云旧居的照片,使我得以见到老屋原貌。
此屋原为下塘街18 号,现改为19 号。
老张领我去看望当年陈云的邻居沈福宝。据告,陈云的舅父叫廖文光,乡亲们平日喊他“龙公子”。在练塘,廖姓极少。廖文光有一子,叫廖霓云(亦即陈云的表弟)。廖霓云自幼患风湿症,腿脚不便。舅父母收养了陈云,改姓廖,因此陈云小时候叫“廖陈云”,有时也写作“廖程云”。
老张出示廖文光和他妻子的照片,我即用照相机翻拍下来。这两张照片,据告从未公开发表过。
陈云舅父以裁缝为业,家境也不宽裕。于是,舅母设法相助,在临街的小平屋里放了张四方桌、几条板凳,砌了个灶头,开起一爿小酒店。
不过, 舅母亦患风湿症,手臂力弱,难以干重活。
陈云稍长,便成了舅母的小帮手。
小店里劈柴、洗菜之类杂务,由陈云承担,还照看体质孱弱的表弟。
七岁时,陈云进入本镇贻善小学读书。贫困的舅父母无力支持他上学,不久他便陷入失学的痛苦之中。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舅母小店的顾客之中,有一位叫杜衡伯的,乃是小镇上颜安国民小学校长。杜衡伯常来喝酒,见陈云聪明伶俐,手脚又勤快,觉得失学太可惜,答应让他免费入学。这样,陈云有了求学的机会。陈云一直记得颜安小学给予他的帮助。1986 年9 月,当颜安小学希望陈云题写校名时,陈云欣然命笔。
离陈云家咫尺之遥,有一“混堂浜”。那里在清朝末年,开设了练塘镇上家书场,名叫“畅园”。镇上的居民喜欢听评弹,“畅园”生意兴隆。
于是,另一家名叫“长春园”的书场也在混堂浜冒出,跟“畅园”唱起“对台戏”来。
做完功课,忙完小酒店里的杂务,陈云的乐趣就是听评弹。好在小孩子家不收费,陈云成了“评弹迷”。不过,他只能站在书场外面听,这在当地叫听“壁书”。
从评弹中,他听到了许多历史故事,也增加了他的文学修养。后来,他一直是评弹的热心听众,人称“老听友”。陈云后来跟评弹界有着许多交往,这初的渊源便始于“混堂浜”。
评弹引发他对音乐的兴趣,他学会了吹箫、吹笛,也会拉一手二胡……
我在陈云旧居附近,见到一幢气派不凡的大宅。入内,见花瓷砖铺地,颇为豪华。
那是吴宅,出了个吴开先。据云,吴开先初也曾接近中共,但是后来跟陈云走上不同的道路,成为国民党政府上海社会局局长。吴开先于1988 年病逝于台湾。老张告诉我,吴开先的儿子前几年曾从台湾来到练塘,来到老宅看望。当时,吴宅已成为镇政府的办公地(如今镇政府已迁另址)。
如今的练塘镇相当富裕。这里以“三水一草”为基础,发展农业。所谓“三水”,即水生蔬菜、水禽和水产养殖;“一草”,即蔺草。
在水生蔬菜中,收益好的是茭白。练塘种植茭白已达一万五到两万亩,年产茭白九十万担,占上海茭白总产量的一半。
练塘现在年产淡水鱼四万担,是上海的重要淡水鱼生产基地。
至于练塘的特产蔺草,被日本商人看中,成为编织榻榻米的绝好材料。所以,我在陈云故乡采访时,遇上了日本商人,他们正在跟练塘“合资”生产榻榻米。
在练塘老镇之侧,如今还崛起一大片练塘新区。新区里有两横两直四条水泥马路,多功能文化中心、爱丽宫商厦以及银行大楼在这里落成,完全改变了陈云故乡的面貌。
商务印书馆成了陈云“红色的起点”
1919 年5 月4 日,五四运动震撼全国。这一运动的冲击波,也冲击着小小的练塘镇。
陈云曾这样回忆:
“五四”的时候,我才十五岁(笔者注:指虚岁),是一个高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那个学校是在上海附近的乡间,很快就受到“五四”的影响。我们由一个姓张的教员领导着罢课之后,还进行了宣传和演剧。我还记得,我们演的剧叫做《叶名琛》(原注:清末两广总督,一八五七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不作战守,广州城陷被俘,死于印度),我也扮了一个角色。有一次在茶馆里讲演,我讲演的时候手足似乎蛮有劲,把脚一顿,桌子上的茶壶都给碰翻了。我们这个小镇也罢了市,人民反对日本和反对卖国贼的情绪,确是很高涨。
陈云所提及的姓张的老师,叫张行恭。
1919 年,十四岁的陈云在练塘颜安小学毕业。贫苦的他,没钱进入中学学习。
从此,陈云的学历便是小学毕业。尽管他后来的文化水平早已是教授级的了,可是每逢填写各种登记表,在“文化程度”一栏里,陈云总是写上“小学”二字。他曾意味深长地说:“我永远是小学生!”
失学之后,他很想到上海找一份工作。
在人生的转折关头,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为重要的。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遇,决定了陈云的一生。
那是因为陈云的小学老师张行恭十分喜欢他,张行恭的弟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于是就介绍陈云到那里当学徒。
这样,在1919 年12 月8 日(农历十月十七日),陈云离开当时属于江苏省青浦县的练塘小镇,进入了大上海。
穿着长衫的陈云,跨进位于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务印书馆的大门,这是他一生极为重要的一步。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创办于上海。初印刷商业簿册、表报,故名“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夏瑞芳善于经营,由印刷簿册的作坊转为出版社,出版教科书、工具书、科学和文学著作。
1902 年,清朝进士张元济(曾任刑部主事)因参加戊戌变法遭革职,由官场进入商务印书馆,创办广有影响的《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以及编辑中国部新式辞书《辞源》,于是商务印书馆名声大振。
至1949 年,商务印书馆累计出书达两万多种。如今,商务印书馆则“日出一书”。
陈云来到位于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务印书馆,如同遨游于书海、书城,知识水平猛进。
1982 年2 月7 日,陈云为商务印书馆建馆八十五周年写下了这样的题词:
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
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初,陈云在文具柜当学徒,后在发行所当店员。所以,多年以后,有一回,陈云用牛皮纸包书、用绳子捆扎,那动作极为利索,使他的秘书大为惊讶。
陈云笑道,那是当年在商务印书馆当店员时练就的基本功。
陈云的毛笔字也写得不错,那也是因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每日要往外大批寄书,必须端端正正在牛皮纸上用毛笔书写地址及收书人的姓名所练就的。
对于陈云来说,进入商务印书馆,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成了他一生中红色的起点。
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相当强大的地方。早在1916 年7月27 日,刚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的沈德鸿,经亲戚介绍,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工作。
沈德鸿,字雁冰,后来以笔名“茅盾”闻名于世。
茅盾不仅是一位著作丰厚的作家,而且是中共资格老的党员之一。在1921 年7 月中共召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上海便有了一个小组,亦即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的书记是陈独秀,小组成员共十七人,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共一大代表的李达、李汉俊、周佛海,还有陈望道、林伯渠、俞秀松以及茅盾等人。中共一大,就是由这个小组负责筹备的。
中共一大之后,经常有各地的信寄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写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台启”。这“钟英”其实就是“中央”的谐音,亦即“中共中央”。
因为那时中共各地组织的信,直寄中共中央,诸多不便,就由茅盾代转。何况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来自各地的稿件本来就很多,所以不容易引起警察局的注意。
也正因为这样,商务印书馆成了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基地。
陈云进入商务印书馆时,茅盾也还在商务印书馆。陈云比茅盾小九岁。那时,陈云用的名字是廖陈云。
陈云思想活跃,又富于组织能力,很快就成了工人中的核心人物。
1925 年八九月间,陈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介绍人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党支部书记、编译所编辑董亦湘和党员恽雨棠。从此,陈云在政治上迈出了至为重要的一步。
1925 年5 月30 日,上海发生了著名的“五卅运动”。那是上海纱厂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顾正红在这月15 日因罢工遭日本资本家枪杀,各界人士极为激愤。5 月30 日,上海工人、学生举行示威大游行,途经南京路遭到英国巡捕房开枪射击,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1925 年6 月,上海总工会成立。
就在上海工人运动非常高涨的时候,年方二十的陈云也投入了工人运动。
在“五卅运动”后不久,1925 年6 月下旬,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会成立大会在上海虬江路广舞台举行。
据当时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的上海印刷工人联合会代表徐梅坤回忆,到会的会员和各界代表多达四千人左右。担任会议主席的是王景云,廖陈云作为商务印书馆工会代表在大会上讲话。
中共在商务印书馆工会中建立了党团,成员中除沈雁冰(茅盾)之外,还有徐梅坤、杨贤江、章郁庵、丁晓先、邬家良、王景云、徐新之、陈醒华等十几人,党团书记为徐梅坤。
迄今尚存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1925 年9 月所摄职工会届执行委员们的合影之中,身穿白色长衫、理平头的陈云居中而坐——因为他是发行所职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其余的委员有马惠群、陈合庆、徐新之、章秋阳、赵琨瑜、谢庆斋、赵耀全、王宝元、李兰阶、唐文先、吴志青、张慕良、姚松柏,而陈云是委员们中年轻的一个。
商务印书馆工会包括“一处三所”,“一处”即总务处,“三所”为发行所、印刷所、编译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