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165236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世界只有一个丁肇中。他在获诺贝尔奖后坚持用中文致辞;他为中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高能物理科学家;他将丁肇中科技馆设在故乡日照;他在日照的海边捧起一抔黄沙由衷赞美……他就是丁肇中,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丁肇中》一书以丁肇中教授成长和科研历程为线索,以他探索物质世界的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与发现为主要内容,展现其科学精神,让读者进一步领略科学大师的人格魅力。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者曾多次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采访丁肇中教授,并在采写丁肇中教授经历的过程中, 记录下了她感触*深刻的人与事。顾老师讲故事节奏轻快、顺畅,读来如沐春风。本书叙事条理清晰,节奏轻快凝练,故事平实却感动至深。书中所讲关于丁肇中教授在探索科学道路上接踵而至的难题以及其间发生的很多小故事,真实、生动且激励人心,让人受益匪浅。
涛雒镇上
年复一年,丁氏家族在这个濒临大海、物产丰富的小镇上,过着悠然富足的日子。
嘉陵江畔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社会动乱,丁肇中在中国度过的少年时代,异常地困苦艰难……
在台湾的日子
一个人在扎根基时是需要狠下苦功的,若自幼便思而不学,将来难免流于轻浮。
重返底特律
“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只带了100美元,认为这个数目超过了需要,如今来到美国,吃了一顿饭就花了1美元,照此下去再吃99顿饭,我就没有钱了……”
冲破旧思想的束缚
“Ting有很强的个性,是一个很强的、有效率的领导者。并且具有那些组织基本粒子物理学经常要求的也就是有用的品质。”
捍卫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 证明 QED 是毁灭不了的
“物理实验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跟在理论后面,去证实已经发展出来的理论;另一种做法是自己寻找题目做实验,我的实验属于后者……”
秣马厉兵, 寻找带颜色的雨滴
“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在雨季的时候,每秒钟也许会降下100亿个雨滴,假定其中的一滴雨,有不同的颜色,而我们又非找到那一滴雨不可……”
11 月革命——J 粒子的发现
“从1967年到1973年,我们在德国对光子和重光子做了比较系统的了解,这些实验与当时3个夸克的理论非常相近。到1973年,我想光为什么只变成3个重光子?有没有第4、第5、第6个?就想继续寻找重光子。”
寄语第三世界年轻人
一个做实验的人必须对理论物理了解,才能找到好题目,做出好文章。一个做理论的人,必须了解实验的规律,才能得到启发。
J 粒子波澜及其他
J粒子的发现,在物理学上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存在着第四种夸克——粲夸克。
故国情深
丁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喜欢,他喜欢研究历史,喜欢听相声,听评剧,他最大的爱好是收集线装书。
探索绵绵无尽期
丁肇中不愧是众望所归的物理学家。在这项迄今为止最大的、最复杂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人们把他视为帅才,决不是偶然的、虚伪的奉承,而是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中得出的结论。
伤 逝
我非常留恋和父亲在山东度过的那一年的生活。在那里我见到了我的祖母和丁氏家族中的许多成员。父亲常常带我去看京剧和电影,却从来不强迫我念书。
AMS 计划及其他
AMS计划是丁肇中领导的跨世纪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它的科学使命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并对宇宙中各种同位素的相对精度和高能光子进行精确的测量。
探索宇宙的起源——为飞行而战
至2018年,阿尔法磁铁质谱仪已经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上运行了6年多,超出了设计寿命的一倍,不断地给科学家们送来的惊喜。
秣马厉兵,寻找带颜色的雨滴
有人问丁肇中:寻找J粒子有多么难?他思忖半晌,以一个物理学家的睿智答道:“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在雨季的时候,每秒钟也许会降下100亿个雨滴,假定其中的一滴雨,有不同的颜色,而我们又非找到那一滴雨不可……”
这个耐人寻味的比喻,说明了寻找J粒子的难度。
1972年来临。
勤于思索的丁肇中,并没有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中。他感到很可能存在许多有光的特性而又比较重的质量的粒子,然而,理论上并没有预言这些粒子 的存在。 他直观地感到,没有任何理由认为重光子一定要比质子的质量轻。为了研究更重的光子, 他们在纽约附近长岛上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高 能加速器上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实验进行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许多的非难。
非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设计了一个探测器, 它具有极精细的质量分辨能力, 因此可以用来寻找长寿命的粒子。 这个探测器技术复杂而且造价昂贵。 而人们的经验和当时的理论预言都认为: 如果有质量大于质子的重光子存在 的话, 它们的寿命应该是很短的, 并且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探测器。此外,这类实验他以前的老同事莱德曼教授也做过,而他没有发现任何新奇的东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丁肇中做实验是基于他对事物的理解,而不是基于理论上的争论。所以,他决定不顾多数人的反对, 而去实现这个实验。
有人曾问丁肇中这个实验有多么难做? 他打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 在雨季时每秒钟也许会降下100亿雨滴。 假定其中一滴的颜色不同,而我们又非找到那一滴不可。”
有人说丁肇中是位典型的工作狂热者, 说他每天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 工作上, 终日在实验室里度过, 担心他这样生活是否有 “英雄的寂寞” 的感觉?
“我的工作很多, 无暇想到‘寂寞’,更何况, 比我能力强的人有很多, 竞争极为激烈, 根本无 ‘寂寞’可言。”他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