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573596
《特斯拉自传》
他,是*后一位科学先知,也是“电动豪车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的精神偶像,更是迄今为止*能与达·芬奇齐名的天才,但正是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学巨匠,却几乎被世人遗忘。
人们记得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却鲜有人知道是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我们今天的生活之所以充满光明都是得益于他的发明。特斯拉将其一生都献给了发明事业,成就更是惊人,1000多项发明专利,曾十一次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殊荣,尽管*终他都没有接受。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特斯拉的一生才那么多磨难,这正是上天对他的考验,而他之所以能成为上帝的宠儿,给予他那么丰富的发明才能,正是因为他经受住了这些考验。
本书是尼古拉·特斯拉*一部亲笔撰写的自传,在书中,他亲述了其1000多项伟大发明的过程与心路,客观而深刻地展示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并揭开了爱迪生将其视为*劲敌背后的真相。全书以其少年生活为开头,又以其对世界和平的期望而收尾,体现了一位发明家、科学家的历史责任感:他的一切努力和发明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维护世界和平。
译者秉承严谨的翻译态度,精心收集大量有关特斯拉的图片,并附上了英文原版,只是为了让大家铭记这位“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是的,这样一位科学巨匠不该被我们遗忘。
《人类群星闪耀时》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被誉为“世界上*好的传记作家”的斯蒂芬·茨威格却说:“历史是真正伟大的诗人、作家。”那么历史之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人类群星闪耀时》
收录了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12篇历史特写:巴尔沃亚到不朽的事业里寻求庇护、亨德尔的精神复活、鲁日有如神助般在一夜之间创作出了《马赛曲》、古稀之年的歌德如情窦初开的少年疯狂热恋十几岁的少女未果的哀歌、决定滑铁卢一役战果的一分钟……将人类置于历史这个大坏境中,一探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发生的那些星光灿烂的时刻是怎样照亮历史的天空的。
本书翻译精准、流畅,没有对书中叙述的事件和许多人物心理的真实性予以淡化或者强化,因为历史*是事先已经完美地发生过的,那些绝妙的时刻根本无须别人的渲染。
《居里夫人自传》
由居里夫人亲笔撰写,她坦率真诚地记述了自己生平的重大事件,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女性的自传。
居里夫人是爱因斯坦推崇的女科学家,这部自传堪称励志传奇,再现了居里夫妇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高尚、无私、坚毅的品质。
《居里夫人自传》在全世界已热销百年,居里夫妇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特斯拉自传》
是尼古拉·特斯拉亲笔撰写的一部自传。在书中,他亲述了其1000多项伟大发明的过程与心路,客观而深刻地展示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并揭开了爱迪生将其视为较大劲敌背后的真相。全书以其少年生活为开头,又以其对世界和平的期望而收尾,体现了一位发明家、科学家的历史责任感:他的一切努力和发明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群星闪耀时》
是斯蒂芬·茨威格所著的一部传记合集,里面呈现了12个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搜寻到的人类历史中曾经星光灿烂的时刻:巴尔沃亚到不朽的事业里寻求庇护、亨德尔的精神复活、鲁日有如神助般在一夜之间创作出了《马赛曲》、古稀之年的歌德如情窦初开的少年疯狂热恋十几岁的少女未果的哀歌、决定滑铁卢一役战果的一分钟……看命运之手是如何巧妙地选中了这12个人,又是如何将这改变人类历史的使命投诸其身。这些历史时刻像耀眼的星光在夜空闪现,将漆黑的夜空瞬间照亮,驱散了人类幽暗的长夜。
《居里夫人自传》
分为两部分:*部分为居里夫人自传,居里夫人真实地记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女孩坎坷的求学经历,战争带来的灾难,她在追求科学道路上的顽强坚持,及她对伴侣、孩子、家庭生活的爱。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对美国之行记忆犹新,在战争中她采用镭射气治病救人。
第二部分是皮埃尔传,是居里夫人为丈夫所写。居里夫人用真诚而坦率的语言,通过对两人共同追求的科学事业的记叙、两人的书信来往的回忆,及他人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价等,展现了皮埃尔•居里对科学的崇高追求和无私高尚的人格魅力
《特斯拉自传》
序言
第一篇 少年生活
第二篇 早期为发明所做的努力
第三篇 旋转磁场的构想
第四篇 特斯拉线圈和变压器的发明
第五篇 放大发射机的发明
第六篇 关于自动遥控的艺术
附录1 尼古拉·特斯拉与通古斯大爆炸
附录2 尼古拉·特斯拉与诺贝尔奖
附录3 尼古拉·特斯拉年谱
I.
My Early Life
II.
My First Efforts At Invention
III. The Discovery of the Rotating
Magnetic Field
IV.
The Discovery of the Tesla Coil and Transformer
V.
The Magnifying Transmitter
《人类群星闪耀是时》
第一章 到不朽的事业里寻找庇护
准备好一艘船
木头箱子里的人
危险逼近
到不朽的事业里寻找庇护
永恒的时刻
黄金和珍珠
神灵难得恩泽
断头台
第二章 攻陷拜占庭
危险逼近
两教和解
战幕已经拉开
城墙与大炮的对战
希望再次燃起
翻山越岭的舰队
救命啊,欧洲
总攻之前
圣索非亚教堂里最后的弥撒
被遗忘的凯尔卡门
倒下的十字架
第三章 亨德尔的复活
第四章 一夜间的天才
第五章 滑铁卢决胜的一分钟
格鲁希
卡右的夜晚
滑铁卢的清晨
格鲁希的错误
一瞬间决定了历史进程
滑铁卢的下午
决胜时刻
归于平凡
第六章 玛丽恩巴德的哀歌
第七章 发现黄金国
厌倦欧洲生活的人
向加利福尼亚进发
新赫尔维奇
带来灾难的一锹
淘金热
诉讼
结局
第八章 英雄的一瞬
第九章 越过大洋的第一句话
新的律动
筹备
首次尝试
失败
失败再次降临
第三次航行
欢声如雷
深重的苦难
沉默的六年
第十章 向苍天逃亡
引言
尾声中的人物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十一章 争夺南极的斗争
征服地球
斯科特上校
濒临南极
向极地进军
南极点
1月16日
遇难
临终前的书信
回答
第十二章 封闭的列车
修鞋匠家里的房客
实现……
失望……
能否从德国取道?
协议
封闭的列车
炮弹击中了
《居里夫人自传》
代序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自序 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
第一章 居里夫人自传
1. 我的家庭
2. 婚后生活
3. 在战争中
4. 美国之行
第二章 皮埃尔•居里传
1. 居里家族
2. 青年时期的梦想
3. 最初的研究
4. 生活与品德
5. 镭的发现
6. 缺乏关怀下的奋斗
7. 民族的悲痛
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
《特斯拉自传》
我迟迟未觉醒的更为重要的原因与我少年时期的特殊经历有关。那时,我眼前常常出现一种奇特的景象,这深深折磨着我。它们出现时常还伴随着一种破坏我视力,以致我看不清真正的物体的强光,同时还扰乱了我的思想和行动。那些在我眼前出现的奇特景象,并非我臆想出来的而是我以前的确看到过的。假如有人和我说起一个词,那这个词所特指的景象就会自动在我眼前浮现,并且栩栩如生,以致我有时完全无法判断眼前的事物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我为此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我也曾就这些奇特景象向生理学和心理学专家请教,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对此做出准确的解释。这些奇特景象也许唯独我能看到,但是这种想法未免武断,据我所知,哥哥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对这些奇特景象做出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些景象是由于高度兴奋,以致大脑对视网膜产生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它们并非由于疾病或精神痛苦而形成的幻觉,因为我其他方面都是正常的,情绪也无波动。例如,每当我看到葬礼或是其他刺激性场景时,这种痛苦便困扰着我。夜阑人静之时,那些景象便纷纷出现在我眼前,十分逼真,我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挥之不去。假如我的解释是合理的,那么将人们想象的任何事物的图像投射到屏幕上供人们观看,也是极有可能的。一旦这种可能得以实现,必将使人际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深信,这种可能在将来必定成为现实。顺便说一下,我已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为了将自己从这些痛苦的景象中解救出来,我逼迫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看到过的其他事物上。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暂时缓解我的痛苦,但是,这种缓解状态使得我要不断想象新的景象。过了没多久,我发现自己已经穷尽了记忆中可供想象的图像,因为我当时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家里和有限范围内的事物。当我第二次、第三次进行这种脑力活动,尽力搜寻各种记忆景象时,缓解效力却大不如前,甚至完全失去效力。为了突破我已经了解的小世界,去发现新的景象,我本能地开始远足。刚开始时,这些新景象模糊不清,根本无法辨认;但是,当我集中注意力看这些景象时,它们却又突然消失了。然而,它们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最后竟将真实物体具象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很快便发现了使自己感到舒适的方法,那就是扩大想象的范围,使自己不断获得新的景象。于是,我开始让心灵去旅行。每天晚上(有时是白天),当我独自一人时,我便开启心灵之旅——游走在新的地区、城市和国家,并且居住在那里,和当地人成为朋友。然而,无论多么不可思议,他们的确对我很亲近,就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相处一般,而他们的行为也十分真切,和现实世界没有两样。
我依靠这种方式一直到17岁, 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发明创造。后来,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奇特的能力进行想象。我在不依靠任何模型、图纸以及实验的情况下,就能把所有细节完美地呈现在脑海中。基于此,我认为自己已经形成了一套在我看来更快捷、更高效的全新的发明理念和思路,并与单纯的试验理论形成强烈的对比。
《人类群星闪耀时》
让歌德重新获得生命启迪的就是这首《玛丽恩巴德的哀歌》,它照亮了歌德的人生。歌德在1822年2月时大病缠身,连续的高烧让他体力严重下降并导致了昏迷。歌德当时也认为自己病得很厉害。医生们诊断不
出他究竟所患何病,只是认为情况危急,但没有办法医治。奇怪的是, 歌德的这场病来得快,康复得也快。6月,歌德到玛丽恩巴德疗养后,马
上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焕发,以至于让其身边的人猜疑那场病是其内 心返老还童的先兆。歌德几十年来都是神情严肃、沉默寡言,整天咬文 嚼字导致满脑子都是诗句,可如今却再次听从情感的召唤。他自己都说
“是音乐搅乱了他的思绪”。每当钢琴曲响起,尤其演奏者是席曼诺夫斯卡那样的美丽女人时,歌德马上便会热泪盈眶,根本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那一时期,歌德经常去参加年轻人聚会。和歌德一起在玛丽恩巴德疗养的人吃惊地看到,这位已经七十四岁的老人在疗养期间,居然到了深夜还在和女人在一起,而且还经常参加舞会。要知道,歌德已经多年没有参加过舞会了。于是人们都在想:或许,是歌德体内潜藏的本能和欲望都经常处于含苞欲放的时刻吧!歌德自己也说:“每当舞伴变换位置的时候,马上就会有漂亮少女来拉我的手。”在这个夏天,性情古板的歌德像被掌管永恒之爱的魅力魔法师抓住了灵魂一般,变得非常开
朗。歌德的日记中也时常出现类似“春梦”的词汇,他内心的“曾经的维特”再一次重生了。一如半个世纪前与莉莉·舍内曼的相遇,促使他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句、幽默的戏剧和诙谐的小品。歌德对于选择哪位女性,仍是不确定的。当时,一位美丽的波兰姑娘走进了他的视线;可到后来,他的激情和所有精力又全部被一名叫乌尔丽克·冯·莱佛佐的 姑娘吸引了过去。歌德曾经在十五年前爱过这位姑娘的母亲,而仅仅在
一年前,他还称呼这位姑娘“我的小女儿”,可如今,爱怜之心已然转化成为情欲,火山一般的情感世界已经在他体内活跃,而他多年不曾有过这种经历了。七十四岁的歌德完全变成了情窦初开的少年,每次窗外
绿荫道上的笑声传到他的耳边时,他就匆忙放下手中的活计,顾不上戴 帽子和拿手杖就匆匆地跑下台阶,而不远处映入他眼帘的就是那位可爱 的姑娘。在人们看来,这完全是一位青年男子在向姑娘献殷勤。这是一场充满欲望,结局悲惨的荒唐戏剧。歌德首先和医生秘密商讨了一番,随后就请求和他一同疗养的最年长的大公爵到莱佛佐太太家里替自己向她的女儿求婚。此时,大公爵脑子里回想起半个世纪之前的那些夜晚,他们一同与女人寻欢作乐的情景,同时他又默默地偷笑这位被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最为称道的、大彻大悟的哲学家。不过,那位姑娘的母亲还是得到了佩戴勋章和绶带的大公爵的正式拜访。当然,她的答复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她最终采取了拖延之计。歌德对那温柔的少女的占有欲望越来越强烈,但除了匆匆的亲吻和敷衍的言辞,他什么都没得到。心急如焚的他决定在有利的时机再做一次尝试。虽然追随梦中情人从玛丽恩巴德到了卡尔斯巴德,但他的愿望仍旧很难实现。歌德在夏天将要过去的时候痛苦不堪。直到他离去,也没有得到任何承诺和暗示。这位具有预见性的老者坐在滚滚向前的马车里,他隐约感觉到自己今生的一件
大事就此了结了。他悲伤不已,此刻只有世上最古老的安慰者——上帝来宽慰他了。这位人间天才的悲伤无处倾诉,也没有人来安慰他,转而 只有将希望寄托于上帝。歌德曾多次从现实生活逃到自己的诗歌世界 里,这次也一样。不过,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歌德在四十年前的诗剧《托尔夸托·塔索》里曾有这样两句诗:
当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时,
允许我倾诉烦恼的永远是上帝。
为了表达对上帝怜悯自己的感谢,歌德将这两句诗作为题诗放在这首新作品的最前面,以表示自己再次身陷相同的处境。
《居里夫人自传》
我的家庭
美国的朋友们让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建议对我来说真的是难以接受,但是最后,我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勉强地写了这个简短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凭借这本简略的传记写出我一生中的全部感受,也没办法对我所经历过的全部事情进行详述。
时过境迁,许多关于当时感受的记忆已经模糊,时间越久,就越发模糊不清,竟至有时还认为有些事情与自己无关,好像是别人的经历。无疑,人的一生总会受一些主要思想以及某些深刻感受的影响与支配,从而使生活能够沿着一条主线往前走。有了这一主线,就会明白当时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就可以看出当事人的性格等各方面的特点。我会把自己并不算一帆风顺的一生作一个概述,将其中的要点记叙下来。相信我的故事能够将我从工作和生活中得到的启示展示给大家。
我的祖籍是波兰,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我父母都出生在波兰的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像我父母样拥有一份不大产业的中产阶级的人数颇多。他们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彼此之间通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现在,波兰的知识分子大部分都还来自于这一阶层。我的祖父管理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也会干些农活。我的父亲热爱学习,曾在俄国圣彼得堡大学读书,毕业后回到波兰,在华沙的一所预科大学里教授物理和数学。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女子为妻。母亲很年轻时,就已经在华沙一所女子学校担任校长了。那时候,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
我的父母始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及波兰,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直到现在仍十分感激我的父母,并且怀念着他们。即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遇见以前父母教过的学生,他们还总会向我倾诉对我父母的怀念。
我的父母虽然在城市里从事教育事业,但他们与农村的亲戚们来往频繁。每到放假,我都会到农村亲戚家去住上一段日子,这使我对波兰的农村有很深了解,并因此喜欢上了农村。在那里,我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想这段难忘的生活经历也正是我终生喜爱田野乡村,热爱大自然的原因吧!
1867 年11 月,我出生在华沙,我是家中五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但是我的大姐仅14 岁就不幸病逝,所以留下了我们姐妹三个和一个兄弟。我的母亲因为大女儿的不幸病逝而悲恸欲绝,并因此而患上了不治之症,她在年仅42岁的时候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仅9 岁,哥哥也只有13 岁,全家人都沉浸在无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亲人的突然离世,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遭遇的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在这之后,我就陷入了忧伤、悲戚之中。我的母亲品格高尚、温柔敦厚、心地善良,她不仅知识广博,心胸坦荡且严于律己,在家中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对自己的信仰非常虔诚(我的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又能够包容一切,对有关宗教的不同看法,她向来都是求同存异,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对我们是有着很大影响的。于我个人而言,一方面是因为身为小女儿备受呵护与关爱,从而使我深爱着我的母亲,另一方面,那种崇拜之情也将我和母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去世之后,父亲深感悲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投入到对自己孩子们的教育上来,从而使自己没有多少空闲再去伤心难过。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然感到很不习惯,总是觉得家中少了灵魂和主宰。
我们家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学习了,我6 岁入学,在班里是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每当有人听课或是参观时,老师总是把坐在第一排的我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性格内向,一听到叫我上台就会吓得不行,恨不能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并懂得如何对我们进行指导,但是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一开始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就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了。
当时华沙正处在俄国的统治之下,在他们的统治下最残酷的地方就是对学校和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与迫害,波兰人经营的私立学校都被警方监视,并且全部使用俄语教学。这样学生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俄语,以至于自己的母语——波兰语反而说不利索了。幸亏这些学校的老师全是波兰人,他们不想受此迫害,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多掌握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被准许授予正式文凭,仅有公立学校才有这个权力。
俄国人控制着所有的公立学校,他们一味地压制波兰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均由俄国人用俄语讲授。由于仇视波兰民族,那些俄国教师像对待敌人似的对待学生。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愿意到这种学校去教书,因为他们忍受不了这种敌视。身处这种校园环境中,孩子们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是很让人怀疑的。尤其严重的是,这样的环境对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影响着实令人担忧。在这种监视之下,如果有谁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或是用词稍不留神,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自己倒霉,还会殃及家人。在这种严酷的环境里,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本性丧失殆尽,也无法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恐怖的氛围也将青少年内心极大的爱国热情激发起来了。
在异族蹂躏与丧母之痛的双重影响下,我少年时期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毫无生趣。不过,仍旧有着一些愉快的事情,保留在我的记忆当中。亲朋好友的欢聚令人兴奋愉快,让我们原本郁闷的生活有了慰藉与希望。除此之外,我父亲特别喜爱文学,能够熟记波兰和外国诗人们的诗歌,并且自己也能作诗赋词,他还经常将外国的优秀诗篇翻译成波兰文。他以家庭琐事为题材所写的短诗常令我们赞叹不已,佩服至极。每个周末的夜晚,我们都会围坐他的身旁,听他为我们朗诵波兰的著名诗歌和散文。这样的夜晚其乐融融,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愫日益增强。
自少年时起我就十分热爱诗歌,并且能够将波兰著名诗人们的大段诗篇背诵下来,在这些诗人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密茨凯维支、克拉西茨基和斯沃伐茨基。在我日后开始学习外国文学时,这种爱好就愈加明显了。我很早就开始学习法语、德语和俄语,并且能够阅读这些语言的外文书籍。后来,我觉得英语很有用途,便开始学习英语,不久就可以阅读英文书籍了。
我对音乐研究得很少,虽然,我母亲是个音乐家,拥有很美的嗓音,她希望我们都能跟她学点音乐,但我却因为对音乐不怎么感兴趣而没能开窍。她去世之后,没有了她的鼓励与督促,我曾经跟她学到的那仅有的一点音乐知识,也都荒废了。每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总是免不
中学时期学校最重视的数学和物理我都学得毫不费力,并且成绩很好。每当遇到问题,我便会向父亲请教。父亲热爱科学,并且在学校也进行这类课程的教学。他喜欢尽自己所能向我们解说大自然的奥秘和他对科学的研究。可惜的是,他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所以无法进行实验研究。
假期尤其令人感到开心,我们住在乡下的亲友家中,避开了警探的监视,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我们在林中奔跑喊叫,还在广阔的田地间劳作,乐得心花怒放,自在极了。有些时候,我们甚至越过俄国边境进入加里西亚山中,那儿不是俄国的领土,而是由奥地利人统治的。奥地利人要比俄国人好一些。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地讲波兰语,高声唱爱国歌曲,而不必担心被捕入狱。也许是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缘故,我对山峦的第一印象很好,也非常喜欢住在喀尔巴阡山的小村子里,喜欢那巍峨突兀的山峰,喜欢在山谷里和高山之间那被诗意地称为“海之眼”的湖泊旁流连忘返。但是,在我心中,对那一望无垠的平原的眷念却从未消失,那开阔的视野,那柔和的色调,永远使我的心灵感到震颤。
后来,父亲带我到更南边的波多尼亚度假,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是在敖德萨,后来又北上到了波罗的海。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美好的。但是,直到去了法国,我才算是真正地领略到了海洋的波涛澎湃和潮汐涌退的壮丽景象。在一生之中,每当看到大自然的新景象,我总是会像个孩子似的欢呼雀跃。
我们的学生生涯很快就结束了,那些偏向思考的课程我们都已经了然于胸,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我的哥哥从医学院毕业之后,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后来成为华沙一家著名医院的主任医师。我和我的姐姐们原打算像父母那样去当教师,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大姐改变了主意,决定也去学医,她在巴黎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嫁给了一位波兰内科医生德鲁斯基。他们夫妇两人前往奥属波兰喀尔巴阡山区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创办了一家大型疗养院。我的二姐在华沙嫁给了斯查莱先生,她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直兢兢业业,波兰独立后,担任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中学时代,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毕业时刚刚15岁。由于读书用功,身体劳累,我不得不在毕业之后到农村生活休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那之后,我又回到了华沙,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开始我希望去一所免费中学任教,但因家境不佳,我不得已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当时父亲已经年迈,心力交瘁,需要休息,但是他的收入却很微薄。所以,我决定找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来减轻他的压力。因此,17 岁那年,我接受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从那时起,我就离开了父亲的家,开始了一个人在外地的生活。离家时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上火车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将被火车带到要行驶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的远方,并且下了火车后,我还需要乘坐马车再走五个小时的路程。车窗外广袤的平原飞一样地向后退去,我的心却像是坠了铅一样: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呢?我前去任教的家庭男主人是一位农场主,他的大女儿和我年龄相仿,在跟我学习的过程中,渐渐成了我的伙伴。除了她,主人家还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我和他们相处得很好。每天课程结束之后,我们便一起出去散步。因为非常热爱农村生活,所以在这里我并不觉得寂寞。虽然这里的景色并不算美,但却四季各异,仍然能够使我感到欢快和满足。这个庄园先进的种植技术被公认为是这个地区的典型,对于它,我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渐渐地,我懂得了种植技术,并且一直关注着谷物种植后的生长情况。在农庄的马厩里,我还逐渐摸清了马匹的脾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