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14534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主席讲述筹备奥运幕后鲜为人知的艰辛故事
看一位杰出的危机处理专家如何化解一次次公共危机、力挽狂澜
看一位心灵导师如何启示读者的精神世界与前行之路——无论黑暗来势多么凶猛请坚信阳光终将会闪耀
1974年,约翰·福隆从爱尔兰移居加拿大,海关工作人员向他致意说:“欢迎来到加拿大。请让我们更美好。”后来,这句话成为他人生的写照。福隆曾是位充满热忱,成绩斐然的运动员,有着丰富的社区服务经验,后担任2010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温哥华奥组委主席。他对奥运会了若指掌:十几年来都专注于奥运会事业,为完成工作,经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如今,奥运会结束了,人们常问福隆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办到的?”他将通过本书引人入胜的情节,为您娓娓道来。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备过程,讲述了自己及团队如何创下一项又一项的记录,如何攻克那些似乎不可逾越的难关,从而大获成功,并*终迎来了凝聚国家意识的关键时刻。这是一部关于卓越领导力、诚信正直、爱国之情和大胆梦想的精彩故事。作者在书中讲述的奥运经历本身便是一笔财富,他的讲述激励人们勇于面对困难,阳光终将会闪耀,启示了读者的精神世界与前行的路。
金牌梦
—— 1
“欢迎来到加拿大——请让我们更美好”
—— 2
加入杰克•普尔团队
—— 3
飞往温哥华的 2010 号航班
—— 4
头号员工
—— 5
让我下台的呼声
—— 6
锱铢必争
—— 7
圣火的力量
—— 8
小巨人
—— 9
惠斯勒的悲剧
—— 10
赛普里斯山——特殊问题特殊处理
—— 11
阳光终将闪耀
—— 12
登上领奖台
—— 13
大幕落下
—— 14
与诺达尔的最后告别
后记
鸣谢
金牌梦
2010 年冬季奥运会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天。一早醒来,我的直觉就告诉我,今天将被载入史册。持续 17 天的焦虑和不安都消失了。虽然一宿没睡,但是对于今天这样的日子根本不打紧。或许是出于老运动员的直觉,在今天的男子冰球决赛中,我看好加拿大队。即便美国队在早前的锦标赛中击败了我们,我还是对那天下午美加两队的再度交锋充满信心,因而心情异常放松。早在 2003 年 7 月,在布拉格赢得本次冬奥会举办权以前,我就对此次比赛翘首以盼。
冬奥会期间,我都住在威斯汀碧湾酒店的套房。一如冬奥会开始后每天清晨那样,我走上阳台查看两件事:海滨的奥运圣火盆和天气。圣火一如既往地熊熊燃烧,让我不禁松了口气,而澄澈的天空令我心
情更佳。有时整个冬奥会都像是一场梦,我从中缓过神后,会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幻觉。今早我也有这种感觉,想问自己一切是否真实。这么多天都是超现实的体验,我参与了如此盛大的体育赛事,知晓其过程的跌宕起伏,知道它对全体国民的重要性。这是加拿大组织过的最大规模的盛事了。加拿大国民对体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通过国内冬奥会收视率和阅读冬奥会相关报道的国民数量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一天前,加拿大约 80% 的人都在观看冬奥会的报道。这些数字都是前所未有且不可想象的。欣喜的奥运节目主持人预计,在冰球决赛这天,观看人数将再攀新高。冰球大战将于中午拉开帷幕。
比赛开始前,我必须参加温哥华奥组委会议,审核各种计划,以应对奥运会最后一天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组委会似乎精力充沛,变得更加年轻,也更加自信。今天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8 万观众将涌进两大体育场观看冰球比赛,长达四五个小时的闭幕式也将在这里举行。要使各个事项按预定时间进行,需要采取军事式的精准要求,也需要军队般的纪律。会议结束后,我还要参加在主新闻中心举行的总结性新闻发布会。
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记者们提出的问题与两周前截然不同,令我大为惊异。此前,英国媒体普遍认为冬奥会问题不断。如今,同样的记者却报道称,加拿大冬奥会将成为史上最成功的一届。新闻发布会上一片溢美之词。
快到中午 11 点时,我赶往加拿大冰球场,比赛将在那里举行。一路上,我经过好几家市中心的餐馆、酒吧,数百名身着红白两色衣服的顾客在外等候。我敢打赌,星期天全国各地啤酒销售量肯定都会破纪录。
当我到达体育场时,那里挤满了穿着加拿大队服的人们,这种衣服时下成为了一种标志。尽管距离比赛开始还有一个小时,人们已经吹着号角高唱:“夺冠!夺冠!”
我曾希望与执行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坐下来观看这场比赛。今天是冬奥会的最后一天,而我们已经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这可能成为加拿大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如果赢了,我希望能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庆祝。在过去几年里,他们已然成为我的家人了。
但我却被安排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和国际冰球联合会主席勒内·法赛尔等重要人物坐在一起,我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落座后,我向勒内提起,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我们曾有过一次交谈,当时温哥华还在申办 2010 年冬奥会。那天也有男子冰球决赛,加拿大队对美国队,加拿大队最终夺冠。我当时对勒内说,想象一下同样的冰球决赛,在温哥华,在加拿大的土地上举行,必将成为举国盛事之一,也将成为国际冰球比赛的盛事之一。勒内对此深信不疑。我想,从那时起,他就期盼加拿大能够成功申办了。
虽然对此次冬奥会冰球比赛结果充满信心,但我需要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于是我走到大厅里转转,看看那些“蓝夹克”——不知疲惫的志愿者们,他们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想感谢每一位辛勤服务的志愿者,于是尽我所能,在掷球前与更多的志愿者交谈。
加拿大人都希望能够获胜,但这可不是在虚张声势。即便我们输了这场球,也不会有人因此认为本届奥运会举办得不成功。我知道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我也意识到,奥运会点燃了人们的爱国之情,使他们的情绪高涨,甚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我觉得赢得比赛将把这 17 天的绝佳记忆上升为永恒的荣耀。这枚金牌将成为加拿大在此次冬奥会上获得的第 14 枚金牌,其数量之巨,为参加冬奥会的各国树立了一个新的奥运纪录,一个难以逾越的纪录。周日下午的胜利也将赋予加拿大最渴求的东西:男子冰球金牌。它将被载入史册,将被作为加拿大独有的瞬间写入书中,被后世传颂,而不仅仅是一场冰球比赛。
裁判掷球后,人们纷纷起立高唱,其噪声之大,胜过我看过的任何一场冰球比赛。想象一下,一架波音 747 客机的引擎在飞机棚里轰鸣作响——现场嘈杂若此。周围的大人和孩子竭力尖叫着,仿佛心都跳到了嗓子眼。我只能无奈摇头,好奇运动是如何把一群安静如画的加拿大观众变成一股团结而沸腾的动能的。
从爱尔兰来到加拿大以前,我对冰球一无所知。但我很快就认识到,这项运动对加拿大人,就像盖尔式足球对爱尔兰人一样重要。随着对冰球的深入了解,我也越来越意识到,加拿大人之所以喜爱这项运动,是因为它定义了加拿大人和加拿大精神。冰球运动员是所有运动员中最强壮、最无所畏惧的。加拿大人也是最坚韧而勇敢的族群之一。在许多方面,运动与其爱好者是自然匹配的。
我对这场金牌争夺战的诸多方面并不了解。一如冬奥会中的其他日子,我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在惠斯勒还要举行一场越野滑雪比赛,而闭幕式将在几小时后举行。组织 6 万人进入卑诗体育馆可是项大工程,让人忧心不已。我还要发表演讲,同时又为自己的法语是否过得去而坐立不安。
因此,当加拿大队第一节以 1 : 0 领先,第二节将比分优势扩大到2 : 0 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放在赛场上,说不上来是谁进的球。当然,现在我肯定知道是谁得的分,乔纳森·泰福斯和科瑞·佩里,感谢你们。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进球时刻全场的轰鸣,爆发的号角声和观众们的狂热。就连雅克·罗格这个平日里保守而克制的人也不禁露出一丝微笑。我心想,他内心是期待加拿大赢得比赛的,因为他深知这场胜利的意义。如果举办国能够赢得冰球比赛,为奥运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么,奥运会和主办国都将永远铭记这次胜利。
然而,在第二节即将结束的时候,莱恩·凯斯勒为美国队打进一球,将比分追成 2 : 1。以前,我经常在这座体育馆里看他为家乡的温哥华加人队打球,现如今他成了对手,这必然让当天比赛的他和许多加人队的球迷不自在。美国队进球后,我感觉观众们有点儿泄气,又有点儿担心和害怕,但我依旧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而勒内则恰恰相反,他显得十分高兴。“只要等美国队再进一球就行了。”他在第二次中场休息时说。
“什么再进一球!”我冲他大吼,“你是不是疯了?”
“别激动,约翰,”他笑着说,“收视率会飙升的。如果比赛进入点球阶段就再好不过了。”
“好什么好,”我大吼道,“想都别想,知道吗?我们才不想看什么加时赛,也不需要点球。我们想要比赛现在就结束,立刻,马上。”
比赛的大多数时候我都紧紧抓着座椅边缘,而且紧张的不止我一人。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或许那其实是现场所有人的心跳声。常规赛最后一分钟简直就是折磨。当比赛还剩 24 秒时,扎克·普莱斯帮助美国队扳平了比分。我失望地闭上了眼睛,以手掩面。坐在附近的总理史蒂芬·哈珀也和我一样,越过他只见雅克·罗格面色苍白。我又看了看勒内,他却忍不住笑了。
“勒内,如果美国队在加时赛得分的话,我就拿笔捅穿你的心脏,我会这么做的,勒内,我说到做到。”我从口袋里拿出笔,高举在空中。
“给我记着,”我对他说。
我不记得自己当时是否面带笑容。
中场休息时我好像没有离开座位,整个人都因为恐惧瘫倒在座位上。和场内大多数观众一样,我们太渴望一场胜利了,从彼此的脸上都能看出对方的紧张,没有人面带笑容。人们焦躁地摩擦着手掌,有的人则不停地咬着手指,信徒们则虔诚地祈祷着。
我好像一直在屏气凝神,直至加时赛进行到 7 分 40 秒的时候才放松。希尼·克罗斯比进球的时候,我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高举起双手。整个体育场轰动了,爆发出美妙的能量。观众们彼此拥抱、亲吻,雀跃不已。很多人都流泪了,看上去安心了许多。有些人似乎疲惫不堪,仿佛在场上拼搏的是他们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如此:举国上下都与球员们并肩作战。
我看了看雅克·罗格,他似乎也放松了下来。我又看看勒内,他依旧笑容满面。我知道,尽管他希望来一场点球大战,但他还是衷心希望加拿大能够获胜的。他热爱冰球运动,也深知这场决赛对于我们这个为冰球痴狂的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
正当全场观众继续吟咏歌唱、沉浸在此刻的时候,我则静静地看着,一言不发,脑海里浮现出电影《火战车》中的美妙场景。这部电影始终是我的最爱,我看了不下 20 遍。埃里克·里达尔是一名虔诚的苏格兰基督徒,他参加了 1924 年巴黎奥运会 400 米中长跑项目,但赛前并不被看好。他原是 100 米短跑项目的夺冠热门人选,但因比赛是在星期日举行,与其信仰相悖,所以他选择退赛。最终,他排除万难,夺得了400米项目的冠军。当镜头转向观众席时,埃里克的教练桑迪·麦克拉斯就站在欢呼雀跃的观众中间,双手插兜,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他没有狂喜,只是默默地沉浸在喜悦之中。当观众们放声歌唱,挥舞着加拿大国旗的时候,我就和桑迪一样默默地站在人群里,看着、欣赏着并沉浸在这一刻。突然,我感到有人在拽我的夹克。原来是我 12 岁的小外孙亨瑞克,我女儿玛利亚的孩子。
“你怎么来的?”我问道。
“妈妈带我来的。”
“比赛好看吗?”
“太棒了!”
我搂着他的肩膀,和他一同望向赛场内。运动员们正在欢庆,接过球迷手中一面巨大的加拿大国旗,轮流在场上滑行。
“为什么不把妈妈叫来呢?”亨瑞克说着就跑了出去。
几分钟后,玛利亚来到我身边。她是个高挑、健壮、自律的人,经常跑马拉松。我常想,她继承了我的竞争力和强健。我们的关系曾一度陷入紧张,很久以后才恢复了正常、健康的父女关系。如今我们都站在观众席上,俯视球场,没怎么说话。红毯铺开,雅克·罗格正
准备颁发金牌。他从守门员罗伯托·卢翁戈开始颁奖。罗伯托是温哥华加人队守门员,也是当地的英雄,球迷们经常在比赛时为他的精彩表现喝彩,高喊“罗喔—喔—喔—喔”。雅克把金牌挂在他脖子上的时候,观众们开始高喊:“罗喔—喔—喔—喔。”最后,轮到给加时赛进球的英雄希尼·克罗斯比颁发金牌,全场陷入了疯狂。雅克停顿了几秒钟才把金牌颁给他,好让这位新诞生的加拿大冰球英雄能够更加享受此刻。随后开始放加拿大国歌。
随着加拿大国旗冉冉升起,全场开始高唱国歌。我看着玛利亚,伸手搂住她,她正边唱国歌边流泪。对我们两人而言,这真是一个温暖而幸福的时刻。颁奖结束后,我们彼此拥抱道别。我座位后的一排电视正在播放从哈利法克斯到维多利亚街头欢庆的场景。加拿大电视
网派出直升机,从空中拍摄这激动人心的瞬间。然后镜头切换到温哥华市中心。数千人涌上街头,加入盛大的狂欢。
我不禁想到,庆祝活动中夹杂着对奥运会接近尾声的感伤。两个星期以来,举国上下都像是庆祝着少有的假日,如今假期结束,又要回去上班了。虽然生活又将回归正轨,但这也许是个新的开始。
在此期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亏了奥运会,让数千名加拿大的孩子第二天醒来时,又有了新的偶像和梦想。如今,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登上奥林匹克的舞台,驰骋冰球赛场或乘着滑雪板从雪山极速滑行而下。本届冬奥会是献给加拿大未来数代人的礼物。无论那天下午冰球队的表现如何,这届奥运会都会成为世人眼中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我知道这会成为现实,温哥华奥组委的每一位成员也知道。但是我们想做得更多。为了让人们感受到第二天醒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国度,我们需要一些非凡的成就,而希尼·克罗斯比帮我们做到了。
我不禁回想起,为了实现此刻而走过的路。这条路复杂曲折,有时甚至困难重重。这段旅程始于爱尔兰,源于我自己的奥运金牌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