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31721
张浦生提出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论断,提出“一看青,二看花,官窑重青,民窑看花”的观点,被文化部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年轻的委员。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鉴定心得转化为理论,撰写了《青花瓷画鉴定》《宜兴紫砂鉴定与欣赏》《青花瓷器鉴赏与收藏》《青花瓷鉴定》等著作。是一个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古陶瓷特别是青花瓷鉴定的行家,大家。他培养的陶瓷研究和古陶瓷鉴定的学生数以千计,在海外华人圈内也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先生已八十有五,其关心文博事业的拳拳之心,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仰望。
——龚良(南京博物院院长)
《瓷魂:古陶瓷鉴定家、教育专家张浦生传》是张浦生学生刘晓华根据其从事文物鉴定经历撰写的人物传记作品。全书从张浦生出生、求学、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写起,经历上山下乡、被人误解、重返岗位、成为*年轻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发现明代洪武瓷器、确立青花瓷起源、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海外传播等,到真正成为中国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张浦生用85岁的高龄诠释了一代古陶瓷鉴定大师的专业精神和优良品格,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张浦生桃李满天下,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青花瓷甚至古陶瓷的鉴定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亲自作序推荐,盛赞张浦生为我国文物鉴定工作做出的卓著贡献。
第一章 浦江岁月
第一节 黄浦江畔的徽州人
第二节 童年时代
第三节 改变人生的三位老乡
第四节 求学复旦
第二章 走进南博
第一节 古都南京
第二节 革命文物征集
第三节 院长曾昭?
第四节 书画征集
第三章 目不识瓷
第一节 瓷器保管员
第二节 恩师王志敏先生
第三节 初涉古陶瓷
第四章 南京,1964
第一节 曾院长之死
第二节 北京学习班
第五章 在农村的日子
第一节 离开南博
第二节 发现明青花
第三节 唐代皮囊壶
第六章 重返南博
第一节 重返原岗位
第二节 浙江丽水地区的发掘
第三节 在文物商店的日子
第四节 院长姚迁
第七章 慧眼识宝
第一节 发现明代洪武瓷器
第二节 确立青花瓷的起源
第三节 重现郑和故居
第四节 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第五节 沥粉挂彩
第六节 明代紫砂
第八章 教育生涯
第一节 扬州事件
第二节 扬州培训中心
第三节 教书育人
第四节 瓷片教学法
第九章 成名以后
第一节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第二节 欧洲之行
第三节 前往台湾
第四节 赴日本鉴定
第五节 新加坡鉴定往事
第六节 香港考察
第十章 海外讲学
第一节 新加坡
第二节 英国
第三节 香港
第四节 菲律宾
第五节 台湾
第六节 澳洲
第十一章 桃李天下
第一节 霍华
第二节 钱伟鹏
第三节 朱戟
第四节 梅氏兄弟
第五节 王健华
第十二章 老骥伏枥
第一节 遭遇车祸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第三节 片瓷山房
第四节 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
附录一:鉴定总结
附录二:年谱
附录三:作品简表
后记
岁逢戊戌,乃肖狗良辰。时为我院杰出的古陶瓷鉴定家,退休二十余载的教育家张浦生先生的本命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在澳大利亚中国书店刘晓华女士的帮助下,要出传记为之贺。春节前张先生给我来信,要我代表南京博物院为书作序。我不敢推辞,遵嘱写上以下几句话,以为先生贺,并为先生寿。
张先生1957年自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江苏文管会工作,璇因机构合并而入职南京博物院。1962年张先生成为博物院瓷器库房保管员,始有兴趣学习瓷器,1964年开始专职研究瓷器,一晃至今已五十余载。那时的先生已沉迷此道,听从老师王志敏的教导,认定了研究古瓷,鉴定古瓷要从捡拾古瓷片做起。在扬州、杭州、苏州、南京等古城的工地上,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们捡拾的许多残瓷,如明故宫红彩龙纹残盘、釉里红凤纹瓦当等,现在都成了我院重要的藏品资料。随后的1966年,先生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古玉器和古陶瓷鉴定训练班,听了耿宝昌先生等的瓷器鉴定课,大有收益。
从此,先生的所有心血都放在了中国古陶瓷的鉴定和研究上,即使是在文革下乡的七年时间里,瓷片,标本也成了他业余研读的对象和生活中的乐趣。回城回院后,先生更是全身心扑在陶瓷研究和鉴定实践上。他提出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论断,提出“一看青,二看花,官窑重青,民窑看花”的观点,被陶瓷鉴定界广泛接受认可。1986年,他被文化部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在此基础上,他勤于笔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鉴定心得转化为理论,撰写了《青花瓷画鉴定》《宜兴紫砂鉴定与欣赏》《青花瓷器鉴赏与收藏》《青花瓷鉴定》等著作。是一个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古陶瓷,特别是青花瓷鉴定的行家、大家。
满腹知识才华的张先生,乐于助人,更乐于育人。他是南京博物院的资深研究员,同时曾兼任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以教育培养青年人为自己的使命职责。为此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编写了《中国历代瓷器特征、鉴定与保养》《青花瓷器概说》《怎样鉴定古代瓷器》等讲义。他的讲课深入浅出,特征、要领、口诀、比喻都是先生口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他常常背着沉重的陶瓷标本走进教室课堂,让学生既听讲课,又观摩实物,并且在学习中瓷片可以上手,这成为张先生讲学获得高人气的重要手段。他培养的陶瓷研究和古陶瓷鉴定的学生数以千计,其中就有我院的优秀人才——霍华研究员。在海外华人圈内,先生也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也都留下了他讲学的身影。他提出的收藏理念为“识古不穷,贪古不富”,也就是人们收藏的不仅是器物本身,更是器物所蕴含的知识、文化和艺术,因而“识古不穷”,到时会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但是如果你把收藏当投资,老想着捡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何富之有?
来信的末了,先生还告诉我,最近在我家乡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的元青花残瓷
“其中有国产料,与印尼,菲律宾出水相似,还有进口料。与红海出水之孔雀牡丹纹大罐雷同,值得重视。此港不仅销往东北亚,乃之远销东南亚,西亚,不愧为史有‘六国码头’之称。”
嗟乎!先生已八十有五,其关心文博事业的拳拳之心,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仰望。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