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15165
黄孝慈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生前曾任江苏省剧协副主席、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名誉院长等职务。从艺60年来,她始终坚守“戏比天大”的艺术理想,把真诚为民演唱作为价值追求,把“德艺双馨”作为终生追求。主演了《红菱艳》《骆驼祥子》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13年,荣获得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紫金文化荣誉奖章”。
她全身心做好京剧艺术的传承和普及工作,热情培养扶持青年艺术人才,直到生命*后一刻,还在关心京剧事业发展和青年演员成长,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型。2017年3月7日,江苏省委宣传部追授黄孝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大青衣–黄孝慈传》由江苏省文联精心组织,作家徐良文历时一年多进行采风、采访、创作完成。全书20余万字、配图70余张,图文并茂、饱含深情地追忆了黄孝慈60年的从艺生涯,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她弘扬传统、勇于创新的奋斗历程,深入挖掘展现了她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 出京,阅尽繁华著沧桑 /001
至今我都不知是谁在我后面这么一推,把我推上了舞台,推上了京剧舞台,
推上了后来我视京剧为生命的舞台!
第二章 戏校,花开时节动京城 /017
她是每天清晨戏校操场上最早出现的那一个,每天练功房中最勤奋的那一个,每天表演课上最认真听讲的那一个……一次,华慧麟私下用欣赏的口吻说,
黄孝慈将来一定会成角儿!
第三章 南京,五彩青春风飞扬 /035
周总理上台接见江苏京剧演员,到了跟黄孝慈握手的时候竟然能叫出她的名字。他说:“小黄,你很会表演,你很年轻,要刻苦努力做个好演员!”
第四章 “文革”,云烟朦胧月曾伤 /051
为了生活的安然与平静,她需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与她一起前行。她相信,
只要有爱,任凭风吹雨淋,她也能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享受到阳光和煦的抚摸。
第五章 承包,曾见石城飞花雨 /066
那时大城市演出市场不太好,她提出:“那我们去服务三、四级的县城和农村去。”出去 100 天,演了 107 场,几乎一天演两场,场场客满。
第六章 进京,一枝红菱出水来 /086
黄孝慈或许自己都没有想到,她能凭借新编历史剧《红菱艳》中菱姐一角唱红全国,成为江苏京剧界的“一姐”。
第七章 拜师,采得百花方成蜜 /104
你原本转益多师,无门无派,为何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了却还要拜师?听到这些不解和诘问,黄孝慈只是淡淡一笑。为什么要拜师?当然是为了学艺!
第八章 基层,广阔天地大舞台 /123
“我是演员,为观众演出是我的神圣职责。只有站在舞台上,我才感到我的存在。多少年来,我总是把演出作为一件乐事。无论有多苦,有多累,我都心甘情愿。”
第九章 虎妞,梅开二度见芳菲 /142
虎妞是什么人?大手、大脚、大嗓门,整个儿一丑旦、泼辣旦!演虎妞,
那得把自己糟蹋成什么样?尽管,演员爱角色应胜过爱自己,可一正经的青衣、花旦、美妇人,怎能演好这么一个“混不吝”的角色?
第十章 大爱,一片丹心向阳开 /168
黄孝慈在札记中写道:心存善念,阳光就会照耀你;心存美丽,温暖就会围绕你;心存大爱,崇高就会追随你;心存他人,真情就会回报你……
第十一章 传承,雏凤清于老凤声 /182
热情的观众纷纷向这些青年人送上鲜花,更有老戏迷激动地表示:“看看这些年轻人,真好啊,多演演多练练,保不准还能出好些个角儿呢!这都是江苏京剧的未来之星啊!”
第十二章 育人,为有源头活水来 /191
记得有一次在南京设计学院上公开课,礼堂内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挤满了学生,孩子们认真聆听,并偶尔和着她哼唱,让她激动得落泪。下课后,有的学生举起手大声对她说:“黄老师,我想拥抱你!”她流着泪哽咽地说:“来吧!孩子!”
第十三章 收徒,梨园一枝春带雨 /206
高飞说:我就是师父的女儿,这辈子能跟师父相识,相知,相伴,得师父点拨,被师父提携,受师父影响,这都是我一辈子的福气。每当我遇到喜悦,
有师父分享;遇到困难,有师父分担;遇到心事,有师父诉说;何其幸也!我有个师父黄孝慈,更何其幸也!
第十四章 传播,满园春色关不住 /226
贺笑的一出《贵妃醉酒》在台里一鸣惊人,熟悉她的同事朋友都对她刮目相看,从而愈加引发了贺笑学戏的热情。黄孝慈爱怜地望着贺笑,好!下一个教你《天女散花》!
第十五章 泣血,为使红菱复盛开 /235
几天后,高飞最终决定按照计划去北京。14 号那天在高铁站,就要开始检票了,忽然接到了黄孝慈打来的电话。电话接通后竟半天没声音。师父,你怎么啦?听到师父在电话那头轻叹一声:没什么,就想听听你的声音。
第十六章 谢幕,春蚕到死丝方尽 /256
得知她已近 30 天水米未进、生命垂危,我前去探望。一见面,她就握着我的手,跟我说她的创作计划、培养学生计划,直至告别也没有说一句有关病痛、有关自己的身后事……我看到了一位真正艺术家“心的方向”,让我感知到抛却金玉、向艺而生的真信仰、真追求与真价值。
尾声 追思,犹闻孝慈长歌行 /267
师父走了一个半月了,但我却经常感到师父就在我身边,排练厅、化妆间,
总感觉师父就坐在那里微笑地看着我,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想念……如果时光可以倒转……
附录(1) 黄孝慈发表的论文 /279
附录(2) 黄孝慈年表 /291
序言(节选)
名家风采 大家风范
——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
章 剑
华
黄孝慈是出道很早的京剧演员:14岁时,为了救场,她被人“推上了”京剧前台;19岁时,她为毛主席演出《梅龙镇》,崭露头角;22岁时,她参与主演的现代戏《耕耘初记》进京汇演,受到周恩来的赞许;45岁时,她凭借京剧《红菱艳》中旦角表演,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56岁时,她因在《骆驼祥子》中虎妞一角的出色表演再度夺梅,成为江苏京剧界迄今为止唯一的“两度梅”得主。我早闻其名,但一直到她出演《骆驼祥子》的虎妞时,我才有机会亲眼目睹她的演出。她演的虎妞,是位生长在北平城的三十六七岁的老姑娘,典型的自私专横的女光棍,她操持经营着自家的车行,泼辣、刁蛮、刻薄,对付三教九流很有一手。她有男人的性格,但毕竟是个女人,渴望拥有属于女人的幸福生活。要演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黄孝慈知难而进,以56岁的高龄接下了这个角色。在剧中,她与著名京剧演员陈苍林演对手戏,一个骆驼祥子,一个虎妞,两人搭配默契,演得出神入化。尤其是“双人醉舞”这场感情戏,黄孝慈高超的演技,把虎妞演活了,让观众看醉了:她用京剧的程式,揉进现代舞的元素,舞出了虎妞的情、虎妞的魂,舞出了神韵,舞出了灵性,舞出了虎妞柔情似水的女人味。随着诗化的音乐、朦胧的灯光,虎妞抚摸着桌边,情欲烈火,边吹灯边拉开上衣,袒露红兜,向祥子猛扑过去……这段精彩表演,展示了作为艺术名家黄孝慈的高超演技和艺术风采,赢得满堂喝彩,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真正与黄孝慈接触较多是在我担任省文化厅厅长期间。我刚到文化厅时,正值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帷幕。我曾多次陪同中央领导和省领导到省演艺集团调研,每次都有黄孝慈的发言。她讲得最多、最诚恳的一句话是戏比天大。她反复说,一切的一切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堪称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改革的目的是出人出戏出效益,这个效益首先是社会效益。她的发言讲真话、讲实话,表达了一位京剧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和拳拳之情。她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有两件事她特别积极,一是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无论是文化厅、文联还是演艺集团组织的惠民文艺活动,她都是主动要求参加,从不推辞。她在60多岁时还组建了“共同的阳光、心系农村艺术团”,并担任团长,年年去农村演出,都是公益性的,不收老百姓一分钱,在乡村田头,农场基地,都留下了黄孝慈和艺术团的歌声笑声,给最基层的群众送去艺术与欢乐。
二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她在步入老年之后,最热衷于做的事就是培养戏剧人才,使戏剧事业后继有人。我在文化厅的时候,在省戏校创办了小京班。她得知此事后,盛赞此举为京剧事业办了件大好事,多次向我提出办好小京班的建议,并表示只要需要,她随时可以为之出力。每次小京班演出,她都认真观看,肯定成绩,帮助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我到文联后,有一次她来找我,谈到她在宿迁办了一个小京班,每月往返于南京与宿迁之间,义务为小京班上课。我问她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她表示有困难自己克服,只是希望有机会能让这些学京剧的小孩到省城来演出一次。我当即拍板,邀请他们到省文联艺术剧场来演出。之后,她便住在宿迁,亲自为孩子们排练节目,做好演出的各项准备工作。演出那天,她台前台后、台上台下忙个不停。演出结束后,她比自己演出成功还要高兴。看着她那兴奋的样子,我领略到了一位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的大家风范。
在黄孝慈70周岁那年,她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紫金文化奖章。在颁奖座谈会上她代表艺术家发言,我看到她拿出发言稿,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我知道,她每次发言都是用小楷写的,都是带有京腔富有感染力地读着自己写的稿子。这次发言,她特别动情:“我是党一手培养的新文艺工作者,有几件事终生难忘:1961年毛主席到江苏视察,在无锡太湖饭店,我站在毛主席坐的沙发边上为毛主席演唱。毛主席说:‘小鬼,唱得好,要又红又专嘞!’我当时向毛主席做了保证。回到南京我立即打了入党申请报告,1961年11月27日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我只有18虚岁。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和习仲勋副总理的倡导下在北京举办全国现代戏汇演。江苏参演的剧目是《耕耘初记》,我在剧中扮演下乡务农高中生志耘。在北京虎坊桥工人俱乐部演出后,周总理上台接见时拉着我的手说:‘小黄,你很年轻,你很会表演,要刻苦努力做个好演员!’我当时承诺:‘总理,你放心,我一定刻苦努力做个好演员!’我在江苏工作生活的53年中,始终努力践行领袖们的嘱托和期盼。在我工作生活中,不管多坎坷的境遇或在出国演出中有多么大的诱惑,我始终坚定信念,践行我对党、对祖国、对京剧艺术的忠诚!同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几十年中那里有惠民公益活动,哪里需要服务,都有我的身影。”
她是一位女演员,一位花旦、青衣演员。听着她的发言,我顿时感觉,她的演艺生涯、她的精神、她的境界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演员、一般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黄孝慈先生就是我们文艺界的非常之人。她以非常之功,创作非常之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她不愧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大师,不愧为有风骨、有担当、有使命的文化脊梁!
(作者为江苏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第六章 进京,一枝红菱出水来
1.
黄孝慈或许自己都没有想到,她能凭借新编历史剧《红菱艳》中的菱姐一角唱红全国,成为江苏京剧界的“一姐”。
1988 年她已经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人过中年,早已过了一个旦角演员的黄金时期。
翻翻中国的戏剧史,在旦角中能称得上大器晚成的,或许只有黄孝慈一人。梅兰芳等四大名旦成名时都在二十岁上下,四大坤伶之一的新艳秋成名时年仅十八岁,杜近芳也差不多这个年龄,刘长瑜首演《红灯记》时二十三岁,李炳淑在《龙江颂》扮演剧中的女主角江水英时也不过三十岁……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勉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的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
也确实够晚的了,在这个岁数上,许多旦角演员早已退出舞台,转行教学或改行演老旦了,而她却演了个十六岁的青春少女!
是的,剧中的菱姐只有十六岁!
《红菱艳》属于老戏新编。最初由南方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男旦冯子和编创,1917 年 6 月他与盖叫天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冯子和自饰女主人公红菱女,二十年代唱红江南。六十年后,其子冯玉铮根据父亲的剧本进行了改编,
江苏省京剧院上演的《红菱艳》,即是新的改编版本。该剧讲述的是明正德年间,刘夜兰之父遭奸臣江文炳陷害,蒙冤入狱。刘夜兰逃至乡下,遇菱姐收留并互相爱慕。刘夜兰被缉拿后,菱姐巧遇正德皇帝,诉说冤情。正德帝御赐金牌,让菱姐救下刘夜兰,并赐她凤冠霞帔。菱姐与刘夜兰将成眷属,却被告知刘夜兰已由父母做主与天官之女定下终身,自己只能屈身为偏房,菱姐愤然拒绝,抛开富贵,回归水乡,在碧波上采着艳艳的红菱……
改编后的《红菱艳》,对原剧做了大量删除,并以嘻笑怒骂皆成戏章的手法,
重点突出了水乡少女邬菱姐。戏的结局也非重复往日的大团圆,而是写邬菱姐虽真心爱公子刘夜兰,但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毅然绝情而归,甘居茅庐,
晓露寒塘。
一般来说,这般老套的才子佳人剧情的戏很难出彩。
不知为何,导演石玉昆却决定把它重搬舞台,而且选定四十五岁的黄孝慈来饰演十六岁的菱姐。孰料,石玉昆此举却是慧眼识珠。
《红菱艳》剧情与江南水乡有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这将有别于北方的剧团,或许是石玉昆确定排演该戏的理由。
选定黄孝慈来演主角,可能是两人多年的合作,基于一种了解和信任。
更多的理由是《红菱艳》是一出创新戏,虽是古装,却被剧作家冯玉铮赋予了时代气息,把菱姐刻画成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人物。而《耕耘初记》中黄孝慈的出色表演给石玉昆留下的印象太深,他脑海中的黄孝慈还停留在二十四年之前那个青春靓丽的黄孝慈。事实情况也是,黄孝慈虽人到中年,但从外表看去却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多岁。加上她一直没放松练功,大劈叉一下就到地,丝毫不比年轻人差。更多的是她的舞台经验,那种对人物的理解已经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所以,黄孝慈在石玉昆心中已经刻下抹不去的印记。
1988 年 3 月 9 日,《红菱艳》参加了江苏省文化厅直属院(团)新剧目汇报演出,同时参加这次新剧目汇报演出的还有另外两部中小型现代戏《三上门》和《车祸回响曲》。
事实上,江苏的新剧目演出是为参加全国戏剧新剧目演出而准备的。1988年,在时隔二十四年后,文化部决定重新启动自 1964 年以来便不再进行的全国戏剧新剧目汇演,旨在推新人、推新剧。一时间,全国戏剧界莫不欢欣鼓舞,
各地剧团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江苏作为文化大省自然不甘落后,一下子排演了三部新剧,以确保在全国新剧目汇演中万无一失。
南京素有火炉之称,这一年南京的酷暑够火够热,一到傍晚,夕阳西下,
竹床竹席早已摆满道路两边,坐满乘凉的人们,蒲扇摇动,是南京一景。三部剧冒着酷暑征战,在狭小闷热的排练场内打磨升华。
12 月,“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在天津举行,江苏省京剧院最终确定二团的《红菱艳》参加演出。
知道自己要去天津参加全国汇演的消息后,黄孝慈并没有特别惊喜,她早已过了惊喜的年龄。岁月,带走了纯真;时光,苍老了容颜;阅历,成熟了心智,沉淀下来的只是一份对京剧的眷恋与挚爱。她热爱演出,只要有演出她必将全力以赴,对于得奖与否并不看重。
火车缓缓驶出南京车站,黄孝慈和省京剧院二团的同事们,冒着严寒乘车北上。
从 1964 年进京演出《耕耘初记》到这次去天津演出《红菱艳》,是整整二十四年的等待。
她最终等来的会是什么呢?那一刻,相信她并不知道。然而她内心却充满着期待,毕竟已是人到中年。
2.
12 月的天津,风寒雪冷。然而,这座古老的城市因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而显得热情似火。从 15 日开始到 28 日落幕,来自全国八个省市十二个京剧院团的一千二百余人参加演出。中国大戏院、第一工人文化宫、人民剧场、八一礼堂、滨湖剧院、第二工人文化宫等六家剧场人头攒动,观者如潮,十三天中有七万人次观看了五十四场、十八台剧目的轮番表演。可谓是一场京剧盛宴,盛况空前。
十八台剧目中,专家们最看好的当属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剧中曹操一角由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尚长荣领衔主演,另一位主角杨修的扮演者则是言兴朋。这两人都出身于梨园世家。尚长荣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第三子,五岁登台,十岁正式拜师学艺,先后师从陈富瑞、苏连汉、侯喜瑞等名家,专攻京剧花脸,圈内赫赫有名。而饰演杨修的言兴朋则是“言派”创始人言菊朋的嫡孙。两人可谓根红苗正,都是童子功夫。而梨园界素来有“人弄戏、戏推人、人抬戏、戏抬人”之说,把戏与人之间的彼此成就说得分明。而那尚长荣其时的年龄与戏中人物曹操的年龄相当,没有生理隔阂,加上尚长荣善于思考创新,反复探究剧中曹操的性格特征,单是给曹操的“笑”,就设计了不下七种。他认为,《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既有雄才大略,又有性格的卑微阴暗;
既有柔肠仁爱之心,又有残暴杀人的手段;既有礼贤下士之意,又刚愎自用、不能尽贤之才;既虚怀若谷求策于下,又专断独行惟我独尊……他苦下功夫,
立下誓言,定要演出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曹操,还观众一个全新的历史人物。
不巧的是,《红菱艳》与《曹操与杨修》排在同一天演出,《曹操与杨修》是下午场,《红菱艳》是晚场。这样的安排不免令江苏带队的领导心中忐忑。
果然,12 月 18 日下午,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以磅礴的气势、深邃的内涵、出色的表演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整个下午的演出,专家和观众们的心都被尚长荣的表演牵动着,叫好、惊叹声不绝于耳!这令坐在台下观演的江苏省京剧院的带队领导更加揪心,感到了无形的压力,导演石玉昆紧张得喘气都有些急促。
《曹操与杨修》演出一结束,专家和观众一起起立鼓掌,经久不息。有的专家甚至当场放言:这是一部京剧里程碑式的作品,难以跨越。
此时,《红菱艳》剧组正在后台检查舞美灯光是否完备,看到《曹操与杨修》获得如此巨大成功,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上海出了一部好戏,忧的是,晚上我们的《红菱艳》该怎么演?按照演出惯性规律,如果排在后面的戏弱,将会被前部戏强大的气场冲得更弱,平时的舞台效果更难以发挥。因为观众还沉浸在前剧的亢奋中,会拿前剧进行比较,注意力很难被后面的戏吸引。在此情况下,后面的剧必砸无疑!
团领导和导演石玉昆察觉到了演员们的情绪,当即在后台召开战前紧急动员会,以鼓舞全团士气。石玉昆表情严肃地说:同志们,一年的辛劳,从酷暑到严寒,今天晚上是检验我们成果的时候,我们不能有半点的懈怠,要以最好的成果,最佳的状态呈献给观众!
听着石导的话,坐在道具箱上的黄孝慈心中在过电,立即想起了“苦排”
二字。可不,将近一年光阴,排练中历经严寒酷暑,排练场内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室内外一样冷,有时排练加班,吃的是冷饭冷菜;夏天没有空调,只有几台电扇,吹出来都是热风,演员们汗水流不停,中午就在排练场地上打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拼尽全力排出了这台《红菱艳》,并参加这次汇演。这台戏不仅凝聚着《红菱艳》剧组人的心血,也代表着江苏京剧人的希望。想到此,黄孝慈站起来首先表态说:石导说得对,我们演戏,不是为了个人得失,
而是为了观众,今晚不管结果如何,我们要对得起观众,拿出最佳状态,做最好的自己。说完,她淡淡一笑,又坐回道具箱上。
剧场后台响起一阵掌声,做最好的自己!话语虽轻,却在剧组全体人员心头刮过一阵春风,所有的紧张,所有的压力尽然释出。
石玉昆一挥手,演职人员各就各位,开始忙碌起来。今晚,他们将以最佳的状态给观众汇报。
3.
大幕尚未拉开,专家们陆陆续续来到剧场前排就坐。吃晚饭时他们还在热烈议论《曹操与杨修》,处在下午的亢奋中。走进剧场后,有的专家从座位上拿起《红菱艳》的节目单微微看了一眼,便靠在椅背上闭起了眼睛,因为几日来接连看剧目,实在有些精神疲劳了,他们想借机歇一歇。说真心话,这类老套的才子佳人戏,不可能有太多惊喜。
音乐声起,大幕徐徐拉开,一队采菱姑娘在一个活泼的青春美少女带领下,
缓缓起舞。背景是一湖碧波,千里荷塘,荷花点点,菱花飘香,好一幅江南美景,迷醉了观众的眼睛。剧场内一阵惊呼,啊!太美了!须知,八十年代的京剧舞台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美术、布景配合的并不常见。
在观众的惊呼声中,评委们睁开了眼睛,顿时也被眼前的景色惊呆!这是京戏?是的,是京戏!那京腔京韵丝丝入扣,醉人心弦……特别那领舞的小姑娘,像一朵初绽的蓓蕾,活力四溢,光芒四射!
随着菱姐的一举一动,剧情徐徐展开,观众的情绪也被悄悄带入剧中。
应当说,这是和《曹操与杨修》截然不同的两种表演风格。菱姐的性格就像红菱一样那么鲜香、俏丽,质朴地带着泥土的芬芳。黄孝慈较熟练地运用程式,并注入和借鉴了影视、话剧的表演,糅进了大量生活化的舞蹈动作,把一个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十六岁的少女菱姐真真地演活了。专家发现,演员对菱姐这个人物的处理,既继承了传统,又不囿于传统。表演上,注重“形”而不脱离京剧的程式规范,但更注重“神”的现代升华,在一招一式中将形与神完美结合。
这是第三场:刘夜兰与邬菱姐两情相悦,两心相许。当邬父以诙谐之语揭穿女儿的隐秘时,菱姐在扭头、甩辫的同时,手搭在其父肩上,身子偎依在其父身旁。这一组生活情趣极浓的动作,活画了水乡少女菱姐的天真烂漫的形象,
也真实表现了相依为命的父女俩独特的情感。继而父女俩关于婚事的对话,黄孝慈一改“京腔”,念白以口语化、童言化,其事其景其情,透出一种醉人心田的艺术芳馨。这种淡化戏曲程式,吸收话剧、影视的表演手法,在对人物有较高层次的审美把握的基础上,塑造出的舞台形象,更有栩栩如生的效果。而人物外化出的性格力量,则在更大程度上征服了现场观众。
进入第四场:编、导、演,围绕着“金牌”这一道具设计了“接牌”“丢牌”“找牌”“使牌”“戏牌”等一整套动作和一系列矛盾冲突,将剧情推向高潮。
接金牌——菱姐巧遇微服出访的皇帝。黄孝慈演的采菱女,手托腮,腿翘起,趴在桌上和皇帝老儿对话,以至拍桌子闹脾气,活脱一派娇态。讲明情由后,皇帝给菱姐金牌去搭救公子刘夜兰。菱姐极度兴奋之余忘了开门而撞在门上,一个小跺步,揉着头,猛转身向皇帝 180 度鞠躬,念一句苏曲道白“皇帝伯伯,我去哉”。既风趣又有色彩,菱姐的性格火花般绽放出来。
丢金牌——灵魂音乐贯彻始终。菱姐随着小锣的节奏,碎步圆场,兴奋的心情,急切的心理,差点掉到沟里而不顾。只有金牌才能救公子,她下意识摸金牌,赫然发现金牌不见了,两个急切的正反小圆场,冷水浇心凉了半截,瘫坐在地上捶着双腿哭泣,这是程式的,却又是生活的,真实的。
找金牌——父亲邬老手持纸钱赴刑场准备祭奠,发现女儿急急问缘由,并协助找金牌,小推磨中突然发现菱姐发簪上的金牌,菱姐从父亲的手上抢过金牌急速下场。
使金牌——刑场上紧急关头,爷俩大呼:“皇帝的金牌在此”,却是误将烟袋当金牌,产生极强的喜剧效果,爷俩差点遭到杀头之灾。爹的帽子落地,菱姐猛然想起金牌就在爹的帽子里,起高屁股坐下,双手捂着帽子,嗓音颤抖地喊着“金牌在此”。监斩官掀起帽子露出金牌,全体肃然跪拜。
戏金牌——菱姐真正领悟到了金牌的威力,看到官员全体叩拜的样子既好笑又可悲。菱姐下意识地用右手晃了一下金牌,又是全体跪拜,菱姐的思维、眼神和表演上闪出了一个火花。这些仗势欺人的家伙平时盛气凌人,今日水乡姑娘手举金牌你也得跪拜。
菱姐从下意识到有意识的转换使剧情瞬间升华,她举着金牌让这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狗官们一个一个跪拜,满台的人从上场门一直跪拜到下场门。菱姐俏皮的表演,使得演出气氛达到了高潮,观众和菱姐一样都出了一口恶气。剧场中掌声如雷。
剧情进入尾声,又是一派菱塘风光。菱姐在一群采菱少女的簇拥下,在碧水蓝天下快乐而自由地生活……
大幕垂下,掌声不息。
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当晚看了演出。谢幕时,她走上舞台与饰演菱姐的黄孝慈紧紧握手,称赞道:“你二十几啦?京剧界又出了一个新秀哇!”
黄孝慈笑着回答:“骆老,我都四十多了!”
这一说,把个骆玉笙惊得一愣,半晌才啊出声来:“啊!真看不出哇!”
怎么能看得出呢?舞台上的菱姐浑身透着灵气和秀气,她那一系列跺脚、跪凳、支头托腮和大晃脚丫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动作,切切实实是一个纯真开朗、活泼娇憨的水乡少女啊!
不光骆老没有看出来,全场的专家和观众都没能看出来!
谁能想到呢?一个十六岁的水乡姑娘被一个四十五岁的中年妈妈演活了!
确切地说,是黄孝慈穿越了年龄,让时间复活了!
数年后,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邵恺洁回忆:“当年在天津演出时,下午是尚长荣老师领衔的《曹操与杨修》,那是一等一的好。专家本来晚上看江苏的《红菱艳》,是想歇歇喘口气的。没想到,全新的表演方式让他们眼前一亮,一下子就被‘抓住了’。”
4.
第二天,《红菱艳》的演出盛况占据了当地报纸的头条。
这次汇演,各省院团都带了不少记者随团前往,上海去了个庞大的记者团。干啥去?打宣传战,先声夺人呀!而江苏新闻界却无一人前往助阵。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汇演期间,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报纸上发表的五十多篇剧评文章中,赞及《红菱艳》的竟有二十多篇!
次日的评论会,《红菱艳》以它清新自然、小桥流水的风格,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较强的观赏性、可演性,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称赞《红菱艳》是一出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别具一格的好戏,一场雅俗共赏的好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专家说,这部剧从剧情看,故事类似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可没想到,江苏京剧院的演法太有“新意”了!
甚至有人将《红菱艳》誉为“江南碧螺春”,说:《曹操与杨修》好比屈原的《离骚》,《红菱艳》犹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艺术和生活一样,本来就是五彩纷呈,千姿百态的。人们需要浓烈醉人的美酒,也喜欢清香可口的碧螺春。
《红菱艳》的几位主演受到广泛关注,如刘夜兰的扮演者詹国治,邬老的扮演者魏承武以及整台演员,专家和观众对他们一丝不苟的台风给予了赞赏。
当然更多的是对黄孝慈创造的菱姐给予了高度评价。评论界认为:黄孝慈演邬菱姐力求接近生活,尽量缩短戏曲程式和观众欣赏情绪的距离,是演员更新戏剧观念的一次可喜的尝试,也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突破和发展。这些生活化的表演,使得观众们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愉悦,艺术的机趣,堪称是“红菱一绝”。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说,黄孝慈把“菱姐”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有个性,是新的又是传统的,无行当的又是有行当的,非常了不起。
有一位英国文化人士也观看了《红菱艳》,对这出戏赞不绝口,并说:“我一定邀请黄孝慈女士到英国去演这场戏,让我们英国也掀起一个《红菱艳》热潮来!”
黄孝慈虔诚地听着,多年的付出、多年的拼搏、多年的思考终成正果,欣慰之余更加信心满满。
元旦前夕,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降下了帷幕。
经过评审,《红菱艳》以高票获得“优秀京剧新剧目奖”。同时获得此奖项的还有: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中国京剧院的《甘棠夫人》、武汉市京剧团的《洪荒大裂变》、上海京剧院的《潘月樵传奇》、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金翅大鹏》、湖北省京剧团的《膏药章》、中国京剧院的《香港行》、北京京剧院五团的《晨钟惊梦》、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天女散花》、上海京剧院的《六月雪》等。
大会同时对参演演员进行了评奖,在十一名“优秀表演奖”名单中,黄孝慈和尚长荣并列榜首。黄孝慈一夜间跨入全国京剧名角行列。
从十五岁被“一推”入行,到四十五岁得到全国大奖,黄孝慈历经了三十年。人生就像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于你。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