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63429
2.一部理想爱情与完美婚姻的至美传记,充满温情与力量,献给追求理想爱情和完美婚姻的你。
3.美女作家兼编剧、词作者,细节控,标题工整,文风古朴隽永,简中有繁。
4.封面由资深设计师量身定制,精心打磨,完美呈现。
这世上,有一种爱情,不是千古传奇,不那么哀婉缠绵,而是在恰好的时光里,遇上势均力敌的彼此,然后在岁月的流转中相知相惜,静水流深。
他是文坛才子,她是南国佳人。本书在整体上大致以时间为序,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诠释钱锺书和杨绛的人生传奇。讲述了钱锺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留学经历;展现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淡泊宁静、幽默睿智、毁誉不惊的人格;述说杨绛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淡定、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从二人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作品入手,用温情的文字带领读者一起感悟二人的婚姻智慧。
001 / 序言
第一章 南国佳侣浸墨香
007 / 无为而治下的小杨绛
019 / 名震东吴大学的“福星”
029 / 一生钟“书”
035 / 清华园里的“狂才”
第二章 金玉良缘夙世成
043 / 清华系下的红线
047 / 惜墨抵兼金
053 / 嫁个书生走世界
058 / 留在牛津大学的“门牙”
第三章 重洋彼岸苦乐生
071 / 愿为你洗手作羹汤
084 / “不要紧,我会”
095 / 三人成家
109 / 牵挂中情归上海
第四章 山河破碎人无安
117 / 与清华纠缠不清的宿命
128 / 临危受命,继任母校校长
139 / “孤岛”岁月
148 / 我一直在你身边
第五章 一世姻缘亦修行
153 / 和猫“打架”的乐趣
157 / 吵架的约定
159 / 我的爱都写在纸上
165 / 写出比人生更精彩的剧本
172 / 携手进步,互相成就
175 / 妻子、情人、知己
第六章 人生向暖三人行
181 / 终落三里河
187 / 我们的女儿圆圆
199 / 我们仨好像走散了
第七章 旷世文豪魂犹在
205 / 我终归是个零
210 / 笔耕不辍
216 / 生命之火永不落幕
一生钟“书”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天性不羁,以笔墨嬉笑怒骂游走于天地之间。而钱锺书,却以淡泊明志为乐,以诸葛公、陶渊明为像,与文学相伴,陪一人相守,一生用机智诙谐的语言调侃生活,以严谨的态度挥写巨著。
在江南无锡之地,有这样一片青砖朱门的宅院,这里正是钱锺书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钱绳武堂。
1910年,数代书香门第的无锡钱家,迎来了一位可爱的男孩。其父钱基博为他起名“仰先”,或许,以仰天地之正气,莫忘先祖之刚正,正是钱基博对钱锺书的期望。因为当时钱基博的哥哥钱基成没有子女,按照惯例,钱锺书就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钱家在婴儿周岁之际,有抓阄看前程的习俗。这天,钱基博在家里摆上几种物品,没想到,钱锺书直接奔向远处的一本书,父亲随即为他改名为“锺书”。
钱家祖上是累代文人,钱基博的祖父钱维桢,清朝贡生,曾创办江阴全县义塾,与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领导人冯桂芬交往甚密;大伯父钱福炜曾为举人,二伯父钱熙元廪贡生,江南乡试副举人。而钱基博自己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家学渊源让钱锺书从小就沉浸在文学当中,也为他后来的造诣奠定了基础。
钱基博自幼就勤奋治学,手不释卷,曾有人说钱基博“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文学造就在年少时期便已经显露。16岁的时候,朋友跟钱基博说,可以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于是,钱基博便写了《中国舆地大势论》,此文一出,立刻受到当时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盛赞,钱基博一文征天下。后来,又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了《说文》,被江西提法使陶大均看到,把钱基博招到自己麾下,成为座上宾,就这样,年仅22岁的钱基博初出茅庐,便一惊天下。
直隶都督赵秉钧、江苏提督冯国璋都想邀请他做幕僚,乱世之中,深信变革才能救中国的钱基博,认为唯有革命才是自己心中所向,所以,这些机会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宁为变革身先死,不为求全苟活中”。辛亥革命爆发后,钱基博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并撰有《光复志》。后应苏浙联军总参谋、邑人顾忠琛之聘,又去了安徽任援淮部队总司令部少校参谋。援淮部队改编为第16师,钱基博晋中校衔,任副官参谋,调江苏都督府,随部队驻镇江。可惜,随着宋教仁被刺杀,二次革命的失败,人心涣散,时不与待,钱基博认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力挽狂澜,便决定投身于教学事业,在无锡的一所国小当教员。
钱基博以文学盛誉奔波于南北之间,月收入大概在两百块钱左右,而在国小的时候,每个月却只有二十块钱的俸禄,校长觉得很歉疚,钱基博却不以为意地说:“你不要小看我,我家三世为童子当启蒙师,这是我家传之业,我很以之为荣!”钱基博这种淡泊明志的思想也感染着钱锺书。
清末状元张骞曾盛赞钱基博说:“大江以北,先生无人能及。”这赞誉里,不仅有对其文学素养的肯定,更是对其人品的敬服。钱基博勤勤恳恳地做学问,教育钱锺书也要以读书为己好,为天下好。而后来,钱锺书也确实人如其名,对于书的热爱已经到痴迷的地步,涉猎内容贯通古今内外,真正把读书做到极致。
可在少年时期,钱锺书有一段时间其实是不爱读书的。杨绛曾说“伯父是慈母一般,钱锺书成天跟着他”,形影不离,伯父上茶馆,钱锺书跟着去,伯父去听说书,钱锺书也跟着去。钱基博怕哥哥生气,不便干涉,但又怕惯坏了孩子,就向钱基成建议把钱锺书送去上学,于是钱锺书在6岁时进入了秦氏小学。可惜后来却因为生了一场病,伯父就不让他再出去念书,而改在家里自己教他识字。那一段时光,钱锺书过得很是逍遥自在。
一个人可以被禁锢身体,思想却可以保持高度自由。也许,钱锺书与杨绛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曾有过这样一段无为而治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他们所释放的天性,也是彼此吸引的原因。可钱锺书的这段逍遥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就被钱基博的恨铁不成钢打断了。
伯父钱基成是一位旧式名士,有名士派习气。他每天早上要上茶馆,所以要到下午才教小孩子功课。上茶馆时,钱锺书也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块酥饼,再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或书摊租一些通俗小说给他,便把他打发了。钱锺书还经常会跟伯父去伯母娘家,那是一个大庄园,伯母的娘家人都抽大烟,总是半夜吃夜餐,生活无规律。
不知不觉中,钱锺书就养成了晚睡晚起、贪吃贪玩的性子。钱基博害怕儿子的前途就此断送,但又担心哥哥不高兴,也不方便当面批评钱锺书或者指责兄长,于是提出了让钱锺书进入新式学堂的想法。钱锺书11岁时考取了东林小学,因为一直没有学过数学,所以在课堂上,总是跟不上老师的教学。1920年,钱基成去世,钱基博开始亲自教导儿子。文学诗词、经史子集都一一耐心讲解。
钱锺书14岁时进入了苏州的桃坞中学念书,桃坞中学是在1902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私立学校,主要学科为英文和文学。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要考两张文凭,英文和文学同时及格后才能毕业。而钱锺书的英文学习并不只局限于课堂,他其实不太喜欢教科书,觉得教科书都是教师编写的,不管怎么样写,都是中国式的英语,不够地道,只有阅读原著才能学到地道的语言。钱锺书阅读英文原著时,勤做笔记,有时一本书还会反复阅读,在笔记上不断添补。因此,他的英文成绩一直不错。
不过,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钱基博却一直对钱锺书的作文不满意。钱锺书15岁返家度暑假,才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渐渐地可以代父亲写信、写诗。有一次,商务印书馆请钱基博帮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写序,钱基博想试试儿子的水平,便让他来代笔,钱锺书写好后,钱基博与钱穆先生反复讨论,竟也没有找到一处可修改的地方,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醉心于文学和英文的钱锺书在数学方面却毫不开窍。1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