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0962
目录
序
引子惊天秘密
章日月之兆
第二章蜀宫异人
第三章绝技少女
第四章兄妹情深
第五章远走高飞
第六章窹寐求之
第七章如胶似漆
第八章帝打鸳鸯
第九章借屋藏娇
第十章煮豆燃萁
第十一章静观其变
第十二章低调待机
第十三章天降大任
第十四章惊险登基
第十五章入宫风波
第十六章光杆皇后
第十七章幕后高参
第十八章随驾征讨
第十九章血战瀛州
第二十章治蜀良谋
第二十一章册府寻龟
第二十二章石头开花
第二十三章智决澶渊
第二十四章功高震主
第二十五章封禅之谏
第二十六章后宫无主
第二十七章送腹怀胎
第二十八章开花结果
第二十九章捭阖封后
第三十章拜相罢相
第三十一章后剑初亮
第三十二章虚与委蛇
第三十三章除奸垂帘
第三十四章钦定交子
第三十五章革故鼎新
第三十六章江山谁姓
第三十七章衮冕加身
我为什么写刘皇后
序
李后强
奉友湘先生,著名的资深媒体人,曾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我们习惯称他为奉大哥。他厚积薄发,这些年不断给我们惊喜,去年初出版的影视文学作品《交子》,把成都商人发明世界早纸币的故事惊艳地呈现给世人,着实在各种媒体上炫酷了一把,让咱成都人、四川人完全彻底地骄傲了一回!
就在《交子》还炙手可热之际,奉大哥又将这沉甸甸的《蜀女皇后》书稿送到我手里。书名瞬间抓住我的眼球,我急于想知道,这个“蜀女皇后”到底是何方神圣,有何神迹?哦,原来是宋真宗刘皇后,铁板钉钉的四川成都华阳人!那就更必须读了!
其实刘皇后在四川的名气并不大,甚至许多川人都不知道她是咱资格的四川老乡,成都老乡。因为她14岁时就远走当时北宋的首都开封,在家乡留下的影响几乎为零。以至在2017年四川历史名人的评选中,刘皇后不仅名落孙山,甚至连提名都没有。可见,她不仅在四川百姓中,而且在四川社科界的影响都极小。
这让对刘皇后颇有研究的奉大哥很不服气,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的圣贤刘皇后,在家乡竟遭如此“冷遇”,实在太不公平!于是,他深挖《宋史》,博览群书,深入思考,精析细节,考证疑误,终于写出这本观点独特,视角新颖,拨乱反正,创新颇多的《蜀女皇后》。
一口气读完书稿,我认为,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亲近了刘皇后,甚至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刘皇后的认知。说得再直白一点,简直就是为刘皇后平反昭雪,重塑金身!从重要处着眼,我看本书至少有以下几大突出贡献:
《蜀女皇后》的大贡献是树人。本书充分地、全面地、深刻地,创新地发掘出了一个重量级的四川历史名人。按其对中国历史、对家乡四川的贡献,刘皇后即便放在批四川历史名人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人中,也毫不逊色。在本书中华丽亮相的刘皇后,给家乡四川办了三件影响至今的大事:一是向宋真宗提出治蜀方略建议,包括分而治之,权力制约;能臣任蜀,便宜行事;与民同利,减负简税;教化蜀人,鼓励入仕;勤换禁军,防止勾结。宋真宗采纳了这些建议,为当时川峡四路的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刘皇后的影响下,宋真宗即位后钦点的位状元便是四川阆中的陈尧咨;而陈尧咨的两位兄长太宗朝状元陈尧叟、进士陈尧佐相继当上真宗、仁宗朝宰相,与刘皇后对他们的重用直接有关。二是将川菜文化传播到中原。北宋时,现代的川、 鲁、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还没出现,只有南食、北食、川饭三大菜系。据历史记载,川菜是北宋时传到中原的,当时的京城开封就有很多“川饭馆”,专卖川菜。但究竟是谁开创了这个先河呢?没有记载。本书中,次将传播川菜文化的人确定为刘皇后。刘皇后当修仪时,由于当时皇后空缺,奉真宗之命主持后宫事务。她从四川引进川菜御厨,首先在宫中掀起“川菜热”,继而影响更多的川峡人到京城开起川菜馆。川菜,遂从宫中时尚变成民间时尚,并广为流传。三是宋真宗去世后,刘皇后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她亲自处理了益州成都的交子风波,并于天圣元年(1023年)11月,批准成立益州交子务,负责纸币交子发行。这是世界上个官方纸币发行及管理机构,相当于后来的“央行”。天圣二年2月20日(1024年4月1日),益州官方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早的纸币交子。正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刘太后的一纸敕命,让益州成都,成为世界上座完全使用纸币的城市。而直到公元166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才发行了欧洲张信用纸币。它的出现,比四川交子晚了600多年。仅凭这一对人类社会,对世界金融发展的伟大贡献,刘皇后就足以让许多帝王都“稍逊风骚”了!
《蜀女皇后》的第二大贡献是去污。本书为刘皇后辩污正名,洗清了她被民间传说蒙上的“歹毒皇后”的尘垢。令刘皇后蒙冤的渊薮,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本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一个虚构情节。说宋真宗时,刘妃与太监郭槐合谋,以血淋淋的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的新生男婴。真宗误以为李宸妃生下怪胎,将其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昭雪,迎李妃还朝。到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一时。后又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等剧种,广为传唱。刘妃心肠歹毒,夺子杀人,陷害后妃,谋当皇后的“反面人物”形像被坐实。这个刘妃就是后来的刘皇后。
实际上,这简直是千古奇冤。据宋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刘德妃侍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刘德妃成了刘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在12岁时继承了皇位。遵照真宗遗诏,刘皇后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噤若寒蝉。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二品顺容晋升为一品宸妃。李宸妃病故,刘太后又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后来仁宗了解这一切后对刘皇后不仅不怨恨,而且大为感动,尊崇如故。
更加荒诞的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把包拯作为主角。其实此事与包拯毫不沾边。仁宗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时,是刘太后去世后的明道二年(1033年)。而此时包拯还是平头百姓一个。直到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而那时,李宸妃与刘皇后都去世多年了,哪里会有后来寻找并迎回仁宗生母的故事发生呢?这简直就是关公战秦琼!
奉大哥在《蜀女皇后》中,以史实为框架,根据自己的精细分析,独创性地提出了刘皇后侍女李氏“送腹怀胎”的观点。据史实,李氏被宋真宗宠幸时,已经23岁,她还只是时任修仪的刘皇后的侍女。奉大哥认为,如果不是刘皇后同意,如果不是刘皇后有意安排,深爱刘皇后的宋真宗是不可能去宠幸一个相当于现代“剩女”年龄的普通侍女的。是李氏知道宋真宗和刘皇后为皇位后继无人着急,觉得自己身体成熟,体质很好,可以生育健康子女,遂主动向当时的刘修仪提出,愿意为刘修仪生子;条件是,让刘修仪帮自己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李用和。李氏还发誓,终生不与生子相认。这一毛遂自荐,正中真宗和刘修仪下怀,于是一拍即合。正是有了李氏的“送腹怀胎”,才有了仁宗的出生,才有了仁宗成为刘皇后的儿子。刘皇后也践诺帮李氏找到了弟弟李用和,并让真宗为其封官,终生得享荣华富贵。刘皇后对李氏也宠爱有加,在仁宗出生后,马上封李氏为县君,后来又不断破格提拔至五品才人、二品顺容,后到一品宸妃。我认为,这种“交易说”应当是较为可信的,为皇权继承,国家政治不拘小节,正是刘皇后的高明之举。倘若不是李氏心甘情愿,倘若刘皇后心存歹毒,刘皇后大可在李氏生下仁宗后找个理由将其轻松地处理。而实事是刘、李二人终生友好相处。
《蜀女皇后》的第三大贡献是正本。本书对澶渊之盟进行了全新解读。对于澶渊之盟,很多人,甚至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是大宋朝重文轻武军力太差;宋真宗缺少英武之气太过软弱,急于求和的结果。就像王钦若攻击寇准时说的,签的是“城下之盟”,丧权辱国。然而,奉大哥在书中指出,宋真宗、刘皇后是以算政治、经济、民生大账来智决战与和,后认为,和为有利。这不是示弱,这是政治上的大智慧。敢于下这样的决心需要天才的胆识,甚至冒着遭受后人诟病的风险。这个观点视角新颖,评价公允,符合史实。实际上,正是澶渊之盟为大宋朝赢得100余年和平,大宋才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的时期。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对澶渊之盟给予高度评价。
《蜀女皇后》的第四大贡献是清源。本书揭示了刘皇后的大局观和爱民意识,描写了她对宋真宗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本质的认识和劝谏。虽然她没能阻止在奸臣怂恿下,由宋真宗亲自导演的那场乌烟瘴气的造神运动,但毕竟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思想境界已经远远高于那些火上浇油,以追随真宗造神而谋私利的奸臣,也远远超过被宋真宗贿赂封口的当朝宰相。在真宗去世后,刘皇后立即坚决而果断地将天书陪葬,勇敢地埋葬了这场让大宋国库亏空,让大宋百姓遭难的浩劫,显示出这位女政治家的过人胆识和魄力。
《蜀女皇后》的第五大贡献是生根。本书深挖了刘皇后深受宋真宗宠爱和尊重的根本原因。在奉大哥笔下,刘皇后有三绝:绝色,绝艺,绝才。她是堪与花蕊夫人匹敌的蜀中绝色美女,五官精致,花容雪肤,身材窈窕,健康活泼;她有一身令人惊艳的绝技——软功。她可以用自己柔软的身体,完成各种优美的人体造型,甚至能做当时难度的倒挈面戏:即反身下腰,将头从身后穿过两足之间,用双手握住足胫,整个身体团成圆球,面向观众并保持美丽的微笑。这个姿势在现代柔术中也属高难。重要的是,刘皇后具有协助宋真宗处理国家大事的绝佳才能。宋史“章献明肃刘皇后传”中说:“后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奏封,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传引故实以对。”可见,刘皇后一直是宋真宗治国理政的幕后高参!而在真宗朝后期,“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说明刘皇后已经在真宗患病之时,代行皇帝之职了。奉大哥在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刘皇后的成长过程,展示了刘皇后辅佐真宗的过人智慧,垂帘听政后驾驭朝臣的高超政治艺术。揭示了宋真宗对刘皇后终生不改的热爱、依恋和依赖。
本书的写作也颇有特点。奉大哥将这种体裁称之为“历史大报告”,也就是描写历史故事的报告文学。在历史框架内进行文学创作,不戏说,不穿越,填空白,焊断裂,我认为这个定位非常准确。它虽然没有小说那种宏大的构思,多维的叙事,丰富的描写,完美的细节;但它轻灵的笔调,简洁的结构,基本的真实,深刻的思想依然可圈可点。它以刘皇后的成长、成熟、成才、成功为主线,渲染出半个多世纪铁马金戈、文采风流的大宋历史画卷,生动地还原了一个个震古烁今、彪炳史册的重大历史场景,塑造出一个美丽、可爱、隐忍、负重、智慧、果决的刘皇后。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刘皇后进行的真实、生动、深刻、完美、细腻的描写,挖掘出了一位埋藏多年的重大历史人物。这对于普及历史知识,传播四川地域文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这种写作上的探索,同样值得鼓励和赞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静静细读的佳作。更高兴的是,这部书是由刘皇后的老乡四川人写成的!
(本序作者为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4月于成都百花潭
章 日月之兆
益州成都。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正月初八,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细细的春雨夹着雪花,似飞非飞,似飘非飘,似落非落。春节刚过,年味儿未尽。街头巷尾时不时响起一两声花炮的爆炸声,人们似乎闻得见那火药燃烧过的余香。男孩子们一闻到这种特别的香味儿就会感到兴奋,他们往往在既爱又怕中对花炮怀着一种神圣的感情。他们特别喜欢那一声声爆炸的巨响,虽然有时他们也要本能地捂着耳朵;他们也喜欢花炮爆炸瞬间迸发而出的烟雾,以及雷电般突闪的光芒。其实,他们自己也许都没意识到,他们真正喜欢的,是这种年味儿,是伴随这种年味儿而来的平时难得的新衣与美食。当然,不管怎样,人们享受着这年味儿,而且在享受中期待着正月十五元宵灯节的到来。
就在这个年味儿十足的早晨,成都府华阳县衙附近的栖凤街上,刘姓之家,一个女婴呱呱降生。女婴刚离母体之时,接生婆擦了擦她身上的血迹,在她的屁股上猛拍一掌,孩子“哇”地哭出声来,声音竟异常宏亮,直冲屋顶,传至街巷,回响在清晨的空中。这富有金属质感的哭声,把大家吓了一跳,都说这孩子今后怕是个会唱的材料。
孩子的母亲庞氏,疲惫地靠在床上,看着怀里眉目清秀的女儿,心里升起一丝欣慰。据说庞氏头一年三月的一个晚上,梦见一轮明月入怀,醒来遂有身孕。庞氏对身旁的母亲说,这孩子小名就叫月儿吧。家里人和街坊邻居从此就叫她月儿。
就在同一年的岁末,十二月二日,汴京开封正是隆冬,天上纷纷扬扬地飘着瑞雪。那开封府尹皇弟赵光义府上,欢天喜地,过节一样热闹。因为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弟,喜得了一个出生时带来异象的男孩。据说这孩子降生之时,室内红光照耀,如初升的阳光般灿烂。孩子的左足指上,纹路自然形成一个“天”字。有人说,异象预示这孩子不同寻常,将来一定贵为九五之尊。而且还有更玄乎的,说是孩子的母亲李贤妃梦见太阳降于怀中,便以裙裾捧着,因而有孕。这男孩儿便是后来的宋太宗赵炅的第三个儿子,初时取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983年)15岁封为韩王时改名赵元休;端拱元年(988年)20岁封襄王时改名赵元侃。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一直叫他赵元侃吧。他出生时已经有两位哥哥:比他大3岁的大哥赵元佐,大两岁的二哥赵元僖。元佐和元侃是一母同胞。
李贤妃虽然为太宗生下了两个皇子,可惜依然命薄。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贤妃便抛下年仅12岁的元佐和9岁的元侃,撒手西去,年仅34岁。
可怜的刘月是个遗腹女,她的父亲刘通在她出世前就因贫病凄然离世。母亲庞氏悲痛不已,几欲不肯独活,但念及腹中胎儿,方才苟且偷生。待女儿降生,庞氏阳气已尽,血崩不止,郎中也束手无策,遂致奄奄一息。临终之前,庞氏对抱着小刘月的母亲说:“女儿不孝,不但不能侍奉你老人家,还要烦累于你,这是刘家的血脉,只有请您善为抚养了。我看这孩子其貌非凡,日后或许会为咱刘、庞两家增些风光呢!娘啊,女儿拜托了!”
庞氏一只手紧紧抓住母亲的一只衣袖,不愿放开,虽然气若游丝,那口气就是咽不下去。她两只眼死死盯住母亲,挣扎着不肯闭上。母亲王氏老太太看着弥留中的女儿,心中如刀绞一般,两颊老泪纵横。她抱着刘月,俯身在庞氏耳边说道:“我的儿呀,你放心,娘一定将月儿养大成人,你就安心走吧!”
听到母亲的承诺,庞氏苍白而美丽的脸上浮起一丝笑容,眼睛里顿时有了光彩。她从喉咙里费力地挤出“多谢娘”3个字,便头一歪,慢慢闭上了双眼。母亲王氏痛彻心扉,浑浊的老泪滴在襁褓中月儿粉嫩的脸上,月儿一惊,哇哇地大哭起来。这哭声,充满了惊恐,充满了凄凉,充满了悲伤;这哭声冲出了破旧的茅屋,在春寒的空中传得很远,很远。
月儿襁褓中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母爱,更为现实的是断绝了口粮。外婆王氏每天抱着小月儿到街坊邻里生了孩子的人家讨奶吃。人家看她可怜,往往在喂饱自己孩子后给她吃几口。月儿这孩子仿佛从小就懂得感恩,她吃了人家的奶,总是用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深情地看着恩人,用天真无邪的笑脸给施舍者以回报。因此,四邻的“奶妈”们都乐意多喂她几口。小月儿就这样东家一口奶、西家一口奶,再加上外婆给她喂些米糊糊,竟一天天长大,而且白白胖胖,十分可爱。
而千里之外的赵元侃就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他是衔着银汤匙出生在帝王之家的宠儿,生下来就有专门的奶妈喂奶,有专人伺候抚养,可谓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元侃从小就长得英俊睿智,姿容特异。他遗传了父亲太宗皇帝的一表人才,继承了母亲李贤妃的德容兼美。元侃似乎素有大志,几岁时同兄弟们玩耍游戏,就好摆战场列阵之势,自称元帅。
元侃的聪颖令太祖非常喜欢,曾把他接到宫中抚养。一天,太祖带元侃去万岁殿,元侃见到御座,竟毫不客气地坐了上去。太祖大奇,摸着他的小脑袋问:“这是皇帝的宝座,坐着舒服么?”元侃答道:“如果天命有归,舒服不舒服都不敢推辞呢!”太祖于是愈奇。
这小元侃还有一个本事,就是记忆超群。他读书上学,不管是经是史,皆可过目成诵。连老师都惊奇不已。
在王府之中,在皇宫之中,在温柔富贵之中,在经史子集之中,元侃渐渐长大成一个风流王子,多情少年,博学才俊。他前面有两个哥哥,他不敢奢望有一天能继承大统,而是希望能像他那开创了大宋基业的太祖伯伯一样,能爱上一个像花蕊夫人一样的绝色蜀女,相伴终生。
小刘月母亲病逝,被外婆抱回家里,从此同外婆、舅舅、舅母和一个大她两岁的表姐生活在一起。舅舅庞然,乃是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靠卖点针头线脑、五金百货、糖果瓜子,挣点小钱养家糊口。一大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尽管如此,在外婆的庇护下,月儿还是慢慢长大,而且从小没病没灾,健康活泼。伴着她成长的,也是小月儿为喜欢的,是舅舅的拨浪鼓。一听到这拨浪鼓叮叮咚咚的声音,小月儿就会咧嘴咯咯地笑起来,一张粉红的小脸绽开成一朵花儿。她哪里想得到,日后这拨浪鼓将给她带来一生的好运。
一晃4年过去了。小月儿4岁了,出落得粉嘟嘟,娇嫩嫩,小脸上,一对深深的酒涡秒杀无数人,一双黑亮的眸子天真烂漫,恰似睛朗夜空中的星星,神秘而迷人。头发扎成两个小鬏,露出饱满的额头。见过小月儿的人都说,这孩子真有福相。
这福相让外婆疼,让舅舅爱;可是却让舅妈张氏恨。家里平白无故添了一张嘴,无疑让这个女人觉得增加了负担。天生的护犊心理,让她在女儿和小月儿之间,亲疏有别。有点好的东西,她自然会留给女儿;女儿犯了错,她往往会迁怒于小月儿。好在小月儿生来乖巧,每当舅妈生气时,她就一脸笑容地对舅妈说:“是月儿不乖,舅妈你别生气,你不要打我的脸,要打就打月儿的屁股吧!”然后 她会主动搬来小板凳,自己趴在上面,让舅妈打。此时,即便是铁石心肠的舅妈,往往也会心软下来,巴掌自然也会落得轻些。小小月儿,渐渐学会如何在艰难中隐忍,用看似软弱的方法保护自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外婆一病不起,撒手西去。小月儿的保护塔轰然倒塌。小月儿虽然不明白什么是死,可她知道,世界上疼她的那个人走了,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她哭得昏天黑地,撕心裂肺。还是舅舅再三哄她,说外婆去天国给她带好吃的去了,舅舅会好好爱她,疼她。小月儿依偎在舅舅怀里,亮晶晶的眼睛望着舅舅说:“舅舅,小月儿就是你的女儿”。说得舅舅一阵心酸,想起自己苦命的妹妹和妹夫,一个大男人也不禁泪如雨下,把小月儿紧紧地抱在怀里。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更遇打头风。又过了两年,在小月儿6岁时,舅舅忽然染上一种怪病,屡医无效,竟致壮年早逝!
家里断了顶梁柱,舅妈再也撑不起这个家,打算带着8岁的女儿回简州娘家投亲。临行前她把月儿叫到身边,对小月儿说:“月儿,不是舅妈狠心,我也是没有办法,自身难保呀!从今以后,你只有求街坊邻居给你口饭吃,你长不长得大,只有听天由命了!”说罢,也不禁凄然泪下,掩面而去。
小月儿呆呆地站在家徒四壁的屋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这个世界上,她已经没有一个亲人。而且这座旧房,舅妈已卖给了别人,她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处。她的财产,就是舅舅留下的一副拨浪鼓。
这天,她早饭没得吃,天已将午,饥肠如鼓。小月儿把拨浪鼓揣在怀里,走出街巷。走到王婆婆家,只见王婆婆在摇孙子。月儿走上前去对王婆婆说:“王婆婆,我来帮你摇弟弟,您给我一点吃的好吗?”
王婆婆看着可怜的小月儿,知道她的凄凉状况,叹了口气说:“小月儿,我知道你饿,你看着弟弟,我去给你拿点吃的”。
王婆婆从厨房里拿来一个冷馍馍递给月儿,月儿连忙往嘴塞。没吃几口,被噎住了,脸涨得通红。王婆婆赶忙端来半碗水,让月儿就着吃下去。
王婆婆给月儿的馍馍是早上剩下的。北宋时候,普通百姓一般都每天吃两顿饭。早上九点左右吃早饭,下午五点左右吃晚饭,中午是不吃饭的。当然,大户人家中午饿了可以用点心充饥。
王婆婆对月儿说:“月儿啊,大家都知道你没人管了,但哪个都不敢收留你,你知道,住我们这一带的人家都穷,添张嘴可不容易。你呢,就在别人吃饭的时候去,说点好话,大家总会给你口吃的。晚上你就在别人厨房灶边,倒柴堆里睡一觉。”
月儿谢过王婆婆,开心地摇着拨浪鼓去了。
从此,月儿每天在早饭和晚饭时分,摇着拨浪鼓来到一户户邻居家,嘴里唱着胡乱编的儿歌:“小月儿呀真漂亮,真漂亮;肚儿饿了心头慌呀,心头慌;婆婆爷爷给口饭呀,给口饭;菩萨保您福寿长呀,福寿长!”
别看月儿年龄小,她也分得清主人家年纪。根据所到之家主人情况,她会把“婆婆爷爷”换成“大妈大叔”或“大姐大哥”。她知道往往女的心软,因此,她一定要把女主人称呼放在前面。她虽然穿得破旧,但她会跑到河边,用河水把脸和手洗干净,让主人不至反感。看着月儿白净红润的粉脸,听着她悦耳的童声,主人家往往会拿一个小碗盛上米饭,夹一些菜在上面,端一只小竹凳,让她坐着吃。
就这样,小月儿东家吃一顿,西家要一口;张家睡一晚,李家过一宿,胡乱混了一些日子。有时实在要不到吃的,只好空着肚子睡觉。小小的月儿,饱尝了饥饿之苦。这天晚上,她饿着肚子蜷缩在别人灶房的柴堆里,尽量缩成一团。肚子咕咕地叫着,有些像她玩儿的拨浪鼓的响声;胃在一阵阵地痉挛,收缩,仿佛有一双巨大的铁手在无情地揉搓;又恰似人们在推动着空转的石磨,磨里没有研磨的东西,只有上下两片石磨在相互粗暴地砥砺;还仿佛人的身体被巨石挤压,把前胸和后背都压缩得贴到了一块儿。这种饥饿的疼痛,不是那种尖锐的割裂感,而是像有人用一种钝器,在自己心窝里剜着,绞着,让人头晕,让人无力,让月儿既困倦又无法入睡。她饿得实在忍不住了,爬起来跑到水缸前,用瓢舀起凉水,咕噜咕噜灌满肚子,再倒在柴堆里,搂着饥饿昏昏沉沉地睡去。饥一顿饱一顿的光景让幼小的月儿体会到,世界上难过的日子,就是饿肚子的日子。
月儿的外婆家住在华阳县衙东面的一条名叫署东巷的小巷里。今天这里叫义学巷。月儿出生的地方,也就是自己的家,就在邻近的栖凤街,即现在的镋钯街。据说,以前曾经有人看到一只极像凤凰的鸟落在那条街道的树上,人们觉得吉祥,于是就把街名改成栖凤街。北宋时期,成都一直是府县同城。成都府衙在城北;成都县衙在城西北,离府衙不远;而华阳县衙则在城东南,现在四川省政府所在地督院街的东边,崇德里那个位置。因而从大处说,都在一座成都城里。而且,这华阳县治或称县衙,还在内城之中;反而成都府衙和成都县衙却在内城之外。
这一天,秋高气爽,阳光普照,天气不冷不热。小月儿在张婆婆家柴房里睡了一夜,早上起来,到溪边洗净了手脸。这天她突发奇想,要走出这小巷,到大街上去看看。她把拨浪鼓揣在怀里,一双赤脚在青石板上噼啪噼啪地走着。她不知东南西北,反正往走得通的地方走。实际上,她是往北面走。这个方向有个著名的大慈寺。她这一走,终于走出了小巷,走出了一个大天地。多少年以后,她自己都感谢上天,鬼使神差地让她走出了这勇敢的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