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82444
钱学森:大师小事
师昌绪:好管闲事的老头儿
吴良镛:让人们诗意栖居
闵恩泽:搞科研像吃麻辣烫
朱光亚:一位沉默寡言人
屠呦呦:青蒿一束展素心
徐凤翔:永远年轻的“森林之女”
邓兴旺:
他从小山村走来
王晓东:做全球z好的抗癌药
俞德超:研发新药济苍生
王印祥:为而不争
专业优雅
施一公: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朱健康:从象牙塔回归田野
张宏:我永远不会对自己满意
李文辉、隋建华:只管前行
莫问成败
邵峰:科学的天很高
罗敏敏:研究神经学的“神人”
颜宁:不像科学家的科学家
刘颖:我没把自己当成“小女人”
许晨阳:此生z爱是数学
钱学森:大师小事
人物小传
钱学森(1911—2009),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应用力学、航天与系统工程学家,两院院士。
钱学森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生于上海。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同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庚款留学”公费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 rmán)的学生,193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195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以及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1955年钱学森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近代力学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等。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钱学森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等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均进行过创造性研究。
获得的主要荣誉有:中科院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一级英模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2009年10月31日是个周六,我本打算在家陪陪儿子,没想到天降祸事。
刚吃过午饭,就接到办公室同事打来的电话:钱学森去世了!
挂上电话,我有点不知所措。
“爸爸,你又该去办公室了。”十岁的儿子在一旁提醒我。
把孩子安顿好后,我匆匆赶到办公室,接连给科技采访室的几位同事打电话,商量、安排采访事宜。
也许是天人感应吧,第二天就下起了雪,把报社院子里红红的柿子映衬得格外鲜艳。吃过早饭,我赶往钱先生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航天大院”的家中采访。下午三点左右,我赶回办公室,同事蒋建科、赵亚辉、余建斌的采访录音也都陆续整理出来了,由我进行统稿。因为是星期天,偌大的办公室里就我一个人,显得格外安静。我坐在电脑前,仔细阅读大家整理的素材,许多钱先生生前不为人知的小事,通过他学生、同事的回忆,鲜活地浮现出来……
在美国工作20年没买房
两院院士郑哲敏是钱学森培养的第二个中国博士。他回忆说:“2009年9月7日是钱学森夫人蒋英女士的90岁生日,我到家里看望二老,蒋女士带我到钱学森的卧室去看他。他的精神、眼神都还可以,认出我来了,还询问起力学所的情况。”
在他看来,钱学森身上z光辉的地方是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8年,郑哲敏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后来读钱学森的博士。“平常和他聊天的时候,他经常说起国内的情况。他很关心祖国的状况,每周通过朋友收集中文报纸看。”郑哲敏说。
“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知道,他回国的态度一直是很鲜明的。”郑哲敏回忆道,“他在美国工作20年,一直是中国国籍,一直没有买房子,都是租房子住。1950年,他准备回国,票也买了,行李也找旅行社打包了,但却被美国当局抓起来了。”
“1955年我回国时,钱学森嘱咐我两件事。”郑哲敏说,“,他说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事在后勤领域发展很快,运用了大量数学和运筹学知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强调计划发展的,用得上运筹学。他要我把这个领域的信息带回来,告诉钱伟长。第二,是对我的要求: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国不能太神气,做什么事不能挑三拣四,原则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即使是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也要做。”
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
“1955年钱学森历尽艰险回到北京,我去接他,他情绪很高,非常高兴!”郑哲敏回忆说。钱学森回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件事就是调整学科方向。原来有弹性组、塑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与当时的国家建设关系不大。钱学森找郑哲敏谈话,说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调整方向。后来,流体力学调整为和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方向,并增设了化学流体组、物理力学组和运筹学组。
“钱学森既不是搞管理的,也不是搞技术的,而是搞理论研究的。回国后国家让他搞火箭,他就欣然同意,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郑哲敏说。他始终记得钱学森说的那句话:“回国没有什么,就是来服务的。”
“钱学森凡事都站在国家的层面,没有私心,凡事只要为国家好,就去做。”钱学森的学生、中科院院士俞鸿儒说,“他在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时候,在全国办了很多力学班,包括清华班、北大班、中科大班……他的观点是:全国谁搞得好,谁能干,就让谁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