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754254
目录
前言 // 1
章 童年和少年 // 1
节 家世 // 1
第二节 童年 // 13
第三节 赴昆读书 // 18
第二章 负笈北平 // 25
节 考上公费 // 25
第二节 负笈北上 // 28
第三节 大学生活 // 31
第四节 艰难返滇 // 35
第三章 亲炙名师 // 42
节 巧遇吴晗 // 42
第二节 借读云大 // 44
第三节 转学联大 // 49
第四节 师从张荫麟 // 55
第五节 北大文科研究所深造 // 59
第六节 在浙江大学 // 71
第四章 终身教职的开端 // 80
节 任职云南大学 // 80
第二节 从相逢到相爱 // 86
第三节 艰辛度日 // 92
第四节 迎接解放 // 98
第五章 跌宕起伏的20世纪50年代 // 108
节 出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 // 108
第二节 重回云大任教 // 114
第三节 意气风发 // 125
第四节 云大九家村5号 // 133
第五节 险成右派 // 138
第六节 云大受重创 // 148
第七节 “大跃进”和“反右倾” // 153
第六章 学术转向 // 162
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 // 162
第二节 新的研究取向 // 170
第七章 下乡上山 // 179
节 在江头村的日子 // 179
第二节 好丈夫 好父亲 // 193
第三节 大凉山之行 // 212
第四节 艰苦的探索 // 218
第八章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 // 229
节 高治国新政 // 229
第二节 三年困难时期 // 240
第三节 为《云南日报》撰稿 // 243
第四节 独辟研究蹊径 // 249
第五节 知天命之年的雄心 // 259
第九章 十年浩劫(上) // 270
节 风暴降临 // 270
第二节 打入牛棚 // 274
第三节 身处乱世 // 286
第十章 十年浩劫(下) // 300
节 妻离子散 // 300
第二节 弥勒农村与“围海造田” // 316
第三节 艰难的家人团聚 // 323
第四节 逆境中自强不息 // 328
第五节 在“评法批儒”运动中 // 335
第十一章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 343
节 “科学的春天” // 344
第二节 重启久违的科研 // 351
第三节 曲折的平反 // 368
第四节 英伦之行 // 379
第十二章 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创获 // 383
节 新视野 新展望 // 383
第二节 整理成果 // 388
第三节 学术突破 // 393
第十三章 我爱公孙树 // 415
节 一位园丁的启示 // 415
第二节 创建云大中国经济史学科 // 418
第三节 在云南推动经济史学的发展 // 428
第十四章 一代良师 // 437
节 热爱教师工作 // 438
第二节 爱人以德 // 440
第三节 教学有方 // 447
第四节 学生心中永久的记忆 // 455
第十五章 赤子情怀 // 491
节 壮心不已 // 491
第二节 学者本色 // 494
第三节 修身养德 家国情怀 // 503
第十六章 温情世界 // 514
节 伉俪情笃 // 514
第二节 舐犊情深 // 521
第三节 师友厚谊 // 540
第四节 视生如子 关心他人 // 551
第五节 热爱生活 // 557
第十七章 后的岁月 // 569
节 六十载情缘 // 569
第二节 衰老 // 573
第三节 病房三年 // 579
第四节 驾鹤西去 // 591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作序
总 序
九三学社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和感召下,于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她参与新中国的建立,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统一战线中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九三学社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改革、发展征途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此历史进程中,九三学社发展成为拥有13万多名社员、组织比较健全、有较强参政能力和较高社会地位的政党。
九三学社走过的历程,是一部无数优秀人物引领广大同仁一往无前、执著追求的奋斗史。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九三学社创始人或多方奔走,参与抗日,或介绍新知,宣传救国。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独裁专制、民不聊生,九三学社同仁或大声疾呼民主,反对暴政,或积极主张科学,倡导革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九三学社同仁和全国人民一起殚精竭虑、奋斗不止。九三学社各个时期旗帜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是我社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九三学社的历史,我们有勇往直前、舍生取义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有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的科学家,有不畏权势、追求真理的人文学者,有忍辱负重、甘为人梯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共同铸就了九三学社一以贯之的灵魂—爱国、民主、科学,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好的诠释。
九三学社中央一直重视整理保存社史、发挥社史资政育人的作用,2007年又启动了以史料抢救和整理为重点、包括七个方面内容的社史工程。几年来,社史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社史研究通讯》的编辑出版、社史专题片的拍摄、口述史工作的启动、社史文物收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进展。“九三学社人物丛书”作为社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各方面辛勤的努力,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批图书已完成了撰写、编辑,即将出版。这套丛书选取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早期著名社员、历任社中央领导,以及在本人所从事领域里取得突出成就的旗帜性人物,力图以翔实的史料和平实的语言再现前辈先哲们曲折丰富的人生历程和绚丽夺目的光辉业绩。我相信,丛书的出版必将激发我社成员和广大读者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体会他们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感受他们坚毅从容的人格风范,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为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是为序。
韩启德
2012年8月
前言
前言
前 言
自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于1911年灭亡之时起,至今已是一个世纪过去了。在这个世纪里,中国的社会、学术和知识精英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了今天,这段历史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很大程度上仍在支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只有真正总结历史教训,日后才不会犯同样的历史错误。因此对这个世纪进行总结,乃是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精英)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今天,由于社会变化迅速,这段历史已经在人们记忆中开始褪色,在年轻一代中则更淡漠,因此抢救这段历史记忆刻不容缓。
然而,对这个风云跌宕的世纪进行总结又谈何容易!在这个世纪中,中国发生的变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在世界历史上都罕有其匹,因此对这个世纪进行总结绝非一人之力可为。同时,关于这个世纪诸多大事的手记载资料尚无由得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世纪发生的变化至今尚未结束,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看法千差万别,尚未有共识。因此,总结这段尚未完全变成过去的历史,应当是下一代人才能做的工作。
由上可见:一方面,我们急切地需要对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进行这个总结的条件尚不成熟。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一个办法是做“小历史”,即对个人或者小社会群体在这个世纪中的经历进行个案研究。今天,有不少这样的研究已经或者正在进行。这些“小历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个世纪中国的变化,因此将成为日后撰写“大历史”的基础。本书属于这种“小历史”研究,但是在以下方面与通常见到的学者传记有所不同:,本书传主李埏(幼舟)先生,生于1914年,殁于2008年,几乎与上述的一个世纪相始终。因此,他作为一个亲历者,现场目击了这个世纪中国种种剧变;第二,本书传主接受过20世纪中国好的教育,此后又终生从事教育和学术工作,因此也是这个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与精英学术演变的真实见证人;第三,本书传主是一位“纯”学者,其一生的生活是从校门到校门,他的人生经历可以代表那一代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经历;第四,本书传主生活在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昆明,因此他的经历可以更多地反映大多数北京之外地区的中国知识精英的情况。
本书的主旨,即是力图通过传主李埏先生的一生经历,展现中国社会、学术和知识精英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真实状况。为了达到真实再现历史的目的,本书采取宏观介绍和微观叙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将中国在这个世纪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简要介绍,使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了解这些事件,大体知晓事情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对传主本人的实际经历进行细致叙述,使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到这些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学术和学者(不仅包括传主本人,也包括他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学生、家人等)的影响。也正是因此之故,本书力图通过传主的经历,表现在这个世纪的剧变中,中国的社会、学术和知识精英群体的真实状况。
作者力求把本书写成一部信史,因此对传主在这个世纪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以及传主与这些事件的关系,都秉笔直书,不回避事实。对于传主本人的表现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隐恶扬善。传主是知识精英,但也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启蒙家,也不是一个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因此,在这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他也经历了渴望、追求、迷信、迷惘、绝望、觉悟等复杂的心路历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各种常人的情感。他力求远离政治,洁身自好,在面对政治迫害时,他往往表现出软弱和顺从,在“文革”中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即不违背良知,不趋炎附势,不侮食自矜,不曲学阿世。因此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没有发表过“大批判”文章。相反,在1975年,他公开与口衔天宪的杨荣国当面激辩,并发表文章挑战当时的“主旋律”。1977年,他更成为云南学界早在全国大报上发表重头文章批判“四人帮”的学者之一。到了晚年,他不仅对中国学术、高等教育,而且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上这些,都是他所处于其中的中国知识精英阶层中许多人的共同情况。因此,从他的具体的经历和感受中,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代知识精英复杂的精神世界,不至于从一种脱离中国现实的理想高度上去苛求他们。同时,读者也可以看到,这些知识精英是如何在困境中努力探索中国和学术发展的道路的。
为了把本书写成一部信史,本书作者在写作中广泛搜集了各种不同的史料,这些史料既有公开发表的,也有非常私人性质的。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专业手段对这些史料进行了筛选和审核,从而使得本书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
在写作这部传记时,虽然我们力求做到实事求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写作时依然有一些局限。这里要申明的几点是:
,这部传记中涉及许多人,依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本当一律直书其名。但是有一些不知名或者不很知名的人(特别是云南大学历史系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出于不同的原因,做了一些今天看来很恶劣的事。李埏是这些人所作所为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对这些行为深恶痛绝。但是对于这些人,李埏却认为责任不能完全归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作为,也有时代的原因。因此,“文革”结束后,这些人中有些人对过去的错误做法进行了反省和检讨,向李埏请求原谅。李埏也对他们予以原谅,在后来的职称评定等工作中,李埏不计前嫌,对他们的职称晋升等都依据政策,予以支持。他的宽容和公正,博得了各方面的赞誉。李埏不希望这些人过去的错误再被提起,因此我们在写作这部传记的过程中,在必须提到这些人时,也将他们的名字略去。
第二,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出版的许多名人传记和回忆录都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对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讲得很简略。本传记力图避免这种倾向,但是在写作时依然有一些情况不得不从略。要补足这些从略之处,当俟之他日。
第三,在本书中,依照中国古代学界“临文不讳”的传统和近代西方“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习惯,对于所提到的所有人物,一律直呼其名,不加任何头衔和尊称。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会,在此特作说明。
经过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了。但是历史是延续的,现在植根于过去,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过去一个世纪的经历,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中国人只有正视过去,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这一点,就是通过本书认识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学者的时代、学问和人生的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