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7337
他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他彰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而*终能成为思想的巨人:
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中国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魏源》一书讲述了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思想学术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一个乡下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终成了思想巨人的一生。本书还分析了《圣武记》《海国图志》等著作对中国思想深远的影响,以及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启蒙性。作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是如何使“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
第1章幼有异禀,终老科场
一、邵邑醇良
二、少年苦读,世所罕见
三、那识君臣际会难
第2章尽交天下士
一、受知最深,待之甚厚
二、心中固终身仰止矣
三、古来贤豪士,常愿生同时
四、以文章经济相莫逆
五、以君衣上月,照我花前饮
第3章惟有耽山情最真
一、从此芒鞋踏九州
二、应笑十诗九山水
第4章喜以经术作政论
一、发挥三家《诗》之微言大义
二、使绝学复大光于世
三、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第5章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一、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
二、惟海运可培国家之元气
三、非变法曷以裁费
四、断非改道不为功
第6章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战和谁定算
二、以西洋人谈西洋
三、旨在“制夷”的百科全书
四、迟来的巨响
第7章立乎今日以指往昔
一、读书期有用,削札记圣武
二、近代中国第一部“当代史”
三、集道光前清人元史研究之大成
第8章晚年的亲民与归隐
一、东台受累,赔垫四千
二、兴化抗洪,以命相搏
三、高邮“简恕”,被参革职
四、归隐著述,病逝杭州
第9章汇众流于江河,为群望之所归
一、从乡下书生到思想巨人
二、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三、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从乡下书生到思想巨人
魏源生于湖南乡下,也无家学渊源,从他早年读书求学的环境来看,很难想象他日后能成为影响中国百年人心的思想家。但魏源不屈服于命运的捉弄,在科场受挫、仕途不顺的境遇下,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需求,靠自己的不懈奋斗终于获得了成功,以等身的著作和卓越的思想确立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不朽地位。对此,顾云在《盋山文录》中赞曰:“邵阳错苗疆,山川雄奥,历世乃无闻人。先生挺出狉榛,进薮乎文物者而抗之,屹屹自树立,为世所不朽。”魏源能“挺出狉榛”,终成名家,综合起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湖湘文化与江浙文化的熏陶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物质和精神营养,对一个思想家来说,精神营养更为重要。魏源虽没有出生在人文荟萃的江南,也无父兄耳提面命的传授,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却能广泛吸收各类思想资源,融会贯通,最终成为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创新开拓的思想巨人。
魏源的思想养料主要是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湖湘文化源于北宋末年,当时胡安国(1074~1138)、胡宏(1105~1161)父子等人,为避金人入侵之乱,南渡进入湖南,隐居南岳,建书院讲学,创立了一个崭新的湖湘学派。这一学派十分留心“经济之学”,认为圣人立言的宗旨,无不与时事相结合,反对那种空谈的“心性之学”。湖湘学派经南宋学者张栻(1133~1180)和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1619~1692)的发扬光大,到清代已成为重要的学术流派,岳麓书院更成为传播湖湘文化的重镇。嘉道年间,湖南的政界名流、知名学者如陶澍、唐鉴、贺长龄、贺熙龄、邓显鹤等人无不服膺和弘扬船山之学,进一步壮大了湖湘学派,并在政界和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源是湖南人,又在岳麓书院读过书,更为重要的是,他一生的朋友也以湖南人为最多。在读书交友之际,湖湘文化的精华已沁入他的灵魂。综前所述,湖湘文化有三大特征:一是推崇理学,二是强调经世致用,三是主张躬行实践。从魏源一生的思想和行为来看,他正是吸收了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并用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可以说,魏源是湖湘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湖湘文化中汲取营养,又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出现在湖南,与湖南自宋代以来几百年的文化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除湖湘文化外,魏源还受到江浙文化的影响。魏源长期生活在江苏,他的朋友中,江苏、浙江、安徽人也较多,如刘逢禄(江苏武进人)、龚自珍(浙江仁和人)、姚学塽(浙江归安人)、汤金钊(浙江萧山人)、胡承珙(安徽泾县人)、董桂敷(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姚莹(安徽桐城人)、包世臣(安徽泾县人)等。江浙当时是中国文化的渊薮之地,学术名家辈出,其汉学与宋学(理学)成就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魏源本没有经学根底,他后来能成为今文经学的大家,主要就是受刘逢禄、龚自珍、汤金钊、姚学塽、胡承珙等人的影响。魏源经世思想以筹河、筹漕、筹盐为大宗,而有关这些诸政改革的论述,主要是他在江苏期间形成的,其中受经世名家包世臣影响最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嘉道年间在江苏任职的官员多是经世学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因此,魏源的经世之学才有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
读魏源的有关传记,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生读书勤奋刻苦,酷爱游历山水,交接天下朋友。这些看似个人爱好,其实对他一生事业的成功有极大的影响。
魏源自幼酷爱读书,小时候就经常彻夜长读,他的母亲怕伤害他的身体,每到夜深不得不逼他睡觉,但当母亲熟睡之后,他又点灯再读。小小年纪,如此痴迷读书,真是少见。由于经常在家读书,不轻易出门,以至于他一出门,连狗都感到好奇,纷纷狂叫。第一次进京后,更是遍访名师,勤奋苦读,连对自己极为器重的座师都几个月不去探望。当老师以为他有病来看他时,却惊奇地发现他蓬头垢面,衣衫不整,面有菜色,不成人样。在科举时代,因读书过于勤奋,导致吐血、毙命者大有人在,魏源的家乡学友石昌化就因读书过勤而吐血,不得不饮恨科场。魏源勤学世所罕见,他没有倒在科场上,并且活到六十多岁,那是老天爷对他的眷顾。魏源的苦读经历也再次证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是几十年汗水、泪水、血水共同浇灌的结果。
魏源一生酷爱游历,“轮蹄几遍域内”。这也许只是他的个人爱好,但对一个思想家的成长却很有意义。游历能使人从奇山异水中获得灵感,从世风民情中寻求真知。魏源爱登名山,履秀水,而且凡有游必赋诗,他的几百首山水诗不光是为祖国壮丽河山添色,更展现出他的抱负、胸襟、气度和学识。他爱探幽历险,多到人迹罕至之处,这也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更能培养一个思想家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创新的品格。至于游历过程中的访友、购书更是直接与思想成长有关。魏源一生多次进京,每次都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他正是利用道光二十七年香港、澳门之行中购得的地图、书籍,将《海国图志》由六十卷增补为一百卷。在一个剧变来临的时代,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闭门苦读,不识自然的奇奇怪怪和社会的风风雨雨,何以能成为引领时代的思想家?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人只看重前者,而忽视后者,其实两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魏源正是彻彻底底地遵循了这一古训,并从中获得无穷的教益。
爱交朋友更使魏源受益良多。他早年在家乡湖南,成年以后在京师、江南都结识众多朋友。在这些朋友中,有的是位居总督、巡抚的当朝高官,有的是学有所成、门生遍地的学术名家,更有功名未就但有真才实学的落魄文士。林林总总,各色各类,他们分别从自己的阅历和见识中给魏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学术见解和思想火花。有些师友的教诲和托付更直接关系到魏源一生的事业成功,如刘逢禄之于今文经学,贺长龄之于《皇朝经世文编》、林则徐之于《海国图志》,以及包世臣对魏源经世之学的影响,等等。正是有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魏源才能时时刻刻地进行高水平的智力交流,取长补短,汇聚百家,最终成为一代巨匠。
魏源爱读书,得以广泛吸收前人的思想和学术成就;爱游历,得以领略山水的奇妙和世风的真伪;爱交友,得以充分聆听当代俊杰的真知灼见。凡此种种,再加上他天生具有爱沉思的秉性,都使他能集古今智慧之大成,从自然山水中激发灵感,从社会现实中产生动力,在大难临头之际,以少有的清醒和自觉,向懵懂无知、惊慌失措的统治者和全体国人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
对改革实践和战败教训的深入思考
从魏源一生的经历来看,他除了读书、写作、赶考、游历、会友之外,还有三件事对他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在做幕僚期间参与多项内政改革;二是亲历浙东前线,参加过鸦片战争;三是在三个地方做过短期的地方官。
魏源在做幕僚期间,由于深得幕主的信任和器重,得以参加漕运、盐政改革和治水工程,这些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政,也是经世派进行内政改革的试验田。魏源虽只是一个幕僚,但他在宣传、策划、总结等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亲眼看到了改革的成效,亲身体验了改革的艰难,对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具体改革的实践,使魏源从坐而论道的理论家变成了起而笃行的实干家。丰富的实践经验使魏源的经世思想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那些埋头书本、空谈时事的书生所无法相比的。
鸦片战争的经历对魏源的思想影响更大。战前,他主要关注的是漕运、盐政、河工这些弊端丛生的内政,战后,他关注的重点转向海外,在介绍海外诸国兴衰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西方的侵略。这一转变使他成为极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决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地位。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能够回答现实中最敏感、最迫切的问题,魏源做到了这一点。
魏源虽然担任州县官的时间不长,但州县官的艰辛他都尝遍了。初知东台,为前任所累,垫赔四千;再任兴化,为抗洪以命相搏,落得大病一场;最后在高邮任上,因军情迟传,被参革职。魏源在州县官任上可谓竭尽全力,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这也许是大半生从事文字工作的他所始料不及的。从政的艰辛,使他对积重难返的社会现实认识更加深刻,先前兴利除弊的雄心壮志也逐渐消失殆尽,在一次次挫折失望之后,最终皈依佛门,一颗经世的明星在即将陨落之际,却为佛学增添一道微弱的亮光。魏源真是天生的一块做思想家的材料,即便在临终之际也不失思想史上的意义。
思想来自观察与实践,失败的实践往往更能产生伟大的思想。作为一个终生追求仕途的书生,魏源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思想家,剧变的时代和丰富的经历又给他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他在痛苦的思索和挣扎之后,终于成为走在时代前面的中国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