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2923
内容简介
贾植芳(1915-2008 )*名作家、翻译家、学 者,“七月派”重要作家,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 。早年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建国后,历任震旦 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贾 先生去世后,他的生前友好、亲属、学生写了许多怀 念文字以及研究论文,今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 松先生将这些文字选编为《思念集(贾植芳先生诞辰 百年纪念)》。
目 录
何满子:为贾植芳祝寿 王安忆:贺贾先生九十大寿 章培恒:在庆祝贾植芳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赵长天:敬重贾植芳——在庆祝贾植芳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孙钿:哀贾植芳 陈思和:五年来的思念 李辉:先生的来信 董大中:乡贤、前辈、师长——怀念贾植芳老前辈 钦鸿:贾植芳先生给我的十封信 [日]坂井洋史:贾先生的教诲 张新颖:回过头来,回到实感经验之中 宋炳辉:贾植芳:从翻译实践考察其人格精神及其学术贡献 何清:怀念:在先生远行以后 康凌:编书这么小的事:贾植芳与《巴金专集》 彭小莲:书斋外的学者——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 卞志刚:悼念深情如父的贾植芳先生 [韩]朴宰雨:回忆贾植芳先生与韩国的缘分 常楠:从一封珍贵的诺贝尔文学奖推荐信说起——兼谈贾植芳先生的巴金研究 周立民:历史的记录——从贾植芳致巴金的一封信说起 孙正荃:我所了解的晚年贾植芳 毛巧晖:记忆中的“老舅”贾植芳 魏时煜:“真人”贾植芳 [美]舒允中:贾植芳对鲁迅的承传 严绍璗:贾植芳先生的比较文学观 严锋:贾植芳与中国比较文学 王晓君:贾植芳与海外华文文学沙龙 权绘锦:“贾植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个维度 赵建国:贾植芳为什么翻译契诃夫? 杨万寿:贾植芳与现代文学 李 勇、闫巍:贾植芳:新中国比较文学的前驱 李 勇:黑白人生——致贾植芳先生 范若恩:登门(小说) 张业松、周立民、金理:感激和骄傲——“庆祝贾植芳先生九十华诞学术交流会”侧记 薛栋:精神寓典籍大爱传河西——贾植芳先生藏书捐赠河西学院记 河西学院:我校举办“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甘肃河西学院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 贾植芳先生著译目录(张业松) 贾植芳先生评介和研究资料目录(张业松) 编后记
在线试读
为贾植芳祝寿 何满子 贾植芳兄今年89周岁,按中国习惯,以虚龄办寿 庆,应该祝贺他的九旬大庆。去年几个老朋友祝贺他 的生日聚会时,便有人怂恿我作一篇为他90大庆的祝 寿辞。这文章很难写,他这90年不仅是风风雨雨,而 且经历的是严霜烈日。说实话,老贾能顶住一次又一 次的摧折和磨难,坚强而又皎洁地挺存到今天,绝非 常人所能办到。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壮的史诗。如果 祝寿辞不是一篇虚应故事、以华美的词藻编织成的称 颂之辞,而是恰符他的生平和人格的表彰,那我实在 无能,哪怕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法写得像样。虽然, 我和他相交了半个多世纪,还遭受过共同的灾殃,可 以忝称知友或至交;但我多番经营、踟躇,仍然不敢 动笔。
于是我想,与其作一篇秀才人情的祝寿辞,倒不 如记下一点和老贾交往中的前尘旧影作纪念,有些旧 事或许可以逗起他的回忆,在举觞称庆时冁然一笑。
我和老贾缔交于1949年,那时我在大众书店上海 店编辑部负责。记得好像是梅林他的一本译稿, 恩格斯的《住宅问题》,我约他来面谈。这之前我曾 读过他的几种小说,特别对《人生赋》留有较深的印 象。一种说不出道理来的悬揣,我觉得小说的作者应 该是一个孔武有力的壮汉,兴许是小说署名“杨力” 的“力”字作怪吧。那天,他和夫人任敏一道来了, 一见面,这个署名杨力的贾植芳竟是一个如此瘦削甚 至显得干瘪的小个子!我有点吃惊地冒出一句:“你 就是杨力吗?”他有点发怔,风趣地回答:“是。还 有假吗?”他,任敏,我,都不禁笑了。
促使我们交往密切越来的触媒,似乎不是文学, 也不是什么事务,而是酒。当他次年由苏州搬到上海 来以后,我是他嘉善路寓所中的常客,至少是隔天在 他家里一同喝酒。1951年,两人同在苏州“华东革大 ”政治研究院学习的半年中,每到下午三点自由活动 时,他就经过我的宿舍门口,喊着“老何,喝酒去! ”以至我同室的学友都学会了他的山西腔“老何,喝 酒去”来调侃我。在举杯神聊中,我爱上了他的机智 、风趣、乐天、坦率和旷达的心性,这种性格和品格 几十年一贯制,经历了如此深重的灾难,始终未变。
可是,有几件事,却是镌刻在我记忆中永不会磨 灭的信息。我以为,这几件事足以看出老贾人格的核 心。
老贾给人的初印象甚至长期印象,是他为人坦 荡、风趣、随和,与物无竞,像是个元棱无角、遇事 随缘的好好先生。往好处说是久经历练,宽容大度的 君子;往坏处说是老跑江湖,老于世故的油子。绝没 想到在节骨眼上却是坚持、执著、寸步不让地守护原 则和信念的硬汉。1952年年初的一件事让我看到了他 性格的这一核心部分。
那时,我们同在震旦大学中文系教书,他是系主 任。我开的课中有一门“文艺批评”。那时还在高等 学校院系调整之前,虽然教学上的框框还没有后来“ 舆论一律’’下的严峻死板,但某种意识形态上的限 制是隐约存在的,总之,大家都有某种戒心。学期开 始时,华东高教处处长曹未风邀集各大学文学 系的教师开座谈会。曹未风翻译过莎士比亚的戏剧, 对文学教学相当关心,会上讲述了文学教学的各种问 题,也涉及文艺批评的标准,强调了政治标准, 艺术标准第二之类的批评规矩。领导的意见虽然不是 有约束性的规定,但多少是“打招呼”的所谓“吹风 ”性质,不能不认真对待。那次座谈会老贾因事没有 去,会上吩咐回去要向系里传达。
我回来向老贾转述了座谈会的情况,讲到文艺批 评的标准问题时,我说: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 观,批评的标准是“美学的和历史的统一的标准 ”。我这课该怎么教?莫非该讲政治标准,艺术 标准第二这类昏话吗? 老贾老半天沉吟不语,猛吸着烟,突然,他将烟 蒂狠劲地摁熄人烟缸,拍了一下桌子,激动地说:“ 大学讲堂里是讲真理的,不是讲政策的!” 过了片刻,他在室内来回踱步,平息了激动后对 我说:“你不要写讲义。不要发讲义,你讲你的。” 他的意思当然是告诫我要不落言筌,其实这也是 鸵鸟政策,不发讲义也有学生的笔记。我说我避开敏 感的问题就是。
从这件小事,我体认出老贾绝不仅是嘻嘻哈哈说 说俏皮话,什么都能容忍的犬儒。
这年下半年高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撤销。9月 份,高教处找我谈话,说是要派我到芜湖安徽师范学 院(即后来的安师大)去任教,表面上虽是征求我的 意见,但事实上是无可还价的。我家属在上海,没有 去外埠的思想准备。虽没有回绝这一分配,心里却在 打另外的主意。那时我实在不识时务,不懂得在解放 后的制度下,“人在单位中”,必须在某个单位花名 册上列名才能存活,竞妄想像解放前那样当职业作家 。我的如意算盘是,当时正在写几本评论古典小说的 书,同时,顾颉刚、赵景深又约我为新成立的四联出 版社将《聊斋志异》选译成白话文出版(后来3本论 古典小说的书和4种《聊斋志异》译本都在1954年出 版),靠版税也可以维生。当时老贾已转至复旦大学 ,我特别到复旦他的宿舍中去访他,商谈此事,听听 他的意见。
我们一边喝酒,一边陈述我做自由撰稿人的打算 ,任敏还一面说:“生活有困难大家朋友好帮助嘛。
”不料,老贾却将酒杯往桌子上使气地一放,圆睁了 眼向我开训:“不可以!”说我异想天开,做白 日梦,也不想想如今是什么世道。一顿训,训得我哑 口无言,这才缓过来劝告我,说可以拖一拖,争取另 派工作。后来,果然如他所说,我被派到新成立的华 东速成实验学校的高中师资训练班去讲课,既不离开 上海,也避免了他所说的“异想天开”的做职业作家 的蠢举。
这一回,我体认了老贾实心为朋友打算,真率地 进逆耳忠言的坦荡性格。P1-3
于是我想,与其作一篇秀才人情的祝寿辞,倒不 如记下一点和老贾交往中的前尘旧影作纪念,有些旧 事或许可以逗起他的回忆,在举觞称庆时冁然一笑。
我和老贾缔交于1949年,那时我在大众书店上海 店编辑部负责。记得好像是梅林他的一本译稿, 恩格斯的《住宅问题》,我约他来面谈。这之前我曾 读过他的几种小说,特别对《人生赋》留有较深的印 象。一种说不出道理来的悬揣,我觉得小说的作者应 该是一个孔武有力的壮汉,兴许是小说署名“杨力” 的“力”字作怪吧。那天,他和夫人任敏一道来了, 一见面,这个署名杨力的贾植芳竟是一个如此瘦削甚 至显得干瘪的小个子!我有点吃惊地冒出一句:“你 就是杨力吗?”他有点发怔,风趣地回答:“是。还 有假吗?”他,任敏,我,都不禁笑了。
促使我们交往密切越来的触媒,似乎不是文学, 也不是什么事务,而是酒。当他次年由苏州搬到上海 来以后,我是他嘉善路寓所中的常客,至少是隔天在 他家里一同喝酒。1951年,两人同在苏州“华东革大 ”政治研究院学习的半年中,每到下午三点自由活动 时,他就经过我的宿舍门口,喊着“老何,喝酒去! ”以至我同室的学友都学会了他的山西腔“老何,喝 酒去”来调侃我。在举杯神聊中,我爱上了他的机智 、风趣、乐天、坦率和旷达的心性,这种性格和品格 几十年一贯制,经历了如此深重的灾难,始终未变。
可是,有几件事,却是镌刻在我记忆中永不会磨 灭的信息。我以为,这几件事足以看出老贾人格的核 心。
老贾给人的初印象甚至长期印象,是他为人坦 荡、风趣、随和,与物无竞,像是个元棱无角、遇事 随缘的好好先生。往好处说是久经历练,宽容大度的 君子;往坏处说是老跑江湖,老于世故的油子。绝没 想到在节骨眼上却是坚持、执著、寸步不让地守护原 则和信念的硬汉。1952年年初的一件事让我看到了他 性格的这一核心部分。
那时,我们同在震旦大学中文系教书,他是系主 任。我开的课中有一门“文艺批评”。那时还在高等 学校院系调整之前,虽然教学上的框框还没有后来“ 舆论一律’’下的严峻死板,但某种意识形态上的限 制是隐约存在的,总之,大家都有某种戒心。学期开 始时,华东高教处处长曹未风邀集各大学文学 系的教师开座谈会。曹未风翻译过莎士比亚的戏剧, 对文学教学相当关心,会上讲述了文学教学的各种问 题,也涉及文艺批评的标准,强调了政治标准, 艺术标准第二之类的批评规矩。领导的意见虽然不是 有约束性的规定,但多少是“打招呼”的所谓“吹风 ”性质,不能不认真对待。那次座谈会老贾因事没有 去,会上吩咐回去要向系里传达。
我回来向老贾转述了座谈会的情况,讲到文艺批 评的标准问题时,我说: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 观,批评的标准是“美学的和历史的统一的标准 ”。我这课该怎么教?莫非该讲政治标准,艺术 标准第二这类昏话吗? 老贾老半天沉吟不语,猛吸着烟,突然,他将烟 蒂狠劲地摁熄人烟缸,拍了一下桌子,激动地说:“ 大学讲堂里是讲真理的,不是讲政策的!” 过了片刻,他在室内来回踱步,平息了激动后对 我说:“你不要写讲义。不要发讲义,你讲你的。” 他的意思当然是告诫我要不落言筌,其实这也是 鸵鸟政策,不发讲义也有学生的笔记。我说我避开敏 感的问题就是。
从这件小事,我体认出老贾绝不仅是嘻嘻哈哈说 说俏皮话,什么都能容忍的犬儒。
这年下半年高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撤销。9月 份,高教处找我谈话,说是要派我到芜湖安徽师范学 院(即后来的安师大)去任教,表面上虽是征求我的 意见,但事实上是无可还价的。我家属在上海,没有 去外埠的思想准备。虽没有回绝这一分配,心里却在 打另外的主意。那时我实在不识时务,不懂得在解放 后的制度下,“人在单位中”,必须在某个单位花名 册上列名才能存活,竞妄想像解放前那样当职业作家 。我的如意算盘是,当时正在写几本评论古典小说的 书,同时,顾颉刚、赵景深又约我为新成立的四联出 版社将《聊斋志异》选译成白话文出版(后来3本论 古典小说的书和4种《聊斋志异》译本都在1954年出 版),靠版税也可以维生。当时老贾已转至复旦大学 ,我特别到复旦他的宿舍中去访他,商谈此事,听听 他的意见。
我们一边喝酒,一边陈述我做自由撰稿人的打算 ,任敏还一面说:“生活有困难大家朋友好帮助嘛。
”不料,老贾却将酒杯往桌子上使气地一放,圆睁了 眼向我开训:“不可以!”说我异想天开,做白 日梦,也不想想如今是什么世道。一顿训,训得我哑 口无言,这才缓过来劝告我,说可以拖一拖,争取另 派工作。后来,果然如他所说,我被派到新成立的华 东速成实验学校的高中师资训练班去讲课,既不离开 上海,也避免了他所说的“异想天开”的做职业作家 的蠢举。
这一回,我体认了老贾实心为朋友打算,真率地 进逆耳忠言的坦荡性格。P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