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 《春秋》全彩印刷珍藏版;图文版传记。马云老乡、diyi代华人移民;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沧桑40年,
永远坚忍的中国精神样本
16开全彩印刷图文,典雅内文80克瑞典轻型,书香久远
2.《岁月无声》彩插图文珍藏版,讲述一位戍边38年大校的人生回忆。 一段戍边卫国38年的军旅生涯,一段共和国军人的成长印迹,一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传记。少年壮志不言愁,顶风逆水雄心在。他用一生的时光诠释着军人的真正含义。
16开图文印刷,内文80克纯质胶,质感好
3.《洛克菲勒:我没有权利当穷人》被dingji富豪们奉为人生榜样的标杆人物。
美国石油大王、资本巨头洛克菲勒,被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视为终身榜样。洛克菲勒推广的企业高度联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了人类商业史上一个独特的经营模式,被誉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这不仅仅是一部励志书,更是一部成功致富宝典。
从周薪只有五美元的簿记员到世界首富,白手起家打造成功人生,一切秘密尽在洛克菲勒对其一生的财富智慧和投资逻辑的总结。
洛克菲勒给予年轻人的人生启示: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往上爬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
*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就是件好事。
*有太多的人高估他们所欠缺的,却又低估了他们所拥有的。
*积累的知识越多,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全面检查一次,再决定哪一项计划*好。
*思想的大小决定我们成就的大小。
*注意细节,节俭,坚持记账。
*明白什么是机会,什么是投机。
本书特色:
·美国石油大王、资本巨头洛克菲勒的成功致富读本,值得阅读借鉴。
·被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视为终身榜样,白手起家揭露人生成功秘密。
·洛克菲勒人生励志名言,成功案例,堪称伟大励志作品。
·更是洛克菲勒对其一生的财富智慧和投资逻辑的总结。
1、《春秋》全彩珍藏版 定价:39.80元
从街头游商到企业家,shou批在意大利闯荡的正能量浙商百年传奇故事。海外华人版《活着》,图文漫画形式家族史,老照片的自由光影感觉。米兰华侨100年世界都市项目权威版本,大开本全彩精良制作。
《春秋》讲述首批在米兰闯荡的中国人的传奇故事,见证当地华人团体的诞生和发展。他们以街头游商为起点,慢慢开起了皮革产品加工工厂,一直到60年代中国餐馆的遍地开花,一代又一代……
吴立山是一位年轻的街头领带商贩。1931 年,他从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来到意大利米兰,他对意大利语一无所知,甚至没有栖身之所,但他热爱着这座城市,他马上明白自己命定于此,而且子子孙孙将在此地生根发芽。
本书由吴立山之孙以图文形式讲述吴立山的传奇生涯,从领带商走向企业总经理的成功、与年轻的意大利女人茱莉亚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眼中的中国社会变迁。
2、《岁月无声》 定价:35元
图文珍藏版。一位与共和国同龄,从参军到提干到退休,在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边境戍边38年大校的人生回忆。总结了治团经验,抨击了军队腐败,讲述了家庭亲情,抒发了人生观感,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这是一位卫戍边陲38年大校的人生回忆录。他,18岁参军,干遍了陆军部队的所有种类,历经了部队的多次变革,穿遍了各个阶段的军服,佩戴过各种军章。
作者语言朴实无华,坦率而真挚地讲述了他一个农村孩子参军、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到大校的人生历程。工作上,他从通讯员到团政委,总是选择zui难啃的硬“骨头”,奋战在diyi线。他爱兵如子,重情重义;他坚持自己,一身正气;他家庭美满、妻贤子孝;他坚持求学,钻研写作。岁月无声,他将一生献给了保家卫国事业,无怨无悔,是个真正的军人。
3、《洛克菲勒:我没有权利当穷人》 定价:32元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榜样,从时薪5美元到身价10亿,世界首富的成功之道
“美国精神”的耀眼典范,石油大王、资本巨头洛克菲勒的致富秘密,一生的财富智慧和投资逻辑的总结。
一代商业巨人如何把握商机、创造财富?周薪只有五美元的簿记员,如何成为世界首富?翻开洛克菲勒的成功之书,从此你没有权利当穷人!
本书是洛克菲勒对其一生的财富智慧和投资逻辑的总结,蕴含为人处世的智慧及经商之道,记录了洛克菲勒创造财富神话的种种业绩,揭露一代巨富创造财富的谋略与秘密,展示成功背后洛克菲勒身上优良的品德、卓越的经商才能,对处在浮躁当下的我们有极好的借鉴和榜样意义。
《春秋》定价:49.80元
故事从这里开始
1940 年春 20 世纪40 年代 带
1950 年秋 20 世纪50 年代 盒
1960 年春 20 世纪60 年代 背
1970 年秋 20 世纪70 年代 包
后 记
《岁月无声》 定价:49.80元
序 言 梦靠手脚圆(外9 篇)
第一部分 人生的初步轨迹
◎◎好好学习 _001
◎◎停课闹革命 _010
◎◎怀梦参军 _015
第二部分 我的军旅生涯
◎◎新兵训练 _021
◎◎从通讯员做起 _027
◎◎在后进连当指导员 _035
◎◎随主任啃硬骨头 _039
◎◎重返索伦老团队任政委 _050
◎◎我的两个决心 _054
◎◎人性化管理建设团队 _065
◎◎严抓打麻将整顿风气 _070
◎◎注重思想作风建设 _071
◎◎涌现出很多典型 _075
◎◎搞好两业 _078
◎◎电影《索伦河谷的枪声》_080
◎◎解散老团队依依不舍 _082
◎◎追踪 800 万元“黄豆案”及善后工作 _086
◎◎六十七师工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 _089
◎◎黑龙江预备役师及大兴安岭任军分区政委 _093
第三部分 做好思想工作就是做人
◎◎坚持德才品格_108
◎◎规定铁的纪律_110
◎◎思想工作无小事_111
◎◎带好独生子女兵_114
◎◎要把后进兵当成宝_118
◎◎选拔干部有讲究_119
◎◎重视复员和转业问题_120
◎◎人要不断学习才进步_122
◎◎和平时期边防执勤_124
◎◎为战士站岗_126
◎◎领导的艺术_127
第四部分 笑看风云
◎◎我的父亲母亲_135
◎◎我的爱情 _150
◎◎我的家属 _155
◎◎我的兄弟姐妹_163
◎◎退休生涯 _165
◎◎战友情谊 _170
◎◎学习太极拳_172
◎◎去了大学 _173
后 记 财富人生
《洛克菲勒:我没有权利当穷人》 定价:35元
洛克菲勒名言录
第一章 终点才见输赢
找到自己的路,上帝就会帮你
运气并非天赐
是天堂还是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第二章 天平的这端是你的全部
立即行动
无畏的勇气
人生——不断抵押的过程
第三章 信念的力量
不放弃,不失败
确定一个信念
忠于自己
第四章 野心和贪心
贪心,不是坏事
别做无用的好人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不要做聪明的傻瓜
财富只是意外之物
第五章 不留退路
“借口”是葬礼上的悼词
成功的种子就撒在你身边
我没有权利当穷人
第六章 “第一”是独有选项
就要做第一
只有冒险,才有机会
来吧,请羞辱我
用实力让对手恐惧
第七章 团队策略
一个人做不了两个人的事
共存和求强
第八章 一分钱效益
细节收益
冲动是敌人
第九章 全始全终的勇气
勇敢者受上帝宠爱
相信自己,才能激发潜能
尾声只是开始
第十章 达到目标是唯一的目标
谁在拖你后腿
记住,目标,只有目标
可怕的情绪和不良习惯
第十一章 员工最重要
善用每位员工
策略性思考
领奖台上没有老板
第十二章 心灵的财富
财富即责任
追求心灵的价值
译者后记
《春秋》
你们可以想象,*先吸引我目光的是闪闪发光的封面。那封面给人无限遐想,又完美地镶嵌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翻开前几页,我意识到这部作品唤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感觉已经超越了封面绘画的美。因此我丢下了之前盯上的另外几本书,然后将这本小小的珍宝买回了家。……故事在字里行间不断切换着个人与集体的视角,或许这本身就能够创造出一本绝佳的历史小说,但将《春秋》推向杰出作品行列的是其背后的图像研究。德蒙特的能力非常突出,除了风格和色彩的灵感外,更有协调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能力。更何况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师,还是一位汉语语言文化学者,他的天赋更让两种有着天壤之别的语言分别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如此我们才有幸欣赏到这种图像晕染在字符里的插画,信息分别通过色彩与文字线条传递给读者。这种效果十分吸引人,*终创造出一种读者和故事中吴立山归属的华人群体直接进行接触的观感。
——Chiacchiere Letterarie (文学评论博客)
这本书让我们想起,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多么的脆弱,又是多么的自然而无法抗拒,就像一个天然的矛盾体,就像之前的旧中国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意大利一样。作者通过祖父吴立山的一生,重构了米兰华人融合的历史以及华人群体的发展历程。这段历史向来鲜为人知,因为总是有些因素令人们无法接近。
——《意大利晚邮报》
吴立山(Wu LiShan)和米兰之间的故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结束于70年代。这本图文书不但励志,还充满了上世纪华人的浪漫主义精神。故事中所描绘出的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同胞间团结友爱的精神都值得被重新发扬光大。
——壹读
《洛克菲勒:我没有权利当穷人》
洛克菲勒的创业精神永远是激励我前进的伟大动力。我的许多设想里都有洛克菲勒的影子。
——比尔·盖茨
洛克菲勒的巨大财富不是从别人的贫困得来的。他不是像陨石那样的破坏一切而前进,而是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大胆冒险,在一个许多资产家都不敢踏入的新兴危险领域中冒险。
——传记家 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
他*让我们思考的原因—以及他为何永远引起世人如此矛盾反应的原因—就是他好的一面实在好到不能再好,但坏的一面,很坏。 历史很少出现这样的人物。
——传记家 荣·切尔诺(Ron Chernow)
摘自《春秋》49.80元
寿与福。
我的外祖父以此来祝福他真心相待的人们。
故事从青田县开始。这是位于中国东方的一座群山环绕的小镇……
青田,青色的田野。
……她连接着大海,跟随命运的指向。
他先是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航船……
然后从香港,向着欧洲前进。
米兰。1931年,中央火车站。
吴立山从阿姆斯特丹来到法国,又从法国乘火车辗转至此。那年他26岁。他的行李中装满了需要贩卖的小饰品,除此以外就仅剩一个地址。
1931年的米兰是一座飞快成长中的城市。中央火车站就是于同年落成的,来到米兰的人无不赞叹其国际大都会的宏伟形象。
是的!地址在洋葱店城。
当时,“卡诺尼卡路”位于紧邻城墙的古城地带,人们常称其为“洋葱店城”(burg di scigulatt),即蔬菜商之城,历史上一直是手工艺人和商人居住的一片区域。这片居民区以古老的院落、有凉台的住家、小工厂、老仓库为特点,物价平易近人,为第一批华侨的融入提供了便利。
Z先生居住在卡诺尼卡路35号一间有凉台的公寓中。
Z先生于20年代来到米兰,是卡诺尼卡路华人聚集区的缔造者之一。
居住在米兰的中国人全都是来自青田县的同乡,他们是当时最活跃的假珍珠游商,此后才逐渐开始贩卖丝绸领带。
吴立山与Z先生之间谈成了一项合作约定。
Z先生要为吴立山提供:待销售的领带、一张床位和一日两餐。
拧带娘你拿一条!(领带两里拉一条!)
冰淇淋!
冰糕!
奶油冰淇淋!
而吴立山刚刚踏上米兰的土地,没有工作,没有固定财产,作为交换条件,他要担负起领带游商的职责,由Z先生亲自教导,在市场中打拼。所有的贩售场所都可以乘0路电车、几站火车到达,然后到了晚上,吴立山就回到米兰Z先生的工厂中,吃一盘饭菜、喝一杯热茶,暂作休息。
每天早上,中国游商都要在黎明降临前醒来,吃过早饭直接来到Z先生的工厂,取走当日需要销售的商品,将十几条色彩鲜艳的领带搭在胳膊上,其中一些人要乘坐前往布里安扎的火车。他们不会讲意大利语,也不熟识那一片土地,单凭数站的方式每晚也能安全返回。
吴立山则会留在米兰市内,他喜欢城市的喧嚣,喜欢人行道上有节奏的步伐、跑路的马车和牵着子女的优雅女士……他迈开步伐向着市中心走去,衣着绅士讲究,努力模仿别人的动作神态。
吴立山脚下的米兰城是一座开放的大都会,随时准备全心全意地迎接每个人的天赋与勤劳。吴立山也已整装待发,手中是有待出售的商品。
他在人群中感到十分自如,人群的喧闹在世界各地都大同小异,让他感到仿佛置身家乡。试炼意大利语的时间到了。
只售一里拉,上等丝绸、做工精细!
您还满意吗?
夜晚,吴立山满意而归,一天的忙碌收获丰盈……不过还有一件事是吴立山仍然缺少的,而且对其社会地位的稳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娶个妻子。
是的,他想要的正是一个妻子,还有可以传承祖名的子女,但此时想要回到中国已经不可能了,而若要让当时父亲为其挑选的妻子来到意大利,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想在意大利成家,吴立山就不得不找到一名意大利女性成婚。
1931年,20岁的茱莉亚·巴齐妮也是一名“移民”。她与妹妹安杰丽娜一起从克雷莫纳的乡下来到米兰。
她们曾经是裁缝,来到米兰后却改做洗衣工维持生计。
茱莉亚和安杰丽娜每天都要去玛西亚喷泉清洗衣物。
玛西亚喷泉是一座公共喷泉,建在竞技场的后方。
为了能有更多零散的收入,她们也帮一些单身男士洗衣服。吴立山和茱莉亚·巴齐妮就是这样第一次相遇的。
(方言)啊!您真是位英俊的先生……不知有多少女人追求您呢……
(方言)我希望能有一天在教堂结婚,周围是漂亮的花朵,还有马车和全身雪白的婚纱……
吴立山和茱莉亚对于身边正在奔腾的历史风云几乎一无所知,只管过着甜蜜而安详的幸福生活。茱莉亚深深陷入爱河:吴立山外表俊美,且游历世界、眼界开阔。而此时此刻,在神秘命运的指引下,他恰恰选择了她。
于吴立山来说,茱莉亚对他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是她将自己带入了开启新生活的可能性之中,他们共建爱巢,每次返回都有家的温馨萦绕。不过,与同乡朋友间的情感联系对他来说比什么都更强烈。
与此同时,米兰的法西斯宣传热情高涨,已经深入社会的每个领域。
1935年,意大利将准心瞄向了埃塞俄比亚。
墨索里尼将自己的权威强行施加给意大利。
军队在非洲展开的战争助长了意大利的工业发展。但国际联盟指控意大利对一个君主国进行侵略后,导致了无数国家解除了与意大利的贸易关系。
墨索里尼宣布了自给自足的对策:但因为缺少原料,他要求人们将铁栅栏和金质婚戒全部捐献给祖国。大教堂广场上种上了小麦,出租车由脚踏车取代,进口贸易被完全封锁,汽油已经断货……工业被迫向再循环模式发展,原料变为定量供给,民族产业受到鼓励。意大利开始了与希特勒的德国结盟的时代。
1938年,法西斯政府颁布了种族法令,吴立山不得不快速确立他作为米兰中国籍市民的合法身份。同年,日本与意大利、德国结盟,入侵了中国。对于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国人来说,情势更加复杂了,许多人甚至被驱赶到了国境边缘,或流放到劳动集中营。
吴立山因为与茱莉亚结婚,逃过了所有灾难。
1938年2月26日,吴立山与茱莉亚·巴齐妮成婚。他们的结合是米兰市政府最早记录的中意跨国婚姻之一。
一时间,或许吴立山已经以为一切势在必得。他从中国出发,从一无所知到创建新的家庭,拥有了一份工作,一位妻子……还有成群亲朋好友组成的大家庭!
茱莉亚的梦想也实现了,她找到了自己的王子、马车和纯白婚纱,正是曾经只存在于她想象中的场景!
从来到米兰开始,吴立山就一直在Z先生手下做着流动商贩的工作。结婚后,他决定自己创业。
曾经做过裁缝的茱莉亚协助吴立山,开办了自己的小型工厂,缝制领带再卖给他的中国同乡去进行出售。
茱莉亚知道科莫地区出产丝绸,于是他们启程去科莫采购第一批零碎布料。
吴立山已经凭借多年经验熟知领带生意的方方面面,因此刚一着手创办企业便大获成功,开始了这种男士专用配饰的产业。
后记2
法西斯意大利时期的中国人
高龙亶
高龙亶生于1967年生于波尔扎诺,是一位杰出的汉学家、移民学社会学家。他毕业于米兰大学政治科学专业,1995年开始以移民主题领域应用社会学研究为职业。他是社会调查公司CODICI的创办合伙人之一,负责开展移民及文化差异主题的调查、培训、咨询等活动。他曾在米兰大学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的外语培训中心学习中文。除了社会研究院的本职工作之外,他还多年从事米兰城市地区服务系统的语言文化调解员工作,包括教育及社会两个领域。他也担任科莫市因苏布里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化教师,以及中国语言短期研究员,多次发表文章谈论意大利移民问题及意大利境内呈上升趋势的文化、种族、语言、宗教多元化现象——这些多元化现象已经开始改造意大利社会文化。此外他也对现代中国社会中,中国人与非中国人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主题有研究。
1940年5月20日,意大利内政部公共安全总局要求,意大利王国内各地区政府应禁止外籍公民入境,以保证意大利在与德国结盟参战后不会有“敌国公民”或被认为是敌国公民的人群出现。在这些被禁止的国家中也包括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已经连续三年遭受日本侵略攻击,而意大利与日本则于此前的1937年共同参与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几周后,法西斯政府对亲日的满洲国傀儡政权的承认将会迎来第一次外交裂痕,在内政部的眼中这足够证明应该将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国公民看作潜在的敌国公民这一假设。于是各地区政府马上对当年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国人进行了快速人口调查,共有431名中国公民居住或出现在各级区划中。其中将近半数人口居住在米兰,15%居住在博洛尼亚。还有一小部分(20~30人)在都灵、的里雅斯特和那不勒斯,当时意大利95个省份中还有20个省份中有中国居民的记录,每个省内分别只有不到10名。这些中国人大多都来自浙江省青田县的小村庄和小山区,位于重要的港口城市——温州市的内陆地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在30年代左右移居至意大利的,不过也有一些勇敢的先驱早在20年代就已经在此定居。少数人最终就留在了轮船上工作,终日往来于意大利与中国之间,特别是的里雅斯特劳埃德集团从的里雅斯特开往东方的几条航线(Oriens公司),主要的职务包括厨师和洗衣工等。
不过,几乎所有那些于20年代到30年代间离开浙江奔赴欧洲的人们还是怀着渴望经商的理想去实现自我的。 法国与荷兰是20年代人们最向往的国度,但到了30年代意大利也开始吸引中国移民的到来,并最终成为最受他们偏爱的目的地。他们从最基础的商业形式——流动商贩出发,最初的货物都是他们自己从中国带来的,然后更常见的方式是直接从欧洲批发商手中进货。对于这些以民众的领路人来说,欧洲就像是一个市郊集市、乡村大集、民族展销会和环球展览会所交织成的密网,华侨们通过口耳相传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广场,找到新鲜独特的商机和利润。他们全部是男性(只有极少数的特例),多数只有二十几岁,将家人、古老的方言留在了身后。不过他们通常也已经通过在家乡小本经商,比如经营百货店、药店、旅店等,为自己赚取了足够多的资本。的确,那时候的移民已经不再是穷人的活动,而更多的是相对富裕的家庭成员在参与,并且有能力通过河海港口与世界接轨(青田、温州、上海)——自19世纪末起,越来越多的国际交通线路开始连接两地。通过熟人和朋友,他们不断结识新的同乡,有的移居上海、日本和欧洲。一部分人最初是抱着搬去日本而踏上移民旅程的,毕竟那里是温州和青田人民在20世纪20年代的最主要目的地之一,但却在中途因各种不可抗力而被迫改变目标。随着外交关系的变化,人们常因为不利的市场条件,或仅仅因为有更好的赚钱商机而打乱原有计划和移民方向,一般来说都会由青田的中间人来协助操办,或至少是提供部分引导,他们依靠在上海、新加坡、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的接应人员,将这些移民分成小波,向不同地点分配。
第一批看准意大利“广场”对流动商贩非常有商业潜能的浙江人,很可能在米兰从1906年起举办过的各大国际展览会中做过参展商或参观者。尽管他们那时只是短暂造访,但这些经验还是让他们将米兰加入了中国出口市场的可能销路名单之中。1926年至1927年,中国流动商贩首次取得了意大利商业市场的探索经验。一家用上釉玻璃生产仿珍珠的中日合资企业在巴黎创建了一家子公司,负责在各个欧洲市场销售自产商品。为了进行销售,他们与浙江代理商合作,因此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法国,负责销售的人员几乎都是来自该省的移民,他们从阿尔卑斯山的另一侧赶赴意大利,人数可观(估计应该在150~300人之间)。 这些外籍的廉价珍珠零售商引发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同时也遭到不少抗议。他们的生意立刻大获成功,但法西斯政权还是将他们视作“政治可疑”分子而不予以信任(甚至还有人害怕其中有布尔什维克的间谍!),更何况这些流动商贩之间的合作显而易见地透露着敢作敢为的气势,进一步深化了意大利王国对他们的疏远态度。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至少是最初的一些流动商贩成功避免了被驱逐的命运,在米兰定居,将地址就选在了米兰最重要的展览会、销售会的地区附近,也是米兰与阿尔卑斯山北国家之间通商的主要铁路枢纽站——法里尼货运站。这一区域被称作“Bôrgh di
scigôlatt”,即“蔬菜商城区”,是西班牙城墙围起来的城区地带与乡村牲畜养殖区之间的历史过渡地带。卡诺尼卡路(via Canonica)就在圣三一老教区的附近,人们可以在一些古旧的有凉台的房子中找到一间宿舍或床位,只需要支付几里拉的膳宿费。由此,最初的中国移民聚居区核心就在此扎根,此后发展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最重要、最壮大的一个华人区。1929年,35号楼中出现了第一名因肺结核去世的浙江人,最后他被埋葬到了木索克(Musocco)的大公墓中,此后几年中的很多其他人也是如此。不过直到30年代初的几年开始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移民潮,那时中国移民开始从欧洲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逐渐转向卡诺尼卡路及周边的莫拉佐内路、罗斯米尼路、焦尔达诺·布鲁诺路,有的甚至直接从中国远赴而来。对米兰中国人聚居区的首次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正是那些先驱,他们从走街串巷销售仿珍珠的工作,过渡到开办手工制品和小商品的生产作坊,尤其以皮革和领带类饰品生产为主,产品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直接在意大利购买的。这些人将自己的亲戚和同乡伙伴从欧洲的其他国家或从遥远的家乡召唤到米兰,为他们提供在意大利各个广场上转卖货物的工作机会。在30年代从流动商贩起家的这些人就此确立了自己的亲戚圈和米兰熟人圈,但也总还是希望能够最终拥有自主经营的企业,也能够经常与非中国人批发商来往,特别是能将企业扩展到港口城市,如热那亚,拉斯佩齐亚,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同样是在那几年,专门生产提包和钱包的企业人开始向博洛尼亚迁移,因为十分接近皮革制品区域以及政府大力推动的罗马涅海岸线上繁荣的旅游区,所以有绝佳的供销机会可以利用。与此同时,30年代中后期中国日渐衰落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也助长了新一波移民从浙江向欧洲启程,强化了移民的浪潮,将青田县的人口输出背景与米兰和博洛尼亚直接联系起来。1936年,米兰市已经有133名中国籍居民记录在册。面向意大利的移民其实也与30年代初期法西斯政权和中华民国政府之间的“蜜月期”有关,从1930到1933年这段短短的时期内,意中之间进行了密集的外交、政治、经济交流,意大利王国驻上海领事加莱亚佐·恰诺(Galeazzo
Ciano)也积极推动促成。有些记录档案显示,那一时期的上海领事处是最容易获得赴意签证的地方,顺应了大趋势——当时前往欧洲的浙江移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意大利作为最终目的地。
随着这些移民想要尽快回家的愿景逐渐消失,很多人开始与意大利女性结成家庭。通常来说这些女性都是农村出身和刚搬入城市不久的工人,他们之间相互结识也大多是在工作场合。这也让移民在出发前就在中国定下的婚约面临挑战。在中国,那时人们接受订立婚约的行为,以此方式来保证继承家业的需要。而在意大利,转变为天主教信仰是缔结婚约、合法拥有子女的必要前提,只要做到这一点,根据教会法典的规定,就可以正式将信仰外的婚约作废,让婚约双方免除重婚罪的指控。中国人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意大利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一些虔诚教徒的引导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从30年代初起就在祖国不遗余力地展开了某种传教工作。.米兰城中最先发起此工作的就包括艾布拉莫·马丁尼尼先生(Don Abramo
Martignoni),他负责为好几名转变信仰的中国人及他们的子女进行洗礼。教会的行动也是出于帮助那些生育了中国男人子女的意大利妇女考虑,她们面临着自己的孩子不能得到合法身份的危险。中国人由此更加接近了天主教会组织,尤其是在每个独立教区的层面上,这在极大程度上帮助了中国人融入他们在意大利的生活社区,而且还让他们能够经常通过朋友关系提供的专业帮助从而解决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的难题,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这些结合被施与怜悯般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经常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是从1937年开始,随着不断升温的种族政治体制,跨国婚姻最终成为了所谓“人种保护”瞄准镜中的目标。结婚的情况发生(被称作“madamato”),但是到了1938年7月所谓的“种族宣言”发表几个月后,中国男人与意大利女人之间的婚姻也开始被公开谴责批判,甚至经常是以非常蛮横粗俗的态度进行。1938年11月17日,皇室政令第1728号《意大利种族保护措施》正式开始实施,其中第一条内容复述如下:“雅利安种族的意大利公民禁止与其他种族进行通婚。违反该禁令而完成的婚姻被视作无效。”尽管天主教教会权威机构表示了抗议,但禁令还是阻断了从1938年至1944年9月期间的中意婚姻,直到墨索里尼之后的第一任政府——巴多格里奥(Badoglio)政府将禁令废除(1944年1月20日皇室政令第25号)。在那几年中甚至有个别中国男子和意大利女子的行为被群众告发并详细记录在案,他们坦白了自己的感情关系或肉体关系,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男性被拘留、女性受到众人嘲笑。
1940年5月进行的人口调查目的是为了决定如果真正到了战争期间,不同区划应该建议何种类型的方式来对待出现在辖区内的外国居民:驱逐、遣返,军事敏感度较低的情况下则是疏散,或送去集中营流放或拘禁。在对待中国人方面,他们总体倾向于遣返或疏散,但一系列的环境条件让这些措施难以实现。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参战,与英国发生冲突,而英国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洋,因此与东方的交流线路也无可挽回地被阻断了。考虑到中国和意大利之间还并未存在正式的战争对抗状态,而在当时中共控制范围内的领土上又有无数意大利人,大多是传教士,所以内政部选择了容许中国公民在持续监视下的自由权利,只要他们没有引起公共秩序的担忧,在固定住所落户且拥有合理的方法来保证自己及家人完全拥有生活来源。这项规定让那些于30年代已经拥有了小型手工业和商贸企业的大部分中意家庭免遭流放或拘禁的命运。然而,那个时期在意大利的大部分中国人仍然是流动商贩,习惯于在朋友与同事之间来往,总在奔赴各个展会之中,居住在短租宿舍里,所以他们的命运就这样被敲定了。尤其有一些顽固的行政区坚信拘禁关押是处理这些“无固定居所”人们的最恰当的方式,他们整天在人行道和广场上徘徊,在意大利各个大区内大范围迁移,行为看起来“自然值得怀疑”,因为流动商贩可以非常轻易地为侦查员和间谍提供掩护。因此最敏感的军事地带对于这些主体而言就完全禁止接近,因为这些地区靠近对法战争前线、国境线、工业地带或海军要塞。此外,同时代的权力机关并不清楚这些中国流动商贩是如何依靠销售领带、皮带和钱包赚取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因此默认他们是贫困群体,没有自主生活来源,在监禁集中营里至少应该享受到国家补贴。
内政部反复表明,这些人应该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得虐待,而且也是由于上文提到的在蒋介石政府领导的中国领土内的大量意大利藉公民正处于十分敏感的处境之中。
拘禁地点一般选在遥远的意大利中部、南部的民政部门或宗教场所内,直到真正意义上的集中营建设完成(专门建造的场所,由一排排长长的营房组成,每个房间都用栏杆围起来,严格监控着),就像科森扎省塔尔西亚的费拉蒙迪(Ferramonti di Tarsia, Cosenza)集中营那样。1940年9月最初受到逮捕拘禁令影响的中国人主要都被送往了阿布鲁佐大区的托西恰市(Tossicia)和伊索拉德尔格兰萨索市(Isoladel Gran Sasso),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一个人数众多的小分队也汇入了费拉蒙迪大集中营中。中国人遭到拘捕正是在三国同盟条约签订条件成熟的同一个月中发生的,这一点并非偶然,因为三国同盟条约正式规定了以罗马-柏林-东京构成的轴心(意大利官方将其写作“RoBerTo”,即罗马“Roma”、柏林“Berlin”和东京“Tokyo”的合称),并且明确提出在亚洲也要以法西斯政权为支撑,由大日本帝国负责在此充当“新秩序”的捍卫者。不到一年之后,1941年7月,意大利与德国正式承认了汪精卫的亲日政府(“汪精卫国民政府”),扰乱了蒋介石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
图注:吴立山递交的申请,为了请求撤销其堂兄、合作人,居住在亚力山德里亚区的Pan Tzy Dyagne的拘捕令。
这时在意大利的中国居民都受到“敌国国民”言论的影响,因此处境进一步恶化。被拘留人员已经不只是流动商贩了,就连多年为意大利人提供数十个工作机会、受人尊敬的大企业家和手工艺人也受到了牵连。只要发现一幅挂在墙上的蒋介石图片、几份中国流亡者印刷的报纸,就足以被视作反对法西斯政权的敌对行为。1940年至1943年,遭到关押的中国人共有300名左右,超过意大利全部中国居民的65%。而免受拘留命运的中国人大多都在米兰,尤其是已经与意大利女性成婚并拥有自己的手工工厂的商人,可能也是因为多年以来他们与当地社会团体和一些有权势的人物来往密切的缘故。而在博洛尼亚,情况大有不同。超过半数的中国居民都遭到拘留,包括一些非常出名的企业家,他们本来绝不应该列在可拘捕人员名单之中,不过可能正是因此而引起了当地手工业者的嫉妒。
大部分被拘留的中国人一直到1945年才从集中营中释放出来。他们在物质匮乏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到五年时间,还经常遭到无端欺压,可能是因为语言障碍、环境饮食的不相容,加之随着希望瞬间破灭而突如其来的不解与迷茫,还有无从与在国内的至亲联络,再也无法收到消息的焦虑折磨。这些情况根据不同关押环境有可能得到一些缓解,比如在伊索拉德尔格兰萨索,被拘留的中国人就可以在有限的自由程度下在城内行动,甚至经常分配到在当地居民手下开展的小型工作。然而那段时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难熬的,冬季漫长而寒冷,社交和与外界联络的机会总是被严格监控甚至禁止。
几乎所有人都会去提交释放申请,或者请自己的中意亲朋好友帮忙,动员所有人来撤销拘捕令。然而最终真正同意的撤销申请少之又少,而且几乎全部是中国外交领事馆公开署名的申请。伊索拉德尔格兰萨索的集中营里中国人数量非常多(最高峰时期能达到150人),全部都挤在一个宗教场所(所谓的“宿舍”)中,这里紧邻圣加布里埃尔圣堂,原本是接待朝圣者的地方。成功自荐充当调停人员来帮助他们的是一位中国籍的方济各修士安东尼奥神甫(Tchang Kan-I.)。他不遗余力地努力劝解那些还未投入天主教怀抱的被拘捕的中国人信教。由于他是唯一有能力充当翻译的人,因此他为这些中国人提供的实际性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他们转变信仰的可能性,而这一点引起了一些中国人的不满,很多人都向中国的领事机构抱怨此事,包括罗马的领事处和外交关系破裂之后仍然可以代表中华民国办事的瑞士领事处。意大利的中国拘捕人员中没有一个承认汪精卫的傀儡政府,他们都是忠诚的爱国人士,反日态度非常强烈。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中华民国的领导者曾公开仰慕墨索里尼,而意大利为何在与中华民国建立了如此紧密的联系之后,反而最终选择了与日本侵略者站在同一战线上。同盟国从意大利南部上岸登陆半岛后,成功解放了卡拉布里亚和阿布鲁佐大区的集中营,但大部分被拘捕的中国人仍然留在了集中营里,只是那时的集中营已经变成了战争难民收容所在使用。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回到家人那里,因为北部城市还在德国占领之下。这样他们就和上千名失散的以及被拘禁的犹太人、罗姆人和辛提人一样拥有了共同的命运,无法返回家人身边,有些甚至永远不能回去。战争末期,许多中国人都已在被监禁期间失去了全部家产,只得投奔家人和同乡同胞,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再立家业。有些人返回了中国,有的甚至选择带着意大利妻子儿女一起回国(他们其实都获得了中国国籍,因为妻子在结婚之时就要放弃自己的意大利国籍,转为丈夫的国籍),但也因此暴露了一个还有着其他妻儿的扩大的家庭。不过中国刚刚历尽艰辛争取来的和平脆弱至极,抗日战争的结束只是缥缈的前奏,一场同样残忍的毁灭性战争还在后面。国共内战以毛泽东的胜利告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对很多以前的移民来说,这样的解放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宣判,他们在国外拼命打拼换来的田地全部被征收,因此不得不再次踏上远赴国外的寓居道路。
不过几乎半数的在意大利的中国人选择了留在意大利。他们固执地愿意继续建造战争企图摧毁的一切。他们愿意继续信任一个曾经嘲笑他们、侮辱他们、背叛他们、剥夺他们一切财富与个人梦想的国家,最终他们选择的是在即将到来的几十年里能够称为“家”的地方。他们的子女,子女的子女至今仍在这里,继承了百年的遗产。这是我们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值得人们怀着敬意永远牢记于心的永恒财富。
法西斯意大利时期的中国人
高龙亶
高龙亶生于1967年生于波尔扎诺,是一位杰出的汉学家、移民学社会学家。他毕业于米兰大学政治科学专业,1995年开始以移民主题领域应用社会学研究为职业。他是社会调查公司CODICI的创办合伙人之一,负责开展移民及文化差异主题的调查、培训、咨询等活动。他曾在米兰大学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的外语培训中心学习中文。除了社会研究院的本职工作之外,他还多年从事米兰城市地区服务系统的语言文化调解员工作,包括教育及社会两个领域。他也担任科莫市因苏布里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化教师,以及中国语言短期研究员,多次发表文章谈论意大利移民问题及意大利境内呈上升趋势的文化、种族、语言、宗教多元化现象——这些多元化现象已经开始改造意大利社会文化。此外他也对现代中国社会中,中国人与非中国人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主题有研究。
1940年5月20日,意大利内政部公共安全总局要求,意大利王国内各地区政府应禁止外籍公民入境,以保证意大利在与德国结盟参战后不会有“敌国公民”或被认为是敌国公民的人群出现。在这些被禁止的国家中也包括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已经连续三年遭受日本侵略攻击,而意大利与日本则于此前的1937年共同参与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几周后,法西斯政府对亲日的满洲国傀儡政权的承认将会迎来第一次外交裂痕,在内政部的眼中这足够证明应该将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国公民看作潜在的敌国公民这一假设。于是各地区政府马上对当年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国人进行了快速人口调查,共有431名中国公民居住或出现在各级区划中。其中将近半数人口居住在米兰,15%居住在博洛尼亚。还有一小部分(20~30人)在都灵、的里雅斯特和那不勒斯,当时意大利95个省份中还有20个省份中有中国居民的记录,每个省内分别只有不到10名。这些中国人大多都来自浙江省青田县的小村庄和小山区,位于重要的港口城市——温州市的内陆地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在30年代左右移居至意大利的,不过也有一些勇敢的先驱早在20年代就已经在此定居。少数人最终就留在了轮船上工作,终日往来于意大利与中国之间,特别是的里雅斯特劳埃德集团从的里雅斯特开往东方的几条航线(Oriens公司),主要的职务包括厨师和洗衣工等。
不过,几乎所有那些于20年代到30年代间离开浙江奔赴欧洲的人们还是怀着渴望经商的理想去实现自我的。 法国与荷兰是20年代人们最向往的国度,但到了30年代意大利也开始吸引中国移民的到来,并最终成为最受他们偏爱的目的地。他们从最基础的商业形式——流动商贩出发,最初的货物都是他们自己从中国带来的,然后更常见的方式是直接从欧洲批发商手中进货。对于这些以民众的领路人来说,欧洲就像是一个市郊集市、乡村大集、民族展销会和环球展览会所交织成的密网,华侨们通过口耳相传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广场,找到新鲜独特的商机和利润。他们全部是男性(只有极少数的特例),多数只有二十几岁,将家人、古老的方言留在了身后。不过他们通常也已经通过在家乡小本经商,比如经营百货店、药店、旅店等,为自己赚取了足够多的资本。的确,那时候的移民已经不再是穷人的活动,而更多的是相对富裕的家庭成员在参与,并且有能力通过河海港口与世界接轨(青田、温州、上海)——自19世纪末起,越来越多的国际交通线路开始连接两地。通过熟人和朋友,他们不断结识新的同乡,有的移居上海、日本和欧洲。一部分人最初是抱着搬去日本而踏上移民旅程的,毕竟那里是温州和青田人民在20世纪20年代的最主要目的地之一,但却在中途因各种不可抗力而被迫改变目标。随着外交关系的变化,人们常因为不利的市场条件,或仅仅因为有更好的赚钱商机而打乱原有计划和移民方向,一般来说都会由青田的中间人来协助操办,或至少是提供部分引导,他们依靠在上海、新加坡、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的接应人员,将这些移民分成小波,向不同地点分配。
第一批看准意大利“广场”对流动商贩非常有商业潜能的浙江人,很可能在米兰从1906年起举办过的各大国际展览会中做过参展商或参观者。尽管他们那时只是短暂造访,但这些经验还是让他们将米兰加入了中国出口市场的可能销路名单之中。1926年至1927年,中国流动商贩首次取得了意大利商业市场的探索经验。一家用上釉玻璃生产仿珍珠的中日合资企业在巴黎创建了一家子公司,负责在各个欧洲市场销售自产商品。为了进行销售,他们与浙江代理商合作,因此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法国,负责销售的人员几乎都是来自该省的移民,他们从阿尔卑斯山的另一侧赶赴意大利,人数可观(估计应该在150~300人之间)。 这些外籍的廉价珍珠零售商引发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同时也遭到不少抗议。他们的生意立刻大获成功,但法西斯政权还是将他们视作“政治可疑”分子而不予以信任(甚至还有人害怕其中有布尔什维克的间谍!),更何况这些流动商贩之间的合作显而易见地透露着敢作敢为的气势,进一步深化了意大利王国对他们的疏远态度。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至少是最初的一些流动商贩成功避免了被驱逐的命运,在米兰定居,将地址就选在了米兰最重要的展览会、销售会的地区附近,也是米兰与阿尔卑斯山北国家之间通商的主要铁路枢纽站——法里尼货运站。这一区域被称作“Bôrgh di
scigôlatt”,即“蔬菜商城区”,是西班牙城墙围起来的城区地带与乡村牲畜养殖区之间的历史过渡地带。卡诺尼卡路(via Canonica)就在圣三一老教区的附近,人们可以在一些古旧的有凉台的房子中找到一间宿舍或床位,只需要支付几里拉的膳宿费。由此,最初的中国移民聚居区核心就在此扎根,此后发展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最重要、最壮大的一个华人区。1929年,35号楼中出现了第一名因肺结核去世的浙江人,最后他被埋葬到了木索克(Musocco)的大公墓中,此后几年中的很多其他人也是如此。不过直到30年代初的几年开始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移民潮,那时中国移民开始从欧洲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逐渐转向卡诺尼卡路及周边的莫拉佐内路、罗斯米尼路、焦尔达诺·布鲁诺路,有的甚至直接从中国远赴而来。对米兰中国人聚居区的首次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正是那些先驱,他们从走街串巷销售仿珍珠的工作,过渡到开办手工制品和小商品的生产作坊,尤其以皮革和领带类饰品生产为主,产品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直接在意大利购买的。这些人将自己的亲戚和同乡伙伴从欧洲的其他国家或从遥远的家乡召唤到米兰,为他们提供在意大利各个广场上转卖货物的工作机会。在30年代从流动商贩起家的这些人就此确立了自己的亲戚圈和米兰熟人圈,但也总还是希望能够最终拥有自主经营的企业,也能够经常与非中国人批发商来往,特别是能将企业扩展到港口城市,如热那亚,拉斯佩齐亚,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同样是在那几年,专门生产提包和钱包的企业人开始向博洛尼亚迁移,因为十分接近皮革制品区域以及政府大力推动的罗马涅海岸线上繁荣的旅游区,所以有绝佳的供销机会可以利用。与此同时,30年代中后期中国日渐衰落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也助长了新一波移民从浙江向欧洲启程,强化了移民的浪潮,将青田县的人口输出背景与米兰和博洛尼亚直接联系起来。1936年,米兰市已经有133名中国籍居民记录在册。面向意大利的移民其实也与30年代初期法西斯政权和中华民国政府之间的“蜜月期”有关,从1930到1933年这段短短的时期内,意中之间进行了密集的外交、政治、经济交流,意大利王国驻上海领事加莱亚佐·恰诺(Galeazzo
Ciano)也积极推动促成。有些记录档案显示,那一时期的上海领事处是最容易获得赴意签证的地方,顺应了大趋势——当时前往欧洲的浙江移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意大利作为最终目的地。
随着这些移民想要尽快回家的愿景逐渐消失,很多人开始与意大利女性结成家庭。通常来说这些女性都是农村出身和刚搬入城市不久的工人,他们之间相互结识也大多是在工作场合。这也让移民在出发前就在中国定下的婚约面临挑战。在中国,那时人们接受订立婚约的行为,以此方式来保证继承家业的需要。而在意大利,转变为天主教信仰是缔结婚约、合法拥有子女的必要前提,只要做到这一点,根据教会法典的规定,就可以正式将信仰外的婚约作废,让婚约双方免除重婚罪的指控。中国人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意大利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一些虔诚教徒的引导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从30年代初起就在祖国不遗余力地展开了某种传教工作。.米兰城中最先发起此工作的就包括艾布拉莫·马丁尼尼先生(Don Abramo
Martignoni),他负责为好几名转变信仰的中国人及他们的子女进行洗礼。教会的行动也是出于帮助那些生育了中国男人子女的意大利妇女考虑,她们面临着自己的孩子不能得到合法身份的危险。中国人由此更加接近了天主教会组织,尤其是在每个独立教区的层面上,这在极大程度上帮助了中国人融入他们在意大利的生活社区,而且还让他们能够经常通过朋友关系提供的专业帮助从而解决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的难题,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这些结合被施与怜悯般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经常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是从1937年开始,随着不断升温的种族政治体制,跨国婚姻最终成为了所谓“人种保护”瞄准镜中的目标。结婚的情况发生(被称作“madamato”),但是到了1938年7月所谓的“种族宣言”发表几个月后,中国男人与意大利女人之间的婚姻也开始被公开谴责批判,甚至经常是以非常蛮横粗俗的态度进行。1938年11月17日,皇室政令第1728号《意大利种族保护措施》正式开始实施,其中第一条内容复述如下:“雅利安种族的意大利公民禁止与其他种族进行通婚。违反该禁令而完成的婚姻被视作无效。”尽管天主教教会权威机构表示了抗议,但禁令还是阻断了从1938年至1944年9月期间的中意婚姻,直到墨索里尼之后的第一任政府——巴多格里奥(Badoglio)政府将禁令废除(1944年1月20日皇室政令第25号)。在那几年中甚至有个别中国男子和意大利女子的行为被群众告发并详细记录在案,他们坦白了自己的感情关系或肉体关系,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男性被拘留、女性受到众人嘲笑。
1940年5月进行的人口调查目的是为了决定如果真正到了战争期间,不同区划应该建议何种类型的方式来对待出现在辖区内的外国居民:驱逐、遣返,军事敏感度较低的情况下则是疏散,或送去集中营流放或拘禁。在对待中国人方面,他们总体倾向于遣返或疏散,但一系列的环境条件让这些措施难以实现。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参战,与英国发生冲突,而英国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洋,因此与东方的交流线路也无可挽回地被阻断了。考虑到中国和意大利之间还并未存在正式的战争对抗状态,而在当时中共控制范围内的领土上又有无数意大利人,大多是传教士,所以内政部选择了容许中国公民在持续监视下的自由权利,只要他们没有引起公共秩序的担忧,在固定住所落户且拥有合理的方法来保证自己及家人完全拥有生活来源。这项规定让那些于30年代已经拥有了小型手工业和商贸企业的大部分中意家庭免遭流放或拘禁的命运。然而,那个时期在意大利的大部分中国人仍然是流动商贩,习惯于在朋友与同事之间来往,总在奔赴各个展会之中,居住在短租宿舍里,所以他们的命运就这样被敲定了。尤其有一些顽固的行政区坚信拘禁关押是处理这些“无固定居所”人们的最恰当的方式,他们整天在人行道和广场上徘徊,在意大利各个大区内大范围迁移,行为看起来“自然值得怀疑”,因为流动商贩可以非常轻易地为侦查员和间谍提供掩护。因此最敏感的军事地带对于这些主体而言就完全禁止接近,因为这些地区靠近对法战争前线、国境线、工业地带或海军要塞。此外,同时代的权力机关并不清楚这些中国流动商贩是如何依靠销售领带、皮带和钱包赚取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因此默认他们是贫困群体,没有自主生活来源,在监禁集中营里至少应该享受到国家补贴。
内政部反复表明,这些人应该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得虐待,而且也是由于上文提到的在蒋介石政府领导的中国领土内的大量意大利藉公民正处于十分敏感的处境之中。
拘禁地点一般选在遥远的意大利中部、南部的民政部门或宗教场所内,直到真正意义上的集中营建设完成(专门建造的场所,由一排排长长的营房组成,每个房间都用栏杆围起来,严格监控着),就像科森扎省塔尔西亚的费拉蒙迪(Ferramonti di Tarsia, Cosenza)集中营那样。1940年9月最初受到逮捕拘禁令影响的中国人主要都被送往了阿布鲁佐大区的托西恰市(Tossicia)和伊索拉德尔格兰萨索市(Isoladel Gran Sasso),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一个人数众多的小分队也汇入了费拉蒙迪大集中营中。中国人遭到拘捕正是在三国同盟条约签订条件成熟的同一个月中发生的,这一点并非偶然,因为三国同盟条约正式规定了以罗马-柏林-东京构成的轴心(意大利官方将其写作“RoBerTo”,即罗马“Roma”、柏林“Berlin”和东京“Tokyo”的合称),并且明确提出在亚洲也要以法西斯政权为支撑,由大日本帝国负责在此充当“新秩序”的捍卫者。不到一年之后,1941年7月,意大利与德国正式承认了汪精卫的亲日政府(“汪精卫国民政府”),扰乱了蒋介石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
图注:吴立山递交的申请,为了请求撤销其堂兄、合作人,居住在亚力山德里亚区的Pan Tzy Dyagne的拘捕令。
这时在意大利的中国居民都受到“敌国国民”言论的影响,因此处境进一步恶化。被拘留人员已经不只是流动商贩了,就连多年为意大利人提供数十个工作机会、受人尊敬的大企业家和手工艺人也受到了牵连。只要发现一幅挂在墙上的蒋介石图片、几份中国流亡者印刷的报纸,就足以被视作反对法西斯政权的敌对行为。1940年至1943年,遭到关押的中国人共有300名左右,超过意大利全部中国居民的65%。而免受拘留命运的中国人大多都在米兰,尤其是已经与意大利女性成婚并拥有自己的手工工厂的商人,可能也是因为多年以来他们与当地社会团体和一些有权势的人物来往密切的缘故。而在博洛尼亚,情况大有不同。超过半数的中国居民都遭到拘留,包括一些非常出名的企业家,他们本来绝不应该列在可拘捕人员名单之中,不过可能正是因此而引起了当地手工业者的嫉妒。
大部分被拘留的中国人一直到1945年才从集中营中释放出来。他们在物质匮乏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到五年时间,还经常遭到无端欺压,可能是因为语言障碍、环境饮食的不相容,加之随着希望瞬间破灭而突如其来的不解与迷茫,还有无从与在国内的至亲联络,再也无法收到消息的焦虑折磨。这些情况根据不同关押环境有可能得到一些缓解,比如在伊索拉德尔格兰萨索,被拘留的中国人就可以在有限的自由程度下在城内行动,甚至经常分配到在当地居民手下开展的小型工作。然而那段时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难熬的,冬季漫长而寒冷,社交和与外界联络的机会总是被严格监控甚至禁止。
几乎所有人都会去提交释放申请,或者请自己的中意亲朋好友帮忙,动员所有人来撤销拘捕令。然而最终真正同意的撤销申请少之又少,而且几乎全部是中国外交领事馆公开署名的申请。伊索拉德尔格兰萨索的集中营里中国人数量非常多(最高峰时期能达到150人),全部都挤在一个宗教场所(所谓的“宿舍”)中,这里紧邻圣加布里埃尔圣堂,原本是接待朝圣者的地方。成功自荐充当调停人员来帮助他们的是一位中国籍的方济各修士安东尼奥神甫(Tchang Kan-I.)。他不遗余力地努力劝解那些还未投入天主教怀抱的被拘捕的中国人信教。由于他是唯一有能力充当翻译的人,因此他为这些中国人提供的实际性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他们转变信仰的可能性,而这一点引起了一些中国人的不满,很多人都向中国的领事机构抱怨此事,包括罗马的领事处和外交关系破裂之后仍然可以代表中华民国办事的瑞士领事处。意大利的中国拘捕人员中没有一个承认汪精卫的傀儡政府,他们都是忠诚的爱国人士,反日态度非常强烈。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中华民国的领导者曾公开仰慕墨索里尼,而意大利为何在与中华民国建立了如此紧密的联系之后,反而最终选择了与日本侵略者站在同一战线上。同盟国从意大利南部上岸登陆半岛后,成功解放了卡拉布里亚和阿布鲁佐大区的集中营,但大部分被拘捕的中国人仍然留在了集中营里,只是那时的集中营已经变成了战争难民收容所在使用。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回到家人那里,因为北部城市还在德国占领之下。这样他们就和上千名失散的以及被拘禁的犹太人、罗姆人和辛提人一样拥有了共同的命运,无法返回家人身边,有些甚至永远不能回去。战争末期,许多中国人都已在被监禁期间失去了全部家产,只得投奔家人和同乡同胞,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再立家业。有些人返回了中国,有的甚至选择带着意大利妻子儿女一起回国(他们其实都获得了中国国籍,因为妻子在结婚之时就要放弃自己的意大利国籍,转为丈夫的国籍),但也因此暴露了一个还有着其他妻儿的扩大的家庭。不过中国刚刚历尽艰辛争取来的和平脆弱至极,抗日战争的结束只是缥缈的前奏,一场同样残忍的毁灭性战争还在后面。国共内战以毛泽东的胜利告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对很多以前的移民来说,这样的解放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宣判,他们在国外拼命打拼换来的田地全部被征收,因此不得不再次踏上远赴国外的寓居道路。
不过几乎半数的在意大利的中国人选择了留在意大利。他们固执地愿意继续建造战争企图摧毁的一切。他们愿意继续信任一个曾经嘲笑他们、侮辱他们、背叛他们、剥夺他们一切财富与个人梦想的国家,最终他们选择的是在即将到来的几十年里能够称为“家”的地方。他们的子女,子女的子女至今仍在这里,继承了百年的遗产。这是我们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值得人们怀着敬意永远牢记于心的永恒财富。
《岁月无声》
第一部分 人生的初步轨迹
我是个“当了一辈子兵”的人,经历了部队的多次变革。改变隶属关系五个军单位;守备、野战、预备役、边防部队,先后干遍了陆军部队的所有种类;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九次搬家;团、师、军三级机关,连、营、团、师四级主官任职。在和平年代里,算得上戎马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军旅烙印。军队是个熔炉,锻造了我钢铁一般的意志,发条一样的生活规律。如果说人生是一个旅程,那么我的旅程是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感慨万千、无怨无悔的。
◎◎ 好好学习
1952 年农历7 月28 日,我出生于辽宁省彰武县福兴地公社靠山屯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
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当时在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当大队长,下管七个生产小队。当时大队干部挣工分,用七个小队的平均工分的分值去算账。即便如此,我家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
大伯性格不精不傻,老实憨厚,却一生未能成家。姑姑、叔叔一大家子人,生活上也主要靠父亲。老叔也挣工分,有时候外出当民工,修铁路。
姥姥家也是“大户”人家,这个“大户”不是指有钱,而是人口多。我有四个姨、五个舅舅。我最小的姨,只比我大3 岁,比我姐姐小1 岁。因为当时舅舅、姨都出去了,家里就她在我姥姥姥爷身边。小姨做了好大的牺牲,那时候在农村三十一二岁还不找对象的人太少太少了,可她33 岁才结婚。
我们一家八口,住两间房。八口人都睡一个大通铺炕,没有一床褥子,只得贴身睡在用高粱秆皮编制的炕席上。一年的零用钱只靠小鸡下蛋、卖一口肥猪来换。
童年时,我对贫苦的感受并没有那么深,却对吃的记忆特别深,这大概就是贫穷的滋味吧。最难忘的就是去供销社卖猪。父亲带我去时给我买几块绿豆糕,用井拔凉水一泡,那才叫个甜香。父亲舍不得多买,只给我一个人吃。凉水泡绿豆糕是我小时候印象里最好吃的东西。我每年都盼着那一天,像过年一样。
还有老叔第一次回家时带回来的糖球,圆圆的硬硬的,还有五颜六色的花纹,不用糖纸包;还有白梨,吃着都特别甜。
5 岁之前,我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家对我的吸引力特别大,因为一家人都很有文艺细胞,给艰苦的日子增加了许多乐趣。姥爷会拉四弦琴、二胡,会唱驴皮影,几个舅舅也会拉二胡、四弦琴,一大家子人可以演一台戏。我也跟着学,像板胡、二胡、四弦琴这些都是在姥爷家学的。
姥姥家和我家那么多人,文化程度最高的是我四姨,她是师范毕业生。我二舅当兵。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俩,我内心有一种自然的崇拜感。四姨文化高,识字多,懂的事也多,会讲很多历史故事。二舅穿军装特别威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会开车,会开飞机,地上跑的、天上飞的他都能开,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后来我参军,与对舅舅的崇拜有直接关系。
我的名字,是最有文化的四姨给起的,开始叫“得财”。那时候农村起名很有意思,我叫“得财”,我两个弟弟分别叫“得田”“得顺”,我叔叔家的孩子叫“得有”。有田有财有饭吃,反映了农民那种很朴实的愿望,也可以看出那时真的很穷,起名字基本都带“财”“有”“田”“顺”“贵”。家里的姑娘起名叫招弟、引弟、带弟的,则是盼着生儿子。生儿子固然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也是当时信奉“人多力量大”观念的反映,因为男孩以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我7~9 岁时,小学三年级以前,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1960—1962),等于出生在新社会,过上了比旧社会还贫穷的生活。吃不饱,挨饿,只能吃柳树狗子、榆树皮、苞米茬子、高粱秆等。柳树狗子就是柳树长的一长串像籽似的东西,特别苦,煮熟之后也是苦的。榆树钱是甜的。所有的东西,能吃不能吃都吃,有一种野菜,叫灰菜,吃多了就浮肿,农村是喂猪的东西。最后野菜根本就吃不到了,挖光了。苞米割了之后那茬子,本来是当柴火烧的,当时也是主食,这东西吃了排便当然受到影响,我连续七天都没排出来,只能用喝肥皂水的土法才排出来。
我记得父亲卷一管叶子烟要用一条裤子或者一件上衣去换。一管烟他分三次抽,不舍得一次抽完,抽几口,就掐灭了;什么时候想抽再抽。那时候农村有饿死人的,黑龙江有很多辽宁的人像闯关东似的跑过去。东北最好的是黑龙江,土地多而肥。吉林比辽宁强点,但也是吃不饱饭。
自然灾害以后办大食堂,生产队都去吃大食堂,我母亲在食堂里当炊事员。当时有苞米面饼子,母亲偷偷摸摸放围裙里头,拿回家,一个饼子给我们六个孩子分,就像过年一样欢喜。大米白面根本就没有。家里八口人,爹妈带着六个孩子没有饿死,算是幸运的了。
虽然我童年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但由于经常锻炼,还是长了个儿。我18 岁当兵时一米七五,后来长到一米七五,现在我退休到65岁了,还是一米七六,一点没降,医生说是因为我当军人和后期打太极拳,骨骼没有弱化退缩。
在长辈当中,姥爷,父亲、母亲,上学后的李校长,这四个人对我影响太深了。姥爷教我很多东西,躺着睡觉的时候也教我,讲历史故事韩信走马分油,五斤油三个人分,一斤的提篓三斤的瓶子,把油平分,三个人当时正吵架呢,没法分的时候,韩信骑着马过来了,连马都没下,告诉他们怎么怎么弄,从提篓里提倒在那个桶里……这个确实是历史故事,韩信比较聪明,他能忍胯下之辱,他也非常智慧。
我姥爷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的理念融进故事里了。他还讲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我从这些很有规律性的常识里学到了很多。
老话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姥爷每天早上起来,都背着粪筐到村子里走一圈,每天都带着我。老年人起的时间一般都挺早的,冬天也五六点钟刚刚蒙蒙亮就起来。我每天都跟在后面走,一直到后来我养成了一种勤劳的好习惯,并且早起早睡。
穷人的孩子自然早当家,贫寒的家境让我从小就比较懂事,有着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好习惯,学会特别节俭地过日子。骨子里这种勤劳、淳朴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
我上面有个姐姐,大我4 岁,19岁就结婚了。姐姐只读了4 年书,因为学习不好跟不上,一上学就脑袋疼,就不愿意上学了,早早地干起了农活,干了几年之后,就结婚了,这样我就相当于家里的老大,要多干一点儿。我当兵到部队以后,拆洗被褥,都是自己弄,那些老兵都很奇怪,问:“你怎么会呢?”因为我从小就帮母亲分担做很多家务活,纳鞋底子、做布鞋等,我都会干。即使上学,星期六的下午和星期天一天的时间,包括放暑假、寒假期间,冬季的活夏季的活、生产队农民那些活我都干,挣半拉子工分,社员是10 分,给我5 分。当时就争取为家里挣点工分,也不用人支使,眼里有活。农村有很多活可干,比如秋天要搂出够用一年的柴火,包括打木头疙瘩。背着筐,拿着镐,拿着斧子,把伐掉的木头底下的疙瘩挖出来。搂的柴火用大耙子拖着木条镰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搂40 镰子。一镰子像桌子这么大一堆,一堆一堆地排成排,够一车就拉回来。我家的柴火垛、木头疙瘩垛都是全村里最大的。那时候也就十一二岁,我一个人解决了八口之家一年的烧柴。
在我的榜样带动下,弟弟妹妹也干活,大家都很为家里着想。
我从小就没让家长操过心,后来我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这样,生活自理不依靠家长。我的孩子上大学以后,我们没告诉他,搞了个突然检查,一看吃了一惊。宿舍住了八个人,上下铺,东西扔得到处都是,让本来拥挤的环境更乱。我看着很闹心,问:“那女生宿舍肯定比你们好吧?”他说:“唉,别提了,人家比我们还乱呢。女生东西多嘛,被子也不叠。我看不下去,说这也太乱了。他说你咋不告诉我一声,让我好收拾收拾。”我说:“就想看看你的实际状态,因为环境特别能影响人,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农村都有一个家族体系,一个农村要是五六十户人家有那么十户八户亲属关系的就形成体系了,就比较厉害,在这个村里就是大家族。家族、屯亲构成的势力圈势力比较大,单户、后来户常常受气、受欺负,我们家就是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后搬入的,父亲在大队工作又经常不在家。父亲概括村子里的“三郭二赵”,即姓郭的兄弟、姓赵的兄弟结婚之后分开,郭家三户、赵家两户,在村里形成势力,轮换着当队长。几个姓赵的,赶大车、当保管员、当会计,都是农村中的好差事。虽然农村的家族体系观念强,但是这“三郭二赵”的长辈们都非常喜欢我,叫我“才儿”,我从小也很愿意和老年人在一块儿。
我常常在他们几家玩,有时甚至住下了,当然是不吃饭,因为父母从小告诉我不吃人家饭,不拿人家东西,这是规矩。郭家老两口特别喜欢我,叫我“来才”,我经常到他们家里玩。比父亲小一岁的赵叔叔是赶马车的“老板子”,还会做豆腐,每当路上遇上都停车拉上我。
因我家与生产队的豆腐房只一墙之隔,他每次做豆腐都叫我去,豆浆点卤水前的豆腐皮那种高营养品他自己不吃给我吃。那时喝豆浆、吃豆腐脑,是高档享受了。
我们家那个村是四合屯,西瓜、香瓜非常出名。每年固定崔爷爷和曾爷爷两人负责瓜园,他们吃住在瓜地旁的瓜窝棚里,从种下瓜到瓜罢园,全程不离瓜地,俗称看瓜的“老园头”。瓜熟季节,成马车地往城里拉。为了多出点钱,两位爷爷夜里换班睡觉,像哨兵一样看守着。平时他们对来往买瓜、吃瓜的人,斤是斤、两是两的,认真得出了名。瓜地里哪个部位有几个熟的和快要熟的,他们也记得一清二楚。
有的淘气孩子借地边树、草的遮挡爬在地下偷瓜,气得他们连饭都不吃了。但两位爷爷喜欢我,只要我一去瓜园,就特殊招待,主动送我瓜吃,让其他小朋友都很眼热。
我叫“得财”,但我不要平白得到的财富,于是,上学后,我把四姨给我起的名字“得财”改为“德才”。当时知道毛泽东有一句话叫“德才兼备”,是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去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从此,我就把我的名字“德才”作为人生理想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有德有才。
我形成了习惯,按照“德”和“才”这两条去要求约束自己。我家的家教非常严格,小时候去外面玩都要向父母说一声,啥时回来都要按时,不管干什么都要听长辈的话。我从来没骂过人,也没打过架,还不淘气,就是爱学习,给人感觉是让老人省心,仁义,懂事,有礼貌,所以包括公社干部在内的好多人都特别喜欢我。等到我稍微大一点儿时,父亲便带着我到各生产队去跑。其间发生一件事,使我对于“德”字的重要性,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五六岁时,有一次跟父亲去福兴地村生产队。由于前一天晚上西瓜吃多了,结果半夜做着梦尿床了。当时,我睡
在父亲和另一个大队干部中间。早上我趁天没亮,就偷偷把尿湿的部分移到那名干部那边去了。早晨那位干部看着我微笑地说:“我不小心把水洒在褥子上了。”这让我逃过了面子上丢人的一劫。父亲知道后,批评我说:“这样做好像很聪明,但不能这么聪明。你这是诡计的聪明,不是智慧的聪明。做人要实实在在,一是一,二是二,是自己的事就不能往别人身上推。好孩子做错事敢于承担还是好孩子,而做错了事嫁祸别人是又多了一个错事,留了面子丢了品格。”这是我人生当中的一堂课,我记住了,一定要端端正正地做人,让别人喜欢不仅仅是因为你年龄小,而是一定要从道德品质上做好,从小就要正派。
我上学后学习好,老师喜欢,学生都尊重,不管比我大的比我高的,都不欺负我,对我有一种好感。班级里我年龄最小。有一个叫郭玉江的同学当班长,我当学习委员,后来,因为我学习好,又一直让我当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学生会主席、红代会主任。我一年级只上了两天就跳级到二年级,当时全年级就只有我一个人让跳了级。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班里无论多少人,不论大班小班,我的各科成绩一直保持第一名。
关于“才”字,自己觉得虽然做得较好,但是也有遗憾。当时只在一年级学汉语拼音,二年级就不学了,而跳级之前的那两天我只学会拼音体,所以我直到现在也不会汉语拼音,只能用五笔打字,老伴和儿子都开玩笑说我是拼音文盲。
姥姥家的文艺熏陶又使我从小就很乐观,愿意发奋向上。那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在学校处处可见,每个教室的黑板上方这八个大字都无比醒目。我那时就立下了奋斗的目标: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白天,我在院里玉米地的阴凉下学习,家里人来人往不安静。农村没有电的时候点煤油灯,舍不得钱买蜡烛。我每天晚上学习的时间标准就是一墨水瓶的煤油燃尽。家人都睡觉了,油燃没了,我再睡觉。没人要求我,我自己坚持这样做。
东北农村取暖靠火炕,当时都没暖气。我睡炕梢,为了不影响家人,我用木板做了一米多高的隔扇,我自己学习完了睡。炕梢是最凉的地方,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要利用火炕温度生地瓜秧子,我就紧挨那个地瓜秧子睡。这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冬天夏天睡觉,脚不能盖,被子上不能压东西,压件衣服我就睡不着。
没有钱买方格作业本、算术本,我上学怎么办?父母咬咬牙,拿鸡蛋去供销社换钱买了作业本。当时一个鸡蛋好像能卖五分钱。五分钱,要是算术本能买两个,作文本买一个。作文本大一点儿厚一点儿。我一面写完以后,翻过来那面还要写,再用一遍。这面是正面算术本写上名字,用完了之后二年级三年级的,翻过来这面再写个名字。
小时候的课余生活就是学习,再有就是帮家里人干活。像别的小孩子那些打打闹闹的没有过。在外面玩,比如小孩子爬树这类活动,我不参加。我上不了树,也不掏鸟窝。母亲说房檐的里头蓄窝,那里面有长虫(蛇),吓唬我,从此我就再也不掏鸟窝。我还有点恐高,一爬高腿就软,梯子搭上墙,我也不太敢。和男孩子在一块玩什么东西呢?扇啪叽,一百单八将的啪叽牌是最高级的,我每次都赢。有些男孩想玩过我,为了风大一点,就弄个大肥袖子,连打带扇,但还是输给我;弹玻璃球,我也是赢家。我喜欢打冰尜,打滑出溜比远近,女孩子玩的跳绳、欻嘎拉哈、布口袋、跳房子等,我都玩得很好。
《洛克菲勒:我没有权利当穷人》
运气并非天赐
命运是如此的奇妙,以至于人们经常惊呼:我需要上帝赐予运气,改变我的命运。然而,事实通常是运气总不是由上帝给予的,而是来自自己的双手。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且,没有人可以靠着天赐的运气活着,他必须依靠付出足够的辛苦、凭借自己的头脑去赢得运气,从而抓住发达的机会和改变人生的命运。因此,当你懂得设计运气时,你就明白了应该如何设计人生;当你明白了怎样策划运气,你就知道了如何去对待生活的变数。
这需要你具备两种基本的素质:
◆头脑:观察力,思维的方向。这将让你发现运气在什么地方,需要如何做才能抓住运气,或者说,聪明的头脑将帮助你判断“运气”的真假,分清是机会还是骗局。
◆勇气:决断的能力,行动的气魄。不敢迈出脚步的胆小鬼们,就算上帝将一堆烤熟的肥肉送到你的嘴边,它也不会是你肚中的食物,因为你害怕它会烫了你的嘴。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决断和行动,迟一步就可能失去一切。请相信,勇气对于你的人生来说,价值远远超过学识和人脉。无比充足的勇气(哪怕到了不可理解的程度),也比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来得可靠。
有些人注定要成为令人瞩目的王者或伟人,因为他们拥有非凡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擅长和运气打交道。比如,工业家和发明家老麦考密克先生,也是现代收割机的发明者之一。他的头脑中就知道怎样制造运气,他明白如何将收割机变成收割钞票的镰刀。
在我看来,老麦考密克是位有着强大的雄心抱负和商业才能的实业巨子,他用伟大的收割机解放了美国农民,同时自己也成为了全美最富有的大富翁之一。
法国人似乎对他更加的钟爱,称他是“一个对世界最有贡献的人”。对于老麦考密克先生来说,这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收获。而我认为,他最重要贡献是用自己的一生给人们上了一课——一堂关于运气的课。
这位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具商的商界奇才,说过的一句精奥玄微的至理名言是:“运气是设计的残余物质。”
这句话乍听起来的确让人琢磨不透,它是说运气是精密策划和不凡谋略的结果呢,还是说运气只是策划之后剩余的东西呢?
我认为,这两种意义都包含其内。换言之,我们在创造自己的运气,并试图摆脱运气的不良影响(因为运气具有正反两面的性质,可以让我们拥有一切,也可以使我们丧失希望)。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把运气完全排除在外,运气实在是策划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因素。
麦考密克懂得了运气的真谛,因此打开了运气的大门。所以,我对麦考密克收割机能行销全球,最终一跃成为日不落产品,丝毫不感觉到奇怪。
可是,在现今这个世界上,像麦考密克先生那样善于策划人生运气的人已经不多了,甚至很难找到不相信运气的人和不误解运气的人。
在世间的凡夫俗子看来,运气似乎永远都是与生俱来的。一旦发现有人在职务上得到升迁、在商海中无往不利,或在某一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他们就会轻蔑地丢一句:
“这个人的运气真是不赖,好运帮助了他!”
“他的能力很平庸,就是碰上运气好而已。”
“如果我有这样的机会,不比他差,但没办法,谁让上帝站在他那一边呢!真是不公平的世界!”
……
总是诸如此类的话语,成功了是因为运气,失败了同样是运气的责任。无论如何,他自己的双手是毫无罪责的,一切都是上帝来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并不明白,也不希望能够洞悉,因为那样意味着他要反省自己。而在我看来,大部分的人最不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进行反省,他们习惯于将问题推给别人,甚至上帝。
啊,他们永远不可能洞悉一个让自己能够成功的伟大真理: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只会抱怨,嫉妒,对超越自己的人充满仇视,并想象和期盼在对方倒霉时自己是如何的兴高采烈、欢畅的庆祝。
一、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来源于无所不在的运气,而是源于他对于关键运气的策划
在这个世界上,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运气也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在你的头上,但是聪明的人会选择去制造运气,而且还凭借着策划和制造出来的运气发大财,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等待运气,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他们每天都在呼唤,期望上帝的眷顾。聪明人却懂得“无中生有”,将运气制造出来。
如同人不能没有金钱一样,人当然不能没有运气。但是,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光凭等待运气的光顾是远远不够的。我的人生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一定要靠策划运气发达。我相信思虑周详的计划会诞生出运气,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成功地支配运气。
我在石油界所实施的变竞争为合作的计划恰好验证了这一点。
在那项计划开始实施以前,炼油商们各自为自己的私利周密紧张地策划着,然而,他们的利欲熏心导致了毁灭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但油价的不断下跌对炼油商却是个极大的灾难。那时候,绝大多数炼油商的石油生意都亏了本,正纷纷地濒临破产的边缘。
我当时心中很清楚,要想扭转这种形势,重新有利可图并且将钱永远地赚进自己的口袋里,就不得不先驯服这个行业,让大家冷静而且理性地思考当前的时局,不再自相残杀下去。我把它视作一种责任,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是相当困难的,这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一个将所有炼油业务都可以由我支配的计划。
如果要在获取利益的猎场上取得让人觉得非凡和惊叹的业绩,你需要勤于动脑筋思考,做事要谨慎,能够敏锐地洞察到事物中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机遇,同时又要像一个棋手那样深思熟虑地应对所有可能危及你霸主地位的各种挑战。我仔细研究了目前的形势,并且对自己的力量做出了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决定把大本营克利夫兰当做我发动统治石油工业战争的第一战场,在征服了那里的二十几家竞争对手之后,再迅速出击,开辟第二战场,最终将那些对手完全征服,建立了石油业的新秩序。
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一样,选择去攻击什么样的目标,首先要清楚选择什么样的武器才最有效一样,若要成功实现将石油业划归到我麾下的计划,需要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手段,那就是金钱,我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买下那些生产过剩的炼油厂。但我手头上的那点可怜的资金根本不足以实现我的计划,因此我决定组建一家股份公司,把行业外的投资者拉拢进来——他们有的是钱,但就是缺乏好的项目以及可长期盈利的机遇——我可以给他们这个机会。因此,我们迅速融资了超过百万美元的资产,并在俄亥俄州注册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仅一年时间,资本大幅扩张了三倍半。
但是,何时动手,却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立意高远的商人总能从每次的大灾难中把握黄金机会,我就是这样做的。当我们开始准备发动统治石油的战争以前,美国的石油业一片混乱,日益委靡,克利夫兰90%的炼油商已经快被剧烈的竞争给压垮了,就像一栋房子突然倒塌,沉重的房梁压住了脆弱的餐桌。如果不将厂子卖掉,他们就只能坐以待毙。
在任何时候,这都是收购对手的最佳时机。你只有在对手最虚弱的时候,才拥有成为它的主人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收购他们的炼油厂,似乎有些趁火打劫的意味,但这的确与良知沾不上边。商场如战场,战略目标的意义就是要使己方得到最大的收益。出于战略上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并不是那些只剩残砖破瓦的小企业,而是实力最雄厚的对手——克拉克—佩恩公司。这家公司在克利夫兰很有声望,而且雄心勃勃,想要吞并我的明星炼油厂。
于是我趁对手尚未决定之前先下手为强。我主动会见了克拉克—佩恩公司最大的股东奥利弗•佩恩先生。他是我中学时代的老朋友,我告诉他,石油业紊乱、低迷的时代是时候该结束了,为了使无数家庭赖以生存的这个行业得以稳定发展下去,我要建立一个庞大而高绩效的石油公司,并真诚地欢迎他的加入。我的计划终于说服了佩恩,最后我以4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他们的公司。
我心里很明白克拉克—佩恩公司根本不值40万美元的价钱,但我还是收购了他们,吃掉克拉克—佩恩公司就意味着我将占领整个石油工业的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商。
这一招果然十分有效。不到两个月,就有22家竞争对手被标准石油公司征服,而我,最终也成为了那场收购战的大赢家。而这又给了我势不可挡的动力,在此后三年时间里,费城、匹兹堡、巴尔的摩的炼油商又相继归顺到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从此我成为了全美炼油业的唯一主人。
至今想来,我真是感到无比的幸运,若是当时我只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而无所作为,随波逐流,或许我早已被那股洪潮湮没掉了。但我却通过周密扎实的策划,制造出了我的运气。好的运气一直在那里等着我,如果我不去努力尝试和开启头脑,那么将来我只能哀叹天不怜我,而不是我没有抓住机会。
二、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但绝不会出现不劳而获的事,运气也是如此
对于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波逐流、墨守成规的人,我从心里就不屑一顾。他们的大脑被循规蹈矩的思想所束缚,为能全身而退而沾沾自喜了。
一个人的思想被根深蒂固的观念给束缚了,这个人的思维模式也就完全僵化了。他不懂得创新,更不懂变革,这样的人不会有大气候。大凡那些蜚声世界的伟人们,他们都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家,他们勇于突破旧有的习惯和思维,选择一种比较新颖而且很有创意的方式去做事,虽然有时也难免碰壁,但是他们最终却获得了成功。
因此,欲成大事,就不能抱残守缺,要有果敢地去突破旧模式和打破旧思维的勇气。
一个人要想好运连连,一帆风顺,就必须要精心策划自己的运气,而要策划出好的运气,就不得不依赖好的计划,好的计划必须要借助好的设计,好的设计自然就一定能够发挥作用。但你要记住,在构思好的设计时,要首先考虑两个必须要考虑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譬如你想要拥有什么,甚至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条件是知道自己身边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或借助,譬如地位、金钱、人际关系,包括能力。
有了清晰与明确的目标,建立可行性,你才有为之奋斗的动力,你才会为了你想要的东西去拼搏争取;确定了自己的资源,你才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情况适当地调整策略。目标和策略,这两者便是我们策划运气的关键。
在这里,我介绍一则令人难忘的真实事例。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旧金山贫民区的小男孩,从小因为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症,在6岁时双腿变成了可怕的“弓”字形,他的小腿严重萎缩。然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却一直藏着一个除了“他”自己没人相信会实现的梦:
有一天,他要成为美式橄榄球的全能球员。
他是传奇人物吉姆•布朗的球迷,每当吉姆所在的克利夫兰布朗斯队和旧金山四九人队在旧金山比赛时,这个男孩便不顾双腿的不便,一跛一跛地到球场去为心中的偶像加油。
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但由于他穷得买不起票,所以只有等到全场比赛快结束时,从工作人员“无私”打开的大门溜进去,欣赏那最后剩下的短短的几分钟。
13岁时,有一次他在布朗斯队和四九人队比赛之后,在一家冰激凌店里终于有机会和心中偶像面对面地接触了,那是他多年来所期望的一刻。他大大方方地走到一位大明星的跟前,说道:“布朗先生,我是你最忠实的球迷!”
吉姆•布朗十分和气地向他说了一声谢谢。这个小男孩接着又说道:“布朗先生,你晓得一件事吗?”
吉姆转过头来问:“小朋友,请问是什么事呢?”
男孩神态自若地说道:“我记得你所创下的每一项纪录、每一次的布阵。”
吉姆•布朗十分开心地笑了,然后说道:“你真的很不简单。”
这时小男孩挺了挺胸膛,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自信地说道:“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创下的每项纪录!”
听完小男孩的话,这位美式橄榄球明星微笑地对他说道:“好大的口气。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小男孩非常得意地笑了,说:“布朗先生,我的名字叫奥伦索•辛普森,大家都管我叫O•J。”
布朗因此说:“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在于你在开始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事实如此,奥伦索•辛普森日后的确如他在少年时所说的,他在美式橄榄球场上打破了吉姆•布朗所创下的所有纪录,同时更创下一些新的纪录。如果他在当初没有策划自己的人生,并相信自己一定拥有这样的机遇,那么他终生可能只是一个“弓”字形的残疾人,能做到的也仅是步履歪斜地研究怎样博取众人的同情而已。
基本条件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简而言之,你可以先给自己立下一个构想、一个目标,然后再慢慢寻找适于这些资源的目标。甚至可以把它们混合到一处,从而形成第三和第四种方法,比如当你拥有了某种目标和某种资源时,为实现自己的构想,你必须有所选择地创造一些资源,也可以根据你所拥有的一些资源和某个目标,适当地提高或降低目标。
当你对资源和目标做出相应地调整以后,就有了一个基础——可以根据你构思设计的结构,剩下的东西就是需要借助于手段和时间去搭桥铺路,这中间还要耐心地等待运气的降临。
就在不久前,美国费城的6个高中生向他们仰幕已久的一位博学多才的牧师请求:“先生,您肯教我们读书吗?我们想上大学,可是我们没钱。我们中学快毕业了,有一定的学识,您肯教我们吗?”
这位牧师名叫R•康惠尔,他答应了这6个贫家子弟。同时他又暗自思忖:“一定还会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学习但付不起学费。我应该为这样的年轻人办一所大学。”
于是,他开始为筹建大学募捐。当时建一所大学大概要花150万美元。
康惠尔四处奔走,在各地演讲了五年,恳求大家为出身贫穷但有志于学的年轻人捐钱。出乎他意料的是,五年的辛苦筹募到的钱还不足1000美元。
康惠尔深感悲伤,情绪低落。当他走向教堂准备下礼拜的演说词、低头深思时他发现教堂周围的草枯黄得东倒西歪。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呢?”
园丁抬起头来望着牧师回答说:“噢,我猜想你眼中觉得这地方的草长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园丁的一席话,让康惠尔恍然大悟。他急忙匆匆地跑进教堂,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在演讲稿中指出:
“我们往往是在等待观望中让时间白白流逝,却没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我们常常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多么让人警醒的话,我们每天都在盼着得到别人的好运,最好让上帝自己送过来,可是对于“自家的草地”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
应该如何整治自己的“草地”?如果你还没有具体的计划,现在就应该考虑着手制订了!
当你在等待运气的时候,你就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是他的机遇有多么好,而是因为他不但能够聪明地抓住好机会,而且可以引导这样的机会为自己带来最终的收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