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994861丛书名: 怪咖心理学
本书作者是***的微笑研究专家。在这本出色的著作中,她解释了为什么微笑能让我们了解人的灵魂。她也是一位出色的作者,带领我们在小说、实验研究和通俗文化之间优雅地流连。
——保罗·布鲁姆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任课教授
人人都懂得画一个微笑符号来表达善意,商贩也知道让玩偶的嘴角上翘以使它更讨人喜欢。而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个我们都习以为常的表情背后的科学,以及你不曾深想的玄机。
——姬十三 果壳网CEO
初生就有笑容的婴儿,容易得到更多的照顾,更容易生存下去。所以,初生婴儿的微笑,是一种实用的、自我保护的、骗人的微笑。那么,人类的微笑背后,还有哪些秘密?本书用通俗的笔调,讲述了心理学对微笑的研究和理解。
——迟毓凯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在关于笑的研究著作中,这应该是涵盖成果*广、讨论*深入的一部作品,从愉悦情绪起源到肌肉的运动组合,从生物性笑容的意义再到社会性的笑容面具,确实让人感觉到这一表情的魅力。笑容是所有情绪表现中**一套被平移、固化为社会礼仪的面部运动形态系统,是连接人类社会的高级社交行为与人类个体基本生物行为的重要通道。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千万不能错过本书。
——姜振宇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江苏卫视《非常了得》栏目专家观察员
究竟是快乐让你微笑,还是微笑让你更快乐?如何分辨一个刻意的假笑?为什么男人倾向于把女人的微笑解读为挑逗?是什么使人在悲伤中依然展颜微笑?作者运用其在耶鲁大学和波士顿学院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医药、人类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成果,对微笑背后令人着迷的科学进行了探索。本书让我们看到,微笑如何表达出我们所意识不到或不愿承认的心理内容:微笑是有着相应后果的极其重要的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个愉快的表情而已。
生 活
微笑科学
出自婴儿之口
不可或缺的微笑
缺失的微笑,僵直的微笑
谎 言
双面微笑
微笑政治
微笑服务
忠 诚
纯爷们不微笑
异国腔调的微笑
对镜头微笑
含笑退场
新娘会微笑;作怪搞笑者会微笑;甚而老学究虽古板亦会微笑。你我皆如是,微笑是我们共有的财富。销售员、婴儿、政客及调情者、虐待狂,或社会名流乃至待人领养之孺子,他们或是粲然露齿,或是得意地假笑,或是一脸幸福的表情。遭遇焦虑、渴望、尴尬……每个人都曾微笑以对,更有些人会听从W.发
C. 菲尔德斯[1]的建议,以微笑开始每一天,然后硬着头皮把这一天过完。
每个人都能辨识并理解微笑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但对于微笑本身的作用却不尽了然。微笑远不只是一个欢乐的表情,它是能带来相应结果的社会行为。你的梦中情人嘴角轻轻上扬,你就心如鹿撞;你的竞争对手或仇敌对你露齿而笑,你也会毫不妥协地以笑容回敬。在某些情况下,笑可以救命:在伊拉克战争早期,攻陷巴格达之前,美军第三步兵师进抵纳贾夫。当士兵们向清真寺开进的时候,激动的居民开始聚集。面对逐渐紧张起来的形势,精明的美军指挥官命令部队枪口指地,面带微笑。那一刻,微笑——连同其他一些安抚性的表示——防止了一场潜在的冲突。
适时地上扬唇角可以化解潜在矛盾,而有时未能把珍珠般洁白牙齿借笑容展现却会导致你陷入争端。事实上,一个人越缺少微笑,就越可能表现得富有攻击性。在俄亥俄州某大学进行的一个实验里,男性本科生被分派到一个游戏中,同一位他们并不认识的对手进行竞争。实验员告诉他们,他们可以电击对手,并且可以任意选择电击强度的等级。游戏结束时,结果显示微笑较少的人往往会对他们的对手使用更强的电击等级。
微笑如此强大,能造成如此有力的结果,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们身边的人。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和希瑟?斯科特(HeatherScott)的一语双关之言:“脸部有着全身上下用来打动他人而非运动[2]自己的骨骼肌。”
当有人微笑的时候,微笑的接收者往往受到积极的影响:或是郁闷的心情烟消云散;或是歉意被人接受;或是动摇的自信心得到支持;或是一笔交易一锤定音;或是相互吸引的两人彼此确定情意;或是一份贡献得到承认;抑或是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是换了微笑的情境或是形式,结果就大不一样了:一个对手皮笑肉不笑地对你咧咧嘴;恃强凌弱的恶棍在面具之下得意洋洋。操纵者的表情都是为他们不可告人的动机服务的;伪君子则对任何人都满脸堆笑。
我说微笑是一种带有相应后果的社会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微笑总是刻意的,也不意味着微笑的人和接收者都会意识到,或者有意校验过微笑带来的影响。婴儿灿烂的笑能使得一个成人爱心迸发并不意味着那是婴儿有意为之。然而微笑的确影响着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婴儿虽然不知道这种作用,也不知道该如何控制它;但我们的身体与脑进化出能确保我们生存的机能,微笑的作用也是其中一部分。
科学家曾经观察到婴儿在子宫中练习微笑。出生前一两个月,他们的微笑就依稀可辨。他们不自主地微笑,因为他们需要活动相应的肌肉以便吸引成人的照料。婴儿自己什么都做不到——他们甚至连头都抬不起来,更别提喂养和保护自己了。除非小孩子能得到别人的养育,否则他们就会死。即使生理上能够生存,无人养育的孩子在情感上也会受到极大伤害。孩子们通过微笑换来晚餐和其他呵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将学会有意地微笑,虽然起初他们的微笑是不经意的,但一样有效。这可能是他们早的人际操纵手段,虽然初的微笑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的微笑并不止于婴儿期。
一次,在我的一场关于面部表情的演讲之后,一位女听众向我讲述了她在某一段时间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微笑的经历。她在一家餐馆工作,笑迎八方客。晚上回家的路上,她会顺便去一趟24小时营业的超市。在她购物的过程中,其他的顾客经常突然开始跟她交谈。她花了些许时间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下班之后仍然面带微笑。其他顾客把她和善的表情当作了无言的搭讪。
一个微笑能使看到它的人心潮起伏,不管微笑的人是否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也不管看到微笑的人是否分辨出自己情绪反应的原因。无论如何,相应的行为带来了相应的结果。微笑不仅影响看到微笑的人,同时也会影响做出微笑的人。近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你总体上倾向于微笑,你可能会更长寿。研究者分析了《棒球名录》杂志(Baseball当
Register)刊登过的二百多位职业棒球手照片。那些真心微笑的球员比那些照片上没有笑容或是笑得十分勉强的球员活得更长。
本书聚焦在微笑的实际运用上,并将解释为什么这小小的肌肉运动能产生如此重大的结果。运用微笑能够让一个人感觉更好些吗?为什么比起不受欢迎的孩子来,受人欢迎的孩子会展露更多假笑?经历丧亲之痛的人露出微笑,这是一个好征兆还是坏征兆?微笑服务,值得吗?
一个微笑远不仅是一个简单、令人愉快的面部表情而已。虽然微笑的恬静美好广为人知,但它团结彼此、化解矛盾的角色却常常被低估。微笑有着诸般作用,因为微笑本身分类很多,它产生的后果亦有很多。
人们很容易相信自发的微笑是真诚的,因为这种微笑的发生自然而然,而且我们往往能察觉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刻意的微笑可能是虚伪的,并且昭然若揭;但它也有可能很真诚。我的一位好友,近被诊断出危及生命的病症。他希望自己能保持乐观,于是要求他的伴侣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不要愁容满面。满足这位患病伴侣的希望,就要靠一些刻意的但却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想一想这个更普通的例子:一位客人送给你一件不起眼的礼物。如果你跟多数人一样,你可能会说“谢谢,您费心了”之类的话。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一般都会认为这种虚假无伤大雅,因为其动机是为了使另一个人不至受伤害或者感到尴尬。并不是所有收礼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微笑——有些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遵循任何需要微笑的社交惯例;另一些则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没法做出虚假的表情,无论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做出来。
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自发和非自发的微笑是由不同的神经通路来控制的。就正常人而言,两条通路都无意识地发挥作用。人们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微笑,或者通过微笑来展示愉快心情,即使他们实际上并不快乐。但是某些情况下,有人因为相应的神经通路受损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非自发的微笑;但他们仍然能咧嘴露出自发性的笑容。对另一条神经通路的损伤则有相反的效应——自发微笑的能力丧失了,而刻意微笑的能力不受影响。
微笑的接收方未必总能确定对方的微笑是自发的还是非自发的。这使得对微笑的解读颇具挑战性。这是一个自发的微笑,反映出真诚及不可阻挡的温情,还是一个刻意的微笑,更多地表达了微笑者的想法和意图?如果你知道该从哪里寻找线索,就能够分辨这些区别。
由于某些尚不完全明了的原因,我们拥有两条达至笑容的神经通路。科学家认为,我们的祖先首先进化出微笑作为积极情绪的表示。后来,另一个系统发展起来,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情绪状态下微笑,甚至包括悲痛和愤怒。有些人认为,之所以进化出第二个系统是因为如果情绪总是显而易见,会使我们的感情容易被人利用或操纵,这对我们生存不利。这一系统使我们能够控制积极感情的表达——即使我们感觉并不好——为了掩盖失望与愤怒,在没有任何积极情绪的情况下,制造出一种往往是不真实的但很有用的积极表象。后文中我们将会看到,有些人格外擅长制造看上去很真诚的笑容,而有些人则更擅长分辨出个中机巧。
这是一本关于微笑科学的书,一本关于心理学、医学、人类学、生物学、脑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研究进展的书,一本关于微笑的动机与后果的书。微笑与怒视,笑脸与鬼脸,紧锁的眉头与面部表情调节,我以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的身份研究这些课题已经很多年了。有时是在明处,研究真实的人际交往,更多的时候是躲在暗处——我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里(通过录像或者单向玻璃观察被试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
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有:为什么男人倾向于把女人的微笑解读为挑逗,而女人则很少对男人的笑容做出同样的假设;当你犯了错误或者违反了规定,微笑如何让你“金蝉脱壳“;为什么权力小、地位低的人微笑得更多;是什么使得那些感到尴尬或者焦虑的人展颜微笑。这些研究连同很多其他研究的结果都囊括在你眼前的书页里,它们能让你对微笑的理解超越那些明显的含义,使你明白为什么我们偶尔无缘由地、有时是不小心地、又常常是刻意地上扬的嘴角,对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来说是那么重要。
这些关于人类微笑的知识——它既可以是有意的行为,又可以自发地绽放;它偶尔跳入意识之中,但又经常在无人留意的情况下发挥魔力;它出现在人们高兴的时候,也出现在人们受伤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使我们能够探寻为什么这种无所不在的表情可以如此轻易地爬上人们的脸庞。
纯爷们不微笑
1861年10月3日,19岁的约翰?威廉姆斯加入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北方军。不久之后,他因为违反重要军纪而被遣离战场——“他其实是个女人。”查理?弗里曼也因为“性别不兼容”受到类似的遣离。医院的医生在为弗里曼治疗高烧的时候发现“他”其实是“她”,原名玛丽?斯卡波莉。
没人知道南北战争中究竟有多少女扮男装者。有一些在下葬准备过程中、卫生检查中或者被俘关押过程中被发现了。不过,大多数时候,她们的举止和外表都没有露出马脚。她们更名易姓,穿上制服(该束的地方束,该填的地方填),剪短头发,学着抽烟、骂人、喝酒,像个……好吧,像个战士一样。这往往就足以瞒天过海,因为身体检查虽然理论上是必需的,但很少真正实行。按照惯例,士兵和衣而卧,穿着内衣洗浴。即使其中有些看起来脸太嫩了点,她们和大量的年轻男新兵之间也几乎无法分辨。这段历史正应了那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个人怎样微笑是其神态举止的重要部分,因此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辨识有很大影响。
多数情况下,无论是行为还是外表都没让南北战争中的女兵露出马脚。不过其中一位冒充者,玛格丽特?凯瑟琳?墨菲,俄亥俄步兵团的一名成员,在发笑的时候被人察觉了。人们认为她的那股欢乐劲儿是女性化的表现:只有一个女人才会那样笑。除了笑起来不一样,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和男人还有说不完的差别。当有人说一个男人“投球像个娘儿们一样”的时候,其中的潜台词不仅是女人投起棒球来跟男人不一样(投得不够好),它同时还暗示这种差别比一个人的着装和头发长度更深层,更稳定不变。按照这一思路,性别伪装者终被发现是因为女人和男人的身体和头脑会产生如此不同的表现,所以他们真实的性别身份后总会暴露出来。
然而,就连关于真实士兵的历史事件都提醒我们,人人都知道如何表演出特定的性别表象,更不用提那些虚构性别伪装者,比如桃乐斯[1]、埃德娜夫人[2]、薇奥拉[3]、蝴蝶君[4]还有道特菲尔太太[5]等等。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多数人都知道应该怎样令人信服地反串性别。
莎拉?埃德蒙德?希利(左)化名弗兰克?汤姆森(右)加入了北方军
大众和科学媒体当然不会就此不再连篇累牍地报道女人和男人之间的深刻区别。关于性别差异的讨论俯拾皆是,从尼古丁对雌性和雄性老鼠的作用到男女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无不涉及。虽然对性别差异的科学报道无处不在,对其原因的理解和对其后果的把握却并未如此。为什么男人比女人微笑得少?为什么人们把女性气质和情绪化联系起来,而男子气概却不一样?为什么立刻识别出谁是男谁是女的能力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如果女子气质和男人气概与实际性别不相干怎么办?你将会发现,一个人微笑的多少以及何时、对谁微笑能极大丰富我们对人们如何在日常社会交往中践行性别角色的了解。
像淑女一样微笑
当一个婴儿降生的时候,人们想知道的件事——甚至在确认孩子十指俱全之前——就是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一旦性别得到确认,性别角色的期待马上就位,覆盖从眨眼的速度或频率(女人应该更频繁)到事业投入程度(女人应该投入得较少)等等一切。我们关于男人女人、女孩男孩的假设一直延伸到情感的表达和压抑。性别刻板印象并不仅仅储存在我们大脑的某个角落里,它还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尤其是对婴儿。这往往恰好促成了我们所期待的行为。社会化就是这样进行的。
为人父母者常常形容他们的小女儿柔弱、精致、娇小、可爱、漂亮;而刚出生几个小时的男孩则被视为坚强的小东西,准备好了挑战世界。近又有一项研究表明——这也许是第100次了——父母对新生儿的感观会因孩子的性别而有显著的差别。女儿被认为更黏人,儿子被认为更爱冒险。
我们还没有证据表明女婴比男婴微笑得更多。但是过不了多久,女孩就开始比男孩微笑得多了。当任何性别差异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时候,社会环境都可能对决定和塑造这种差别起了重要作用。在后来被称为“X婴儿”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性别角色期待是怎样产生行为的。研究员告诉一部分被试,他们在接下来的影片里看到的婴儿是个男孩,而对另一部分被试,研究员则告诉他们那个婴儿是个女孩。在影片中,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摆弄着一个泰迪熊、一个娃娃、一个电铃和一个弹簧玩偶盒子。当被试被问及他们认为婴儿对每个物件有什么感受时,婴儿假定的性别影响了被试对婴儿情绪反应的描述。比如说,婴儿面对弹簧玩偶的时候吃了一惊:“他”被描述为感到生气,而“她”则被描述为感到害怕。
在一个成人被试与真实的婴儿互动的研究中,婴儿的性别不为被试所知,或者被故意错报。婴儿身穿黄色或绿色等不带有性别暗示的宝宝套装。一如既往,性别角色期待成了解读和理解婴儿行为的滤镜。如果婴儿露出笑容,被试会猜测这是个女孩,无论婴儿的真实性别是什么。如果婴儿烦躁不安,被试就可能认为这是个男孩。
关于哪种性别微笑、哪种性别皱眉的期待并不止于童年,虽然微笑的性别差异大小随着人生的进程而变动。我的同事和我回顾了从青少年早期到老年期针对有关微笑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女性显著地比男性微笑得更多。在此之后,微笑的性别差异就大幅下降,到50岁的时候差异几乎没有了。简言之,在男性女性相互之间的性趣强的人生阶段,与女性相比,男性不出意料地更少微笑。微笑是性别角色的可靠标识,恰恰就在人们的性别需要被可靠地标识出来的时候。
纯爷们不微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