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285847
如果计划突然改变,你不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突然出现紧急状况,你不会头脑一片空白?你有时是不是只注意眼前的事物,完全无暇他顾?你有时是不是感觉自己哪里得罪了对方,却完全不明所以?你是不是曾经喜欢一位异性,却完全猜不透对方的心思?你能立即感知所处氛围或对方的情绪吗?你总是能准确地感知自己的情绪吗?你有时讲笑话、发言,在场的人却全无反应,你知道原因吗?
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包括认知发育和人际互动(社会化)发育两方面。在压力面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现适应不良,当初心理发育存在偏向的地方,也可能变得明显,甚至出现各种反应性症状:抑郁、焦虑、强迫、躁狂、过度节食、酒精依赖、长期待在家里,甚至幻觉、妄想……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发育特点,扬长避短,这个世界就不再“居大不易”了吧。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精神科诊室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从发育的视角应对学校、职场的压力和各种心理症状,不责人不责己,为人为己营造一片生存的空间。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就是*好的活法!
Part 1 主观体验与临床表现
客观的临床表现与主观体验
发育障碍的迹象
人生轨迹中的发育障碍
发育障碍的诊断
发育障碍的治疗、支持
接受与生俱来的发育特点
Part 2 来自精神科诊室的现场报道
Case 1 说出名字,会被逮捕吧
Case 2 注意固定的“成败”
Case 3 和父母之间需要“翻译”
Case 4 他的面无表情,是在倾诉什么吗
Case 5 焦虑疯狂滋长
Case 6 与男友相互扶持
Case 7 ××君风格染色
Case 8 不让进店与弯弯绕的好意
Case 9 冷静法
Case 10 在本岛是“障碍者”,在小岛是“宝贝”
Case 11 通过手机交流
Case 12 我的艰难,无人理解
Case 13 注意固定的能量会摧垮一个人
Case 14 在急性期,仍然是笑颜
Case 15 不歪头,就不是发育障碍了吧
Case 16 是幻听呢,还是闪回
Case 17 要走出隔离室,该怎么办呢
Case 18 由我给你诊察,好吗
Case 19 关键词“有效期、社会常识”
Case 20 停车场没有空位,该怎么办呢
Case 21 想得到理解,却无人理解
Case 22 精力充沛,是“燃烧”殆尽吗
Case 23 个人信息在网上流传
Case 24 坚决表示戒酒
Case 25 不服药,幻觉、妄想也改善了吗
Case 26 气味、空气都受不了
Case 27 好管闲事,受不了
Case 28 儿子应激性木僵,母亲抑郁,两者相关吗
Case 29 喜欢与痴呆症患者相处
Case 30 言行让病房医务人员也侧目
Case 31 从“补短”到“扬长”
Case 32 有必要进行心理测验吗
Case 33 旋转寿司厨师
Case 34 只有转换成文字,才能明白意思
Case 35 被斥“去死吧”
Case 36 电脑的威力
Case 37 是抑郁症呢,还是痴呆症
Case 38 体重增加,活着就没有任何价值
Case 39 公司到处都是像我这样的人
Case 40 心情指数70%
Case 41 换工作后,幻觉、妄想消失
Case 42 难缠顾客=宝贵顾客吗
Case 43 “外面欢喜屋里愁”的主儿
Case 44 笑着说“身体乏力,很难受”
Case 45 工整的日记和漂亮的图画
Case 46 花样体操——自我表达的手段
Case 47 注意固定能量的转移
Case 48 不吃药,热衷营养剂
Case 49 讨厌当障碍者
Case 50 可以打零工啊,恍然大悟
Case 51 以自行车为媒介,开始与他人交流、互动
Column 是学者综合征吗
Part 3 包容性与现代社会
发育障碍的背景
广义的适应障碍
发育障碍的诊断
发育障碍的支持
包容性与现代社会
发育障碍的定位
后 记
Case 1说出名字,会被逮捕吧
50多岁男性,按字面意思行动
就诊缘由
患者在日本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上出生,成长。初中毕业后,与父母一起以捕鱼为生。
约10年前,他因为纠缠一位独身女性被带到派出所。那位女士也住在岛上,在患者朋友开的店里上班。警察告诉患者:“这样的行为不正常,去看一下精神科吧。”于是来到本精神科就诊。当时的诊断是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临床表现以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波动、自我同一性混乱为主。——译注,只来了一次。病历上记载,“人格发育不成熟的地方较多,建议行动之前多听听他人的意见。”
那之后患者再没有见到这位女士。10年的时间过去了,有一天,朋友告诉他,那位女士好像在岛上暂住,要不去看一看她吧。患者来到女士寄居的人家,出来应门的是那家的主人。“有什么事吗?”主人问。患者“嗯,不……”支支吾吾说不清。于是一方问,一方答,同样的问答反复了几次。主人猜不透他的来意,便报了警。警察赶到,将“嫌疑人”带到派出所了解情况,他却哆哆嗦嗦说不出完整的话来。看到患者奇怪的言行,警察再次建议他去看精神科。于是相隔10年,患者再次路途遥遥来到本精神科就诊。
初诊
先由研修医生进行预诊,结论是说话没有条理,行动好像受妄想支配。在正式的诊察中,笔者发现他确实说话没有条理,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让人不由得怀疑他是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是联想散漫的严重表现,不能表达完整句子,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译注。不过,通过仔细倾听,不时确认细节,后判定他并不是思维破裂。于是拿出纸笔,让他把相关人物写下来,再慢慢讲述事情经过,终于还原了事情真相,具体如下。
他来到女士寄居的地方,当那家主人问“有什么事”时,他以“嗯,不……”相答,是因为10年前警察了解情况后,后警告他:“这是一个小岛,要是你纠缠她的消息传开,她就难以继续在岛上住了。因此,你一生都不要再说她的名字了。要是再说出口,就逮捕你!”从那以后,患者严格遵守警察的训诫,当那家主人出来问他有什么事时,他也没法说出女士的名字。
这次在派出所,警察了解情况时,问他去找谁。他回答:“如果说出名字,就要被逮捕,因此没法告诉你。”警察很生气,警告他:“不说是吧?那就逮捕你!”听到说不说名字都要被逮捕,他吓坏了,后只好鼓起勇气对警察说:“可不可以保证,说了名字就不逮捕?要是保证不逮捕,我就老老实实说出名字。”
这是严格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引发的问题,于是再次询问10年前发生的那件事情。被告知,那天,患者来到朋友的店里,邀请在那里上班的那位女士出去约会。“不好意思,正好有点事……”女士委婉地拒绝。但是,患者却在对方告诉他有事的翌日,再次来到店里,向女士发出约会邀请。“应该告诉过你不要再来了吧!”那位女士生气地对他说。他不知道对方为什么生气,使劲想啊想,发现她刚剪了头发,于是道歉:“对不起啊,没注意到你的新发型。”“不要再纠缠了!”对方愈加愤怒。于是他慌慌张张逃回家,又感觉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便到女士家里去道歉,结果对方报了警。这就是10年前发生的那件事情的经过。
诊断、应对
患者的成长经历不详。不过他本人表示,从小到大大家都说他不会灵活变通,为人做事特别认真。认真归认真,但不会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行动。对患者来说,语言文字的意思就像图画一样,直通通的。患者还难以有条理地说明事情发生的经过。从这些来看,患者明显具有发育障碍。不过,生活在小岛上,每天捕鱼,在这样简单的生活环境里,他的认真可能更容易被评价为勤劳。
诊断结论是他没有必要进行治疗,告诉他不要再与那位女士产生任何瓜葛,像之前一样每天兢兢业业捕鱼就好。给患者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建议后,他爽快地点头,说“知道了”。还嘱咐他如果遇到困难,暂时不要行动,先来就诊、咨询,这样给出指示后结束了诊察。之后他未再来就诊。
思考
诊察后,笔者给研修医生讲了下面这个笑话。一个和尚带着弟子出行,和尚骑马,风把帽子吹掉了。和尚没发现,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察觉,于是责备跟在后面的弟子,并告诉他:“我要掉了什么,一定捡起来带着啊!”到了目的地一看,走在后面的弟子抱了满怀的马粪跟着。本案例中的患者也跟这位憨实的弟子一样,因为按照字面意思行动,才有了到精神科就诊的经历。
本案例的关键点,无疑就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行动了。即便没有达到本案例的程度,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行动,只是周围的人没有察觉罢了。有些具有发育障碍的人,行动乍见之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从字面意思的角度理解,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为具有发育障碍的人提出建议时,要考虑到他们可能会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长期严格执行的一面。
还有一点,就是要仔细、耐心地询问、倾听。具有发育障碍的人可能难以理解、说明状况。因此,他们的讲述可能缺乏条理,似乎是思维破裂。具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讲话也可能凌乱,即便仔细询问、倾听,也可能听不出个所以然;要是刨根问底,症状可能愈加恶化,反而影响治疗。不过,具有发育障碍的人,讲述即便缺乏条理,要是仔细询问、倾听,有时可能会“啊,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从而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有,对具有发育障碍的人来说,慢慢说、解释可能终会让其明白,拥有这样的体验也有利于后期的治疗。在发育障碍临床上,仔细、耐心地询问、倾听,后一定会发现一切努力不会白费。
Case 2注意固定的“成败”
60多岁男性,一直抱怨身体哪儿都不舒服
就诊缘由
患者到内科就诊,自诉体重大减,身体哪儿都不舒服。精密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怀疑是由心理压力造成的,遂被介绍到本精神科。尽管是冬天,患者却戴着墨镜,明显与他人的装扮不同,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在他人面前,患者似乎感到强烈不安甚至恐惧。
初诊
患者自诉体重减轻、眩晕、乏力,全身哪儿都不舒服,“出现眩晕,就想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啊,然后就会一直担心。”总是感到不安,有时出现过度通气Hyperventilation,指通气超过生理代谢所需,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肢体麻木、头晕眼花,严重者可有晕厥、抽搐等症状。——译注,有时感觉抑郁,对很多事情都感到悲观。野猪事件(后述)后,总是担心没钱,将从上初中时就开始收集的古钱、邮票都卖了,用退休金买的钓鱼船也卖了。现在,只有干地里的活儿还是一大乐趣,但身体不舒服,也干不了了。
野猪事件
患者说两年前的夏天,他体重70千克。一直都在干地里的活儿,并乐在其中。有一天干完活儿,他对妻子说:“明天咱们把红薯挖起来送到农协去吧,在家里也炸点红薯块吃。”谁知当天夜里,野猪把地里的红薯全刨出来吃了。从那以后,患者就开始出现食欲不振、过度通气、抑郁等症状。身体哪儿都不舒服,到很多医院科室去看过,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患者体重持续减轻,去年降到60千克,到综合科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癌筛查,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于是被介绍到本精神科。
“机器医生”时代
患者退休前是资深的机器维修技师。精通机械,被同事称作“机器医生”。一旦机器出故障了,即便是深夜,他也会被叫去修理。虽然精通机械,却不会开车(在当地生活,汽车必不可少),每次“出诊”都是由妻子开车送去。
患者告知,在上班的年代,如果有什么担心的事情,就会一直想着。有一次公司里发生了事故,尽管不是他的直接责任,他还是一直想着那件事,饭也吃不下,情绪低落,这种状况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到这儿,问题的症结浮现出来了:患者具有注意固定倾向。注意固定也是一种心理能量。对患者来说,当注意固定的能量倾注到机器修理或地里的活儿时,就变成正能量,成就精湛的技艺;当注意固定的能量倾注于身体的不适时,就会总感到哪儿不舒服,成为负能量。注意固定的对象是问题的关键。
成长经历
患者和妻子都表示,患者从小就不喜欢、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一个人玩。妻子说:“婆婆说,他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玩气球。”结婚后,与邻里亲戚的来往,都是妻子一个人去张罗。诊察时,观察他与妻子的对话,发现患者表现木讷,妻子却机智幽默,两人仿佛逗哏与捧哏,活脱脱一出关西味的夫妇相声。多年来,是妻子弥补了患者的不善言辞,两人的配合也达到相当境界。且看下面的对话。
妻子:总是感到不安。我有事出去时,他即便很累了,也总是跟着。其实一直都在一起,出去时不跟着也行。
患者:要不跟着,自己就觉得心慌慌……(不好意思)
妻子:心慌又不会死人。你一直跟着,我可觉得是压力啊……(笑)
患者从婴幼儿期开始就极其偏食,每餐都吃同样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又换成别的食物,又每餐都吃。患者触觉敏感,还总是眨眼,对光也过度敏感。
诊断、应对
患者从婴幼儿期开始,就表现出人际互动困难(不善于人际交往、自己一个人玩)、言语交流困难(不善言辞)、注意固定倾向(收集癖好等),具有发育障碍的临床表现。不过,在上班的年代,因为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优异,被誉为“机器医生”,注意固定的能量释放到工作上,人生没有出现大的波折。退休后,注意固定的能量发挥到地里的活儿上,但遭遇野猪事件后,注意固定的能量便倾注到身体的不适上了。
因此,治疗和支持就是帮助患者将注意固定的能量倾注到别的事情上,而不是始终关注身体不适。于是建议患者恢复干地里的活儿,并培养一项兴趣爱好。
结局
两周后再来就诊时,患者说自己食欲恢复了,“身体完全变好了。”不过,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下去。注意固定的能量还是时而转向身体的不适。在一次的诊察中,“大夫,每天下午4点,我的血压都上升到近200,持续两周了。太难受了,简直受不了。会不会脑卒中呀,一直担心,担心……”他说。仔细询问,原来有一天下午4点左右,患者感觉很难受,就到附近诊所的内科去就诊,量血压达到200 mmHg。护士对他说:“××先生,感觉没事吧?血压很高啊。”从那以后,患者就开始关注血压,早晨起床后,会一次又一次地量血压。结果,从早晨开始,血压渐渐上升,到下午4点左右达到200 mmHg,每天都如此。于是告诉患者,人一紧张血压就容易上升,看见上升的血压,就会变得愈加紧张,血压也随之愈加上升,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为了消除患者的紧张,给他开了少量抗焦虑药,早饭后服用,血压马上就不上升了。从此,不时确认患者注意固定能量的倾注方向,如果是负的方向,就往正的方向扳,这成了笔者的工作。
思考
有的人会因身体的些微不适而变得忧心忡忡,后发展到心因性疾病或抑郁。我们在就诊中发现,这样的老人为数不少。他们中的不少人在退休之前,注意固定的能量用在了专业领域(作为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技师等),专业能力受到高度评价。由于注意固定的能量既可倾注到正的方向,又可倾注到负的方向,因此如何将这种能量从负的方向转到正的方向是问题的关键。尤其对于老人来说,注意固定的能量不要仅用到兴趣爱好上面,还可以继续用到专业技术上,比如将自己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传授给年轻一代,或是作为志愿者,发挥自己专业技术的余热。
还有,即便注意固定的能量用到正的方向上了,一旦身体出现些微不适或生活中发生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些能量又可能转到负的方向上来。这时,可以说明出现那些症状的原因,患者一般很容易接受,注意固定的能量就可能重新转到正的方向上来。
Case 3和父母之间需要“翻译”
30多岁女性,一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就诊缘由
患者从小性格温顺,不善于人际互动,朋友少,不过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她从小到大没有让父母多操什么心。在学校的成绩中等以下,学习同样的课程,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不过好歹也读完了普通高中。
高中毕业后上了当地的大学专科学校,在学校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引人注目,而后顺利毕业、就职,成为文员。就职后数月,开始诉说“同事说我的坏话、大家都在看我”,在家里也开始自言自语,与家人吵架。到诊所就诊,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接受治疗。休病假、服药,短时间内症状缓解,重新上班后又出现症状,病情反反复复。
后来辞职,跳槽到别的公司,做前台等工作,作为非正式员工的患者始终稳定不下来,屡次换工作。工作或人际关系上的压力一旦增大,或是与家人吵架后,就会出现受害者意识,并有自言自语、易怒等症状,也出现一过性的过食行为,还出现过强烈的购物冲动,有一次擅自动用父母的钱买了100多万日元的衣服。父母知道后与她吵架,她变得异常兴奋,遂由诊所介绍到本医院住院。她因不愿住院而与家人发生激烈的争吵,再次变得兴奋,还出现家人是加害者的受害者意识,于是以精神分裂症被强制入院。
住院
“受到监视,是父母不对,父母才该入院。”患者非常兴奋激动,对家人充满愤怒,口出怨言。“感觉有人在说我的坏话。”也出现幻听的症状。关于冲动购物,“是过度压抑,受不了,才买了那么多。我做得不对。”她一直在为自己辩解,但其幻听、受害者意识具有场景性,是反应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有所不同。
入院翌日,她不再处于明显的兴奋、易怒状态,但对住院环境和他人仍感到紧张、不安。在住院期间,发现她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长时间洗脸、洗手;与其他患者几乎没有交流;每天几乎按同样的作息在自己的房间里度过。入院1周后,她的不安、紧张缓解,开始在病房里安静度日。她入院后开始服用阿立哌唑药物,剂量为12 mg/天,但看起来药物的作用有限,更多的是环境改变使症状得到缓解。与家人会面时她会发怒,家人也毫不示弱,与之对战,结果几乎无法了局,这样的情形一再出现。母亲愤愤地表示:“要是一直这样,总是兴奋,那就治好了再出院!”患者则抱怨:“在家里,总是被家人监视,他们常常大声吼叫,说些让人不明白的话,还老责备我!”
成长、成年后经历
药物似乎并不能缓解症状,且症状随场景转变而发生急剧变化,这与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不符。另一方面,她与其他患者无交流,仍然按自己的作息时间生活。她应该是发育障碍吧?于是询问母亲患者从小到大的情形。被告知,患者从小就性格温顺;喜欢一个人玩;对声音敏感,在人多的地方或声音大的时候,会变得烦躁不安;对气味也敏感,喜欢玩母亲的香水瓶子,一次能玩好几个小时;非常顽固,不会灵活变通,做什么事一定要按自己的意思,完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在诊察中,患者自述:喜欢收集魔法石,自己房间里摆了好多;喜欢看地图,可以一看好几个小时;上学后就难以融入团体之中,几个人一起聊天时,不明白人家在讲什么;不知道别人怎么看自己,内心总是很不安,时时窥视他人眼色;在公司,不明白同事们在聊什么,上司说话速度快嗓门高,总感觉是在责备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分发广告,可父母让做正正经经的工作,因此很痛苦。
在家里,父母一旦生气,就会大声吼叫,说一些曲里拐弯的话,好像外国人在讲话一样,完全不明白在说什么;作息时间、房间的清洁父母也干涉,心里一刻也得不到放松;自己的意思表达不了,被迫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因此很窝火。
以上信息显示,患者应该是发育障碍。如果是发育障碍,就不应以药物疗法为主,而应调整环境。因此,有必要了解患者在家里的情形,遂决定去家访。
家访
我们对患者及其父母说明,作为出院的准备,需要进行家访。到他们家后发现,患者房间的床上有很多衣服,都整整齐齐地叠着;衣服的标签,也都收集起来,摆得好好的;架子上有好几种香水,都分门别类地装在小筐里,整齐地摆放着;旁边是多种瓶装糖果,也摆得整整齐齐的。患者表示,她所有物品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母亲做清洁的时候总是擅自移动,所以她感到很气愤。母亲则表示,家就要清清爽爽的,不要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可女儿的房间总是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受不了。
诊断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患者固守自我秩序,对物品的摆放、作息时间非常执着,如果被扰乱,就会无所适从。父母在生活上的干涉,也造成其情绪不稳。不善于与人交往,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想法,因此容易产生受害者意识。有听觉等感觉过敏倾向,父母大声、快速地嚷嚷,让她无所适从,再加上父母说话不直说,喜欢曲里拐弯,她就更难以理解说话的内容了。与父母的交流不顺畅,对父母也产生受害者意识。有烦恼也无法向他人咨询。自己找的工作,还不是自己能胜任的,结果总是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出现情绪不稳,这样的情形反复出现。
之前的治疗以药物疗法为主;且父母未能认识到患者发育障碍的临床表现,对患者生活进行过多的干预;而且患者从事的工作也不适合她。这些都对患者构成压力,导致患者出现受害者意识、兴奋、自言自语等反应性症状。
结局
由于患者存在言语交流困难,因此父母与患者难以充分沟通。对此,建议父母:与患者说话时,声音要小,语速要慢,内容要简洁;商谈重要事情时,好让主治医生也介入,由主治医生将双方的想法和背景状况加以整理、说明,也就是让主治医生充当“翻译”的角色。今后关于工作选择等问题,患者不要自己一个人作决定,可以与主治医生商量,一起决定。患者对日常作息、物品摆放等的固守自我秩序倾向,父母要尽量尊重,不要过多干涉,一家人要和和气气过日子。
出院后,患者有时也与父母发生争吵,其后出现自言自语或大声吼叫的情形,但与以前相比,出现的次数减少了。抗精神病药物也只是需要时服用一下,平时不再服用。患者每次来定期复诊,穿的衣服都不一样,颇为时尚的样子。问她后得知:到服装店买衣服时,大多按店员推荐的组合买,穿的时候也按买时的搭配穿。虽然有很多套衣服,但她似乎没有打扮之心,或获得赞美的意识。
母亲仍然不时干涉她的日常生活,但有主治医生介入父母与她的对话,双方沟通得到改善,患者陷入混乱的情形减少了,生活中固守自我秩序的倾向也有所减轻;因为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指个体关于自身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各种信念。——译注受到威胁而出现的自言自语、吼叫等情形也减少了。在工作上,与笔者商量后,患者到一家电子零部件厂上班,那里与他人的交流相应较少。其后,压力增大时,患者在家里仍会出现一过性的自言自语、易怒等表现,但不像以前那样严重,在电子零部件厂的工作也坚持了下来。现在,她正为独自一人生活的目标而努力,那样在家里就不会受到他人干涉了。
思考
患者之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可她的精神病性症状明显具有场景性,而且她在住院期间的种种表现都充分表明其具有发育障碍。但家人在与她的日常交流中却未能顾及这一点,结果导致其陷入混乱。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就需要治疗者介入患者与家人之间的交流。有时,仅仅对家人进行指导可能不管用,家人可能仍然忍不住要纠正患者不合常规的行为,结果越纠正,症状变得越严重。对此,就需要治疗者充当“翻译”的角色,要让家人试着理解“患者仿佛来到言语不通的异国他乡,需要沟通帮助”。
本案例也显示,家庭访问有利于诊断、治疗。无论进行多少次诊察、心理测验,也可能难以充分把握患者的发育特点。进行家庭访问后,患者的发育特点、存在的生活障碍通常一目了然,正是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对诊断、支持拿不准,不妨进行一次家庭访问!
Case 5焦虑疯狂滋长
20多岁女性,产后抑郁,甚至出现自杀企图
就诊缘由
女性患者,不到30岁,带来的介绍信上写道:“产后抑郁,本人、家人希望接受电击疗法。”介绍信上还写道:“高中时曾与朋友共用餐具,自那以后,一直担心会感染肝炎。后来结婚,3个月前分娩,‘孩子不会感染上肝炎吧?’表现出强烈不安,进而出现自杀企图。因为强烈希望实行母乳喂养,拒绝服用药物,所以希望采用电击疗法。”
初诊
患者在母亲陪同下前来就诊。患者表情僵硬,倾诉自己的不安,“虽然肝炎抗体为阴性,但可能存在潜在抗原,继而传给孩子。”不过,患者睡眠、食欲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虽然因为不安而存在入睡困难的问题,但并无早醒的情形。她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不安,思维似乎不受控制,但整体上并无情绪低落的情形。笔者于是告诉她:“也许并不是典型抑郁症。”“我不是典型抑郁症?我在网上查过,如果不是典型抑郁症,电击也不会有效果,是这样吗?”患者又开始新的担忧。笔者内心判断,患者有抑郁症状,但很可能是反应性的。根本原因是注意固定,应该是发育障碍。不过,既然患者相信电击疗法的效果,就进行电击疗法吧,也许真的会有一定效果。于是告诉患者,电击疗法有一定效果,可以下周入院。进行检查后,第二天就开始电击疗法。患者与母亲都同意这样的安排,就回家去了。
自杀企图、入院
初诊后回家,患者又开始担心,“我不是抑郁症,电击也不会有效果。”情绪变得低落。两天后,母亲在厨房发现有空的农药瓶,问患者,患者承认刚喝了农药,于是被送去急救。在急救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住了3天后,患者身体状况趋于稳定,被转到精神科。
到精神科后,患者情绪稳定,表情平和,完全不像刚自杀过的人。睡眠、饮食也正常,看不出有抑郁倾向。另一方面,对以前割腕留下的伤痕,患者反复询问医务人员,可不可以做手术消除,表现出容易被所关注事物左右的倾向。
由于是急性药物中毒后,且客观上不存在抑郁状态,于是征得患者和家人的同意,不进行电击疗法。
成长经历、心理测验
重新询问患者的成长经历,得知患者从孩提时期开始就多虑,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听到什么疾病,就会严重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那种病。初中时觉得碰了什么脏东西,就会一遍遍地洗手,有洁癖、强迫症倾向;高中时,有一段时期不喜欢自己的容貌,甚至动手打自己的脸。
上大学后,上述表现似乎变得不明显。大学毕业后,到某公司做文员,几个月后,“自己的病不会传给同事吧?”又变得非常不安,继而辞职。其后,辗转于数家公司,做过多项工作,都没做长久。25岁左右时与原同事结婚。
入院后进行智力测验。刚测验完,“自己只做得出70%的题目,是不是智能障碍啊?”患者显然受到心理冲击。对一些题目,患者又一再询问医务人员具体是什么意思,显得非常执拗。鉴于此,决定暂时不对其做其他心理测验。
诊断、应对
从孩提时期开始,患者对不安的忍耐力就弱,因情景性刺激而生的不安,很容易发展到混乱。这种现象一再出现,反复发生。这次是产后不安加剧的结果。而且,难以理解“电击也许没有效果”等不确定信息,也无法理解微妙的信息,甚至将可能出现的坏情形当成事实。再有,一旦关注某事,其他的事情就全然不见,即有思维片面和注意固定的倾向。从以上情形来看,患者是具有发育障碍。
笔者反复与患者父母、丈夫、公婆一起见面,告诉他们:“患者有注意固定倾向,一旦关注某事,就可能满脑子就是那件事,而且思维片面,很难接受其他解释,因此容易出现焦虑疯狂滋长的情形。”父母对此深表赞同,说患者从孩提时期就有这种倾向。
结局
患者在病房状态稳定,被允许回家暂住,结果一见孩子,入院前的肝炎感染不安又复发、加剧,再次发展到有自杀念头。回到医院,与孩子隔离,其情绪变得稳定;情绪稳定了,又想回家。同时,患者又反复询问医务人员,以前割腕的伤痕,可不可以通过手术消除。
于是笔者再次与患者父母、丈夫、公婆一起见面,告诉他们:“与患者谈什么事情时,可整理成要点,一条条写在纸上。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说得明明白白,不要模棱两可。尽量避免让患者遭遇情景性刺激,大家可以多给她解释、分析状况。”家人们都表示理解。
患者公婆对其情形表示理解,并承诺患者出院后与他们一家同住,帮助照顾孩子。笔者还将患者在本医院的诊断、应对方案详细写在诊疗信息提供书上,让患者带给原介绍医院,于是患者顺利出院。
思考
从医院回家暂住,一见到孩子即受到刺激,很快陷入混乱,出现自杀念头;回到医院,远离刺激,情绪仿佛切换了频道一般,很快变得稳定。很明显,如果回家,又会出现同样的情形,可患者认识不到这点,表示“没关系”,希望出院。这是本案例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情绪的稳定和混乱宛如划触摸屏一般,可瞬间切换,而本人却认识不到其中的关联,这是发育障碍的迹象之一。而且,自杀念头强烈,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局面;但回到医院,情绪变得稳定后,患者对孩子的担心也仿佛消失,反而强烈关注自己割腕后留下的伤痕,这说明患者不能根据状况决定事物的优先顺序,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左右,这也是发育障碍的迹象之一。
这样的案例应对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把握患者的上述迹象。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贸然进行电击疗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仅仅因为进行电击疗法,患者的不安就变得愈加强烈:“电击了,不会变傻吧?不会出现副作用吧?”甚至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尽量不要对患者进行大的干预,以免引发新的不安。可以将相关建议给患者讲明白,这是让患者情绪稳定下来的基本应对方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