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5191
经历了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时代,如今“二孩儿潮”的背后不仅仅是政策的变化,更是没有兄弟的孤独体验的反弹,是对因为独生而失去平常心教育的反思,是回归到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的真实期待。
这本书帮我们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
·生二孩儿需要理由吗?
·生二孩儿谁的意见*重要?
·经济压力真的难以承担吗?
·生二孩儿大宝为什么会有危机感?
·二宝会有责任负担的心态吗?
·亲子依恋这个心理学概念意味着什么?
·不同年龄差的两宝儿要怎么相处?
·究竟要“长幼有序”还是要“*公平”?
·该如何在两宝之间建立“比较”“分享”“合作”关系?
·二宝妈妈的心理健康要怎么维护?
·爸爸的第三人身份意味着什么?
·老人帮忙带孩子该如何调整心态?
·家中的教育争端要怎么协调?
……
《二孩儿心理手册》是为二孩儿家庭量身打造的一本心理指导手册,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二孩儿家庭,关注家中的每位成员,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为二孩儿父母提供有效具体、拿起来就能用的教养方法。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以时间为主线:准备要二宝——二宝出生——两孩儿共同成长。另一条以角色为主线,大宝——二宝——两宝——父母/祖父母——家庭。两条主线相互推动,帮助二孩儿父母理清在“家有两宝”的问题上,不同时间段,不同家庭角色可能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波动,又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支持,并尝试通过案例分析破除一些教育误区,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在这个大框架下,全书共分为七章展开。*章全面分析要二孩儿前全体家庭成员应有的心理准备。第二章重点描述二宝出生后,全家面对新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大宝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时,都该如何应对。第三章阐述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第四章对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如
“比较”“期待”“赞扬”等。第五章主要讲二宝度过家庭新成员阶段后孩子间的相处之道。第六章以家庭和父母为重点,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要。第七章仍把教育放在家庭这个系统中,介绍一些具体的家庭规则。
【本书涉及的部分心理学概念】
Chapter1步入四口之家的心理准备
1 生二孩儿需要理由吗?
2 生二孩儿谁的意见重要?
3 经济压力怎么解?
4 事业与孩子之间怎么选?
5 四老两小的艰辛如何担?
Chapter2大宝的烦恼和父母的办法
1 大宝:有“弟弟”就不喜欢我了?
2 大宝:妈妈的“奶奶”是我的!
3 大宝:怎么突然变“小”了?
4 大宝:为什么总要我让着他?
5 大宝:他是来跟我争财产的吗?
6 妈妈:总是对大宝心存愧疚!
7 父母:给孩子依恋安全感
8 父母:学会“倾听”!
9 父母:安慰大宝有妙招
Chapter3孩子成长中的普遍问题
1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2 0~1岁:“妈妈,我怕!”
3 1~3岁:“妈妈,我要!”
4 4~6岁:“妈妈,我不羞。”
5 6~12岁:做自信的孩子
6 12~18岁:我就是我
7 不同性别孩子的差异
8 注重出生顺序与养育的关系!
Chapter4理解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
1 有孩子就有比较
2 发现孩子的特点
3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
4 对孩子的赞扬
5 如何对孩子说“不”
6 破解孩子哭泣的秘密
7 给孩子“神奇的拥抱 ”
Chapter5大宝小宝相处有道
1 大宝欺负小宝的背后
2 大宝小宝在抢玩具中成长
3 妈妈给得了“公平”的爱吗?
4 不同年龄差的不同侧重点
5 如何教会孩子分享
6 怎样帮助孩子学会合作
7 游戏,怎么可以没有你
8 心理学研究上的同胞关系
Chapter6好家庭才有好孩子
1 孩子的“起跑线”是家庭
2 亲子依恋
3 快乐的妈妈
4 同样重要的爸爸
5 每个阶段父母都要怎么做
6 教育分歧与隔代抚养
7 夫妻间相互支持的法则
Chapter7好家庭有好规矩
1 好榜样的力量
2 言行一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3 好规矩传送爱的公平
4 要批评,不要伤害;会道歉,不讲面子
《二孩儿心理手册》是为二孩儿家庭量身打造的一本心理指导手册,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二孩儿家庭,关注家中的每位成员,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为二孩儿父母提供有效具体、拿起来就能用的教养方法。
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以时间为主线:准备要二宝——二宝出生——两孩儿共同成长;另一条以角色为主线,大宝——二宝——两宝——父母/祖父母——家庭。
两条主线相互推动,帮助二孩儿父母理清在“家有两宝”的问题上,不同时间段,不同家庭角色可能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波动,又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支持,并尝试通过案例分析破除一些教育误区,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
在这个大框架下,全书共分为七章展开。
章全面分析要二孩儿前全体家庭成员应有的心理准备。
第二章重点描述二宝出生后,全家面对新的家庭成员、家庭结构和家庭问题,尤其是大宝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时,都该如何应对。
第三章阐述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本书虽是为二孩儿家庭量身打造,但有一才有二,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进一步了解家有两孩儿的教养方向。
第四章延伸了前几章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如何让“比较”“期待”“赞扬”……真正积极地作用于对孩子的教育。
第五章主要讲二宝度过家庭新成员阶段后孩子间的相处之道,而父母又该怎样让孩子间的互动更积极互利。
第六章以家庭和父母为重点,看似与孩子关系不那么密切,但其实这正是当下较大的教育盲点之一。当我们发现孩子行为的偏差时,千万不能忽视家庭的影响,孩子其实正是家庭这个大系统的小小缩影,如果不对整个家庭关注,是谈不上真正关注孩子的。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要容易被忽视,希望通过这一章的讲述,让家庭的核心——父母——能够放下一些疲惫,将紧盯孩子的视野扩大,从而收获真正的幸福。
第七章仍把教育放在家庭这个系统中,介绍一些具体的家庭规则帮家长更轻松地实现好的家庭教育。
任何理论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方法的使用也不能“包治百病”,希望本书能给到读者一些对教育、对孩子、对自己、对家庭的思考方式,祝愿每个家庭都和谐健康!
大宝:为什么总要我让着他?
该遵从传统观念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形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基本家庭模式,落实到多子女家庭的教养之道就是:“当哥哥就要有当哥哥的样!”相对的就是“你小你就应该听哥哥的话。”这样的理念是在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传承,不能简单地用对错好坏来评价,而是要注意如何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家庭观念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为传统的理念注入时代的内涵与活力。
【案例13】
我家两个孩子相差四岁,他们平常在一起玩得挺好,但我总担心,老大也没多大,万一不小心会伤到小的,又担心兄弟俩关系不好,所以总是对老大说,“你是哥哥,要多照顾弟弟,让着他点儿。”其实这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从小也是受这样的教育,大的就得让着小的。可有一天,我听到老大和朋友说,“我不想当哥哥,因为什么都得让着弟弟。”这让我想了很多,我在家是小的,从小哥哥姐姐确实让了我很多,现在想来他们应该也挺委屈的吧!但我开始不知道该让哥俩如何相处了,总不能让小的让着大的吧?
看到这个案例,也许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态度,只是不知你会选择站在传统教育理念一边,还是孩子的感受一边呢?
长幼有序背后的情感因素
如果你更关注孩子的感受,不愿意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有委屈的感受,很可能你会选择挑战甚至批驳传统的观念。的确,有不少哥哥姐姐想起小时候都是委屈与被忽视,一味的谦让甚至让出了为自己争取的勇气,让得没了自己的个性。这也可能就是很多家庭中老大都是稳重的化身,而老小就是“有个性”的代名词的原因之一。如果你认为老大的这种想法是不懂事,就应该让孩子从小有规矩,你自然会选择传统的教育方式——长幼有序。
此时,我们就需要跳出双方阵营,重新领会一下“兄友弟恭”的含义。兄长因为年长所以从小就有一定的优势,可能是体力,可能是能力等,所以兄长对弟妹的“友”意味着包容、礼让,而在“让”的背后则是有一份善意与情感的。亦如当你去喂角落里蜷缩着的流浪狗时,这绝不仅仅是道义上的施舍,一定是有一份善意与情感的。因此,不能让年龄大成为“让”的全部理由,如果忽略了那份情感,则会“让”得心不甘、情不愿。而弟弟因为年幼接受了兄长的礼让,他的“恭”的背后也仅仅是听话与服从,更应有对这份礼让、包容的感恩,从而他才会对兄长产生尊敬与情感。所以,弟弟的“恭”也不能仅仅是因为年龄小,仅仅被理解为听话。
这份友善之情与尊敬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长幼有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