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17858
李孟潮老师为本书作序推荐。本书作者认为,安全型依恋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他们将依恋理论进行实践运用,研究出安全感圆环(Circle of security)这种干预方法。无论是心理治疗师还是家长,都能很容易地理解COS,从而使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安全感圆环的基础理论是非常复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约20次左右的治疗过程,非常易于操作。本书将简洁性、临床实用性与学术严谨性融为一体,有效地告诉读者儿童在安全依恋中有哪些需要,并明确指出可能是什么会妨碍家长对这些需要做出回应。“安全感圆环法”通过运用视频,使家长以新的眼光看见并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带入自己的早期经验的。
推荐序
译者序
序
前言
致谢
作者注
第一部分 早期教养关系中的依恋
第一章 隐藏于眼前
第二章 安全感圆环
第三章 在一起
第四章 受限的圆环
第五章 大白鲨之音
第六章 完成圆环
第二部分 安全感圆环干预
第七章 观察关系
第八章 互动评估
第九章 通过核心敏感性理解心理状态和防御过程
第十章 家长知觉评估
第十一章 治疗原则及计划
第十二章 安全感圆环方案
第三部分 案例
第十三章 劳拉和阿什莉
第十四章 安娜与萨姆
第十五章 谢利与雅各布
参考文献
在社会和情感发展的领域,依恋理论是最清晰且最具实证基础的概念框架。
——Jude Cassidy and Phillip Shaver(2008)
四十多年前,约翰·鲍尔比写道,“一个人的生活以对其他人的亲密依恋为中心。”
仅仅5年前,Cassidy和Shaver在《依恋手册: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al Applications,第二版)的序言中提出了上述观点,他们把依恋理论称为“20世纪(以及21世纪)心理学界最广泛、最深刻、最有创意的研究之一”(2008)。直觉上,很少有人会怀疑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对于年龄非常小的孩子的重要性。然而,最早的亲密关系对我们的滋养一直在持续讨论中:我们是否仅仅需要父母来确保我们在可以照顾自己之前得以存活?不知为何,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安全依恋更有利,但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努力却显得非常滞后。健康心理发展的行为研究法盛行了几十年,实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测量行为似乎比测量亲密关系或一个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容易得多。那么,资金掌控者们倾向于支持行为研究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所有的行为研究也都得到了回报:曾经,包括现在,行为研究的结果都很容易应用于临床,那些收到过星状图或学过如何使用暂时隔离和激励的父母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有资格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或家庭治疗师都可以确认,至少对于管理行为来说,这些古老而经典的行为管理技巧是有效的。但是,涉及健康儿童的发展,行为的管理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一个行为被管理得更好的孩子就可能完全实现其幸福吗?技巧和自我控制一定能带来童年期最理想的心理发育和成功吗?刺激和强化能帮助孩子对抗不良的家庭动力而弥补脆弱的亲子联结吗?即使一个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他成年后是否能免于代际困扰的循环?
简而言之,人类不仅仅是行为的总和。就像依恋理论提出的,我们是彼此间存在亲密联结的生命体,通过这些联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被理解。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便无比强烈地依赖着充满爱的依恋关系,乃至这个星球所能提供的所有食物和庇护所,都依然无法保证我们可以在没有亲密关系的情况下茁壮成长。
鲍尔比提出具有标志性转折意义的理论之后数年,我们很幸运地获得了能够支持我们直观思维的数据。研究人员已经清楚地表明,依恋不仅在儿童心理发育和幸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成年人一生中情感健康的重要一环。在帮助塑造成年人方面,依恋有助于决定他们将会变成什么样的父母,并如何影响他们孩子的心理发展。
十多年前,Sroufe(1989)大胆地宣布,虽然生命前三年的临床症状令人心酸地表现为孩子的行为问题,但被概念化为关系障碍更为有效。随着这个观点被不断强调,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正在成为大多数婴儿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措施的目标(Zeanah, Larrieu, Heller, & Valliere, 2000)。
Sroufe在二十多年前就发表了这个革命性的言论,但在今天,大多数儿童保育中心仍然主要聚焦于管理孩子的行为,却几乎不重视孩子的关系需求。通过全世界发展领域数百个研究人员的努力和贡献,在对养育者和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工作领域中,依恋理论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可靠、有效、细节丰富的资源。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精神卫生专业人士和儿童保育工作者,最多也仅仅做到大概了解依恋理论及依恋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已。
经过近十年临时走廊会议、电子邮件、深夜会议以及临床经验的共享,我们得出了不可回避的结论,是时候消除依恋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了。这本书中描述的安全感圆环(COS)干预是我们做出的尝试,该尝试展示了:
●幼儿的大部分行为和情感问题如何能够追溯到与主要养育者的依恋问题。
●如何教导这些养育者增强依恋关系,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并赋予儿童在成年后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能力。
●在关系中感到有安全感的儿童如何能够在探索他们的世界时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虽然养育者几乎普遍希望能够为他们的孩子竭尽所能,但实际上他们与孩子互动的方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从儿童时期被照料的经历中发展出的自己的潜意识表达、信条、做法和策略。COS方法假定,通过觉察和反思支配亲子互动的内在模式,能够提高养育者改善这个问题模式的能力。
为了使依恋理论更容易被理解,我们开展了一个项目,创作了一张图解来说明安全依恋的显著特点,并称之为安全感圆环(COS),它成为了我们干预的基础。
通过一项联邦儿童启蒙研究拨款,我们把COS图整合到早期干预治疗方案中。COS方案是一个20次会面的小组模型,父母每周见面,回顾一些经过编辑的他们与孩子互动的视频。
我们已经发表了三项关于COS方案科研结果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总结了初始儿童启蒙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检验了COS小组干预(Hoffman, Marvin, Powell, & Cooper, 2006)是否被证明对减少紊乱型和不安全依恋是有效的。结果表明,从干预前到干预后,紊乱型依恋和不安全依恋都有显著降低,分别从60%降低到25%、从80%降低到46%。这本书描述的正是这种干预模式(Hoffman et al., 2006)。
第二个研究总结了一个COS家访干预随机对照实验,实验对象为易怒的新生儿及其有经济压力的母亲(Cooper, Hoffman & Powell, 2000)。结果表明,对很多有着明显不安全依恋风险的婴儿和母亲来说(例如,一个忽略/回避型妈妈和极其易怒的婴儿),干预显著地降低了不安全依恋的风险(Cassidy, Woodhouse, Sherman, Stupica, & Lejuez, 2011)。
第三个研究总结了COS模型对监狱分流项目中的婴儿的作用(Cooper, Hoffman & Powell,2000)。结果表明,在项目结束时,接受治疗的母婴中,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显著高出(70%)在高风险母亲样本中通常观察到的安全型比例,并与代表性低风险中产阶级样本的安全依恋比例基本持平(Cassidy et al., 2010)。
初始COS小组方案的成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在斯波坎市、华盛顿市,COS治疗方法是“儿童方舟”(为参与“儿童保护服务”的父母儿童提供的日间治疗项目)的基础。COS也被一家当地收容所当作主要方法来帮助没有工作但已为人父母的青少年。它还被用于以下项目:早期儿童启蒙家访项目,以提高课堂中师生关系为目标的儿童启蒙项目,旨在帮助那些在主流学校中不顺利、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的初高中项目。一项全社会的活动整合了幼儿评估、治疗和法院的相关服务,并已经把COS方法吸收了进来。此外,一些斯波坎的社会服务机构正在使用COS治疗方法来与婴儿、幼儿、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一起工作。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和挪威,COS的方法分别在全州和全国范围的基础上被应用来与养父母开展工作。在这两个地方的住宅治疗中心,COS被整合和协调,用于对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完成后的儿童和家长提供照顾。在挪威,COS教养干预正在被全国各地使用。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专门的评估治疗中心正在用COS方法来为省内其他中心和机构的成员进行培训和咨询。在日本,它被用于亲子治疗。在德国,它是一个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将COS方案用于治疗被诊断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母亲。
在美国马里兰州,COS的方法已被用于家访项目,同时也是一个社区住宅项目的核心,这个项目准许被监禁的母亲与她们的宝宝生活在一起。在澳大利亚,该方法被用于亲子治疗和家长教育,并有几个项目将安全感圆环纳入儿童保健设施。COS是依恋理论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并在很多国家开展了专题讨论会,其中包括英国、爱尔兰、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德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挪威、新西兰、瑞典、丹麦、日本、西班牙和整个美国。
随着社会中青少年儿童早期干预压力越来越大,婴幼儿依恋关系的概念在该领域的决策者和专业人士中已越来越受到欢迎。COS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因为它使依恋理论更具用户友好性:以一种直接清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应该如何创建至关重要的基础,以确保儿童的成长是健康、快乐且适应良好的。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当“依恋”成为一个流行词时,错误的信息和混淆比比皆是。因此,在这本书的开篇,第一部分用一章来回顾依恋理论的细节,包括核心术语和概念。考虑到转变育儿方式的所有要求,COS的治疗方法蕴涵着大量的复杂性,尽管COS图形看似很简单。第一部分剩余的内容讨论了儿童对于安全感圆环的需求,养育者对于安全感圆环的回应,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需要,依恋模式是如何在孩子和养育者的互动中形成的,以及不安全依恋的循环和紊乱的心理发展如何能被COS干预打破。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COS方案,包括各种COS方法能够被传播的方式。第三部分提供了三个详细的案例。
简单来说,图P.1解释了COS干预是如何工作的。
图P.1 安全感圆环:家长照料孩子的需要(见插图)
不论是面对养育者无法避免的缺陷,还是要应对严重的儿童期虐待或忽视,儿童都会创造出行为策略,来与养育者保持足够的亲近以使自己能够存活下去。这些策略基于儿童的本能,这些本能告诉他们怎么做是足够亲近但不过于亲近,什么时候要靠近或是后退,以及什么会引发养育者的接纳或抛弃。这些策略是儿童在语前期发展出来的,这个时候儿童非常脆弱,能否与人保持联结是涉及生死问题的关键。那么,即使到了成年期,要在这些无意识的、非语言的、性命攸关的策略中做出基本的改变也是很复杂的任务,这一点就不足为奇了。
核心关系策略往往隐藏于人类的互动和情绪的复杂性中,COS治疗方法把这些策略带入意识中来。然而,即使当养育者意识到他们的核心关系策略时,一旦要对那些仿佛要维持终生的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对他们而言仍然是非常艰难的任务。它就像走在梯子上,洒了盐或打碎了镜子,即使你不相信迷信,你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你的身体仍然可能会因为警觉而有所反应。当成年人不遵从他们自童年期就已经形成的保护性依恋策略时,他们就会收到一个微妙的情绪警报,告诫他们不要踏出从前学到的这些策略。COS能应对这个警觉和防御的过程,因为它能对关系以及教养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旦养育者了解到维持这些策略的方法和防御措施,COS便会有助于他们观察到,过往这些问题信条和问题行为的保持使他们自己和孩子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当养育者既有意识又有动机时,他们就能够明智地选择是保持还是改变他们的互动模式。
通过提高养育者对满足孩子依恋需求的互动模式的选择能力,COS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帮助发展安全依恋关系:用COS图形指导养育者回顾视频,与养育者展开反思性对话。由于儿童的基本能力在安全依恋的背景下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COS可以被看作一种帮助养育者创造健康环境的方法,这种健康环境有利于促进孩子的社交、情感、身体和认知发展,以及培养他们最终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性。
然而,与他人的安全依恋和自主性共同组成了一个情感健康的人的经纬,这是理解COS方法的关键前提。儿童需要发展的是关系内的自主性和自主性内的关系。物理世界就是如此,看上去很明显,一个人要么与他人在一起,要么独自一人。当然,并没有这样明确的二分法。即使没有他人在场,个人也不是离散的个体。即便独自一人,与他人在一起的这种内在感觉也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人们的生活体验中。
当儿童从心里感觉到他们的养育者是关心他们的,对他们是有兴趣的,并且一旦需要就会出现时,他们的自主性就能得到发展。如果儿童缺乏这样的联结,他们为了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而做出的努力就往往是一种绝望的行为,而不是真正的自主性。真正的自主性是在安全依恋中实现的。自给自足并不是一种情感力量或心理健康的标志,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发展和谐关系的潜力才是人类意识的核心。“婴儿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感受着的”(Beebe等,2010)。从生到死,概莫能外:作为人类,我们需要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所感受着的,需要被理解并且感觉到足够的安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自己并探索世界。
由于上述原因,婴儿依恋研究不仅在专业上博大精深,而且带有深邃的个人体验性。正是这样的事实推动了依恋科学的发展: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是通过我们最初的依恋关系来了解这个世界的。依恋科学之所以对我本人充满吸引力,是因为依恋是爱的故事。而且,依恋何止是爱的故事,更确切地说,依恋是我们最初的爱的希望、爱的成就以及爱的心碎。
带着不容妥协的诚实和紧迫感,依恋研究把你我彼此的故事植入生命,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诸多学习是以通过视频观察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为基础而实现的。观看远古的人类依恋过程在一个个家庭中展开,可能是令人振奋的,也可能是难以承受却无法逃避的,因为我们自己过往的体验会在观察亲密互动的过程中被激活。有些时候,看到孩子们得到了我们曾经渴望却不曾得到的妥善的照顾,我们会感到痛苦;而另外一些时候,看到婴儿经历着我们也曾经历过的最大的痛苦和最糟糕的恐惧,我们同样感到心碎。不过最美好的是,对婴儿依恋的研究使我们对孩子的需求敞开了心扉。我们希望它将成为你爱的故事,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爱的故事。
多么美的书!见解深刻,充满慈悲,令人动容,非常有用—这本书是我读到的杰出的科学、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治疗师的清晰指导三者的*组合。对于任何想理解和促进有效育儿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必读”书!
——菲利普·R.谢弗(Phillip R. Shaver)博士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杰出心理学教授
才华横溢,富有创造性,具有变革性,这些词语并不能完全捕捉到这种方法的真正力量。作者将依恋理论纳入研究性及创新性的干预,给婴幼儿和他们的父母带来安全感及惠及一生的韧性和福祉。浸润在这些大师的智慧中,你将永远心存感激—我肯定是的。这本书所提供的治疗探索复杂而实用,注入了作者的奉献精神与洞察力!
——丹尼尔·J.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
畅销书《去情绪化管教》《全脑教养法》
《由内而外的教养》的作者
COS是建立在依恋理论和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这本书将简洁性、临床实用性与学术严谨性融为一体,有效地告诉读者儿童在安全依恋中有哪些需要,并明确指出可能是什么会妨碍家长对这些需要做出回应。对临床医生和学生而言,这本书把国际上认为是早期亲子干预计划的前沿成果变成了现实!
——祖德·卡西迪(Jude Cassidy)博士
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系
在这本重要的书中,作者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增进依恋的方法,此举颇为精湛。该方法符合直觉而且得到了有效性研究的支持。COS敏锐地运用视频,使家长以新的眼光看见并意识到他们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带入了自己的早期经验。COS以建立信任和促进自信的方式解放了家长,使他们能够回应孩子对保护和支持的需要。智慧的宝石加上实用的干预策略,对寻求提升养育和防止儿童虐待的临床医生而言是个礼物!
——艾丽西亚·F.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博士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婴儿精神健康欧文·哈里斯讲席教授
第一章
隐藏于眼前
安全依恋的至关重要性
如果你要描述一个婴儿,你会发现你在同时描述一个婴儿和一个别的什么人。
——Donald W. Winnicott (1964/1987)
你认为你理解了一,就能理解二,因为一和一在一起就等于二。但要真的弄明白二,你必须先理解“和”。
——Sufi Wisdom Saying
一位黑发女士,年龄大概25岁左右,双腿交叉坐在沙发上,看着她3岁的女儿在离她约40厘米远的地方玩堆叠玩具。她离开了几分钟,刚刚回到房间里,看见女儿正在往支撑杆上安装形状不同的圆圈,她立刻开始小声地发出直接的指令,中间穿插着各种问题:“那个是什么颜色?”还有“那个蓝色的是什么形状?”甚至于是“六边形在哪?”
这个小女孩绕着地毯爬来爬去,跟随着妈妈的引导,但是她却不转过身来面对妈妈。几分钟之后她捡起一个医生的工具包,拿着走到妈妈身边,试着要爬到妈妈的膝盖上。妈妈温柔地把小女孩推回到地板上,说:“你还没有装完所有的圈圈呢。看,那个……还有那个!”她的女儿尽职尽责地回到堆积玩具旁边,又添加上一个圆圈。然后,她拿起医生的工具包再次回到妈妈旁边。这次她爬到了妈妈膝盖上,检查妈妈的耳朵,直到妈妈指出她还没组装完所有的堆叠玩具。小女孩没有理会妈妈的提醒,用玩具听诊器听妈妈的心跳,试图引起妈妈的兴趣。妈妈没有看小女孩,而是望着地毯上那些散落的玩具零件。最后,小女孩从妈妈腿上滑下来,回到玩具旁边,背对着妈妈,把圆圈都放回了它们原本在的那个支撑杆上。
非正式的观察会把这个过程标识为一般年轻妈妈与学龄前儿童之间的典型互动,但这并不是这个女人和她女儿在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瞬间。劳拉和阿什莉刚刚参加了Mary
Ainsworth广受赞誉的“陌生情境”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旨在展示幼儿与其养育者之间的依恋模式。这位妈妈表达能力很好,很显然她对女儿非常投入,她之所以来寻求帮助是因为她想要获得更多的“养育技巧”。虽然她相信自己已经是一位“很优秀的母亲”,她觉得从堪称“育儿通”的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什么坏处。劳拉加入了一个“安全感圆环”小组,这个小组由我们其中一位带领,进行为期20周的干预,到第12周时她看了上述的互动视频。她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看过这个视频,她当时表示这个视频让她看到女儿有多可爱,并让她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细节。这一次,她看着这个视频,慢慢地流下了眼泪。她表情很悲伤,向下看着自己的膝盖说:“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把她推开上,可那个时候她只是想让我抱一下。”
劳拉正在看见的是曾经对于她来说隐形的东西:在她和她的小女儿之间那些最重要的“和”。在这段普通的母女互动中蕴涵着不平凡的真相,即与主要养育者的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精神性盲视”防止我们看到那些我们无法忍受的东西(Shaker,2004),
劳拉在与女儿互动时没办法认识到那些真相。她看不到孩子有些瞬间需要安抚,有些瞬间需要鼓励探索,而且儿童以一天内数百次的频率在这两种需要之间切换。她看不到,家长经常更乐意满足其中的一个需求而不是另一个。她并不知道,家长在回应孩子需要时所感受到的舒适或不舒适,是被他们自己儿时的需要被满足或不被满足的方式强烈影响着的。而且她意识不到,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明白什么东西会让养育者不舒服,而为了努力保持与养育者的联结,孩子们会用一系列混淆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假性信号”)来隐藏他们对那些东西的需求。
COS干预以及围绕COS干预设计的图示就是为了帮助养育者提高觉察孩子需要的能力,并帮助他们进一步觉察到自己的回应能否满足孩子的需要。随着这些觉察能力的提高,家长便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去扩展日常生活中所选择的教养方式。问题依恋模式会代代相传,能危害到孩子一生中的健康关系,而打破问题依恋模式之限制的可能性,恰恰蕴藏在从精神性盲视到看见隐藏于眼前的真相这一转变中。
安全感圆环的进化:完美风暴
COS的发展是这样一个故事,四位心理治疗师愉快地发现自己站在了能够创造完美风暴的大气条件汇聚处。首先,越来越清楚的是,儿童早期干预非常必要且可行。同时,关系在人类健康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在更加完善地得以确立,婴儿与成人的内在世界正在被揭示。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也都正在确立依恋在上述所有内容中的基础作用。
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婴儿心理健康领域愈发重要和成熟起来,这得益于像“零到三”这样的倡导组织以及精神病专家的兴趣,并且该领域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得以继续发展和壮大(J.
Cassidy,私人交流,2011)。
●发展心理病理学领域的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努力,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关于心理病理,正常的发展能告诉我们什么?关于发展,心理病理又能告诉我们什么?”(C.
H. Zeanah,私人交流, 2011)
从实验室到客厅,这些发展处处都在发生。通过每天与成年人的工作,我们意识到聚焦于早期干预的必要性,这些成年人向我们展示了儿时发生的事情是多么持续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以后的生活。我们观察到,家长通过给自己的孩子造成痛苦的模式,把自己儿童时期所受的痛苦见诸行动,这一点确认了早期童年经历的核心重要性。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不论是为无家可归的成年人做咨询,与寄养家庭开展工作,还是在家庭治疗和个人治疗的设置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证实了这一点。快速发展的婴儿心理健康领域展示出,毫无疑问,幼儿甚至最小的婴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因此具有成为干预和预防目标的潜力。但是,该如何进行早期干预?准确地说,我们怎样才能确保婴幼儿心理发展处于适应性轨道上,并达到防止成年期问题产生的目的?
早期干预聚焦于关系的必要性
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正在成为大部分婴儿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努力的目标。
——Charles H. Zeanah, Julie A. Larrieu, Sheryl S. Heller, and Jean Valliere
(2000)
我们的临床经验同样证明了家庭行为治疗的主要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问题根植于家庭关系的背景之中。当孩子们从混乱的家庭中被带走,放到一个高质量的寄养家庭中时,这一点呈现得尤为突出。孩子们会茁壮成长,问题行为会慢慢减少,直到儿童保护服务机构认为他们的问题已经解决,并将他们送回他们原本混乱的家庭里。之后,那些问题行为很快便会重新出现。
家庭治疗的框架提供了很多答案,但这个治疗角度上仍然存在分歧。虽然Salvador Minuchin声称历史永远存在于瞬间中(Minuchin, 1980),并且早在20世纪50年代Murray Bowen便开始探索原生家庭对当前关系的影响,但总体上来看家庭治疗领域很少脱离环境去关注人的内在体验。
早期干预聚焦于内部工作模型的必要性
●Selma Fraiberg于1975年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幼儿园中的魔鬼》(Ghosts in the Nursery),着眼于创伤对于婴儿的代际影响,并且在三十多年后促使Alicia Lieberman写出了对应的《幼儿园中的天使》(Angels in the Nursery),后者探索了良好亲子关系的有益影响。
●继Louis Sander等很多其他发展科学家的研究之后,Daniel Stern于1985年出版了《婴儿的人际世界》(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一书,以此为开端,他一直认为教养关系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的发展过程,并影响他在未来建立健康的适应性关系的能力。一个孩子的发展命运,不再像老旧的“红线”及发展停滞的精神分析理念那样,被看作是由塑造性格的关键事件决定的。
●成人依恋访谈(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简称为AAI)为观察家长教养模式提供了标准工具,成为至关重要的技术性突破(Main & Goldwyn, 1984; George, Kaplan & Main, 1984)。AAI所产生的原理和信息引起了治疗师们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原理和信息使得成人的内部工作模型有可能被研究和编码(C. H. Zeanah,私人交流,2011)。
●在1985年发表的文章《婴儿、儿童及成年期的安全感》(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中,Main、Kaplan和Cassidy表示AAI编码的家长类别和他们对待自己孩子的依恋类别密切相关。这代表了“这个领域研究方向的重要转折点”
(Hesse, 1999)。依恋理论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之前主要关注儿童或养育者的行为,后来主要关注整合依恋导向的家长心理表征的质量与这些表征预测儿童依恋行为的方式(Main, Kaplan & Cassidy, 1985)。
不论是研究工作还是我们的临床工作,都清楚地表明家长会把性格特点从一个情境带到另一个情境中,这意味着,除了他们当下的环境以外,还有更多的东西在发生作用。同样清楚的是,当时最流行的观点也很少把一个孩子的“见诸行动”仅仅解释为简单的行为强化。朱尼尔总是大喊大叫,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只要他尖叫的声音够大,爸爸就会给他他想要的,但事情并非仅仅如此。儿童的行为似乎不只是他们生活的家庭系统中互动质量的瞬时呈现,也不像行为学家认为的那样是由奖励和惩罚塑造出来的无意义反射。相反,儿童的行为是遵循本能的。实际上,行为是孩子表达先天需要的方式。问题行为似乎是在家长长期无法满足那些需要时出现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见证了孩子清晰地展示出他们对于被安慰的需要却被充满爱的妈妈们忽略,然而这些妈妈实际上是把孩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的。我们同样见证了一些孩子极其渴望探索周围的环境,而家长却坚持要搂着他们。尽管家长心存最美好的意愿,他们却仍然没有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情形就好像我们正看着一个隐形的木偶操纵师,操控着每一对挣扎中的家长与孩子的互动。
去理解“布帘后的人”的渴望,以及把这种理解融入到早期干预中的渴望,引领我们中的三个人接受了额外的精神分析培训。最开始是在1985年,我们中的一位将James Masterson邀请到斯波坎举办了一场工作坊,该工作坊面向斯波坎社区精神健康中心的二百名员工以及专业人员团体。我们学到的东西与我们的临床观察如此一致,于是在1986年,我们之中的两位开始参加Masterson研究所的远程学习,并获得了精神分析治疗的研究生认证。
Masterson关于发展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使我们寄希望于精神分析可能会为早期干预提供钥匙。但精神分析仍然根植于“红线”及发展—停滞理论,这两者与我们的观察并不符合。我们观察到,家长的功能障碍源于婴儿时期,而导致功能障碍的条件在整个儿童至成年时期都很稳定。有观点认为,人格是某单一事件的结果,该事件改变了此后的一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格是某特定的关键年龄所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相比而言,下面这一观点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人格是通过在整个童年时期对永久性主题进行回应而发展起来的。
在1989年为期一周的研讨会上,Daniel Stern多次重申了他对发展—停滞理论的看法,并给出了一样的答案:关于婴儿发展,那是一种狭隘的、有局限的观点,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儿童幼儿时期内在体验的可信性,该研讨会后来被视为COS发展的重要基石。在Masterson研究所的培训中,另一种视角巩固了我们对于内在体验重要性的兴趣,那就是依恋理论的视角。
对依恋进行干预的必要性
●Mary Ainsworth发现了依恋类型,她称之为安全型、焦虑—回避型以及焦虑—矛盾型,二十年之后,Mary Main和Judith Solomon增加了混乱型依恋的分类(Main & Solomon, 1986, 1990)。这一类型的增加使得依恋理论向临床界迈进了一大步,这样依恋理论就能在临床上对那些被虐待的孩子或者那些饱受精神疾病及其他严重问题折磨的家长的孩子发挥重要的作用(Solomon & George, 2011; C. H. Zeanah,私人交流,2011)。
●1989年,我们接触到了Susan McDonough的研究,她将视频技术应用到很难参与治疗的家庭中。她的短程心理治疗模型非常成功,她采用了与家长一起回顾视频的方法,支持家长与孩子的积极互动,这个模型启发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创造以视频为基础的个性化方法是可行的。
●拍摄不再那么昂贵。一个由娱乐价值驱使的科学技术上的提高,却能够为临床治疗的飞跃奠定基础,这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是VCR快速得到消费者青睐的事实,确实推动了低价设备的开发,并且促进了观察研究的发展(J. Cassidy,私人交流,2011)。
●1990年,Robert Kare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依恋的形成》*(Becoming Attached)将枯燥无味的儿童发展概念翻译成用日常用语表述的容易理解的概念。这篇文章后来扩展为一本书,于四年后出版(1994),吸引了很多读者。该书用迷人的非小说的形式呈现了依恋理论的发展历史,包括不断升温的辩论、对抗以及对于发现的顿悟瞬间。这是依恋理论第一次被大部分公众所了解。
●1993年,我们之中的三人在斯波坎有幸见到了Jude Cassidy,她是一位依恋理论学家和研究者,后来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资源,并引导我们在理解依恋理论的路上探索得更远。起初两年,她每周通过电话对我们进行指导,到现在一直与我们保持联系。借此,依恋理论和科学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依恋理论提供了一个总体架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对家庭关系及内部工作模型进行早期干预的必要性。这使我们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关系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它确认了我们的感觉,即行为出自本能而非反射,因此行为是有意义的;儿童对永久性主题而非特别的事件或者发展停滞做出回应;儿童的行为反应是以维持依恋关系为目标导向的适应性反应。从来没有人像Judith Viorst在《必要的丧失》(Necessary Losses)中那样,把依恋本能描写得如此动人,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重度烧伤的婴儿的故事,这个故事痛苦却真实:
一个小男孩躺在病床上。他吓坏了,也很疼。烧伤覆盖了他小小身体上超过40%的部位。有人往他身上泼了酒精,然后要放火烧他。
他哭着要妈妈。
是他妈妈放的火。
一个孩子失去的是什么样的母亲,或者沉溺于母亲的存在会有多么危险,似乎都无关紧要。她是伤害还是拥抱也无关紧要。与母亲分离,比他在母亲怀里时有炸弹爆炸更加糟糕。与母亲分离,有时候甚至于要比与本身就是炸弹的母亲在一起更可怕。
因为母亲——我们的母亲——的存在,代表着安全。害怕失去她,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恐惧。(p.22)
在这个令人痛苦的故事中,Viorst从一个稍有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依恋理论的基本主题,COS的工作就是基于依恋理论而建立的。在人生最初的几个月到几年里,我们和主要养育者的关系何止是重要的,那是我们情感的必需品。我们总是想办法留在关系中,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安全还是不安全的关系。这并非一个为了方便起见的插件,如果觉得适合或者有利就选择它,不适合就置之不理。无论是通过Harry Harlow、鲍尔比与Mary Ainsworth的工作(在他们的实验中,猴子更喜欢“布妈妈”
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还是通过Viorst所讲述的这对很可怕的母子,关系都是以情感必需品出现的,就好像氧气对于身体一样重要。
然而,依恋理论并不是仅仅确认联结的重要性。就像鲍尔比当初设想的那样,依恋理论为儿童早期干预工作提供了框架。鲍尔比提出了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依恋则有助于孩子建立关于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型以及关于最亲密关系中的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安全依恋会使儿童沿着健康发展的道路茁壮成长,直至成年。在建立起安全工作模型的基础上,他们可以在关系中茁壮成长,并与他们自己的孩子建立同样的安全联结。这可能非常有助于打破心理挑战的循环,而这种循环通常会代际传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