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97567丛书名: 心理治疗译丛
《循环提问》是一部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会谈技术是系统式治疗zui重要的元素之一。生活经历彼此交织的人们,在行为模式上也往往相互制约。“循环提问”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谈技术,它的目的,就是将人们在行为上的相互制约性清晰地展现出来。
本书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们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除了治疗技术以外,家庭动力的视角也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对系统式治疗感兴趣的人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热衷于将系统式治疗在实践层面上运用的人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
1.前言
I.访谈
2.治疗的意义/澄清背景/治疗师的中立(施耐德一家)
3.治疗的目标(巴斯蒂安一家,部分)
4.解释/解构和建构/“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巴斯蒂安一家,第二部分)
5.互相制约/“黑色的想象”/作为权力工具的症状(格拉赫一家,部分)
6.问题的外部化和拟人化/对改变保持中立(卢卡斯一家,部分)
7.过错的分解/具体化/“奇特的结”(迪茨一家)
8.精神病院的角色/机构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弗洛林先生)
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比格女士)
10.医生会诊/陷入僵局的个别治疗(福克斯女士)
11.夫妻治疗/症状行为对二人关系的影响(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部分)
Ⅱ.暂停
12.中期评语:干预或交谈?
Ⅲ.结尾干预
13.改释/针对问题模式的治疗处方(格拉赫一家,第二部分)
14.“关心的围攻”(卢卡斯一家,第二部分)
15.仪式(巴斯蒂安一家,第三部分)
16.“我的酸奶,你的酸奶”(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二部分)
Ⅳ.指导帮助——工具
17.治疗会谈的理想流程
18.提问原则和提问类型
19.干预的原则和形式
20.后续说明(施耐德一家,第二部分/迪茨一家,第二部分/弗洛林先生,第二部分/比格女士,第二部分)
译后记
如果我问您的女儿,爸爸妈妈还相爱吗,她会怎么回答?如果您想让您的太太为自己找个男朋友,您好应该怎么办昵?您想象一下,一位好心的仙女翩然而至施展魔法,把您所有的问题都一扫而光,那么您明天早上醒来,会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举动?如果您和儿子一起去上柔道课,您的先生会怎么想?当您痛哭流涕的时候,您的婆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这仅仅是提问类型的几个例子而已——而且,它们还都是非常善意友好的问题——每天,系统式治疗师或咨询师都会用这样的问话,让他们的当事人或患者吃上一惊。他们的访谈方式,看上去和心理治疗正统理论中的很多规矩都背道而驰。系统式治疗师是积极主动的,他毫不迟疑地就掌握了会谈的主导权,向他的咨客追根究底地问个不休。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同时和几个人打交道:家庭、团体,有时也面对单独的个体。他并不特别在意那些令人尴尬和难堪的话题,他的所问甚至与我们约定俗成的得体行为是格格不入的:他向来访者中的某个人询问关于其他人的事情,他向孩子询问父母间的互动,他向父亲询问母女间的关系,他向儿子询问父亲和祖母间的交往,诸如此类,尽管被“议论搬弄”的那些人就一起坐在会谈室里。或者换个说法,恰恰是因为被“议论搬弄”的那些人就一起坐在会谈室里,才出现了这些往往显得肆无忌惮、有时非常荒谬奇怪、平庸乏味的问题。
所谓“循环提问”的方法,是系统式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工具箱里重要的工具之一。循环提问对于系统式治疗实践的重要性,相当于释梦对于精神分析的意义。这两种方法所关注的,都是现象中的某个通常不能被系统地观察、从而无法进入意识的领域。通过这两种方法,旁观者能够认识到那些让系统按其原本方式进行运转的过程。也就是说,释梦能够让旁观者将目光投向内在心理过程的逻辑,而循环提问可以让人对社会系统内部的游戏规则的逻辑形成看法。再换个说法,对患者的梦进行解释和分析,这促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的深入发展;而循环提问则促进了系统式治疗和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方案的深入发展。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并非显而易见。那些仅仅(透过单向玻璃来)观察系统式治疗师工作的人,那些仅仅仔细研读他们的理论的人,经常不能直接认识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这种关联。理论和实践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理论只有在严格的实践检验中,才能证明自己的使用价值;而如果缺少了对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那么实践也迟早会陷入停滞发展的泥潭。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我们才创作了本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