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17137
·综合概括酒精相关障碍现实流行情况
·深入浅出帮助理解和应对酒精成瘾者
·已得到广泛推行的陪护方法给予临床治疗启示
当自己或身边亲人受困于酒精成瘾,该如何找到重获清醒的方法?又该如何找回生活乐趣?《如何帮助酒精成瘾者:酒精相关障碍者陪护指南》展示了一条全新、可行的道路。
本书取材自亨利·戈梅兹医生同法国酒精病学临床研究与互助协会超过20年的合作实践,充分考虑到酒精成瘾者复杂而具体的情况,立足实用,给出四阶段陪护方案:
*阶段 明确问题,计划步骤;
第二阶段 开始照料,提供支持;
第三阶段 风险高发,密切陪护;
第四阶段 回归生活,预防复饮。
第二版前言/Ⅰ
致读者/Ⅰ
致无暇看书的读者/Ⅱ
引言/001
第1章 如何变成了嗜酒者?/005
1.1 正常消费和病态消费/005
1.2 定义与界限/013
1.3 成瘾和依赖概念/020
1.4 债务的象征意义/030
1.5 风险因素和创伤性背景/035
1.6 青少年酒精成瘾/040
1.7 自我缺点和生活事件/043
1.8 成瘾内稳态和身心平衡/048
1.9 如何制定预防方案?/054
第2章 嗜酒者有什么表现?/061
2.1 情感障碍、羞耻感和被轻视/061
2.2 无聊、无法忍受孤独、不满、受害者心态和敏感/070
2.3 否认/076
2.4 不成熟、分裂、虚假自我和第四个问题/081
2.5 自恋/088
2.6 认知障碍/091
2.7 情绪障碍和犯罪感/096
2.8 躯体伤害/102
2.9 治疗方案和下决心的过程/111
2.10 除了诊断,还要建立有用的沟通对话/116
第3章 如何考虑环境因素?/123
3.1 酒精成瘾的系统维度/123
3.2 家谱和饮酒事迹/129
3.3 夫妻/134
3.4 父亲与母亲/141
3.5 儿童/148
3.6 支撑/154
3.7 对患者家属有益的概念:放手、重新关注自身和合适的距离/168
3.8 帮助的极限/173
3.9 新话和成瘾/176
3.10 国家和社会对成瘾的看法/183
第4章 如何制定有效的指导陪护方案?/188
4.1 指导陪护/188
4.2 节制和复饮/195
4.3 药物/202
4.4 心理活动/210
4.5 有用的知识和技巧/214
4.6 酒精治疗与预防中的帮助关系/220
4.7 临床酒精治疗与预防专家/228
4.8 交流团体的功能和参照作用/233
4.9 临床研究与互助协会及其参与者/242
4.10 偏向性认知习得/249
第5章 没有酒精如何生活?/258
5.1 道德原则/258
5.2 批判精神/264
5.3 对自己、他人和关系的信任/268
5.4 风险、学习和经历/272
5.5 行为关系:放下酒杯/279
5.6 待培养的品质/285
5.7 嗜酒者需要什么样的睿智?/291
5.8 追求意义/298
第6章 如何建立实用酒精治疗与预防学?/309
6.1酒精治疗与预防是一种心理治疗吗?/309
6.2 好的治疗方式/315
6.3 方法论/326
6.4 牵连与类型/336
6.5 酒精病学统一机构:实践酒精病学机制的核心/342
6.6 教育培训/349
6.7 重新发展酒精治疗与预防临床学/354
结语/364
术语表/367
第二版前言
致读者
在我们无规律可循的生命河流中,我们很难利用好时间,所以我们都应该务实些。那么,你是否认为还需要写我们当下的生活?文字可用来发人深思,慰藉心灵,但是在如今这个各种电子信息、社交网络横行的时代,文字创作是否得不偿失?大部分有益的作品因缺少媒体对大众的销售宣传,能产生的影响有限且短暂,加之内容没紧跟时代脚步,就更没影响力了。越往后发展,口耳相传的方法和电子信息交流将削弱纸质作品原有的重要性。然后,一旦作者被定位、被认可,他的影响力又何在呢?作者自己也参与构建了这个虚幻的新生事物,它是大众消遣方式的延伸。如果作者成为政治革新者,他会帮助开明的决策者调整公众应有的智慧。可矛盾的是,他又会向那些忍受现有社会秩序的人们宣扬批判精神。这种双重性的典型例子就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普世性原则要求我们用丰富的视角,以一个受伤小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就像《小王子》一样。
在书籍阅读方面,皮埃尔·巴雅尔的贡献具有革新意义。这位心理分析师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出版的书籍,哪怕是冰山一角,也是丰富的。有时,刚完成的书稿因为被出版商拒绝就“夭折”了。或者放在几个书架上短暂展示后,就沦为废纸被碾碎。其实,书的封面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个引人注意的书名会吸引读者一探究竟。但之后,读者常常会中途放弃,这其实都不需要理由。我们现在手头上就有两本书可供读者参考,我们之后将会提到书名、作者和摘要。因此,平庸的作者也可以利用这两个完整部分。引言和结束语是专门给那些没有时间看书,但受过教育,还有平常不习惯看书的人看的。这些勇敢的人应该被宠爱,一旦他们有兴趣开始看,不管是按顺序看,前后对照着看,节选部分来看,还是边看边画线注解,或是借用书签和笔记的方式来看,他们都可能鼓起勇气啃完整本书。这种因人而异的阅读方式终会创作出一本新书,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书,一本任何人都不能解读只有等到他们自己编辑和出版后才能看懂的书。
读者,尽管你可能时间有限,但是如果你愿意屈尊读后面的引言,你将带我走出孤独的世界。其他部分看不看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致无暇看书的读者
嗜酒者,与我们无关。
我们跟酗酒的人没有关系,他们违背传统,用不适当的方式喝酒吃饭,举止不佳,影响不好。我们和他们,互不影响。
然而,酒精的非正常使用越常见,在不良嗜好成瘾方面,酗酒问题就越不成问题,正常饮酒与酗酒的界限也就越模糊。
如果说嗜酒者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那一面更好地反映我们人类逃避什么,却不曾找寻的镜子。这面镜子折射了一个窘迫迷茫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如何来定义“嗜酒者”这个词呢?定义必须简单,又不会引起争议:嗜酒者,其饮酒方式无疑是有害的。对他们自己,亦对他人。因此,治疗活动涉及的范围也就明确了。
如果饮酒是为了寻求刺激胜过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喝醉成为精神或身体不适的人每周、每天或者间断性调节方式,那么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滥用问题。这种偏差会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工作、夫妻关系、小孩和自尊心等。如果饮酒者继续这样,就会走入死胡同。消费行为的失控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控制需求,之后就成为一个转折点。这个过程的终结果就是产生依赖。依赖是该过程的发展顶点,代表了被与认知障碍相关的力比多俘虏。一旦被酒精控制,就无安全感可言。所谓的认知失调就首当其冲了。认知失调不会因戒酒而消失,它往往之前就一直存在。它们只是变得严重了。酒精依赖患者对自身,对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时间和对自己的选择等都感觉陌生,甚至冷漠对待。他用否定、小化“错误念头”和谎言的方式来反对显而易见的事。哪怕一丁点的困难和任何的机会都会成为饮酒的借口。他会不安、无聊和遗忘,丧失欲望,感觉空虚。
现代的酒精消费模式,也就是英式的醉酒行为,已经让我们提前步入一个时期,就是喝酒与精神管理和社交生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代。成瘾就是内部调和的结果,酒精成为所有事物的连接点。酒瘾成因包括酒精本身的诱惑、药理病因、产生镇静、欣快感和带来麻醉效果,还有酒精引起的感官效应以及无意识状态下酒精带来的感受。酒瘾是与情感安全有关的病理学的症状和因素,是身心治疗个性化不足的表现。这种不足表现为饮酒产生幻觉,对放弃、分离、颓废感到焦虑。这还需要考虑到大量的历时性因素:比如基因、精神病理、家庭、文化、社会以及事件因素。而神经生物学上说的脆弱在很多病例中都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它还受周围环境背景的影响。
对其他精神药物包括对药品的成瘾,还有从前和现代的强迫行为,它们都与病理性饮酒现象同时存在,先于它出现或者偶尔在它之后出现。香烟、大麻、啤酒会导致烈性酒的饮用。而葡萄酒是经过精美包装的,费用高,不易消费。在如今的这个时代,成瘾的患者几乎都是对多种药物依赖,如果同时服用精神活性药物的话,这种多重依赖相互间会产生联动和叠加效应。这就要看是单独酒精成瘾问题,还是心理机能部分成瘾的问题。在大量的病例中,除了丁丙诺啡、美沙酮这类镇静药品常作为替代性药物——它们的优势就是可自由获得,合法且相对便宜——酒精其实也起补充和替代品的作用。物质成瘾带来不良的风气,而法律禁止这些行为,所以警察到处都是。
没有人敢质疑成长环境因素对一个小孩成长的影响。根据对小孩施加的暴力模式,家庭环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创伤型、温和型和严厉型,它们可以使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产生模仿效应。一旦放纵到对孩子缺少关注,不能为孩子树立规矩的地步,那么放纵也会是一种暴力。酒精成瘾常常是家庭功能的障碍症状和产生因素,它造成了世代和性别认知的混淆,还有违法行为。这种循环效应体现在配偶身上。比如,嫁给一个嗜酒者后,试问多少女孩也会成为嗜酒者?治疗师需要了解患者的经历,如果患者对自己家庭情况和情感背景有自己的想法,患者要对这些进行自我阐述。患者如果注意到家人会影响自己病情发展,那就可以从家人的角度,重新审视他自己以前的情况以及他的变化过程。与周围可能帮助到的或者有问题的人见面对治疗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对于这种无法言明的痛苦,尤其当饮酒者要摆脱酒精依赖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当然还有其他病理学的解释。痛苦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发展成心理功能紊乱和身心疾病。种可能性:器官受损,但是在解剖学上什么也看不出来。第二种可能性:病变突显,皮肤改变,黏膜出血,一场严重的疾病就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身体上出现像圣塞巴斯蒂安那样的疮、瘢痕和穿洞症状。
情感障碍,如极度焦虑、压抑、双相情感障碍,都容易滋长成瘾行为。它们起不到保护作用,充其量能帮助理解精神病理学,理解内在的生理结构:边缘组织,不稳定又管理复杂的自恋症、精神病,还有常常会首先提到的神经官能综合征。结合成瘾发病率分析精神病理学障碍比反过来分析更合理。成瘾群体越来越少被固定只属于某一个人群。他们的精神资源越来越被分散。因此须警惕:酗酒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学问题,整体预后会越来越严重。
线性因果关系属于简单决定论的范畴。同一个原因可以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它可以导致一种在罗夏墨迹测验中可定位的心理缺陷(蒙若兹术语),还会导致一种几十年后,在患者退休或其小孩离开身边的时候,因失去生活重心,偶尔会表现出来的根本性缺陷(巴林特术语)。它还会对精神产生影响,使人从青少年起就处于不利地位。世俗生活本身的细节可以对差的,也可以对好的事物产生结构效应。当然,习惯危险也可以较好地增强抗击能力来战胜厄运。
理解首先可以用来帮助诠释如何减轻羞耻感和犯罪感。有距离的同理心促使嗜酒者在治疗中,坚持不懈,尽管他仍会复饮。不可预见的因素,不仅指临床直觉,还有偶然的细节或者情境变化,所有这些都对与酒精保持多远的距离产生作用,也可能会挫败原先的决心和预期。等待一切都成熟时,嗜酒者就会拒绝承认蒙若兹的悖论:“既然我不能戒酒,我就滴酒不沾。”与所有期待相反,先接受,然后承担责任再到主动采取措施,他们经历了学习、进步和改变这几个阶段。分裂给人一种双重人格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因为饮酒行为而更加明显。这种形象的存在同时也说明当事人自己身上有一部分是与对事实的合理评价相容的。之后他身上就会出现双重性,这需要他做出折中的选择。而治疗师必须要鼓励这适应相容的部分,减弱能让这部分发挥作用的因素的作用,从而激励患者承受自己的恐惧,而不是采用嗜瘾和空想来填补。他必须激励患者拿出勇气,并结合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在困难的时刻,治疗师必须表现出自己有空余时间来接待患者,就像酒瓶对酒而言,除了要和他对话,还要让他自己不要沉沦。
尤其在关系建立的阶段嗜酒者很难应对:太靠近,让他们觉得困扰,而距离太远了,就会感觉治疗师缺位,既要做得不知不觉又要体现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状态与治疗师的状态不同。因此,与其说与他对话还不说谈论他,这样更有意义。简单的会谈有自己的特点,因为通常在刚开始的几次见面时,患者并没有什么要求,而后才成为操控思想的人。只有倾听他说话,才能找到话语提示的依据,不然,治疗师需要应对患者说错的话和遣词造句上的困难。面对一个不爱说话或者不善于表达合适想法的患者时,话语提示不能是只有单一意思的话,或者是治疗师的陈词滥调,微妙的辩证可以让患者多说些话,延长这个谈话,这就为建立有利的关系打下基础。有治愈作用的话并不是有逻辑、合理的话,因为嗜酒者的耳朵听到这些老生常谈的话会不适,而更应该是一些有些矛盾,包含自由的联想和寓意的话。为了帮助患者摆脱痛苦饮酒经历的不幸,只要给他引用其他嗜酒者讲述的自己主动采取措施的事迹就行了。比如在社交中不用高脚玻璃杯喝上一杯香槟酒或者一杯葡萄酒是不文明的行为,抽烟亦是如此。
解释在治疗关系中有自己的作用,这对其他任何疾病都一样。但是解释不是往脑袋里填充那些无用的认识,而是要让患者有概念,用来帮助理解不饮酒的必要性。不需要让他成为解剖病理学家,只要用一个简单的图表让他能理解就可以了。让人产生反复冲动性快感的饮酒需求来自间脑和大脑伏隔核区域,而饮酒的意愿却不是在这里产生。因为连续饮酒让酒精依赖者产生饮酒的条件反射,这会让能力出现倒退:脑前叶是控制人智力和思考的区域,它受制于原始大脑的指令,老鼠和我们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我们是否要同意把我们身上这种能力类比成老鼠身上的能力,或者是否要承担自知之明和正确认识的风险?
在团体内使用话语提示:“我承认刚刚说的话……”临床酒精病学颠覆了诺克医生的看法:嗜酒者的身体状况也可以保持良好,而不应该忽视这一点。这对不饮酒者不利,因为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幻觉,希望嗜酒者状态不好。
亲属和国家面对他们采取的态度是规范化诱导。这把嗜酒者看成一个行为偏差者,需要克制他们的过分行为。从视觉领域上看,视野就局限到酒瓶身上了,而人的手就拿着这个瓶子。嗜酒者是司法系统的目标之一,是精神病治疗机构的客户群之一。酒精病学作为社会医学的一个领域,它是根据嗜毒者的治疗模式建立的:给他们开一些药,并且必须对他们实行跟踪治疗。但是酗酒问题因为临床实践的不足,治疗服务不相符,以及相关的实践研究领域的缺位而变得严重了。
只使用一种解读框架会引起评价错误,减少治疗使用的技巧。即使没有法规协议,除了专业人士外,还是可以发挥这些技巧的治愈功效。意想不到的是治疗的组成成分。我们不能忽视,作为有治愈作用的成分中的不理智和主观力量,提供建议这种技巧虽然不受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青睐,但是它还是一种有力的手段。
把治疗阶段限定为没有后续指导陪护的住院,不注意建立治疗关系联盟的情况,这适合集体心理治疗的逻辑。住院总是要成为就近治疗计划的一部分。即使急诊时间是一个可以谈论酒精问题的场合,但是急诊不在治疗阶段内。然而,即使患者有自恋和依恋人格障碍,有找治疗专家的消费需求,但是这也没有指明在短期住院疗程后的治疗中,治疗师是否要一直围着嗜酒者不放手。这就是说,嗜酒者可以从与几个临床医生的联系中获得益处。任何一个酒精病学专家不会对此耿耿于怀。酗酒问题的治疗不适合在两者关系模式中进行。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亲,这两者能给他两种定位,一个给予情感,一个设定限制。用莫里斯·柯尔克的说法就是双焦点跟踪,它对青少年酗酒案例来说是必需的。交流团体的融洽环境氛围在这种平等的关系和临床医生“我”的双重性质中得以体现,这种交流团体即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
第2章嗜酒者有什么表现?
2.1情感障碍、羞耻感和被轻视
“我觉得自己就像反复处理情绪的机器。”
怎么可能用追求快乐的名义而陷入物质快感不能自拔呢?滴酒不沾的旁观者是不能体会嗜酒者的痛苦,甚至认为这是荒唐的。又是什么阻止了一个感性又聪明的人从这种他或许能避免或缓解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哪怕他只需要把用来悲伤难过的十分之一的精力拿出来克服它?他怎么可能在有意义的人生道路上迷失自己呢?
在这一章节开头,我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登山运动员,面对一座光秃秃的高大山脉内心震撼不已,但还必须翻越它。现在就开始无止境地游览通往不幸之国的路途吧。
?情感障碍
首先,对情感障碍认识就有歧义:过分重视粗暴和强烈的情绪。“你是否会如暴风雨来临般迅速地起身?”情感就好比未加工的原材料,可以打磨它,让它感到快乐,也使人获得快乐。成千上万的图像和行为可以让人产生愉悦之感。我们追求的有限的意义也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满足感。云淡风轻的天际,拂晓初现的光芒也让万物倍感快乐。
?羞耻感
我们总感觉酗酒与自己无关。但在社会保障中关于它的信息资料很多。原因是,嗜酒者在人们脑海里的各种形象都是卑微可耻的。
■躺在地上,走路趔趄,蓬头垢面,脏兮兮的,双手僵硬的流浪汉;
■手里拿着啤酒,蜷着身子蹲着,脚边被狗围着的瘾君子;
■来回窜,好打听的话唠;他旁边那人是这里的常客,一个人闷声不响地看着酒杯;
■家里的独裁者,使用各种暴力;
■恶毒的母亲,易怒、粗俗又邋遢;
■浪费家里粮食的傻子;
■在外面喝得烂醉,惹是生非、好吃喝玩乐的人,常常醉倒在阳台下或街沟里;
■眼镜上烟雾弥漫,脸部肿胀,神情沮丧的女同事;
■面对法官,粗心大意的司机惯犯;虽然犯法,但是他却一副什么都忘记的嘴脸;
■媒体暴露的醉酒形象:一些人义正言辞,说葡萄酒是他们仅有的泄愤方式,另一些人喝醉后整张脸颊红彤彤地讲述着他喝酒的经过。
当记者和编辑们在节目和书本里打出此类标题的时候:“如何克服灾祸?”“怎么走出困境?”等,我们还是抱着偏见,交流着彼此的看法。
在酒精病学上,羞耻不是问题,确是真实的困难。让饮酒者感到羞耻是残忍又无用的。有很大破坏力的惹事者往往在他人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的时候,尤其会有耻辱感。在看到嗜酒者时,人们表现出优越感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怜悯,包括用关心的方式,也是一种要摆脱的诱惑,因为它会伤害那些身体状态不佳的人。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平等对话,那好暂时什么也不要说。如果他退缩,也只需知道可以换一个角度和做另一个选择。
嗜瘾者的羞耻感不稳定,与社会排斥贬低的态度有关。它有若干种情况:与强制戒酒有关的羞耻感,个人形象受损的羞耻感,回忆过去种种行为和瞬间带来更多恐惧的羞耻感,在社交中丧失信用、个人能力资格以及社会关系带来的羞耻感,以及因为贫穷而生的羞耻感等。总之,有各种类型的羞耻感。
强制,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羞耻: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显示出不能不重复的荒谬行为,比如得了暴食症的人还拼命吃很多。因此引发的呕吐会让人产生羞耻感,并对自己反感。观看有关饮酒引发的事件影像资料也会让人产生羞耻感。
在几个病例中,我们看到强制会转变成消极支持,比如说,再也不这样。
我有时会讲述一个内向的年轻男子的故事。在那个时候,哪怕很小的人际关系冲突都会让他语塞口吃,神情混乱。这位信息工程师虽然精神压力已大到无法承受的地步,他还是喝酒,他的喝法已经远远不是犒赏自己喝几杯的地步。在波尔多职业培训的时候,他觉得前景无望,在回酒店房间的路上,他连续在几个酒吧喝了好几杯威士忌。第二天,他起晚了,匆忙从床上跳起,差点就赶不上同事们。晚上,他又去昨晚那几个地方喝酒,然后再回酒店。酒店的接待员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问他是否愿意等酒店大堂经理来给他带路。大堂经理带他回到房间,一句话也不说,这让他感觉他要应对难堪的一幕:他吐得到处都是,床单上、浴室里、墙上都是脏兮兮的手印。这位年轻的患者边讲这件事边流汗。他来自一个品酒世家,有人偶尔会帮他挡掉品尝优质葡萄酒的邀请。
我的患者经常会告诉我类似的耻辱经历。
一位奶奶从电影晚宴回来后喝得烂醉如泥,被她女儿发现躺在客厅地毯上。她三岁的外孙女甩着手臂围着她转,惊慌地喊道:“外婆摔倒了!”
为了不再被怀疑,他会想到好些逃避方法。他会把自己部分不好的经历转移到别处:一切都不好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类。他会让自己站在受害者的位置,或者把自己想象成那些被害者,然后讲地球上那些不幸的事,比如地球不是圆的,这很明显。羞耻感具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让人打消来看诊的念头。
一位女患者,看起来没什么不同,她对我说:“我等我的邻居们都走了我才出去买东西。”
在洛泽尔省一个商品陈列柜上摆着的一张明信片上印着一位快乐的农民,他牙齿掉光,头戴贝雷帽,坐在桌边,桌子上有一升左右的红酒瓶,周围放了很多玻璃杯。明信片上面写着:“您喝酒,您会死;您不喝,您也会死。那还是喝吧!”这位农民就是没有羞耻感。
羞耻感对那些看重自己形象的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喝酒的话,人就带不了面具。
羞耻感会滋长降低身价的行为和自行毁灭的疯狂举动,也会让人感到绝望,羞耻感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又无法改变个人经历之后,这种绝望就会更真实。
在整个饮酒上瘾的过程里感觉不到羞耻,戒酒的时候去社交和节庆场合就会表现出羞耻感。
帕特里克·德克拉克公正地揭露社会保障制度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事,这就是国家机器的堕落,让人感到不齿。帮助在失业阶段和持续从事不稳定工作的人享受社会保障,为什么还打着类似于帮助他们重新定位,接受资格培训和再就业的幌子呢?这样是不是可以避而不谈他们的心理脆弱性呢?德克拉克指出:
“对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或受教育程度较低,或上了年纪,或被社会遗弃的人来说,要找到一份薪酬还不错的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是相当渺茫的。”
羞愧不已后,他们状况会越来越糟,这种自暴自弃的邪念会揪着不放。中规中矩的人会束手无策:他们面对的好状况就是失业,差就是自杀。
面对这种消极后退的力量,治疗师似乎变成一种障碍或者后一道防线。痛苦中的嗜瘾者会破坏建立的社会功能系统。所以,治疗师放手不管的做法不应该被看成一种轻视和泄气的表现。他愿意退一步,从而保留自己的用处。他还可以保证有强劲风过后就会见彩虹的想法,只管提供治疗服务就好。
既然对羞耻感如此敏感,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否做了一些你职责范围内的事来减轻羞耻感?”我们会因为自己曾经无知而产生罪恶感,就好像一根磨损的绳子,慢慢磨掉了上面的节。
……
2.2无聊、无法忍受孤独、
不满、受害者心态和敏感负面感觉聚集起来一大堆。
把痛苦的感受一一总结出来,从而正确疏导这些情绪,让它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无聊
乔接受过好几次心理治疗。他是巴黎人,自从来到图卢兹就一直从事出租车司机的工作。白天整天忙碌地奔走,晚上就去喝酒。他被烦恼和孤独弄得筋疲力尽。他从小就被遗弃,后来被一对很想要小孩的夫妇收养。因为忙于做生意,他养父母没时间照顾他。小时候,他什么也不缺。他还有一个弟弟,也是被收养的。为了让他接受好的教育,他被送到一家私立学校上学,那里的一个恋童癖修道士对他感兴趣。他向我坦白他还是怀念他两次患精神病期间的兴奋状态,在那个时候,他还被误以为是约翰尼·哈里戴,但是从那以后,他觉得什么都枯燥无味。当他终于告诉他父亲,父母亲不在身边他有多痛苦,但他父亲只说了句:“那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呢?”从次问诊开始,乔就带着悲伤又嘲讽的语气问我,如果是我,我怎么打发无聊。
我的无聊经历?我经常面对一些感觉无聊的人。我会过滤掉,忘掉。我的交际圈要求我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稍微投入些,开始我主动倾注心力是为了能从中感到惬意,得到安慰。
我童年时期的一次回忆:是关于那扇能让人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户。我妈妈是一位特别细心的家庭主妇,当她擦靠马路的窗户时,把我安置在窗边上坐着,我看着胡同里其他小孩在外面玩耍,而我被爸爸放置的栏杆围着。当时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甚至他们作弊、使坏和动怒,我都想一起感受。我是好的观众。
我认为,易醉的人在喝酒的时候就像走捷径,这跟个人体内生理的转化功能和承受力有关。喝完酒就立马见效。而无聊与空虚有关。这类患者什么也不缺过,除了情感上的空缺。他们代表了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哀叹自己无聊。如果他们通过喝酒,麻痹所有类似于空虚的感觉,他们就不会让自己身上产生类似于欲望的念想,之后就会没有冲劲。
童年不幸之一就是过分在意自恋需求:总是试图让别人关注自己,之后在镜子里不断检视自己的形象。注意和被人关注可能就能解释无聊了。
别人不会像我们母亲一样一直在我们身边,填补我们的空虚或者满足我们的需求。那是一个我们陌生的外部世界,有待我们去发现,让我们去了解我们与它在什么地方有交集。
因而,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给予什么。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丰富我们的想象,实践更多的行动。
无聊,难道就是因为单调吗?还有什么比饮酒行为更简单反复的?
交流团体在采访中谈及了一些负面情感,我会按顺序一一赘述。
?无法忍受孤独
→因为无法忍受孤独,我再次饮酒。我现在失业,平常跟我走得近的人平时都在工作。
→我又找到一份工作,一整天都看到很多人……虽然我与他们之间没有亲密的联系,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关系。我融入了集体,有两三个朋友。这样就可达到一种平衡,晚上孤独,白天忙碌。
→无法分享所有的世俗烦恼和仅有的一点情感让人透不过气来。因为我把自己心里的那道槛设得这么高,可能我注定一个人。
→孤独曾经让我身心健康。我一个人生活,我坚持得住,并且因此获得很多快乐。当我产生很多欲望时,我学会了把自己弄得忙碌。
?不满和受害者心态
→不满是一种毒药。受害者心态让人感觉舒服,不知道在某处,这种心态就会成真。这种顺从的姿态意味着不管因为什么,对谁我都能轻易地表示不满。因为受害者心态,我可能会做出更多的错误评价,还给人受迫害的印象。 因为诚实,我不能说随便因为什么人或事,我就成受害者了,除非是因为我自己。
→回头想想,我意识到那些让我痛苦的人也同样是受害者。比如,我母亲就受宗教文化迫害过。她从没从中摆脱出来,却还热衷于此。她从没因此沉溺饮酒,但是她一生都阴郁沮丧。
→这里,我想区分一下真正受害和感觉受害。如今,我可以自我防御,但是我是不是真的受害者,还有待了解。
→我用病人的身份作为我妈妈和我之间的沟通渠道。这样的态度可以帮助我被关注或被可怜,好像在说:“大家都看看,这对我来说有困难。”
→成为受害者,这也说明缺乏必要的冲劲。这是应该被人听到的。
→我可以通过说话来排遣负面思想,它们可以通过出现各种皮肤病和背挛缩症状得到排遣。总而言之,我不会留在体内,我都排出去。
→在我弟弟这位“施刑者”的帮助下,我决定用一种我称之为“正确行为”的刺激反应把自己从不满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面对一个对我有成见的人,我什么也不会说。当我们之间的账算清楚了,不满也就没有了。
→当因为一些我自认不应抱有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而自我感觉受害时,我会觉得自己无能。特别是我又无力应对它们时,我会更疯狂,因为我不想成为一个恶毒的人。我会告诉自己,我不会把我身上的某种能力或对我产生的影响力传给这些人,因为他们不值得。 我承认世界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所以,就算喝酒也不能让我得到慰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努力,我会平静地面对那些干扰我的人或事,尽力去抓住生活里的小幸福。
?敏感
→我双眼通红,累了,大家开玩笑说我头天参加聚会了,我指责了他们一通。
→我非常在乎别人的眼光。我变得更在意别人的批判。我无法躲避这些。
→我感受不到寂寞,我忧虑不能好好地体会寂寞。
→自从头脑清晰了,我看到的敌人就少了。
→比起用词,我更注意说话的语调和意图。我会要求重新表达一遍看法或意见。
→客观上来说,敏感的人是傻子。他的这种反应会对人际关系带来毁灭性的不信任效果。
→如果我知道这个人没想伤害我,我就会用心听他说话。
→我不够真诚,我被喝酒的念想折磨着。我反驳是为了证明我还可以喝酒。只有吃这些东西我才知道自己活着。
→乖乖地听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