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600094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何贤桂写给老师和家长的高情商沟通宝典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倾情作序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国家督学李希贵、教育专家李镇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台湾地区亲子教育专家吴娟瑜诚挚推荐
如果你是一名学龄期孩子的家长,想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想快快乐乐地和老师沟通,那你一定要看一看这本书;如果你是老师,想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那这本书对你的工作会大有裨益。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小巫
本书的大量个案,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建议,其中又渗透了独到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家长和老师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教育方法的启示,更可以受到更为根本的教育观念的启迪,从而体会到,教育不仅要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且也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成长过程。因此,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感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的书。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这本书谈的都是父母*关心的沟通问题,比如“家长能否当面批评老师”“如何巧用家长会”……这些在沟通中的“常识”问题,恰恰是当下很多家长的困惑所在。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故所提建议一点不装腔作势,直指家长的内心。今后无论父母再遇到怎样的沟通难题,书中这些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都能带给他们一点有益的启示,就像作者所强调的那样——教育不是一个人苦撑,莫拿沟通折腾孩子,而沟通就是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国家督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作者 李希贵
父母是孩子的*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要让孩子更出色,父母必须先出色。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愿意向读者推荐何老师这本书,也相信本书能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教育专家 李镇西
“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民主性格的重要特征,家校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通过许多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 川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宝典。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详细探讨了家长和老师如何沟通的话题。从表面上看,这些个案分析都单独成篇,但本质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观点和方法具有内在统一性,旨在告诉读者如何就具体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家长和老师沟通中常见的误区,提出了双方沟通的具体原则,并列举了大量操作性极强的高情商沟通方法。每篇文章*后的“贴心提示”汇总了家庭教育的相关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顺畅衔接,*终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章 与老师划清界限
家长与老师责任的边界在哪里
如何才不会伤害孩子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莫拿沟通折腾孩子
好品格从好父母开始
家长也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别奢望每一次沟通都有效
第二章 家长“挑事”,孩子更安全
怎能这样教孩子说谎
令人哭笑不得的标准答案
轻松应对老师的不合理请求
当你难以接受老师的价值观
教师节写给老师的投诉信
错怪了老师怎么办
家长能否当面批评老师
第三章 让老师喜欢你的孩子
你真正了解孩子吗
不要夺走孩子手中的扫把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过招
“懒妈妈”成就好孩子
每一种善意提醒都值得尊重
平等使交流更温馨
教育的秘诀不是一个人苦撑
第四章 怎么做,家校沟通才愉快
揭下老师那神秘的面纱
“加油,老师”
别让不良情绪阻碍沟通
怎么听,老师才会说
别向孩子隐瞒沟通内容
细节决定成败
第五章 遇到棘手的问题,如何向老师倾诉
孩子只听老师的话怎么办
孩子被欺负,家长怎么办
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判若两人怎么办
孩子抄作业,家长别紧张
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
第六章 如何鼓励老师与我们合作
你对自己知多少
家长能为老师做些什么
家访可以这样轻松有效
如何巧用家长会
快乐组建家长联合会
别让老师的关照成为溺爱
一定要给老师吗
第七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每个家长都是上帝
把孩子培养成绅士
芬兰教育奇迹的密码
像犹太人那样培养天才
给孩子完整的成长
我们需要为孩子做哪些改变
小 巫
我的两个孩子都不在公立学校上学,我对公立学校的老师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从其他家长那里听说了很多传言,负面信息远远多于正面,如有的家长给老师,老师经常呵斥惩罚孩子,老师会向家长告状、给家长施加压力,等等。加上众所周知的公立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孩子们苦不堪言,我对公立学校及其老师一向敬而远之。
何贤桂老师写了这么一本书,引起了我的好奇。在大家的印象中,老师和家长之间总是存在很多偏见、误解和芥蒂,彼此之间甚至有很多不满。如何架起双方之间的沟通桥梁,倒还真的很少有人深入探讨过这个话题。
读完何老师的书,个感叹是何老师真不愧是通过多年实践锤炼出来的专业人士,百炼成钢了!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爱心、耐心、细腻、体贴。何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必要性,沟通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养育孩子等方面的内容写得细致入微,并且叮咛、嘱咐、强调,掰开了,揉碎了,讲完故事做分析,分析之后再一一罗列出温馨小贴士,堪比一部家校沟通大全。但这恰好是读者需要的“婆婆妈妈”,这本书虽然是讲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但涉及的不仅仅是成年人之间的事,而更多地谈到了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曾经有家长这样评价我:“小巫就像是孩子们的辩护律师,永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读何老师的书,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何老师也像是孩子们的辩护律师一样,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基点,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诠释他们的内心和表现,呼吁老师和家长共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沟通。
家长和老师沟通,目的是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看来,成年人之间是同盟,是协作关系,既不应互相推诿,也不应互相掣肘。何老师在书中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秘诀不是一个人苦撑。比如,家长可以在老师面前倾诉教育孩子的苦恼,与老师分享教育孩子的快乐,与老师聊聊生活压力,与老师谈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在老师面前哭泣也不是弱者的表现。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教育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任何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不是一个人苦撑起来的,而是整个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想,任何真正爱护儿童的成年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辩护律师这个位置上来思考和行动。这其实提高了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而他们要想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必须在沟通中言之有物且态度友好。何老师指出,有些家长见到老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或者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除了学习外不知道还能跟老师讨论些什么。这大概是家长和老师沟通时的通病。我自己孩子的学校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家长,每到教师家长见面会时,事无巨细地追问孩子的学习情况。闹得每次新老师见了我,也以为我是同类家长,干脆主动向我详细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则打断他们,告诉他们学习是我不关注的事情,我们聊别的。
见到老师只谈学习,典型地体现了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也不理解孩子诸多方面的需求,只是片面地将老师当作教书机器,将孩子当作考试机器。讨论孩子的学习无非是按照家长自制的使用说明书,检查这两台机器的零件是否生锈。
遗憾的是,老师和孩子都不是机器,家长的自制说明书也查不出其运作是否良好,更无法控制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何老师提出的新颖观点之一,就是谆谆嘱咐家长,要与老师交流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社交特点和情绪变化,也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何老师认为,家长和老师沟通时,“少谈孩子学习问题”,“全面认识孩子是为了更好地沟通”,教育者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掌握得越细致,越能够理解孩子,越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当孩子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时,老师也能做到临阵不慌,积极应对。我想,如果多一些像何老师这样细心的人,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孩子在学业方面的表现,实际上是其家庭氛围及养育方式的副产品。如果孩子在学业方面出现困难,其根本原因往往不在于孩子本身,因此解决方案也往往不是加强他的学习,而是需要改变其身边成年人的教育理念及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很多时候,孩子出现学业方面的障碍,或者行为方面的问题,并非由于老师没教好、没管好,而是老师和家长都不够了解这个孩子,不知道适合这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及沟通方式是什么。孩子被夹在老师和家长中间,觉得谁都不理解他。他既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也满足不了老师的要求,但每个人的矛头还都指向他。可想而知,如果再将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负担该有多沉重!因此,何老师这样总结说:“我想,每一个清醒的家长都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和老师的沟通经历,多从问题的源头思考,尽量少谈孩子的学习问题。”
孩子的改变永远源自其所生活的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成年人教育态度和方式的改变。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所思考的问题不应该是“要求孩子做些什么”,而是“我需要做些什么改变”。如果你得出这个结论,就没有辜负何老师的一片苦心。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从本书里汲取到很多宝贵的思想和方法。虽然这本书好像是写给家长看的,但所有关心孩子教育的成年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如果你是一名学龄期孩子的家长,想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想快快乐乐地和老师沟通,那我推荐你一定要看一看这本书。如果你是老师,想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那这本书对你的工作会大有裨益。
莫拿沟通折腾孩子
一提到家长跑去找老师了,不管有没有沟通,估计很多孩子都会感到忐忑不安。无论是成绩优秀的孩子还是调皮捣蛋的孩子,都在潜意识中拒绝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个中的原因在于家长和老师沟通之后,孩子的平静生活可能会被破坏,不少家长和老师常常借助沟通的机会向孩子发难,不仅家长要批评孩子,就连老师也要更加严厉地对待孩子。
在我所接触的孩子当中,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怕家长和老师沟通,除非这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有一年春天,我碰到一个特别爱惹事的孩子。只要他一犯事,我就找他谈话。每次到谈话快结束的时候,他总会说:“老师,只要您不把我爸妈叫过来,我就马上把缺点改过来。”有时候,我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怕你爸妈过来呀?”那孩子告诉我:“老师,只要我爸妈找过您,我可就没好日子过了,我爸妈很凶的。”
有些时候,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还有可能会伤害孩子。有不少父母在和老师沟通之后,对孩子的教育变得更加严厉,一回家就批评甚至打骂孩子,有的家长采取冷暴力,对孩子不理不睬,一副失望透顶的样子。事实上,这样的沟通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孩子不希望父母和老师进行沟通,甚至怨恨老师和父母。
后来,我接触到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刚好在上初中。初中是孩子们成长的转折点,因为要面临中考,所以初中阶段的孩子没有了小学时代的轻松和快乐,有的是繁重的学习。特别是一些进了名校的孩子,他们的日子更加辛苦。名校的学习竞争比其他学校都要激烈,几乎每一次大型考试都给孩子排名次。尽管*门三令五申地要求各级学校不得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但不少学校依然我行我素。而父母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成绩退步了,心里会非常着急。
有一年秋天,一个叫申泽的孩子跑来跟我谈心,说起他的遭遇。申泽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很担心父母和老师进行沟通,怕他爸妈会联合老师教育他。他一脸惆怅地看着我,想了一会儿才说:“老师,我们就像悬崖上的马,高处不胜寒,越到高处越危险,万一掉下来了怎么办?所以,我爸妈天天为我担心。只要他们去找老师沟通,老师肯定会向我爸妈施加压力,而我爸妈又会给我增加更多的压力。我想,我的日子会更加悲惨。”
听了那孩子的话,我感到莫名的心寒。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今天,成绩就是孩子们的生命线。在老师、孩子、家长当中,孩子始终处于老师与家长之间,也可以说被老师和家长给拴住了绳子。平常,家长可能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我见过孩子在父母和老师沟通之后,被家长批评的情景。那是一个邻居的孩子,他成绩一般,悲惨的是那次期中考试,他退步了10多名。于是,邻居跑去学校找老师了解情况。那天下午,孩子放学刚回到家,就被他父母严厉地批评。我只听到他爸在家里使劲地吼,说什么花了那么多钱给孩子读书,只考那么一点分数。还说到学校老师不想管他,说什么孩子给家里丢脸丢尽了。每骂一次孩子,总从家里传出孩子的尖叫声,再后来,我就听到了孩子呜呜的哭声。
后来,孩子的妈妈过来找我。我装作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就问她怎么了。她来是想问我该怎样教育孩子,她说去了学校之后,才发现孩子如何不听话,连老师都不想管了,她自责地说:“是我们以前对他太好了,哪知道这孩子没心没肺,就考了那么一点分数。”说真的,这位母亲像很多家长一样,望子成龙心切。
孩子成绩退步有很多因素,父母采用急躁的方式处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我从教育学角度告诉那位家长:“我知道你们很急,这能理解。但学习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循序渐进,涉及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等多方面原因,你的孩子成绩退步,估计是这些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出问题了。你应该想一想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孩子的学习品质(包括毅力、耐力等)是否下降?孩子有学习兴趣吗?我们光看成绩退步,而不找其他原因,这样对孩子不好。”
我碰到过一个初中生,性格内向,十分腼腆,非常懂礼貌礼节,是一个品质优秀的孩子,让他爸妈担心的就是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尽管他在努力,但成绩一直上不去,估计跟他的学习方法和意志力有关。有一次考试,他考得不是很好,眼看着马上就要中考了,心急的家长把他批评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来我家,我看他一脸沮丧,心情很不好,学习效率低下。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
有的父母在和老师沟通后,回头就责骂孩子,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教育和引导,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情绪化的教育,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重则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讨厌上学,讨厌学校和老师。
有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教育了一顿。后来,老师把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告诉了孩子的家长,家长火冒三丈,又把孩子狠狠地骂了一顿。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改变孩子,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孩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一年之后的中考,孩子考得一塌糊涂。我们在为那个孩子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家长和老师沟通时,既要了解孩子的缺点,回去后提醒孩子改正,也要了解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继续保持。有的父母不管老师表扬了孩子多少优点,只要听到一点不足,回去就批评孩子,这就好比孩子考了99分,家长却只追究那1分是怎么丢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不管怎样,家长和老师沟通时,先要整理好思路,看看孩子近有什么进步,问题出在哪儿,并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如果父母在和老师沟通时出现了不良情绪,要先排解情绪,再回家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谈,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而要对他们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建议。
贴心提示:沟通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长喜欢和老师沟通是好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沟通应当以孩子为中心。
首先,孩子是沟通的出发点,家长与老师沟通是为了孩子。所以,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其次,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隐私透露给老师。
再次,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不是为了揭孩子的短,而是为了让孩子有所进步。
后,家长和老师在共同教育孩子时,也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可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压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