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23651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潜心思索25年、精炼300万字 、咨询6000个小时,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重磅影响力作品!
◇超过20万人关注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已得到众多用户的验证和认可;
◇薛兆丰、罗振宇、脱不花、张德芬、刘润、汪静波、Spenser、熊太行,跨领域大咖盛赞推荐!
◇武志红:“终于可以有一本,自己能打90分的书。如果你只看我一本书,那我推荐这一本!”
◇整套书凝练了武志红老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以及300万字心理学笔记,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
◇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更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
◇帮助你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武志红: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所有关于生命的哲学,都不是哲理这么简单,它是活生生的现实。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超过20万人关注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已得到众多用户的验证和认可;
◇薛兆丰、罗振宇、脱不花、张德芬、刘润、汪静波、Spenser、熊太行,跨领域大咖盛赞推荐!
◇武志红:“终于可以有一本,自己能打90分的书。如果你只看我一本书,那我推荐这一本!”
◇整套书凝练了武志红老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以及300万字心理学笔记,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
◇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更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
◇帮助你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武志红: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所有关于生命的哲学,都不是哲理这么简单,它是活生生的现实。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你或许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
自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武志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到现在已有25年。在这期间,他通过十几本书、几百万字文字、上千篇文章,不断向自己和广大读者传达一个观点:成为你自己。他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咨询和大量真实案例对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有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2019年,武志红老师推出重磅代表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将自己多年的思考集中到这套书中,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两册。其中,
活出自我篇依次讲述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
终身成长篇依次讲述觉知、空间、创造、现实、自由、无常。
本书为终身成长篇。
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又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更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你或许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
自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武志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到现在已有25年。在这期间,他通过十几本书、几百万字文字、上千篇文章,不断向自己和广大读者传达一个观点:成为你自己。他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咨询和大量真实案例对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有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2019年,武志红老师推出重磅代表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将自己多年的思考集中到这套书中,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两册。其中,
活出自我篇依次讲述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
终身成长篇依次讲述觉知、空间、创造、现实、自由、无常。
本书为终身成长篇。
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又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更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目 录
第一章 觉知
觉知,是最大的容器 / 002
觉知的力量 / 003
潜意识概念的提出 / 006
个人历史的潜意识 / 009
自我,也是个容器 / 012
互动: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 015
集体历史的潜意识 / 017
集体无意识的提出 / 018
社会无意识 / 020
家族无意识 / 022
保护好“我”这个容器 / 025
互动:集体是如何修剪个人的 / 029
回家过年的怕与爱 / 031
春节为什么要逼婚 / 032
用可控第三者对待应酬 / 035
集体性自我带来的焦虑 / 038
创造属于你的春节 / 039
互动:春节习俗变动的背后 / 042
梦——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 044
向梦寻求答案 / 045
自我解梦的方法 / 049
梦与心灵一起成长 / 051
一些常见的梦 / 055
互动:梦可以整理心灵碎片 / 057
自我防御机制 / 060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与介绍 / 061
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 / 064
切割与吸纳 / 067
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 / 071
互动:问题越大,防御越简单 / 074
第二章 空间
创造你的空间 / 078
房子的隐喻 / 079
我们都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 / 082
让家成为真正的港湾 / 084
修炼掌控力 / 087
互动: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子 / 090
创造你的工作空间 / 094
维护你的权力空间 / 094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 096
个性化、社会化与体系化 / 099
工作空间的无情 / 102
互动:死能量终究导致死亡 / 103
宅 / 106
程序、封闭与控制 / 107
宅,是为了切断敌意 / 110
越封闭,越累 / 113
迟到、早到、拖延与权力 / 115
互动:守住你的节奏 / 119
与原生家庭分离 / 121
心理断乳的谎言 / 122
父性与秩序 / 125
从黏稠到清爽 / 129
听话、叛逆、感恩与背叛 / 132
互动:成年人可以健康共生吗 / 135
第三章 创造
创造,来自臣服 / 140
如何有创造力地写作 / 141
容忍模糊 / 143
爱因斯坦的策略 / 146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 148
互动:臣服什么,又冒犯什么 / 150
臣服的动力 / 152
迪士尼的策略 / 153
你在,我才能流动 / 156
内在的批评者 / 158
创造和扩容 / 161
互动:总感觉不到自己怎么办 / 164
提升你的挫折商 / 165
控制与归因 / 166
延伸与耐力 / 169
学习与转化 / 171
给你的自我腾挪出空间 / 174
互动:内聚性自我如何形成 / 176
创造与枯竭 / 179
男人的中年危机 / 180
疾病的隐喻 / 182
职业枯竭 / 185
互动:胃部的隐喻 / 187
第四章 现实
单纯 / 192
越简单,越复杂 / 193
好人逃避了什么 / 196
输在起跑线上 / 199
互动:幼稚、单纯、世故和成熟 / 201
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 / 203
三重世界 / 204
两条道路 / 207
如何迈入复杂 / 210
强与弱、善与恶 / 212
互动:从现实世界到想象世界 / 214
金钱的隐喻 / 216
金钱恐惧症 / 217
金钱恐惧症的核心恐惧 / 220
金钱与嫉羡 / 223
升级你的生命尺度 / 225
互动:从嫉羡到感恩 / 228
从分裂到整合 / 231
偏执、分裂与整合 / 232
你可以好,也可以坏 / 235
你可以执着,也可以放弃 / 237
最终的整合 / 240
互动:偏执分裂位不等于错误 / 243
第五章 自由
自我实现 / 246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上) / 247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下) / 249
怎样回归自主 / 253
高峰体验 / 257
互动:心流与高峰体验 / 260
让情绪流动 / 262
让悲伤流动 / 263
让愤怒流动 / 265
两种愤怒 / 268
让一切情绪流动 / 272
互动:流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275
让欲求流动 / 277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 278
你的需求不是罪 / 281
让你的声音流动 / 283
呼吸的隐喻 / 286
互动: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 288
第六章 无常
自我的生灭 / 292
我,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 293
让一切流经你的心 / 296
活在当下 / 299
头脑的伟大之处 / 301
互动:自我总是会被打破 / 304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 306
尼奥的选择 / 307
衔尾蛇——无常的隐喻 / 310
自性化:从生到死的英雄之旅 / 312
身体的隐喻 / 315
互动:不做选择,你连悲剧都不算 / 318
觉知,是最大的容器 / 002
觉知的力量 / 003
潜意识概念的提出 / 006
个人历史的潜意识 / 009
自我,也是个容器 / 012
互动: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 015
集体历史的潜意识 / 017
集体无意识的提出 / 018
社会无意识 / 020
家族无意识 / 022
保护好“我”这个容器 / 025
互动:集体是如何修剪个人的 / 029
回家过年的怕与爱 / 031
春节为什么要逼婚 / 032
用可控第三者对待应酬 / 035
集体性自我带来的焦虑 / 038
创造属于你的春节 / 039
互动:春节习俗变动的背后 / 042
梦——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 044
向梦寻求答案 / 045
自我解梦的方法 / 049
梦与心灵一起成长 / 051
一些常见的梦 / 055
互动:梦可以整理心灵碎片 / 057
自我防御机制 / 060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与介绍 / 061
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 / 064
切割与吸纳 / 067
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 / 071
互动:问题越大,防御越简单 / 074
第二章 空间
创造你的空间 / 078
房子的隐喻 / 079
我们都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 / 082
让家成为真正的港湾 / 084
修炼掌控力 / 087
互动: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子 / 090
创造你的工作空间 / 094
维护你的权力空间 / 094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 096
个性化、社会化与体系化 / 099
工作空间的无情 / 102
互动:死能量终究导致死亡 / 103
宅 / 106
程序、封闭与控制 / 107
宅,是为了切断敌意 / 110
越封闭,越累 / 113
迟到、早到、拖延与权力 / 115
互动:守住你的节奏 / 119
与原生家庭分离 / 121
心理断乳的谎言 / 122
父性与秩序 / 125
从黏稠到清爽 / 129
听话、叛逆、感恩与背叛 / 132
互动:成年人可以健康共生吗 / 135
第三章 创造
创造,来自臣服 / 140
如何有创造力地写作 / 141
容忍模糊 / 143
爱因斯坦的策略 / 146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 148
互动:臣服什么,又冒犯什么 / 150
臣服的动力 / 152
迪士尼的策略 / 153
你在,我才能流动 / 156
内在的批评者 / 158
创造和扩容 / 161
互动:总感觉不到自己怎么办 / 164
提升你的挫折商 / 165
控制与归因 / 166
延伸与耐力 / 169
学习与转化 / 171
给你的自我腾挪出空间 / 174
互动:内聚性自我如何形成 / 176
创造与枯竭 / 179
男人的中年危机 / 180
疾病的隐喻 / 182
职业枯竭 / 185
互动:胃部的隐喻 / 187
第四章 现实
单纯 / 192
越简单,越复杂 / 193
好人逃避了什么 / 196
输在起跑线上 / 199
互动:幼稚、单纯、世故和成熟 / 201
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 / 203
三重世界 / 204
两条道路 / 207
如何迈入复杂 / 210
强与弱、善与恶 / 212
互动:从现实世界到想象世界 / 214
金钱的隐喻 / 216
金钱恐惧症 / 217
金钱恐惧症的核心恐惧 / 220
金钱与嫉羡 / 223
升级你的生命尺度 / 225
互动:从嫉羡到感恩 / 228
从分裂到整合 / 231
偏执、分裂与整合 / 232
你可以好,也可以坏 / 235
你可以执着,也可以放弃 / 237
最终的整合 / 240
互动:偏执分裂位不等于错误 / 243
第五章 自由
自我实现 / 246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上) / 247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下) / 249
怎样回归自主 / 253
高峰体验 / 257
互动:心流与高峰体验 / 260
让情绪流动 / 262
让悲伤流动 / 263
让愤怒流动 / 265
两种愤怒 / 268
让一切情绪流动 / 272
互动:流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275
让欲求流动 / 277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 278
你的需求不是罪 / 281
让你的声音流动 / 283
呼吸的隐喻 / 286
互动: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 288
第六章 无常
自我的生灭 / 292
我,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 293
让一切流经你的心 / 296
活在当下 / 299
头脑的伟大之处 / 301
互动:自我总是会被打破 / 304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 306
尼奥的选择 / 307
衔尾蛇——无常的隐喻 / 310
自性化:从生到死的英雄之旅 / 312
身体的隐喻 / 315
互动:不做选择,你连悲剧都不算 / 318
前 言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这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
比如股神巴菲特,他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而这时候,你就更需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
巴菲特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教诲。”这种教诲深入骨髓,他才能做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
动漫之王宫崎骏说:“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说:“过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作为宅男,我最初关注的多是这种众所周知的“大神”级人物。后来,作为记者和心理咨询师,见的人越来越多后则发现,身边的“强人”们普遍有一个特点: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们很小,如初中、小学甚至刚记事起,就有了一个意识——我要过什么什么样的生活!几十年过去后,他们的人生也的确活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比如一个女强人,在她2岁半时对父母失望至极,于是对自己说:“我发誓这辈子不再靠任何人。”现在,她是成功的企业家,非常独立。当然,回避依赖也导致她的亲密关系会出问题。
又如我的一个朋友,60岁了看着还年轻、貌美,她没多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她活得惬意,生活一直在按她的意愿前行。虽然她有过那个年代的人容易遇到的一些很“凶险”的选择,但她都能逢凶化吉。
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每到一个重要的选择关头,她都没有随波逐流(别人怎么过,我也怎么过;别人要什么,我也要什么),而是强烈地知道“我想要什么”。
聆听这些“强人”的故事,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外在现实,是由他的内在意识所决定的。特别是放到几十年甚至一生的长度去看,这个结论就更容易看到。
不只是“强人”们如此,普通人如此,所谓的“弱者”也是如此。作为资深的咨询师,我在和来访者的深度咨询中看到,他们的内在意识是如何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同时,我一直在做自我分析,也在稳定地找精神分析师给我做分析。这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的外在人生是我内在想象的展现。
谁都如此,只是“强人”们在他们有所成就的领域里,没有从众(即听从别人的意志),而是一直在坚持自己在这方面的自我意识。其他人则向外寻找一种生活标准,而遗忘了自我。
对此,我最喜爱的诗人鲁米说:
经年累月,复制他人,我试图了解我自己。
内心深处,我不知何去何从。
无法看到,只听得我的名字被唤起。
就这样,我走到了外面。
你,是一切的根源。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基础,这相当于人生的起跑线,而能否做自我归因与自我觉知又是一个关键。
我们一生中,势必会遇到各种挫败。而挫败中,有人会为了维护自恋,而去做外部归因——是别人或环境让我不成功,有人则倾向于做自我归因——是不是我自己的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导致了失败。
做外部归因的人,会一时爽,但因此失去了升级自我的机会。
做自我归因的人,看似难受,但他的自我会因此“松动”,而有了被“淬炼”的可能。
归因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做外部归因的人,他的心理逻辑基本没发生过改变,于是不断有同样的轮回;做自我归因的人,随着内在意识的升维,他的外在人生也在升级。
这样讲,就好像我要讲成功学似的。
当然,成功学也很重要,从孩童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一个人要不断地增强自己。但能否做自己,其实还有非常复杂微妙的种种表现。
比如,拖延、迟到、宅、好忘事、效率低下,乃至皮肤病、耳聋眼花等,都可能是因为不能在外部世界做自己。
不能在外部世界做自己的生命,就会倾向于将自己适当地封闭起来,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向世界里自己说了算。
又如,一些人的自毁,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生命几乎都是父母说了算,因此他们想毁掉自己的人生,以此证明父母的意志是错的。同时也证明了,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自毁来证明他们有说了算的地方。
所以,你必须去为自己的生命争取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说了算。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深入人心,而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是基础。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幸福感的主要源头是人际关系的深度,但当你在人际关系中不能做自己时,你不会去构建太有深度的关系。你需要从关系中撤离一部分自我,好保护你做自己的空间。
到现在,我写了十几本书,文字已有几百万字,文章总数已有上千篇,也开始讲视频和音频,一直贯穿其中的精神就是:成为你自己。
大学本科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个概念就特别深入我心。后来,我发现自己所有的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贯彻这一精神。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而不是其他。你必须知道,你有多宝贵。美国现代舞创始人玛莎?格雷厄姆说: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经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管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成为你自己,这是简单的哲学。但将它活出来,殊为不易,特别是当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听话哲学时。
我从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本科开始就明确地思考这个问题,到现在已有25年。
并且,我从未被父母教育过听话,我一生没挨过父母一次打骂,他们也不会左右我的选择,所以我是难得的有一个在原生家庭里就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我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学工作,有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真切理解。
2017年7月,我借助“得到”的平台,将这份哲学用音频和文字的形式讲出来。我足足花了半年的时间做准备工作,梳理出了一个简单的思想体系。在整理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意识再一次升维,并在专栏结束后,对整体内容进行梳理、修订、精选,形成了《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
我所认为的心理学,就是集中在一个生命如何成为他自己上。我也的确认为,这是最为根本的生命动力,它演化出了一切人性。
不过,我现在仍然在路上,所以并不是在教大家如何走路,而是与大家一起探讨:如果我们想成为自己,该如何前行。
活出自己是一件很美的事。
一旦你活出了自己,你会发现,你对外界的善恶感知,其实源自内在的善恶;你所看到的外界的黑暗与光明,其实是源自你内在的黑暗与光明。
成为自己是一条长路,约瑟夫?坎贝尔称为“英雄之旅”。完成了这个旅程的人,会彻悟到这一点。比如,王阳明在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心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相反,那些没有活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有太多能量在潜意识的黑暗中,也因此滋生出大量的恶来。
所有关于生命的哲学,都不是哲理这么简单,它是活生生的现实。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再分享一首鲁米的诗:
那一天将会到来
带着喜悦,你问候自己
到达你自己的门口,看着你自己的镜子
你们彼此向着对方微笑,说,请坐,请吃吧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
他,就是你自己
给他美酒、食物
将你的心再度交还给他
给这个爱了你一生的陌生人
以前,你忽略了这个陌生人,为了其他人。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这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
比如股神巴菲特,他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而这时候,你就更需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
巴菲特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教诲。”这种教诲深入骨髓,他才能做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
动漫之王宫崎骏说:“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说:“过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作为宅男,我最初关注的多是这种众所周知的“大神”级人物。后来,作为记者和心理咨询师,见的人越来越多后则发现,身边的“强人”们普遍有一个特点: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们很小,如初中、小学甚至刚记事起,就有了一个意识——我要过什么什么样的生活!几十年过去后,他们的人生也的确活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比如一个女强人,在她2岁半时对父母失望至极,于是对自己说:“我发誓这辈子不再靠任何人。”现在,她是成功的企业家,非常独立。当然,回避依赖也导致她的亲密关系会出问题。
又如我的一个朋友,60岁了看着还年轻、貌美,她没多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她活得惬意,生活一直在按她的意愿前行。虽然她有过那个年代的人容易遇到的一些很“凶险”的选择,但她都能逢凶化吉。
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每到一个重要的选择关头,她都没有随波逐流(别人怎么过,我也怎么过;别人要什么,我也要什么),而是强烈地知道“我想要什么”。
聆听这些“强人”的故事,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外在现实,是由他的内在意识所决定的。特别是放到几十年甚至一生的长度去看,这个结论就更容易看到。
不只是“强人”们如此,普通人如此,所谓的“弱者”也是如此。作为资深的咨询师,我在和来访者的深度咨询中看到,他们的内在意识是如何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同时,我一直在做自我分析,也在稳定地找精神分析师给我做分析。这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的外在人生是我内在想象的展现。
谁都如此,只是“强人”们在他们有所成就的领域里,没有从众(即听从别人的意志),而是一直在坚持自己在这方面的自我意识。其他人则向外寻找一种生活标准,而遗忘了自我。
对此,我最喜爱的诗人鲁米说:
经年累月,复制他人,我试图了解我自己。
内心深处,我不知何去何从。
无法看到,只听得我的名字被唤起。
就这样,我走到了外面。
你,是一切的根源。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基础,这相当于人生的起跑线,而能否做自我归因与自我觉知又是一个关键。
我们一生中,势必会遇到各种挫败。而挫败中,有人会为了维护自恋,而去做外部归因——是别人或环境让我不成功,有人则倾向于做自我归因——是不是我自己的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导致了失败。
做外部归因的人,会一时爽,但因此失去了升级自我的机会。
做自我归因的人,看似难受,但他的自我会因此“松动”,而有了被“淬炼”的可能。
归因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做外部归因的人,他的心理逻辑基本没发生过改变,于是不断有同样的轮回;做自我归因的人,随着内在意识的升维,他的外在人生也在升级。
这样讲,就好像我要讲成功学似的。
当然,成功学也很重要,从孩童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一个人要不断地增强自己。但能否做自己,其实还有非常复杂微妙的种种表现。
比如,拖延、迟到、宅、好忘事、效率低下,乃至皮肤病、耳聋眼花等,都可能是因为不能在外部世界做自己。
不能在外部世界做自己的生命,就会倾向于将自己适当地封闭起来,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向世界里自己说了算。
又如,一些人的自毁,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生命几乎都是父母说了算,因此他们想毁掉自己的人生,以此证明父母的意志是错的。同时也证明了,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自毁来证明他们有说了算的地方。
所以,你必须去为自己的生命争取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说了算。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深入人心,而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是基础。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幸福感的主要源头是人际关系的深度,但当你在人际关系中不能做自己时,你不会去构建太有深度的关系。你需要从关系中撤离一部分自我,好保护你做自己的空间。
到现在,我写了十几本书,文字已有几百万字,文章总数已有上千篇,也开始讲视频和音频,一直贯穿其中的精神就是:成为你自己。
大学本科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个概念就特别深入我心。后来,我发现自己所有的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贯彻这一精神。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而不是其他。你必须知道,你有多宝贵。美国现代舞创始人玛莎?格雷厄姆说: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经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管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成为你自己,这是简单的哲学。但将它活出来,殊为不易,特别是当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听话哲学时。
我从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本科开始就明确地思考这个问题,到现在已有25年。
并且,我从未被父母教育过听话,我一生没挨过父母一次打骂,他们也不会左右我的选择,所以我是难得的有一个在原生家庭里就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我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学工作,有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真切理解。
2017年7月,我借助“得到”的平台,将这份哲学用音频和文字的形式讲出来。我足足花了半年的时间做准备工作,梳理出了一个简单的思想体系。在整理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意识再一次升维,并在专栏结束后,对整体内容进行梳理、修订、精选,形成了《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
我所认为的心理学,就是集中在一个生命如何成为他自己上。我也的确认为,这是最为根本的生命动力,它演化出了一切人性。
不过,我现在仍然在路上,所以并不是在教大家如何走路,而是与大家一起探讨:如果我们想成为自己,该如何前行。
活出自己是一件很美的事。
一旦你活出了自己,你会发现,你对外界的善恶感知,其实源自内在的善恶;你所看到的外界的黑暗与光明,其实是源自你内在的黑暗与光明。
成为自己是一条长路,约瑟夫?坎贝尔称为“英雄之旅”。完成了这个旅程的人,会彻悟到这一点。比如,王阳明在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心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相反,那些没有活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有太多能量在潜意识的黑暗中,也因此滋生出大量的恶来。
所有关于生命的哲学,都不是哲理这么简单,它是活生生的现实。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再分享一首鲁米的诗:
那一天将会到来
带着喜悦,你问候自己
到达你自己的门口,看着你自己的镜子
你们彼此向着对方微笑,说,请坐,请吃吧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
他,就是你自己
给他美酒、食物
将你的心再度交还给他
给这个爱了你一生的陌生人
以前,你忽略了这个陌生人,为了其他人。
媒体评论
有时候,越了解自己,就能越了解别人,而武老师的心理学课,肯定是了解自己的一扇大窗户。
——薛兆丰
我一直在琢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为什么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现在,我有答案了,因为他不管讲什么,后面都有一个从未改变的目标:让你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罗振宇
作为“得到”APP的一员,我曾多次在公共场合被陌生人拦住,他们对我说:特别感谢“得到”上开设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他们收获特别大。每次,我都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一种很微妙的轻松和释然的表情。我不知道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不知道他们在学习这堂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我清楚地感受到: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真正地帮到了他们。
——脱不花
武志红老师真是心理界的奇才,他的书纵观人生和心理,深入浅出、理论扎实,是任何想要理解心理学、搞懂人生的人都需要阅读的。书中触及了人生的多个面向,可以作为我们生命道路的明灯!
——张德芬
武老师的这套书内容涵盖很广,气势恢宏同时又有很细的颗粒度,可以细致入微地解释人性。强烈推荐给我的公司员工们。
——汪静波
要想做好商业,就要懂得真正有用的商业逻辑。懂得真正有用的心理学逻辑也一样有这个用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会帮你看透人性、掌握人生。
——刘 润
我订阅了“得到”APP上很多老师的专栏,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是我从头到尾都听完的,特别有收获。
——Spenser
当你把书中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日常中时,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愈合创口,整顿出发,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这是一条英雄之路,武志红老师是指引者,这本书就是*好的操作指南,值得反复阅读、仔细学习。
——熊太行
——薛兆丰
我一直在琢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为什么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现在,我有答案了,因为他不管讲什么,后面都有一个从未改变的目标:让你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罗振宇
作为“得到”APP的一员,我曾多次在公共场合被陌生人拦住,他们对我说:特别感谢“得到”上开设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他们收获特别大。每次,我都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一种很微妙的轻松和释然的表情。我不知道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不知道他们在学习这堂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我清楚地感受到: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真正地帮到了他们。
——脱不花
武志红老师真是心理界的奇才,他的书纵观人生和心理,深入浅出、理论扎实,是任何想要理解心理学、搞懂人生的人都需要阅读的。书中触及了人生的多个面向,可以作为我们生命道路的明灯!
——张德芬
武老师的这套书内容涵盖很广,气势恢宏同时又有很细的颗粒度,可以细致入微地解释人性。强烈推荐给我的公司员工们。
——汪静波
要想做好商业,就要懂得真正有用的商业逻辑。懂得真正有用的心理学逻辑也一样有这个用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会帮你看透人性、掌握人生。
——刘 润
我订阅了“得到”APP上很多老师的专栏,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是我从头到尾都听完的,特别有收获。
——Spenser
当你把书中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日常中时,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愈合创口,整顿出发,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这是一条英雄之路,武志红老师是指引者,这本书就是*好的操作指南,值得反复阅读、仔细学习。
——熊太行
免费在线读
【经典金句】
◇觉知是光,而没有被觉知之物,就藏在黑暗中。一旦有觉知之光照进来,黑暗不仅无所遁形,而且黑暗中的动力还可以变成光明之物。
◇要想好好去拥抱自己的攻击性,就要去觉知自己的恐惧与内疚。
◇有效沟通,无非是三种:表达爱,表达恨,增进了解。
◇梦是大多数人得以碰触自己潜意识最便捷的途径,只要你做梦,你就有机会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当你在意识上找不到答案时,可以试试向梦寻求答案。
◇每个人都是自己最佳的解梦者。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现象场的权威,也是因为,真正的解梦意味着你的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三者的自由流动。这一点,只能由你自己完成。
◇父母对孩子持续性的关爱,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一样。孩子确信,他是活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而这个安全空间的内化,就形成了所谓的“安全感”。
如何才能尊重自己的感觉呢?答案是,你必须忠于你自己。
◇给自己一个“梦想日”。在梦想日里,你不允许任何批评,就是天马行空地去“放纵”你的梦想。
◇如果想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空间,那么你需要通过创造外在现实之物去拓宽你的空间,即扩容。只有真正取得了成就,才能拓宽你的空间,而想象中的世界的大小不能起到这个作用。你的心理空间有多大,这需要现实去检验,也需要现实成就去扩容。
◇高挫折商一般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和恨,去碰触真实而完整的你。
◇任何人都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
◇金钱恐惧症,其实是强大恐惧症。
◇感知到这个世界有爱,是放下偏执的关键。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而情绪、情感是最重要的体验部分,当你让这一切体验都流动时,你会发现,并非是只有正面情绪才让你体验到幸福。实际上,一切情绪的流动,才是幸福感的根本。
◇你事情做不好,都不是因为,你不好。
【篇章选摘】
◇让家成为真正的港湾
自己家,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掌控感的地方。家就像温暖的港湾一样,可以让自己栖息。然而,很多时候,你需要争取甚至战斗,才能让你的家真正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港湾。因为,在社会上,你很有可能会面临一些入侵者。如果你没有把他们赶走,甚至都缺乏这个意识,那么你的家很难成为属于你的一个港湾。特别是,当这些入侵者是亲人乃至父母时,你可能都认识不到他们是入侵者,需要请走,不行就赶走。
我们同事之间也经常会聊到关于空间的问题。黄玉玲老师讲的故事很触动人。她说她的父亲强悍有力,是一个非常不好惹的人,也特别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小家。
有一次,在她的小家里,她妈妈和奶奶发生了冲突,两个人吵得越来越激烈。最终,她的父亲受不了了,让奶奶走。奶奶不走,并且脾气变得更大了。结果,父亲拽着奶奶的胳膊,把她请出了家。
在那个年代,这是有点儿大逆不道的事情。黄玉玲的奶奶很愤怒,接受不了儿子这样对自己,于是做了也是那个年代很流行的事——回到自己的娘家哭诉。结果,娘家来了五个男人为她撑腰,是黄玉玲父亲的舅舅和他的四个儿子。
来了后,舅舅先是训斥了外甥。这时,黄玉玲的父亲没有太为自己辩解,也向自己的母亲道了歉,可舅舅还不依不饶地说:“这件事,我必须打你一记耳光,给你一个教训。”
听到舅舅这句话,黄玉玲的父亲一下子怒了,对他说:“你要是敢打我一记耳光,信不信,你们五个都会倒下?!”
他的凶悍劲儿一下子震住了对面的五个男人。他的舅舅和舅舅的四个儿子没敢做什么,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这件事,黄玉玲的父母没再谈起,奶奶也没再谈起,但一条界线就此画出,奶奶再也不想到她儿子家里去做女主人了。
也许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黄玉玲说,她特别爱看“教父”系列电影,觉得电影里的男主角实在太强悍了。
合理的法律是最好的界线,一旦我们在二元关系中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就可以寻求法律的仲裁。这时,就构建出了三元关系。
只是,法律必须是公平、正义、符合人性的,如果法律变成一味地维护一方,而另一方做什么都不对,那就起不到三元关系中可靠而中立的仲裁者的作用。而实际上是和强势一方捆绑在一起,成了强势方继续入侵、剥削弱势方的工具。这时候,三元关系就坍塌成二元关系了。
我父亲和她父亲正相反,当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家时,我父亲没有力量去保护我的家庭,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在我父亲这边的家族里,有一件事一直发生着,就是父母一定会产生一种分裂,即亲这个或这几个孩子的话,一切资源都往他们身上汇集,而不亲那个或那几个孩子,不仅不给他们资源和好处,还无情地剥削他们。
先是我的大伯被严重剥削。我大伯去世后,奶奶残酷地虐待大伯母和她的三个女儿。后来,大伯母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而我大伯一家,简直就像是被家族给清除了一样,再也没人提起。我成年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位大伯。
接着是我父母被严重剥削,他俩都是老好人,把孝顺视为绝对真理,因此受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后来,因为哥哥也被欺辱,父母才爆发、反抗,接着被家族和村里公开指责不孝。而我奶奶曾多次到大街上骂我父母,我父母都一味地忍着。
这是对我们家严重的入侵,我父母不能保护自己的家庭,因此这个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温暖港湾的作用。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我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我非常缺乏界限意识。
例如读研究生时,我认识的一个哥们儿,自认为是艺术家,但很落魄。他常常到我们研究生宿舍来,一来就躺在我的床上,有时一躺就是一天。
这件事,我觉得没什么,但后来我们宿舍的室友受不了了。一个界限意识很强的室友对这个哥们儿说:“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很让人反感?你知不知道你严重侵占了武志红的利益?我们不欢迎你,你以后少来。”
他的做法让我很震撼,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对这哥们儿也很反感,但之前我没意识到,而是把他的入侵和我的软弱给合理化了。比如说,他有苦衷,他对我不错,再说要善待别人啊。
但仅仅是这样的事,还不能让我意识到我的问题。我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一次学习中。当时,在做一个练习:五六个人围成一个圈,轮流讲述自己的一个梦想。其他人不必仔细听讲故事的人所说的话,而是留意自己在听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感受。然后就此画一幅画,并向讲故事的人讲解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画,再给画起一个名字送给他。
轮到我讲的时候,从中国台湾来的一个女同学画了一幅很抽象的画,不知道为什么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噩梦。惊醒后,我保持身体不动,然后在我上方出现了一块简直是无边无际的纯黑的钢板,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那种感觉很恐怖。我继续保持不动,待了一会儿,钢板突然裂开,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接着,逐渐地,这个钢板消失了,我体验到畅快、自由,乃至愉悦感。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我们家面对各种入侵守不住边界的事情。于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的太多做法,不是什么因为善良,而是因为软弱。
后来,和父母谈这些问题,才发现他们清晰地知道这些是软弱。不过,我不是当事人,没有太真切地体验那么强烈的冲突,而是沿袭并认同和继承了父母的做法,启动了大量合理化的防御机制,认为那些不守界限的做法是对别人好。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父亲太软弱了,对父亲有点儿瞧不起。但今年春节,当父母讲述他们的个人经历时,我才发现,父亲只是在家族和村里有些软弱,在外面的世界,他是个英雄。相应地,我也是在面对亲近的关系时,容易做滥好人,而在工作关系中,我还是有强悍的地方的。目前,我拥有的一切资源,也因此而来。原来,我无形中认同了父亲的这些做法。
我们得意识到,小家庭首先是父母和孩子的世界,你必须保护好这个空间。这样,你所在的家才能起到港湾的作用。
◇觉知是光,而没有被觉知之物,就藏在黑暗中。一旦有觉知之光照进来,黑暗不仅无所遁形,而且黑暗中的动力还可以变成光明之物。
◇要想好好去拥抱自己的攻击性,就要去觉知自己的恐惧与内疚。
◇有效沟通,无非是三种:表达爱,表达恨,增进了解。
◇梦是大多数人得以碰触自己潜意识最便捷的途径,只要你做梦,你就有机会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当你在意识上找不到答案时,可以试试向梦寻求答案。
◇每个人都是自己最佳的解梦者。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现象场的权威,也是因为,真正的解梦意味着你的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三者的自由流动。这一点,只能由你自己完成。
◇父母对孩子持续性的关爱,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一样。孩子确信,他是活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而这个安全空间的内化,就形成了所谓的“安全感”。
如何才能尊重自己的感觉呢?答案是,你必须忠于你自己。
◇给自己一个“梦想日”。在梦想日里,你不允许任何批评,就是天马行空地去“放纵”你的梦想。
◇如果想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空间,那么你需要通过创造外在现实之物去拓宽你的空间,即扩容。只有真正取得了成就,才能拓宽你的空间,而想象中的世界的大小不能起到这个作用。你的心理空间有多大,这需要现实去检验,也需要现实成就去扩容。
◇高挫折商一般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和恨,去碰触真实而完整的你。
◇任何人都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
◇金钱恐惧症,其实是强大恐惧症。
◇感知到这个世界有爱,是放下偏执的关键。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而情绪、情感是最重要的体验部分,当你让这一切体验都流动时,你会发现,并非是只有正面情绪才让你体验到幸福。实际上,一切情绪的流动,才是幸福感的根本。
◇你事情做不好,都不是因为,你不好。
【篇章选摘】
◇让家成为真正的港湾
自己家,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掌控感的地方。家就像温暖的港湾一样,可以让自己栖息。然而,很多时候,你需要争取甚至战斗,才能让你的家真正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港湾。因为,在社会上,你很有可能会面临一些入侵者。如果你没有把他们赶走,甚至都缺乏这个意识,那么你的家很难成为属于你的一个港湾。特别是,当这些入侵者是亲人乃至父母时,你可能都认识不到他们是入侵者,需要请走,不行就赶走。
我们同事之间也经常会聊到关于空间的问题。黄玉玲老师讲的故事很触动人。她说她的父亲强悍有力,是一个非常不好惹的人,也特别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小家。
有一次,在她的小家里,她妈妈和奶奶发生了冲突,两个人吵得越来越激烈。最终,她的父亲受不了了,让奶奶走。奶奶不走,并且脾气变得更大了。结果,父亲拽着奶奶的胳膊,把她请出了家。
在那个年代,这是有点儿大逆不道的事情。黄玉玲的奶奶很愤怒,接受不了儿子这样对自己,于是做了也是那个年代很流行的事——回到自己的娘家哭诉。结果,娘家来了五个男人为她撑腰,是黄玉玲父亲的舅舅和他的四个儿子。
来了后,舅舅先是训斥了外甥。这时,黄玉玲的父亲没有太为自己辩解,也向自己的母亲道了歉,可舅舅还不依不饶地说:“这件事,我必须打你一记耳光,给你一个教训。”
听到舅舅这句话,黄玉玲的父亲一下子怒了,对他说:“你要是敢打我一记耳光,信不信,你们五个都会倒下?!”
他的凶悍劲儿一下子震住了对面的五个男人。他的舅舅和舅舅的四个儿子没敢做什么,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这件事,黄玉玲的父母没再谈起,奶奶也没再谈起,但一条界线就此画出,奶奶再也不想到她儿子家里去做女主人了。
也许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黄玉玲说,她特别爱看“教父”系列电影,觉得电影里的男主角实在太强悍了。
合理的法律是最好的界线,一旦我们在二元关系中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就可以寻求法律的仲裁。这时,就构建出了三元关系。
只是,法律必须是公平、正义、符合人性的,如果法律变成一味地维护一方,而另一方做什么都不对,那就起不到三元关系中可靠而中立的仲裁者的作用。而实际上是和强势一方捆绑在一起,成了强势方继续入侵、剥削弱势方的工具。这时候,三元关系就坍塌成二元关系了。
我父亲和她父亲正相反,当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家时,我父亲没有力量去保护我的家庭,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在我父亲这边的家族里,有一件事一直发生着,就是父母一定会产生一种分裂,即亲这个或这几个孩子的话,一切资源都往他们身上汇集,而不亲那个或那几个孩子,不仅不给他们资源和好处,还无情地剥削他们。
先是我的大伯被严重剥削。我大伯去世后,奶奶残酷地虐待大伯母和她的三个女儿。后来,大伯母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而我大伯一家,简直就像是被家族给清除了一样,再也没人提起。我成年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位大伯。
接着是我父母被严重剥削,他俩都是老好人,把孝顺视为绝对真理,因此受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后来,因为哥哥也被欺辱,父母才爆发、反抗,接着被家族和村里公开指责不孝。而我奶奶曾多次到大街上骂我父母,我父母都一味地忍着。
这是对我们家严重的入侵,我父母不能保护自己的家庭,因此这个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温暖港湾的作用。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我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我非常缺乏界限意识。
例如读研究生时,我认识的一个哥们儿,自认为是艺术家,但很落魄。他常常到我们研究生宿舍来,一来就躺在我的床上,有时一躺就是一天。
这件事,我觉得没什么,但后来我们宿舍的室友受不了了。一个界限意识很强的室友对这个哥们儿说:“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很让人反感?你知不知道你严重侵占了武志红的利益?我们不欢迎你,你以后少来。”
他的做法让我很震撼,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对这哥们儿也很反感,但之前我没意识到,而是把他的入侵和我的软弱给合理化了。比如说,他有苦衷,他对我不错,再说要善待别人啊。
但仅仅是这样的事,还不能让我意识到我的问题。我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一次学习中。当时,在做一个练习:五六个人围成一个圈,轮流讲述自己的一个梦想。其他人不必仔细听讲故事的人所说的话,而是留意自己在听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感受。然后就此画一幅画,并向讲故事的人讲解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画,再给画起一个名字送给他。
轮到我讲的时候,从中国台湾来的一个女同学画了一幅很抽象的画,不知道为什么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噩梦。惊醒后,我保持身体不动,然后在我上方出现了一块简直是无边无际的纯黑的钢板,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那种感觉很恐怖。我继续保持不动,待了一会儿,钢板突然裂开,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接着,逐渐地,这个钢板消失了,我体验到畅快、自由,乃至愉悦感。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我们家面对各种入侵守不住边界的事情。于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的太多做法,不是什么因为善良,而是因为软弱。
后来,和父母谈这些问题,才发现他们清晰地知道这些是软弱。不过,我不是当事人,没有太真切地体验那么强烈的冲突,而是沿袭并认同和继承了父母的做法,启动了大量合理化的防御机制,认为那些不守界限的做法是对别人好。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父亲太软弱了,对父亲有点儿瞧不起。但今年春节,当父母讲述他们的个人经历时,我才发现,父亲只是在家族和村里有些软弱,在外面的世界,他是个英雄。相应地,我也是在面对亲近的关系时,容易做滥好人,而在工作关系中,我还是有强悍的地方的。目前,我拥有的一切资源,也因此而来。原来,我无形中认同了父亲的这些做法。
我们得意识到,小家庭首先是父母和孩子的世界,你必须保护好这个空间。这样,你所在的家才能起到港湾的作用。
◇修炼掌控力
过去我常说,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这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想去入侵、剥削和控制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但相反,人该有掌控力,该形成这样的东西:我的生活,我能掌控;即便现在有失控甚至崩溃,但我深信,我能通过努力,让我的生活恢复掌控。
婴儿最初处在一个极端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们活在全能感中,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另一方面,他们的能力最弱,对生命简直没有任何掌控力。
当然,没有任何掌控力是不可能的。例如,最初婴儿至少可以掌控一个东西——眼皮。对婴儿的全能感会有这样一种解释:婴儿最初觉得,他们一睁开眼睛,世界就会存在;而一闭上眼睛,世界就会消失。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如此强大而可怕,世界就掌控在他们眼皮的睁开与合上之间。
对于不能掌控的事物,婴儿会把它们投射出去,认为是外界敌意力量所操控的。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一条刚出生没多少天的小狗,它打了一个嗝。这是一个意外,是一份失控。然后可以看到,它试图控制身体,可努力失败了,它接着又打了一个嗝。它随即开始狂叫,并且好像是对着外面某个东西叫似的。
对此,我的猜想是,它控制打嗝的努力失败了。于是第二次打嗝时,它就会想,既然打嗝这件事不是我能控制的,那肯定是某个外部力量所导致的。并且,这个外部力量是有敌意的,我要用我可怕的叫声警告它,不许它这样对我。
婴儿的逻辑也是一样的。并且,因为有全能感,所以这时会出现极端分裂,即婴儿会觉得,外界像有一个“魔鬼”在攻击自己。所以,关于善恶观,我有一个说法是,在个人的体验中,他所能控制的就是“善”,不能控制的就是“恶”。由此可以理解,控制对婴儿来说,是极为根本的。控制为“善”,失控时,就会分裂出恐怖的敌意来。
除了眼皮,最初婴儿还可以比较快地发展出的控制,就是自己的手指。当婴儿能吸吮自己的手指时,这是一个里程碑般的进步。
因为婴儿发现,陷入口欲中的他,在吸吮手指这件事上,能支配自己。他想吸吮,就可以把手指拿过来;不想的时候,就把手指拿开。这种自我掌控、自我满足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相反,太多其他事情的满足与控制,婴儿都有赖于养育者的照顾质量。
温尼科特曾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概念——“过渡客体”。意思是,一个存在既不是自体,也不是脱离于自体之外的客体,而是介于其中的“过渡客体”。孩子通过先与过渡客体建立关系,再逐渐与客体建立关系。
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客体是妈妈,而过渡客体,通常是具有妈妈某种特质的事物。
过渡客体有多重价值:第一,当孩子找不到妈妈时,可以通过过渡客体而得到一些安慰;第二,妈妈再爱孩子,孩子都不能彻底控制妈妈,而过渡客体却可以完全被孩子所控制,于是孩子通过控制它,而形成一些基本的控制感。
例如,很多孩子会有他们的一个安慰物,如一个公仔、一条小毯子、一个枕头,甚至一条小被子等。这些东西,他们视若珍宝,绝不允许他人占用,也不能接受它们的改变,例如洗涤。
如果仔细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这些东西常常是孩子在婴幼儿时和妈妈一起用过的东西。
总之,这些东西具有了妈妈身上的部分特质,因此就像是妈妈的一个象征一样。再好的妈妈,也承受不住孩子的这种想象和对待,但一个过渡客体可以。幼小的孩子通过掌控一个过渡客体,而获得了一种彻底的掌控感。
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过渡客体以及像吸吮手指这种事,要知道孩子在借此形成对事物的掌控感。
当然,最好的客体是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
与过渡客体不同,再爱孩子的妈妈或爸爸也有自己的空间感,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所以不太可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掌控欲。并且,如果真的满足了,也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一个真实的“60分妈妈”,会让孩子形成基本的掌控感,同时又知道,他面对的是有自己需求、自己尊严的另外一个人。她再怎么愿意满足你,也不可能彻底如你所愿。并且,有时候,她就是一个坏妈妈,但这些坏的部分不影响她整体上是个好妈妈。
先是有这样一个“60分妈妈”,而后有一个基本有力量的爸爸,乃至家,这都构成了一个好的安全容器。这样,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基本有掌控感的世界里,释放自己的活力。同时也知道,这个空间里是有其他人存在的,他得学习尊重。
这是一个孩子能在一个更大世界里伸展自己的基础。
过渡客体还有过渡空间的含义。孩子最初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们不可能直接进入现实世界里。他们需要在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如何处理自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个空间里练习得差不多了,才能更好地进入现实世界。
作为父母,没必要,也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家庭的主人,比如决定这个家庭中的很多事情。这对孩子而言,既过度满足了他的全能感,又给了他太多的责任。
在很多家庭治疗中,父母需要对孩子说:“很多事情是父母的责任,你就做一个孩子,好好去玩就好了。”
不过,每个家庭都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孩子说了算的空间。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一个房间;条件差的,可以给一张书桌,甚至只是一个上锁的抽屉。在这个空间里,孩子有彻底的自主权,基本上都是他说了算。没有他的许可,你不能进入他的空间里。
我养的第一只猫叫阿白,是一只超可爱的加菲猫。它太可爱了,以至于我们总想去随意玩弄它。后来,我和家人商量了一下,给了它一个专属空间,就是一个纸箱子。只要它进入这个纸箱子里,我们就不能碰它。
后来发现,它特别喜欢这个纸箱子。一天电闪雷鸣,那应该是阿白来广州后的第一次雷雨天气。我们都在外面,当时它又很小,所以我们真是对它有些担心。我们回到家后,看到它躲在这个纸箱子里。
所以,一个自己能彻底掌控的空间,是多么有安全感、多么重要。
爱好也是一个练习掌控感的空间。爱好无关生存,比较少带来压力。当你试着把一个爱好练好、练熟时,也是在练习你的掌控感。例如前不久,我给自己买了一个纯手动的专业相机,据说是世界上非常好的相机之一。一点点地调控这台相机的各种指标时,一种掌控感油然而生。
过去我常说,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这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想去入侵、剥削和控制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但相反,人该有掌控力,该形成这样的东西:我的生活,我能掌控;即便现在有失控甚至崩溃,但我深信,我能通过努力,让我的生活恢复掌控。
婴儿最初处在一个极端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们活在全能感中,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另一方面,他们的能力最弱,对生命简直没有任何掌控力。
当然,没有任何掌控力是不可能的。例如,最初婴儿至少可以掌控一个东西——眼皮。对婴儿的全能感会有这样一种解释:婴儿最初觉得,他们一睁开眼睛,世界就会存在;而一闭上眼睛,世界就会消失。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如此强大而可怕,世界就掌控在他们眼皮的睁开与合上之间。
对于不能掌控的事物,婴儿会把它们投射出去,认为是外界敌意力量所操控的。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一条刚出生没多少天的小狗,它打了一个嗝。这是一个意外,是一份失控。然后可以看到,它试图控制身体,可努力失败了,它接着又打了一个嗝。它随即开始狂叫,并且好像是对着外面某个东西叫似的。
对此,我的猜想是,它控制打嗝的努力失败了。于是第二次打嗝时,它就会想,既然打嗝这件事不是我能控制的,那肯定是某个外部力量所导致的。并且,这个外部力量是有敌意的,我要用我可怕的叫声警告它,不许它这样对我。
婴儿的逻辑也是一样的。并且,因为有全能感,所以这时会出现极端分裂,即婴儿会觉得,外界像有一个“魔鬼”在攻击自己。所以,关于善恶观,我有一个说法是,在个人的体验中,他所能控制的就是“善”,不能控制的就是“恶”。由此可以理解,控制对婴儿来说,是极为根本的。控制为“善”,失控时,就会分裂出恐怖的敌意来。
除了眼皮,最初婴儿还可以比较快地发展出的控制,就是自己的手指。当婴儿能吸吮自己的手指时,这是一个里程碑般的进步。
因为婴儿发现,陷入口欲中的他,在吸吮手指这件事上,能支配自己。他想吸吮,就可以把手指拿过来;不想的时候,就把手指拿开。这种自我掌控、自我满足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相反,太多其他事情的满足与控制,婴儿都有赖于养育者的照顾质量。
温尼科特曾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概念——“过渡客体”。意思是,一个存在既不是自体,也不是脱离于自体之外的客体,而是介于其中的“过渡客体”。孩子通过先与过渡客体建立关系,再逐渐与客体建立关系。
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客体是妈妈,而过渡客体,通常是具有妈妈某种特质的事物。
过渡客体有多重价值:第一,当孩子找不到妈妈时,可以通过过渡客体而得到一些安慰;第二,妈妈再爱孩子,孩子都不能彻底控制妈妈,而过渡客体却可以完全被孩子所控制,于是孩子通过控制它,而形成一些基本的控制感。
例如,很多孩子会有他们的一个安慰物,如一个公仔、一条小毯子、一个枕头,甚至一条小被子等。这些东西,他们视若珍宝,绝不允许他人占用,也不能接受它们的改变,例如洗涤。
如果仔细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这些东西常常是孩子在婴幼儿时和妈妈一起用过的东西。
总之,这些东西具有了妈妈身上的部分特质,因此就像是妈妈的一个象征一样。再好的妈妈,也承受不住孩子的这种想象和对待,但一个过渡客体可以。幼小的孩子通过掌控一个过渡客体,而获得了一种彻底的掌控感。
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过渡客体以及像吸吮手指这种事,要知道孩子在借此形成对事物的掌控感。
当然,最好的客体是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
与过渡客体不同,再爱孩子的妈妈或爸爸也有自己的空间感,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所以不太可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掌控欲。并且,如果真的满足了,也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一个真实的“60分妈妈”,会让孩子形成基本的掌控感,同时又知道,他面对的是有自己需求、自己尊严的另外一个人。她再怎么愿意满足你,也不可能彻底如你所愿。并且,有时候,她就是一个坏妈妈,但这些坏的部分不影响她整体上是个好妈妈。
先是有这样一个“60分妈妈”,而后有一个基本有力量的爸爸,乃至家,这都构成了一个好的安全容器。这样,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基本有掌控感的世界里,释放自己的活力。同时也知道,这个空间里是有其他人存在的,他得学习尊重。
这是一个孩子能在一个更大世界里伸展自己的基础。
过渡客体还有过渡空间的含义。孩子最初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们不可能直接进入现实世界里。他们需要在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如何处理自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个空间里练习得差不多了,才能更好地进入现实世界。
作为父母,没必要,也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家庭的主人,比如决定这个家庭中的很多事情。这对孩子而言,既过度满足了他的全能感,又给了他太多的责任。
在很多家庭治疗中,父母需要对孩子说:“很多事情是父母的责任,你就做一个孩子,好好去玩就好了。”
不过,每个家庭都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孩子说了算的空间。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一个房间;条件差的,可以给一张书桌,甚至只是一个上锁的抽屉。在这个空间里,孩子有彻底的自主权,基本上都是他说了算。没有他的许可,你不能进入他的空间里。
我养的第一只猫叫阿白,是一只超可爱的加菲猫。它太可爱了,以至于我们总想去随意玩弄它。后来,我和家人商量了一下,给了它一个专属空间,就是一个纸箱子。只要它进入这个纸箱子里,我们就不能碰它。
后来发现,它特别喜欢这个纸箱子。一天电闪雷鸣,那应该是阿白来广州后的第一次雷雨天气。我们都在外面,当时它又很小,所以我们真是对它有些担心。我们回到家后,看到它躲在这个纸箱子里。
所以,一个自己能彻底掌控的空间,是多么有安全感、多么重要。
爱好也是一个练习掌控感的空间。爱好无关生存,比较少带来压力。当你试着把一个爱好练好、练熟时,也是在练习你的掌控感。例如前不久,我给自己买了一个纯手动的专业相机,据说是世界上非常好的相机之一。一点点地调控这台相机的各种指标时,一种掌控感油然而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