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4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823085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上的建筑奇观》是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它以“一带一路”为主线,详尽地介绍了沿途著名城市和建筑,内容不仅涵盖了30 余个国家、80 多座建筑的历史、技术、艺术,还广泛涉及与这些建筑有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建筑师们的传奇人生,是一部生动有趣、融科学与人文于一炉的图书。本书除了简约的文字介绍,还辅以实景照片、珍贵邮票以及作者的手绘画作等多种表现形式,特别是每篇开头作者的手绘建筑画,颇具特色。
目 录
前 言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是因为当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时,能够给人们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本书以“一带一路”为主线,介绍沿途的著名建筑故事,是一本科普图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以及历史名胜、风土人情、著名建筑师、施工概况以及建筑新技术、新工艺。主要介绍了欧洲的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法国、俄罗斯、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泰国、缅甸、尼泊尔、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和中国,中东非洲的肯尼亚、埃及、沙特、阿联酋,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三十余个国家的80 座著名建筑物。
唐乾元三年(760 年)春天,“诗圣”杜甫避战乱于四川,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在痛苦的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的和火热的期望,反映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中国在公元前11 世纪西周初期制造出瓦,约在公元前4 世纪战国时期发明了砖。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设施,建筑技术也由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直到18—19 世纪,在长达2000 多年的时间里,砖和瓦一直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直到今天,砖和瓦仍被广泛采用,但房屋类型、结构及功用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由经验上升为科学,从而促进了建筑技术更迅速的发展。几乎与其同步,19 世纪中叶以后,相继出现了钢结构、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这类新型的复合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使房屋营建呈现了现代化的特征,这也是建筑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发展。由此可见,每当出现新的优良的建筑材料时,房屋营建就有飞跃的发展。
房屋既给人提供使用的空间,又给人以艺术的感受,同时还给人们增添生活的情趣。房屋也是历史的一种凝结。随着时光的流逝,或许血肉之躯、文字记录等早已不复存在,但房屋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历史的洪流中,向人们泄露某个时代的秘密。悠久、驰名的房屋,往往成为某时、某地、某人或某事的象征和标志,令世人景仰和流连。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房屋建筑形式各具特色,发展历史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用比较灵活的编排方式,讲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房屋的发展历史、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以期使朋友们对房屋乃至其他建筑物的演进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从而热爱建筑事业。或许其中也有一些人将来会投身其中,争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为振兴中华添砖加瓦,营建出更多的高楼大厦。对于本书的出版,陈芳烈先生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文字修订过程中也给予了反馈并提出很好的建议,再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时间和作者水平,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乐嘉龙
2018 年7 月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