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40399丛书名: 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1.开创性提出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组群模式,对绿化工作参考性较强。
2.以生态学为基础,依据美学、心理学要求,建立三维设计新模式。
3.结合古今中外园林植物配置分析,讲解设计方法,实景照片丰富。
4.结合实际操作实例,详解组群模式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应用。
5.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所长,工程师,实操经验丰富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景观研究概述 / 1
1.1.1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 1
1.1.2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 5
1.1.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对世界的影响 / 9
1.2 植物景观营造的研究进展 / 14
1.2.1 第一本园林设计营造专著问世 / 14
1.2.2 植物造景基本概念的提出 / 14
1.2.3 从实际出发指导植物景观设计 / 15
1.2.4 植物在文明与自然间营造多样空间 / 15
1.3 植物景观营造的发展方向 / 15
1.3.1 以自然为主体 / 15
1.3.2 以生态为核心 / 15
1.3.3 以地域为特征 / 16
1.3.4 以场地为基础 / 16
1.3.5 以空间为骨架 / 16
1.4 本书的研究重点 / 17
1.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7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第二章 植物组群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2.1 植物组群模式概念的提出 / 18
2.1.1 研究乡土植物群落 / 18
2.1.2 模仿山水画技法 / 18
2.1.3 学习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 21
2.1.4 参照现代园林植物设计 / 23
2.1.5 植物组群和植物组群模式 / 28
2.1.6 植物组群模式特点 / 32
2.2 植物组群的类型 / 32
2.2.1 按数量特性划分 / 32
2.2.2 按体量特性划分 / 41
2.2.3 按层次特性划分 / 42
2.2.4 按平面布局形式划分 / 44
第三章 植物组群的配置方式
3.1 植物组群的形态和质感 / 49
3.1.1 植物的形态 / 49
3.1.2 植物组群的质感 / 55
3.2 植物组群的配置方式 / 62
3.2.1 平面分组,化整为零 / 62
3.2.2 立面分层,有机组合 / 72
3.2.4 草坪层 / 79
第四章 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
4.1 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方法 / 81
4.1.1 平面空间的分割 / 82
4.1.2 视线焦点树的定位 / 82
4.1.3 确定飘枝或丛生乔木位置 / 82
4.1.4 明确下层大灌木和小灌木的品种 / 84
4.2 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流程 / 93
4.2.1 前期设计—了解项目背景,收集基础资料 / 93
4.2.2 立意设计—明确设计的主题,协调总体规划的主次关系 / 99
4.2.3 空间设计—确定设计的尺度,满足使用功能 / 102
4.2.4 层次设计—梳理设计的高度,丰富使用人群的视觉美感 / 121
4.2.5 季相设计—考虑季节的变化,突出绿化品种的季候变化 / 129
4.2.6 品种设计—确定设计的品种,优化建筑空间的生态效益 / 129
4.2.7 设计出图—汇总设计资料、绘制施工图纸 / 138
第五章 组群模式应用案例
5.1 龙泉一期 / 140
5.2 西山公园 / 145
5.3 嘉兴宝格丽公馆 / 151
5.4 江苏盐城钱江方洲小区 / 161
5.5 慕容城 / 169
5.6 海宁大道 / 173
5.7 秀洲区最美绿道入口改造 / 179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园林植物造景存在问题分析 / 182
6.1.1 物种多样性不足,配置模式单一 / 182
6.1.2 设计手法较粗糙,理论研究欠缺 / 182
6.1.3 施工与设计脱节,影响设计表达 / 182
6.1.4 养护管理不到位,景观效果欠佳 / 183
6.2 园林植物组群模式的应用前景 / 183
6.2.1 丰富生物多样性 / 183
6.2.2 提升景观功能 / 183
6.2.3 顺应现代园林造景趋势 / 183
主要参考文献 / 184
“绿化绿化,绿化就是文化”——陈从周。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园林建设离不开对植物素材的运用。在如今强调自然生态和文化自信的形势下,如何挖掘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精髓,服务于现代风景园林建设,提高城乡植物景观的营造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1986年前的教材出版的《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孙筱祥),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园林设计中植物种植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其中创造性地提出树丛的配置方法,并以明末清初画家龚贤的画论作为植物配置的指导,此举开创了中国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演变的先河。
1994年出版的《植物造景》(苏雪痕),作者从植物的环境生态适应性和配置的艺术性方面出发,结合自然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对广州、杭州、北京等地植物造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评价,并对植物景观在建筑环境、室内庭院,以及植物在水体环境、道路环境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植物方面著作。
随着各地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植物造景作为造园的重要因素备受重视。不同类型的环境空间出现了复杂多样化的绿地类型,不同的绿地类型就会有不同的使用功能。但是面对多样的绿地类型,植物景观营造的方式和方法显得非常滞后,甚至处在盲目状态。
在如今强调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园林植物造景的营造水平,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真正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风景园林,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组群的概念第一次由浙江大学孙靖在研究生论文——《组群模式在居住区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征得孙靖本人同意,本书再次引用植物组群模式的概念,并通过分析其与植物群落的区别,明确内涵,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植物组群的分类形式。园林植物组群模式的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提高植物造景的物种多样性和人居绿化水平等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通过总结分析,从植物组群与总图规划的关系、植物组群的立面景观设计、色彩与季相设计、地形设计以及植物组群与施工的关系等几方面探讨了园林植物组群的设计方法,阐述了植物组群模式在居住区空间、城市道路、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特点。
笔者结合居住区、道路、公园的项目实践,运用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植物组群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用性、生态性、艺术性,旨在为植物景观的设计、施工、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最后还要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同仁。本书试图将植物配置的方法贯穿至园林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因此,编撰过程近5年时间。这期间得到了诸多同事、同行的帮助与协作。他们分别是蒋相明、周柔倩、胡鸿斐、毛河东、武诚程、孙彪、吴彭霞、熊倩倩、孙一强、马建丹、方一吉、任芳芳、吴婷、孔维旭、陈佳南、严智腾、郑红娟等。
由于著者水平所限,文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19年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