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514529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
建筑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富有哲理的文章。它们组合连缀成历史的碑林、文化的长廊、凝固的乐章,是绵延不绝的时代见证。它们就像一篇篇饱含情感和哲理的文章,等待我们去翻阅、去研读。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恰恰映衬出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蕴,凸显城市层次感的同时,也能从中阅读出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
“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其核心是对于城市精神进行人文层面的升华,从而更牢固地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历史建筑的存在,也是城市的根脉,让人们能够找到自己在城市里的影子和回忆。上海的近代建筑尤其辉煌,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名。其中徐汇区保留下来的历史优秀建筑共有253处,其中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保护规模的地区之一,共4.3平方公里;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小马路,有31条位于此区域。“老房子”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呈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以杰出的构思和精巧的工艺,营造出缤纷的异域风情,成为上海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其中不仅蕴藏着巨大的人文历史价值,也具有建筑学上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相信这本《梧桐深处》,将给读者带来一席别开生面的感官体验,因为它:
(1)名家云集:作者均为当代上海知名文史专家。诸如,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师从朱维铮教授,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钱宗灏,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上海城市史、近代建筑史、历史建筑保护、建筑文博研究;宋浩杰,徐汇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惜珍,著名海派作家;薛理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上海史研究;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逾三十年;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工作。
(2)内容可读:文章考证严密,言之有据。以徐汇区的老建筑为线索,记述曾经居住在这里的那些人,记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那些事,在专家们的笔下,一切历史图景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3)名家设计:上海Top图书设计团队——袁银昌设计工作室。袁银昌:
l 曾为上海文艺出版社设计总监,上海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l 几十年来,他设计了1000多张封面,获得几十个奖项。其中《冰心传》《巴金传》《辞海》《中华民族故事大系》《中国民族音乐大系》等书的封面,心悟出机巧,灵气扑眼来,赢得圈内外的普遍好评。
l 曾多次获中国及地区各类奖项;在香港书籍设计艺术展、布尔诺双年展、莫斯科“金蜜蜂”等展出。
l 2000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袁银昌图书设计展”,同年获*届“上海出版人”奖
(4)资深摄影:上海Top摄影家——陈海汶等。陈海汶被誉为“画册大王”,
其策划出版的有影响力的大型画册:
《中国上海》《上海》《夜上海》《数字上海》《航拍上海》《繁华静处的老房子》《传承》《上海老工业》《经典黄浦》《上海风情 记忆中的弄堂市井》《今日静安》《上海机场》《上海宝山》《中国的世界遗产》《百年繁华 国际静安 上海静安老房子》《5.12中国汶川大地震》《印象上海》《上海老房子》等连续荣获上海市对外宣传品“银鸽奖”等各类大奖;
《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国庆60周年献礼作品)。
曾任或在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委、“韩国第二十六届国际摄影大展”评委、《上海摄影》执行副总编等。
所获部分荣誉和奖项: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优秀摄影师大奖银奖、优秀摄影画册大奖、上海市广告协会特别贡献奖、“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的称号,曾受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亲笔致函邀请,作为中国有成就的摄影家的名义,在故宫展出。创办了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
如果历史会说话,她应该会通过建筑来表达;如果城市会打扮,建筑无疑是她别具一格的美丽妆颜。在近代走向辉煌的上海,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她们包罗万象、星罗棋布,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徐汇的近代建筑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画册展示了徐汇衡复风貌区的138座老洋房,既有史实性信息记载,又有人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为中英对照。不仅重新为这些“万国居住建筑博览群”写影留档,更深度解析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传承其中的名人轶事和文化风流,就像为公众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徐汇的人文历史、上海的城市记忆,也大大增添了老洋房的可读性。每篇文章还配了二维码,利用高科技手段,搭配了中英文音频和VR成像,让建筑会说话,营造更为立体的身临其境的街区漫步体验。
这本书告诉你: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始终有温度的。走进建筑文化瑰宝,可领略建筑文化的魅力和建筑艺术的不朽价值。
◆该书收录了衡复风貌区内138幢优秀建筑,不仅重新为这些“万国居住建筑博览群”写影留档,更深度解析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传承其中的名人轶事和文化风流,就像为公众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徐汇的人文历史、上海的城市记忆。 ——澎湃
◆既有专业知识,又不失阅读情趣。——东方网
一座城市总是以其最好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梧桐深处掩映的建筑和街巷是上海各种美好方式的一个代表,藏情于景,象征着历经岁月磨练的城市文化底蕴。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梧桐树,但都不及徐汇的梧桐树那样经年累月,万树掩映,亭亭如盖,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色彩斑斓的婆娑树影覆盖着成片的历史建筑和街巷,浓郁的文化氛围,宽容的心态,精致的生活和层次丰富的城市色彩,荟萃了最丰厚的历史陈迹和积淀,是生活方式的物化,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城市的瑰宝,梧桐深处因此也成为徐汇的象征。
城市的过去、当今以及未来的时代都汇聚在徐汇,这里不仅有上海最古老的龙华寺,有记述了功及桑梓的黄道婆的痕迹,有开拓了中国古代向西方学习科学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徐光启的遗迹,有倡导洋务运动的李鸿章、盛宣怀等的足迹和中国民主革命先驱邹容、黄兴、张元济等的遗迹,有为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宋庆龄的故居,以及为中国革命流淌过鲜血的先烈们长眠的地方—龙华烈士陵园。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魂魄,激励着今天的人们去创造未来。
……
东湖路70号最早为旧上海大亨杜月笙的新公馆,不过,盖这栋楼并非杜月笙自己掏的钱。上世纪30 年代,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宋子文为开发财源,推出一种“航空奖券”,并交由杜月笙包办发行,而杜又将这一赚钱机会送给了自己的门人金廷荪,并帮助金包销“航空公路建设奖券”,让金发了一笔横财。发财后的金廷荪不忘恩人,于1934年花巨资建造了这幢花园豪宅,赠予杜月笙。新公馆楼内的装饰中西合璧,主楼陈设均为法式家具,餐厅、客厅、宴会厅风格古朴典雅,既体现了中国南方的庭院建筑风格,又吸取法国别墅建筑舒适典雅的特点。杜月笙非常喜欢这座花园住宅,并打算举家迁入。还在修建时,他就作过这样的安排:大楼底层客厅可摆50 桌宴席,平时作会客用,东厢房作账房间,西厢房作大菜间;甚至将四位夫人的居所也安排妥当:二楼供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大夫人沈月英居住,主楼西
边一幢小洋楼供三夫人孙佩豪居住,东边一幢小洋楼给四夫人姚玉兰居住。新公馆落成后,里面有七十几间房间要装修,装修工程一直拖到1937年才完工。正当杜月笙兴致勃勃准备搬入新公馆时,恰逢“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杜月笙积极参与抗日的相关后方工作,并主动将新公馆借给财政部“劝募委员会”作办公地点。上海沦陷后,杜月笙携全家前往香港,后辗转重庆,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又回到上海。这期间,这栋公寓由中法实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租用。1949
年,杜月笙全家再次迁居香港,他将新公馆卖给了美国新闻处,并一度作为美国总领事馆。所以,虽然这里称之为杜公馆,但杜月笙本人一天也没有住过。
上海解放后,杜公馆被人民政府没收。1950 年改作中共华东局东湖路招待所,1954 年改为中共上海市委东湖路招待所,1982 年更名为东湖宾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