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3821297
创新创业思维与MVC.net互联网 实现
前言
本书对“互联网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中“思维与实现”教学展开研究,是“互联网 ”“新工科”“教育范式”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思维与实现”与“教育范式”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1“思维与实现”是“教育范式”的落地目标和结果。“教育范式”的理想落地结果是学生能够使用“思维”实现优质的科技创新和成功创业,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兴趣十足地受“教育”并可以利用“新工科”技术实现“互联网 X”。2“教育范式”是“思维与实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范式”是“互联网 ”“新工科”创新创业的“教育观”;“教育观”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决定了学生最终获得的“思维与实现”能力。一、本书主要内容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其创作目的和创新性在于:1第一部分(第一章):详细讲解“互联网 ”“新工科”教育范式研究项目的研究思路,即对“教育范式”(“教育观”“方法论”)的研究情况进行详细讲解。本章的读者是教育者,创作的目的和创新点在于:(1)提出了在“互联网 ”“新工科”时代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思维方式,即教学改革理念(“教育观”“世界观”)。(2)提出了“互联网 ”“新工科”教育方法(“方法论”),例如,如何实现“100%学生在100%上课时间里专心且兴趣十足地学习”“如何实现100%学生不掉队,100%不耽误好学生”“如何降低教师50%教学工作量”“如何解决经典慕课范式100%遇到的学生不学”等当前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问题。2第二部分(第二章以后各章):详细讲解“创新创业思维与‘互联网 ’‘新工科’技术实现”。这部分的读者是受教育者,创作的目的和创新点在于:(1)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小教学路径”并给出了具体教学案例,即如何在实现“教师零工作量”的情况下使“学生零创新创业基础”能成功找到创新创业题目,并可以深入分析项目,使其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这部分的重点是“思维”。(2)提出了“互联网 ”“新工科”实现“创新创业想法”的最小教学路径并给出了具体教学案例,即如何实现让“学生零技术基础”却能采用“互联网 ”“新工科”实现创新创业想法。这部分的重点是“实现”。上述两个学习重点——“思维”和“实现”:“思维”的具体教学案例(内容)是:科技创新项目或创业项目如何思考选题、如何分析内容、如何用文字表述、如何设计PPT并进行讲解、如何制作1分钟视频用来展示“思维结果”等;“实现”的具体教学案例(内容)是:如何让技术“零基础”的非“理工科”“新工科”学生能够通过技术实现由科技创新和创业“思维”产生的“项目”,即让不懂技术的人也可以完成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的技术实现,完成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的演示系统,实现展示与应用。二、本书的创新性1将高等教育、实践教育、职业教育三种教育范式的优点融为一体。(1)高等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知识体系完整,基础教育扎实;但最大的弊端在于教育的过程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陷入脱离实践的纯理论学习误区。(2)实践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很快掌握知识;但最大的弊端在于学习的知识支离破碎。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完整,经常会陷入无法解决很多非常见问题的困惑中。(3)职业教育介于高等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与实践教育更为类似,实践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实习等,而职业教育有理论学习环节。职业教育对于实践中常用的知识会花大量时间讲解,而对于不常用的知识则忽略不讲。换一种表述,职业教育将实践中的项目分解为子项目,将子项目作为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用到了什么知识就讲解什么知识,没用到的知识轻描淡写。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收获感,学习的功利心理被非常好地满足;最大的弊端也同样在于知识体系不完整,导致学生后劲不足。本书采用的“教育范式”是保留上述三种教育的优点,克服上述三种教育范式的弊端。具体的做法是:①知识体系(章节整体)设计采用“高等教育”的完备特征,不遗漏知识点;②采用“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每个章节,每个章节都非常明确地要完成“实际项目”,不做“模拟项目”,摒弃“例题”“练习题”范式;③采用职业教育的“任务导向”和“手把手”“海量毕设”模式,实施每个章节的教学。2多个实践与理论教与学项目。(1)教师企业修炼和教学磨炼环节。作者具有10年以上政府、企业大型项目的实践经验,可以识别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具有极高学习性价比的、具有长远价值的技术,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此外,作者经历了3个以上班级的教学实验,指导过2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2)慕课制作。作者将上述教学内容(科技创新和创业)制作成为慕课内容,将视频发放给学生进行实验,从而验证视频是否能让学生(零基础和好学生)完成教学目标。(3)带领学生利用慕课视频编写初稿。作者制作了本书每个章节使用的标准模板,要求学生观看慕课视频对应的章节,实践3遍以上,之后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设计、补充本书体系与内容。该方法解决了教师只从教的角度,忽略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编写教材的弊病。(4)出版前在课堂再实践验证。作者将本书初稿打印,供学生上课和毕业设计使用;对发现书中问题的学生实施奖励,在实践中验证本书的适用性。(5)未来通过不断再版和网课进行PDCA持续改进,争取将本教材打造成为精品教材。三、感谢本书的打造和成功出版离不开以下机构和人的帮助,在此特别感谢。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长期以来的资助和鼓励,其中创新创业教研室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坚实的实践积累,其教学改革项目、微课项目、专著教材出版资助项目、实培项目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书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资助出版。感谢本书的编委团队。正是因为编审团队大量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本书完成了上述复杂的创新打磨过程。编审团队的成员是:张宇豪、赵梦璇、陶欣雨、李妙钰、吴凯钰、袁丁逸含、陈佳明、李嘉欣、谢方圆、徐梦琳、黎丹萌、欧阳昆雨、冯康岷、张瑞政、刘博涵、吴佳航、陈迎港、冀昊悦。特别感谢方雨、王永生、李嘉、杨建栋等企业高管的专业技术指导。特别感谢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赵辉博士后的学术研究指导,以及慧科教育集团李祺、徐晶等老师的教学研究指导。本书配套有视频教学资源、教学网站,欢迎您访问www.cueb.vip,您也可以发送邮件联络作者,作者的邮箱为:[email protected],您也可以通过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来访问教学资源并联系本书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