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2337丛书名: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 工具先进 采用STC公司新推出的IAP15W4K58S4单片机(直接用Keil控制硬件仿真)与Keil公司新推出的8051单片机软件开发工具μVision5实现技术开发。
? 内容权威 除了参考了STC官方提供的STC15系列单片机数据手册外,还得到了STC公司在技术方面的指导,使本书内容能更准确地反映STC15系列单片机的特色。
? 实例丰富 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度阐述STC15系列单片机的应用,以帮助读者系统掌握该系列单片机的丰富原理与功能。
? 软硬融合 以软件和硬件协同设计、协同仿真和协同调试为主线,将汇编语言、C语言与单片机开发进行深度融合,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掌握利用软件来控制硬件的方法。
针对国内高校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讲解不透彻、实践教学不系统的缺点,本书从器件、汇编语言、C语言和操作系统四个角度对STC新一代单片机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将单片机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该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理论和实际并重,不仅介绍单片机的应用,而且更加突出学习方法,教给读者系统学习微处理器和嵌入式系统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为读者将来学习基于其他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案例,并对这些设计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职和本科院校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STC单片机竞赛、单片机认证考试的参考用书。对于从事单片机应用的工程师来说,本书也是很好的参考用书。
第1章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
1.1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嵌入式系统的主要特点
1.1.2嵌入式技术的构成
1.28051微控制器的内部架构
1.38051单片机硬件开发平台
1.4运行第一个8051单片机程序
1.58051单片机编程语言
第2章STC单片机硬件知识
2.1STC单片机发展历史
2.2STC单片机IAP和ISP
2.3STC单片机命名规则及封装
2.3.1命名规则
2.3.2封装类型
2.3.3引脚定义
2.4STC单片机的架构及功能
2.4.1单片机实现的功能
2.4.2STC单片机的架构
2.5STC单片机的I/O驱动原理
2.6STC单片机硬件下载电路设计
2.6.1USB串口芯片下载电路
2.6.2USB直接下载编程电路
2.7STC单片机电源系统设计
第3章STC单片机软件开发环境
3.1Keil μVision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3.1.1软件功能介绍
3.1.2软件的下载
3.1.3软件的安装
3.1.4导入STC单片机元件库
3.1.5软件的启动
3.2Keil μVision软件开发流程介绍
3.2.1明确软件需求
3.2.2创建设计工程
3.2.3编写汇编/C程序代码
3.2.4汇编器对汇编语言的处理
3.2.5C编译器对C语言的处理
3.2.6库管理器生成库文件
3.2.7链接器生成绝对目标模块文件
3.2.8目标到HEX转换器
3.2.9调试器调试目标代码
3.3Keil μVision基本开发流程的实现
3.3.1建立新的设计工程
3.3.2添加新的C语言文件
3.3.3设计建立
3.3.4下载程序到目标系统
3.3.5硬件在线调试
第4章数值表示及转换
4.1常用码制
4.1.1二进制码制
4.1.2十进制码制
4.1.3八进制码制
4.1.4十六进制码制
4.1.5BCD码
4.2正数表示方法
4.2.1正整数的表示
4.2.2正小数的表示
4.3正数码制转换
4.3.1十进制整数转换成其他进制数
4.3.2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4.4负数表示方法
4.4.1符号幅度表示法
4.4.2补码表示法
4.5负数补码的计算
4.5.1负整数补码的计算
4.5.2负小数补码的计算
4.6定点数表示
4.7浮点数表示
第5章STC单片机架构
5.1STC单片机CPU内核功能单元
5.1.1控制器
5.1.2运算器
5.1.3特殊功能寄存器
5.2STC单片机存储器结构和地址空间
5.2.1程序Flash存储器
5.2.2数据Flash存储器
5.2.3内部数据RAM存储器
5.2.4外部数据存储器
5.3STC单片机中断系统原理及功能
5.3.1中断原理
5.3.2中断系统结构
5.3.3中断优先级处理
5.3.4中断优先级控制寄存器
5.3.5中断向量表
第6章STC单片机CPU指令系统
6.1STC单片机CPU寻址模式
6.1.1立即数寻址模式
6.1.2直接寻址模式
6.1.3间接寻址模式
6.1.4寄存器寻址模式
6.1.5相对寻址模式
6.1.6变址寻址模式
6.1.7位寻址模式
6.2STC单片机CPU指令集
6.2.1算术指令
6.2.2逻辑指令
6.2.3数据传送指令
6.2.4布尔指令
6.2.5程序分支指令
第7章STC单片机汇编语言编程模型
7.1汇编语言程序结构
7.2汇编代码中段的分配
7.2.1CODE段
7.2.2BIT段
7.2.3IDATA段
7.2.4DATA段
7.2.5XDATA段
7.3汇编语言符号及规则
7.3.1符号的命名规则
7.3.2符号的作用
7.4汇编语言操作数描述
7.4.1数字
7.4.2字符
7.4.3字符串
7.4.4位置计数器
7.4.5操作符
7.4.6表达式
7.5汇编语言控制描述
7.5.1地址控制
7.5.2条件汇编
7.5.3存储器初始化
7.5.4分配存储器空间
7.5.5过程声明
7.5.6程序链接
7.5.7段控制
7.5.8杂项
7.6Keil μVision5汇编语言设计流程
7.6.1建立新的设计工程
7.6.2添加新的汇编语言文件
7.6.3设计建立
7.6.4分析.m51文件
7.6.5分析.lst文件
7.6.6分析.hex文件
7.6.7程序软件仿真
7.6.8程序硬件仿真
7.7单片机端口控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7.7.1设计原理
7.7.2建立新的工程
7.7.3添加汇编语言程序
7.7.4设计建立
7.7.5下载设计
7.8单片机中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7.8.1设计原理
7.8.2建立新的工程
7.8.3添加汇编语言文件
7.8.4分析.lst文件
7.8.5设计建立
7.8.6下载设计
7.8.7硬件仿真
第8章STC单片机C语言编程模型
8.1常量和变量
8.1.1常量
8.1.2变量
8.2数据类型
8.2.1标准C语言所支持的类型
8.2.2单片机扩充的类型
8.2.3自定义数据类型
8.2.4变量及存储模式
8.3运算符
8.3.1赋值运算符
8.3.2算术运算符
8.3.3递增和递减运算符
8.3.4关系运算符
8.3.5逻辑运算符
8.3.6位运算符
8.3.7复合赋值运算符
8.3.8逗号运算符
8.3.9条件运算符
8.3.10强制类型转换符
8.3.11sizeof运算符
8.4描述语句
8.4.1输入/输出语句
8.4.2表达式语句
8.4.3条件语句
8.4.4开关语句
8.4.5循环语句
8.4.6返回语句
8.5数组
8.5.1一维数组的表示方法
8.5.2多维数组的表示方法
8.5.3索引数组元素的方法
8.5.4动态输入数组元素的方法
8.5.5数组运算算法
8.6指针
8.6.1指针的基本概念
8.6.2指向指针的指针
8.6.3指针变量输入
8.7函数
8.7.1函数声明
8.7.2函数调用
8.7.3函数变量的存储方式
8.7.4函数参数和局部变量的存储器模式
8.7.5基本数据类型传递参数
8.7.6数组类型传递参数
8.7.7指针类型传递参数
8.8预编译指令
8.8.1宏定义
8.8.2文件包含
8.8.3条件编译
8.8.4其他预处理指令
8.9复杂数据结构
8.9.1结构
8.9.2联合
8.9.3枚举
8.10C程序中使用汇编语言
8.10.1内嵌汇编语言
8.10.2调用汇编程序
8.11C语言端口控制实现
8.12C语言中断程序实现
8.12.1C语言中断程序实现原理
8.12.2外部中断电路原理
8.12.3C语言中断具体实现过程
第9章STC单片机时钟、复位和电源模式原理及实现
9.1STC单片机时钟
9.2STC单片机复位
9.2.1外部RST引脚复位
9.2.2软件复位
9.2.3掉电/上电复位
9.2.4MAX810专用复位电路复位
9.2.5内部低压检测复位
9.2.6看门狗复位
9.2.7程序地址非法复位
9.3STC单片机电源模式
9.3.1低速模式
9.3.2空闲模式
9.3.3掉电模式
第10章STC单片机比较器原理及实现
10.1STC单片机比较器结构
10.2STC单片机比较器寄存器组
10.2.1比较器控制寄存器1
10.2.2比较器控制寄存器2
10.3STC单片机比较器应用
第11章STC单片机计数器和定时器原理及实现
11.1计数器/定时器模块简介
11.2计数器/定时器寄存器组
11.2.1定时器/计数器0/1控制寄存器TCON
11.2.2定时器/计数器工作模式寄存器TMOD
11.2.3辅助寄存器AUXR
11.2.4T0~T2时钟输出寄存器和外部中断允许INT_CLKO(AUXR2)
11.2.5定时器T0和T1中断允许控制寄存器IE
11.2.6定时器T0和T1中断优先级控制寄存器IP
11.2.7定时器T4和定时器T3控制寄存器T4T3M
11.2.8定时器T2、T3和T4的中断控制寄存器IE2
11.3计数器/定时器工作模式原理和实现
11.3.1定时器/计数器0工作模式
11.3.2定时器/计数器1工作模式
11.3.3定时器/计数器2工作模式
11.3.4定时器/计数器3工作模式
11.3.5定时器/计数器4工作模式
第12章STC单片机异步串行收发器原理及实现
12.1RS232标准简介
12.1.1RS232传输特点
12.1.2RS232数据传输格式
12.1.3RS232电气标准
12.1.4RS232参数设置
12.1.5RS232连接器
12.2STC单片机串口模块简介
12.2.1串口模块结构
12.2.2串口引脚
12.3串口1寄存器及工作模式
12.3.1串口1寄存器组
12.3.2串口1工作模式
12.3.3人机交互控制的实现
12.3.4按键扫描与串口显示
12.4串口2寄存器及工作模式
12.4.1串口2寄存器组
12.4.2串口2工作模式
12.5红外通信的原理及实现
12.5.1红外收发器的电路原理
12.5.2红外通信波形捕获
12.5.3红外通信协议
12.5.4红外检测原理
12.5.5串口通信原理
12.5.6设计实现
第13章STC单片机ADC原理及实现
13.1模数转换器原理
13.1.1模数转换器的参数
13.1.2模数转换器的类型
13.2STC单片机内ADC的结构原理
13.2.1STC单片机内ADC的结构
13.2.2ADC转换结果的计算方法
13.3STC单片机内ADC寄存器组
13.3.1P1口模拟功能控制寄存器
13.3.2ADC控制寄存器
13.3.3时钟分频寄存器
13.3.4ADC结果高位寄存器
13.3.5ADC结果低位寄存器
13.3.6中断使能寄存器
13.3.7中断优先级寄存器
13.4直流电压测量及串口显示
13.4.1直流分压电路原理
13.4.2软件设计流程
13.4.3具体实现过程
13.5直流电压测量及LCD屏显示
13.5.1硬件电路设计
13.5.21602字符LCD原理
13.5.3软件设计流程
13.5.4具体实现过程
13.6交流电压测量及LCD屏显示
13.6.1硬件电路设计
13.6.212864图形点阵LCD原理
13.6.3软件设计流程
13.6.4ADC外部输入信号要求
13.6.5具体实现过程
13.7温度测量及串口显示
第14章STC单片机增强型PWM发生器原理及实现
14.1脉冲宽度调制原理
14.2增强型PWM发生器模块
14.2.1增强型PWM发生器功能
14.2.2增强型PWM发生器寄存器集
14.3生成单路PWM信号
14.4生成两路互补PWM信号
14.5步进电机的驱动和控制
14.5.1五线四相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14.5.2步进电机的驱动
14.5.3使用软件驱动步进电机
14.5.4使用PWM模块驱动步进电机
14.5.5设计下载和验证
第15章STC单片机SPI原理及实现
15.1SPI模块结构及功能
15.1.1SPI传输特点
15.1.2SPI模块功能
15.1.3SPI接口信号
15.1.4SPI接口的数据通信方式
15.1.5SPI模块内部结构
15.2SPI模块寄存器组
15.2.1SPI控制寄存器
15.2.2SPI状态寄存器
15.2.3SPI数据寄存器
15.2.4中断允许寄存器
15.2.5中断优先级寄存器
15.2.6控制SPI引脚位置寄存器
15.3SPI模块配置及时序
15.3.1SPI配置模式
15.3.2主/从模式的注意事项
15.3.3通过SS修改模式
15.3.4写冲突
15.3.5数据模式时序
15.47段数码管的驱动与显示
15.4.1系统控制电路原理
15.4.27段数码管原理
15.4.374HC595原理
15.4.4系统软件控制流程
15.4.5程序具体实现
第16章STC单片机CCP/PCA/PWM模块原理及实现
16.1CCP/PCA/PWM结构
16.2CCP/PCA/PWM寄存器组
16.2.1PCA工作模式寄存器
16.2.2PCA控制寄存器
16.2.3PCA比较捕获寄存器
16.2.4PCA的16位计数器
16.2.5PCA捕获/比较寄存器
16.2.6PCA模块PWM寄存器
16.2.7PCA模块引脚切换寄存器
16.3CCP/PCA/PWM工作模式
16.3.1捕获模式
16.3.216位软件定时器模式
16.3.3高速脉冲输出模式
16.3.4脉冲宽度调制模式
第17章RTX51操作系统原理及实现
17.1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17.1.1单任务程序
17.1.2轮询程序
17.2操作系统基本知识
17.2.1操作系统的作用
17.2.2操作系统的功能
17.3RTX51操作系统的任务
17.3.1定义任务
17.3.2管理任务
17.3.3切换任务
17.4RTX51操作系统内核函数
17.5RTX51操作系统实现
17.5.1RTX51操作系统实现1
17.5.2RTX51操作系统实现2
17.5.3RTX51操作系统实现3
附录ASTC单片机考试样题
附录BSTC单片机选型表
附录CSTC学习板原理图477
本书是在《ST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从器件、汇编、C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立体化教程)》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改内容主要包括:
(1) 增加的第1章,专门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单片机的理论知识之前,就能对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2) 为了帮助读者全面理解STC单片机的硬件和软件开发所涉及的知识,在介绍单片机基础理论知识之前,专门增加了第2章STC单片机硬件知识和第3章STC单片机软件开发环境两章,并且通过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来帮助读者理解单片机的架构和应用。
(3)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对STC单片机外设的讲解顺序进行了调整,从最简单的比较器开始到最复杂的CCP模块为止。这样,更加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
(4) 在第14章介绍增强型PWM模块时,增加了步进电机硬件设计和软件驱动开发的内容,使读者对单片机在电机驱动和控制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认知。
在修订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这些建议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紧凑,并且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学以致用。在此,对这些教师和学生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2019年1月于北京
前言
作者第一次接触8051单片机是在1997年,当时还在读书,忙于考研,只是验证了老师给出来的几个程序,并没有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后来由于科研的原因,接触的基本是高端的Xilinx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TI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时隔多年,再次系统研究STC单片机,已经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全面地理解和看待它。整个数字世界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是半导体开关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状态机、CPU、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就是学习和认知的路线。学习STC单片机也就是这条路线,当你掌握了这条路线的时候,你会发现STC单片机乐趣无穷。
2014年12月与STC的负责人姚永平先生在教育部信息中心举办的STC单片机决赛的评审现场再次会面,期间姚总希望我能编写一本STC单片机方面的教材。这对我来说压力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关于单片机的书籍不下上百种,而且有几本单片机的书非常畅销。虽然此前我已经系统编写过电子设计自动化方面的整套书籍,但是编写单片机课程的教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正式编写前,姚总建议我找到目前市场上几本比较畅销的单片机书。当我找到这些书时,发现目前的单片机教材和书籍都存在各种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国内单片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局。工程师编写的单片机教材过于应用化,条理性有所欠缺; 而高校教师所编写的单片机教材又过于理论化,并且内容比较陈旧。
在我编写单片机教材期间,姚总多次提到用STC单片机作为C语言教学平台的想法,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作者曾连续三年在第三学期给大学一年级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C语言实训课程教学,我发现情况就是在前期的C语言课程教学中老师讲的虽然很卖力,但是学生还是反映很抽象听不懂,似乎C语言课程都成了本科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编程知识的障碍。很明显问题症结就是学生面对的是机器,无法有效地和这个机器进行交流,他们不知道如何用人的思维与计算机对话。解决这些困扰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能够知道CPU如何运行、如何管理存储器、CPU如何控制外设。而传统C语言教学使用的PC又不能提供让学生看到这些细节的条件。虽然经过短时间的强化练习,学生对C语言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离教学要求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就一直在想,能不能在C语言实训中引入一些好的硬件平台来帮助学生学习C语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但是,当我在编写这本单片机教材的过程中,眼前一亮,发现STC 8051单片机确实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因为CPU中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系统存储器、外设等能让学习者一览无余,再加上神一般的Keil μVision5软件集成开发环境,通过μVision5提供的调试器环境把单片机内部细节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将C语言中抽象的指针、数组和函数等语法通过图、表、变量监控窗口全部都表示出来了。作者在编写第6章时,通过调试器提供的功能,把C语言中抽象的语法真正地介绍清楚了。
8051单片机自面世到现在经历了30多年,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抛弃8051单片机的呼声日益高涨,因为很多人认为8051落伍了。因此,他们希望一上来就开始学习更高级的处理器。但是,8051(尤其是改进后的STC系列8051单片机)带给初学者,特别是国内高校的学生,是完善的生态系统,包括开放的CPU内部结构、完全公开的指令系统、大量的应用设计案例、容易入手的μVision5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这些都是初学嵌入式系统最好的素材。我们经常说,简单的不一定是落后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东西越简单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入门,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且更有条理。
在编写本教材时,融入了作者在编写EDA工程系列丛书时所获取的大量新的知识,力图最大限度地挖掘STC单片机的性能和特点。在本书编写完成的时候,终于可以说这句话了: STC单片机是高职和本科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学习嵌入式系统最好的入门级学习素材,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及技能。
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以下面的思想为主线,以期待能更加透彻地表达“原理”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1) 这本书既然讲的是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首先就必须要讲清楚单片机的原理。在单片机的原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讲清楚8051 CPU的内部结构和指令系统,使得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一个新的CPU、CPU的共性等,以及指令系统的作用是什么、指令系统和CPU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 关于在学习单片机的时候,是否还有讲解汇编语言的必要性的问题,最近在教育界有很大的争论。这里必须强调,汇编语言是了解CPU结构最重要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使用汇编语言,但是必须让学生知道汇编语言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至少也要让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彻底地理解和掌握CPU内部的结构。这是因为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CPU的内部结构,即使将来他们使用C语言等高级语言开发单片机,也很难编写出高效率的程序代码。
(3) 对于应用部分来说,既要保留传统的应用例子,又应该引入一些新的可以反映最新信息发展技术的综合性的例子。这样,才能将单片机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能不能学好单片机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能不能把单片机的理论真正地讲透,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充分地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业界工程师常说,单片机是玩好的,不是教好的,可见实践在单片机学习中的重要性。
本书从开始编写到完稿历时近半年,全书共分为15章,以STC公司目前新推出的IAP15W4K58S4单片机为平台,以Keil最新的μ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为软件平台,亲自设计大小案例近100个,这些设计例子都通过上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调试和测试。
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配套提供了该教材的教学课件和所用设计实例的完整设计文件,以及视频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均可以进入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本书页面下进行下载。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STC公司最新的技术文档和手册,以及STC学习板原理图和PCB图,在此对STC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集宁师范学院物理系聂阳老师参加编写了第13~15章的内容,作者的学生李宝隆、张艳辉负责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黎文娟对本书的全部稿件进行了初步的完善和修改,以及本科生吴瑞楠、陈宁帮助作者制作了本书的教学课件,并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STC公司多位员工的热心帮助,特别是得到了STC公司姚永平先生的支持,他对作者在编写本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15年5月于北京
CHAPTER 3
STC单片机软件开发环境
本章将简要介绍一下用于开发STC 8051单片机所需要的Keil μ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以及该集成开发环境的设计流程,并通过一个简单的C语言设计实例说明Keil μVision5的基本开发流程。
通过本章内容,可以初步了解STC 8051单片机的软件开发环境,并初步掌握由Keil μVision5实现单片机程序开发的基本设计流程。
3.1Keil μVision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Keil公司于2014年推出了最新的集成开发环境μVision5,它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32位/64位)的开发平台。
3.1.1软件功能介绍
μVision5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编辑器,并且提供了管理工程的功能。μVision5集成了用于开发嵌入式应用的所有工具,包括: C/C 编译器、宏汇编器、链接器/定位器和HEX文件生成器。通过该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下列功能,可以帮助程序员加速开发的过程:
(1) 全功能的源代码编辑器。
(2) 用于配置开发工具的元件库。
(3) 用于创建和维护工程的工程管理器。
(4) 用于对嵌入式设计文件进行处理的汇编器、编译器和链接器。
(5) 用于所有开发环境设置的对话框界面。
(6) 集成了带有高速CPU和外设仿真器的源码级和汇编器级调试器工具。
(7) 用于对目标硬件进行软件调试的高级GDI接口,以及Keil ULINK调试适配器。
(8) 用于将应用程序下载到Flash存储器的Flash编程工具。
(9) 手册、在线帮助、器件手册和用户指南。
注: STC使用自己专用的STCISP工具将应用程序下载到STC单片机的Flash存储器中。
μ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和调试器是整个Keil开发工具链的中心,它们提供了大量的特性以帮助程序开发人员快速完成嵌入式应用的开发。
μVision5提供了建立模式(Build Mode),用于创建应用程序,以及调试模式(Debug Mode),用于调试应用程序。通过μVision5集成的仿真器或者实际的硬件系统,设计者可以对应用程序进行调试。比如: 通过STC提供的下载工具STCISP和USB下载电缆,设计者可以在实际系统上通过Keil集成开发环境对应用程序进行在线调试。
注: 并不是所有的STC15系列单片机都支持硬件调试功能,设计者可以参考STC15系列单片机手册以了解是否支持对单片机进行硬件仿真。本书介绍的IAP15W4K58S4和STC8系列单片机均支持对单片机的硬件仿真(在线调试)功能。
3.1.2软件的下载
为方便对本书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节将介绍μVision5软件的下载方法,下载μ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的步
图3.1进入下载界面入口(一)
骤主要包括:
注: 在进行下面的过程前,必须保证网络正常连接。
(1) 在IE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keil.com,登录Keil官网。
(2) 在打开的Keil官网左侧的Software Downloads下找到并单击Product Downloads,如图3.1所示。
(3) 在打开的页面中,出现Download Products页面。在该页面中,单击C51,如图3.2所示。
(4) 打开C51界面,该界面提供了列表,需要填写相关信息,如图3.3所示。
注: 凡是标识黑体的项,都需要提供信息,Email信息必须真实有效。
(5) 当填写必要的信息后,单击该页面下方的Submit按钮。
图3.2进入下载界面入口(二)
(6) 出现新的界面。在该界面下,单击C51V956.EXE图标,如图3.4所示。
图3.3进入下载界面入口(三)
图3.4进入下载界面入口(四)
(7) 出现提示信息,单击保存按钮,出现浮动菜单,如图3.5所示。在浮动菜单内,选择另存为,将下载的安装包保存到读者指定的路径下。
图3.5保存安装包提示信息
至此,成功地下载μVision5安装包文件。
3.1.3软件的安装
本节将介绍μVision5软件的安装方法,安装μ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的步骤主要包括:
(1) 在保存安装包的路径下,双击安装包图标,开始安装软件。
注: 在安装过程中,使用了默认的安装路径c:\Keil_v5。
(2) 按照安装过程中的提示信息,完成软件的安装。
(3) 当安装成功后,可以看到在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开始菜单下,出现Keil μVision5图标,如图3.6(a)所示; 或者在Windows 7操作系统桌面上出现图标,如图3.6(b)所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