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4428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实务:1060个典型案例总梳理》有以下特点:(1)在本书中,作者省略案情介绍部分直接提取其判决理由,突出生效判决的重点内涵,既简明扼要又信息量大;注重实务处理路径,减少过于学术性的概念、术语的理论阐述。(2)在每一专题中,作者先确定该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即从实务纠纷中选择多发和疑难的问题,然后依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民事理论,再辅之以*人民法院公布或认可的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力争使法律条文变为看得清、摸得着的鲜活的规则,希望能给法官、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3)本书载明分析的案例有1060个,并未包含隐藏在专题中单独列出编号案例形式的82个,以大容量展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裁判的形态。(4)作者对生效判决中争议的焦点进行分类拆分梳理,而不是展现判决全部内容,尤其是对*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和复杂疑难案件往往有几个争议焦点,对其多个争议焦点分别归置在作者分类的专题中,力求实现作者追求的对热点、疑点、难点研讨重点目标,减少重复或避免全部判决理由归置在一个规则下的不利因素,实现有限阅读和理解更大化。(5)在本书中,选择列出了就同一争议法院内部不同判决,有利于清醒客观地认识现状,并提高进一步完善法律、取得共识、统一执法尺度的迫切性。
16个专题 52个疑难点 1060个典型案例
坚持问题导向 立足实务操作
提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解决路径
作者撷取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与纠纷案件处理思路相结合,对已生效的纠纷案件进行总结、梳理进而把握适用法律的裁判观点,内容涵盖施工合同主体、效力、违约、变更、解除、实际损失、工期、竣工、质量、结算、鉴定、实际施工人、价款优先权、表见代理等纠纷,可给法官、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专题一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一、施工合同
(一)施工合同特征
(二)施工合同范围
(三)施工合同内容
(四)施工合同条款
(五)施工合同备案
(六)拒绝签订施工合同
(七)施工合同项下债权转让
(八)工程质量抗辩与反诉界定
(九)施工合同纠纷举证
二、施工合同法律适用
(一)施工合同内容认定
(二)施工合同关系认定
(三)施工合同的相对性
(四)情势变更原则适用
(五)工程纠纷诉讼时效界定
(六)一般条款与特别条款适用
(七)建设工程留置权适用
(八)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承揽合同的关系
(九)项目转让合同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区别
(十)建设工程代建制中工程款的支付
(十一)施工合同连带责任认定
三、施工合同纠纷处理
(一)工程款利息纠纷处理
(二)带资或垫资纠纷处理
(三)建设工程规费处理
(四)多重违法转分包关系中行为人责任处理
(五)拒付工程款抗辩纠纷处理
(六)工程担保纠纷处理
(七)以物抵债纠纷处理
(八)代位权纠纷处理
专题二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主体纠纷
一、施工合同主体判断
(一)判断标准
(二)确定主体
二、施工合同主体范围
(一)公司类主体
(二)行政机关类主体
(三)连带类主体
三、施工合同主体特殊情形
(一)股权转让主体认定
(二)代理关系主体认定
(三)债权转让成为主体认定
(四)内部承包人适格诉讼主体认定
(五)合同无效后财产返还义务人认定
(六)政府成立的工程指挥部责任主体认定
(七)施工合同主体变更与第三人代为履行区分
(八)债的加入成为施工合同主体
(九)转包合同责任主体认定
(十)挂靠合同责任主体认定
专题三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效力纠纷
一、施工合同效力认定
(一)合同约定工程质量标准效力认定
(二)合同让利条款效力认定
(三)栏标价低于成本的施工合同效力认定
(四)同一工程多份施工合同效力认定
(五)非必须招标合同效力认定
(六)带资或垫资承包合同效力认定
(七)内部承包合同效力认定
(八)未在《招标投标法》规定期间签订合同效力认定
(九)签证单上缺少甲方或甲方现场代表签字效力认定
(十)项目经理对工程款和工程量等做的签证与确认效力认定
(十一)劳务分包合同效力认定
(十二)工程分包合同效力认定
二、施工合同效力法律适用
(一)合同效力判定标准
(二)合同效力判定优先依据
(三)合同效力判断中的参照依据
三、施工合同效力认定的特殊问题
(一)有效合同中伴生的违法转包合同效力认定
(二)中标合同与补充合同效力分别认定
(三)不属于招投标的工程订立合同效力认定
(四)补办招投标手续的施工合同效力认定
(五)缔约一方以第三人名义签订合同效力认定
(六)中标施工合同变更效力认定
(七)补充协议符合中标通知书内容效力认定
(八)施工合同整体接收效力认定
(九)承包人参与内部承包管理可视情裁定合同效力
(十)结算和清理补充协议效力认定
(十一)黑合同例外效力认定
(十二)备案合同转让效力认定
(十三)“背靠背”条款效力认定
专题四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纠纷
一、施工合同无效类型
(一)违反施工资质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
(二)违反《招标投标法》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
(三)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手续合同无效
(四)违反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合同无效
(五)其他合同无效行为
二、施工合同无效的法律适用
(一)职权认定合同无效
(二)黑白合同的效力认定
(三)强制性规范与合同效力关系
(四)合同无效与合同条款无效及从合同效力关系
(五)无效合同中有效内容
(六)合同效力补正范围
(七)先签合同无效后签内部承包合同效力认定
(八)合同无效确认适用时效
(九)非法转包与借用资质区分
(十)发包人主观行为与合同无效关系
三、施工合同无效纠纷处理
(一)合同无效后果处理原则
(二)合同无效折价补偿范围处理
(三)适用过错赔偿责任处理
(四)无效合同获取利益处理
专题五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违约纠纷
一、施工合同违约责任认定
(一)逾期开工违约责任认定
(二)工期违约责任认定
(三)工程质量违约责任认定
(四)违反合同义务责任认定
(五)双方违约责任认定
(六)施工合同解除违约责任认定
(七)补充协议或结算协议未约定放弃违约责任认定
(八)拒绝按中标通知书签订施工合同违约责任认定
(九)施工合同约定“罚款”按违约金认定
(十)违约原因不明责任认定
(十一)预期违约责任认定
(十二)工程结算违约责任认定
(十三)工程质量保证金违约认定
(十四)多份合同约定不同违约认定
二、施工合同违约金处理
(一)违约金调整
(二)违约金限额
三、施工合同违约与损失关系
(一)违约责任与实际损失赔偿关系
(二)放弃违约责任后主张实际损害赔偿
(三)违约金与实际损失赔偿并存
(四)请求调整违约金与实际损失赔偿关系
(五)违约金与约定损失赔偿金关系
(六)违约金与利息并用
专题六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变更纠纷
一、施工合同变更
(一)黑白合同实质性变更边界
(二)实质性内容变更范围
(三)施工合同变更条件
二、施工合同变更认定
(一)实质性内容判断
(二)施工合同变更认定
三、施工合同变更疑难问题
(一)工程变更引发结算纠纷
(二)合作开发合同变更为施工合同
(三)承包人单方变更设计施工
(四)情势变更备案合同实质性内容
(五)先出具工程款欠款证明后签订结算协议
专题七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纠纷
一、施工合同解除
(一)施工合同法定解除条件
(二)施工合同约定解除条件
(三)发包人任意解除权
(四)施工合同解除效力
(五)施工合同解除程序
(六)施工合同解除时间点
(七)施工合同解除范围
二、施工合同解除认定
(一)违约解除合同范围认定
(二)施工合同解除履行认定
(三)施工合同解除限制认定
三、施工合同解除疑难问题
(一)特殊情形施工合同解除
(二)迟延完工解除判断标准
(三)施工合同解除法律后果
(四)施工合同解除与施工合同效力关系问题
专题八
建设工程实际损失纠纷
一、施工合同实际损失
(一)实际损失的特征
(二)实际损失范围
(三)实际损失分类
(四)实际损失赔偿的构成要件
(五)实际损失因果关系
(六)实际损失纠纷举证
二、施工合同实际损失认定
(一)实际损失认定
(二)承包人违反协作义务损失认定
(三)损失责任划分与承担
(四)约定损失赔偿金调整
(五)开发商实际损失认定
三、施工合同损失纠纷处理
(一)可得利益损失处理
(二)停工、窝工损失处理
(三)工期违约损失处理
(四)合同解除损失处理
(五)工程质量损失处理
(六)拒交房屋损失处理
(七)撤场损失处理
(八)竣工验收中损失处理
(九)依公平原则分担损失处理
(十)防止损失及扩大费用处理
(十一)协作义务损失处理
(十二)监督整改期间损失处理
(十三)发包人自担损失处理
(十四)未纳入结算范围损失处理
四、无效施工合同损失纠纷处理
(一)实际损失范围处理
(二)适用过错赔偿责任损失处理
专题九
建设工程工期纠纷实务问题
一、建设工程工期
(一)工期内容范围
(二)工期延误原因
(三)工期顺延情形
(四)工期延误免除约定
(五)承包人单方停工权
(六)工期纠纷举证
二、建设工程工期纠纷法律适用
(一)停工原因与时间认定
(二)工期延误天数认定
(三)工期顺延认定
(四)合理工期认定
(五)工期顺延与有关事件变动
(六)工期顺延与工期延误
(七)压缩工期与合理工期
三、建设工程工期纠纷处理
(一)发包人原因延误责任处理
(二)承包人原因延误责任处理
(三)承发包人原因之外延误处理
(四)承发包双方原因延误责任处理
(五)承包人单方停工处理
(六)无施工许可证工期利益处理
(七)结算中未提出工期延误处理
专题十
建设工程竣工纠纷
一、建设工程竣工
(一)开工日期
(二)竣工日期
(三)竣工范围
(四)竣工验收
(五)竣工纠纷举证
二、建设工程竣工认定
(一)竣工日期认定
(二)交付使用日期认定
(三)验收通过认定
(四)竣工范围认定
(五)协助验收认定
三、建设工程竣工验收
(一)竣工验收合格通过条件
(二)竣工验收通过原则性标准
(三)竣工与竣工验收
(四)竣工验收与竣工验收备案
(五)竣工验收与综合验收
(六)五方认证与备案、质监站抽查监督
专题十一
建设工程质量纠纷
一、建设工程质量
(一)工程质量分类
(二)工程质量承担责任范围
(三)无效施工合同修复标准
(四)工程质量纠纷举证
二、建设工程质量纠纷法律适用
(一)擅自使用责任认定
(二)擅自更改设计与材料责任认定
(三)未履行保修责任认定
(四)约定工程质量标准认定
(五)未完工工程质量认定
(六)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认定
(七)工程质量保修期与工程质量缺陷期的区别
三、建设工程质量纠纷处理
(一)工程质量责任纠纷处理
(二)擅自使用纠纷处理
(三)工程质量修复纠纷处理
(四)约定工程质量奖惩纠纷处理
(五)保修责任期限纠纷处理
(六)工程质量保修范围纠纷处理
(七)工程质量保证金纠纷处理
专题十二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纠纷
一、工程价款结算条件认定
(一)标的物转移占有结算条件成就
(二)视为认可约定结算文件适用条件
(三)完成部分工程结算条件
(四)合同解除工程结算条件
(五)中标合同结算条件
(六)结算条件成就认定
(七)合同约定结算条件
二、工程价款结算处理原则
(一)约定优先结算原则
(二)固定价结算原则
(三)中标合同结算原则
(四)工程变更结算原则
三、工程价款结算处理依据
(一)协议变更合同结算依据
(二)多份施工合同结算依据
(三)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
(四)审核结论作为结算依据
(五)政府文件作为结算依据
(六)合同解除或未完工的结算依据
(七)未约定造价标准结算依据
(八)第三方出具审核意见作为结算依据
(九)工程转包后的结算依据
四、工程价款结算特殊情形处理
(一)约定取费标准变化时下浮结算
(二)工程或结算文件的结算
(三)发包人逾期不答复结算文件的结算
(四)备案合同涉及的结算
(五)同时在两个公司任职其签署相关文件结算
(六)不属于招标工程的结算
(七)法院裁量结算依据
(八)工程量清单的漏项、错项结算
五、无效施工合同结算纠纷处理
(一)参照合同约定结算
(二)无效合同结算调整与限制
(三)数份无效合同结算
(四)未竣工或未验收结算
(五)签有工程结算文件结算
(六)无效合同结算选择权
六、实际施工人工程价款结算
(一)发包人与实际施工人结算协议确认工程款
(二)发包人对实际施工人结算影响
(三)承包人对实际施工人结算影响
(四)实际施工人结算限制
(五)涉及政府补助款的据实结算
专题十三
建设工程鉴定纠纷
一、建设工程鉴定
(一)鉴定申请
(二)鉴定启动
(三)申请鉴定与举证责任关系
二、建设工程鉴定纠纷法律适用
(一)鉴定意见形式审查
(二)鉴定意见采信程序
(三)鉴定依据确定
(四)鉴定意见异议
(五)鉴定意见质证
(六)自行鉴定意见采信
三、建设工程鉴定纠纷处理
(一)鉴定意见实质内容处理
(二)工程价款争议鉴定依据处理
(三)工程质量争议鉴定依据处理
(四)工期争议鉴定依据处理
(五)修复方案及费用鉴定依据处理
(六)鉴定意见涉及法律问题处理
(七)实际损失鉴定依据处理
专题十四
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纠纷
一、实际施工人
(一)实际施工人范围
(二)实际施工人身份确认
二、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
(一)实际施工人请求权性质
(二)实际施工人请求权条件
(三)实际施工人提出代位权诉讼条件
(四)实际施工人请求权范围
(五)实际施工人请求权限缩
三、向实际施工人担责
(一)向实际施工人担责主体范围
(二)向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形式
(三)发包人向实际施工人担责范围
(四)发包人向实际施工人担责条件
(五)发包人承担举证责任
专题十五
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纠纷
一、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
(一)优先受偿权性质
(二)优先受偿权效力
(三)优先受偿权行使主体
(四)优先受偿权行使期间
(五)优先受偿权行使方式
(六)优先受偿权取得条件
(七)优先受偿权行使条件
(八)优先受偿权行使程序
(九)优先受偿权实现方式
二、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法律适用
(一)优先受偿权放弃
(二)优先受偿权转让
(三)优先受偿权行使起算点
(四)优先受偿权与其他权利关系
三、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纠纷处理
(一)实际施工人优先受偿权处理
(二)分包人优先受偿权处理
(三)优先受偿权范围处理
(四)优先受偿权在判决中的处理模式
专题十六
建设工程表见代理纠纷
一、建设工程表见代理
(一)表见代理的基本特征
(二)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三)表见代理的权利外观
(四)合理信赖理解
(五)善意无过失理解
(六)表见代理纠纷举证
二、建设工程表见代理认定
(一)表见代理的主体范围
(二)表见代理与职务行为的关系
(三)行为人签订合同或出具条据效力
三、建设工程表见代理责任承担
(一)连带责任的确定
(二)施工公司承担责任
(三)行为人个人承担责任
(四)行为人个人承担责任,承包人承担补充责任
序言
合同,也称为契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合同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式更为广泛、灵活和新颖。人们在生活、生产和商事活动中时时刻刻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使用合同,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网上合同等合同形式千变万化,伴随着合同纠纷也多,合同纠纷在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占的比例很大,稳居榜首。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案件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复杂,法律适用缺乏统一标准,案件上诉率高、二审发改率高、再审改判率高。建设工程专业技术性强,工程造价、质量鉴定、工期顺延、修复费用等诸多专门问题需要借助鉴定机构完成,
而且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往往涉及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以物抵债纠纷、执行异议之诉、劳动争议纠纷,关联性案件增多。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特点,我们需要加大对其研究分析,有助于正确认识建设工程合同的特殊性,妥当化解此类纠纷。
建设工程涉及各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而现行建设工程的相关法律规定较为原则和模糊,不同法律规范出台时间相隔较长,由于立法理念的变化、法律制度的革新,导致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相互冲突矛盾,势必影响法官判案评价合同执法尺度统一,基于上述背景和现状,作者确立了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本书的定位。作者撷取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结合司法实践和理论进行探讨。本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已生效的案件进行总结、梳理进而把握适用法律的精髓。本书以现行法律规定和合同法理论为基础,对其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某一部分重点探讨,未展开至该类合同纠纷的全部内容。在全书编写中作者力争贯穿一个写作指导思想,即选材上的典型性、广泛性,使用上的实用性、方便性,效果上的准确性、有效性。在对生效判决的选择上,注重研究对其纠纷裁判规则有效利用的方式和程度,使之对纠纷解决、理论的更新和发展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2019年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建设工程合同解释(二)》,提供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实务解决的新依据、新路径。本书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进行了有效的诠释。
本书专题设计是以司法实践中多发争议和疑难问题确定纠纷类型,分为十六个专题。例如,第一专题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篇,较为全面地介绍分析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一般性问题,如合同内容、合同关系、合同相对性等,以及未归进专题中的情势变更原则、利息、以物抵债等内容。其后依次分为施工合同主体、效力、无效、违约、变更、解除、实际损失、工期、竣工、质量、结算、鉴定、实际施工人、价款优先受偿权、表见代理等专题。在每一专题中,基本上是以该类专题理解、法律适用以及纠纷处理三大部分展开分析,便于读者有重点查阅。围绕专题的纠纷类型特点,又进一步分类确定具体内涵,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结算纠纷,分为六大块即结算条件、原则、依据、特殊情形、无效合同结算和实际施工人结算,每一块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剖析,用122个案例佐证阐述。在每一专题三大部分之下,根据作者要分析问题的多少划分若干细目并列入目录以供阅读。对其阐明的观点,均有一至三个案例实证。
本书有如下特点:(1)在本书中,作者省略案情介绍部分直接提取其判决理由,突出生效判决的重点内涵,既简明扼要又信息量大;注重实务处理路径,减少过于学术性的概念、术语的理论阐述。(2)在每一专题中,作者首先是确定该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即从实务纠纷中选择多发和疑难的问题,然后依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民事理论,再辅之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或认可的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力争使法律条文变为看得清、摸得着的鲜活的规则,希望能给法官、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3)本书载明分析的案例有1060个,并未包含隐藏在专题中单独列出编号案例形式的82个,以大容量展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裁判的形态。(4)作者对生效判决中争议的焦点进行分类拆分梳理,而不是展现判决全部内容,尤其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和复杂疑难案件往往有几个争议焦点,对其多个争议焦点分别归置在作者分类的专题中,力求实现作者追求的对热点、疑点、难点研讨重点目标,减少重复或避免全部判决理由归置在一个规则下的不利因素,实现有限阅读和理解最大化。(5)在本书中,选择列出了就同一争议法院内部不同判决,有利于清醒客观地认识现状,并提高进一步完善法律、取得共识、统一执法尺度的迫切性。
众所周知,“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法律也随之发展,新的发展需要新的实践、新的经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总是不断地拓展审判实践的视野,也为作者拓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源泉。虽然作者不断地刻苦学习、努力探索,但因水平有限,本书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使作者能为法制建设、社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 军
2019年4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