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1648
讯问实务专家系统阐释讯问工作*新理论与实践成果
综合心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知识融入讯问原理解读
经典理论 博弈理论 “囚徒困境” 信息交换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 大数据应用下的讯问工作
现代视角 讯问环境操控 神经语言模式操控 审讯双方情绪调节 犯罪嫌疑人供述模型
揭穿谎言 谎言产生原因与过程 谎言状态下的生理、语言表现 利用微表情识别谎言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引导读者参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及反思。一方面综合了心理学、信息学、社会学、公安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入到对于讯问原理的解读。另一方面探索了相关*新研究成果与*新技术手段,将之与传统的讯问过程与现象相结合,系统诠释了讯问现象与行为,对于讯问实务工作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章 经典理论视角下的讯问事件
节 博弈理论对讯问的解读
一、博弈理论
二、讯问中的经典博弈理论
三、进化博弈理论对讯问格局的变革
四、博弈论对讯问工作的启示
第二节 信息交换理论与讯问
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转换
二、第三信号系统的产生
三、大数据应用下的讯问工作
第二章 有效的讯问与供述——现代理论的解读
节 有效讯问的理论渊源
一、身体与环境——具身化的个体认知
二、操控的本质——利用进化心理的本能
第二节 有效讯问的环境操控
一、空间物理环境的操控
二、身体生理环境的操控
三、NLP:神经语言模式的应用——特定犯罪群体的操控
第三节 有效供述的基础——态度转变
一、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基础之一:认知平衡理论
(Cognitive Balance Theory)
二、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基础之二:认知和谐理论
(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
三、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基础之三:认知失调理论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第四节 有效供述的终实现——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与理论
二、审讯双方的情绪调节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理论模型简介
一、里德供述模型
二、供述决策模型
三、供述的精神分析模型
四、供述的相互作用模型
五、供述的认知行为模式
六、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供述偏差行为——谎言
节 什么是谎言,人们为什么要欺骗
一、什么是谎言
二、人们为什么要欺骗
第二节 发现和识别谎言的传统方法——刑讯逼供
第三节 发现和识别谎言的生物技术路线——测谎
一、什么是测谎技术
二、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
三、测谎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发现和识别谎言的新趋势——微表情
一、问题的呈现:审讯工作与谎言识别
二、问题的解决:谎言识别与微表情
三、解决的尝试:生态化微表情训练的实验
四、研究的发展:生态化微表情训练的应用与推广
第五节 发现和识别谎言的其他手段
一、陈述有效性评价(Statement Validity Assessment)
二、认知负荷下的预设式讯问
第六节 撒谎还是供述——预期理论对被讯问对象抉择过程的分析与控制
一、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二、如何利用期望理论面对被讯问对象的撒谎或供述
跋
讯问中的经典博弈理论
1.讯问中的博弈
讯问是讯问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以言辞交流的方式对犯罪嫌疑人展开调查,将其供述或辩解进行书面记录并配合运用其他侦查措施和手段,以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真相和相关情况,收集案件证据的一项侦查活动。它是一种特殊侦查手段,也是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必经阶段,是一项法定的诉讼程序。讯问过程就是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相互较量的过程,任何讯问都要使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讯问人员为了查明案情,获取真实的供述,必须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策略,来制定相应的讯问策略;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为了掩饰罪行,逃避惩罚,也要分析讯问人员对本案的掌握情况,讯问目的和策略,以此来制定反讯问的策略。双方较量的基础和目的就是对犯罪信息的掌握,这种较量的过程就是一种博弈的过程,因此对于讯问博弈问题的解读,可以参照经典理论中“囚徒困境”的分析思路进行。
2.讯问对象间的博弈——囚徒困境问题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是一种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它区别于零和博弈。在这种状况时,自己的所得并不与他人的所失的大小相等,连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伤害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所以博弈双方存在
“双赢”的可能,进而合作。)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选择并非团体选择,它所解读的是被讯问对象之间的博弈。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很多方面的问题都会出现相类似的情况。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美] 威廉姆·庞德斯通:《囚徒的困境》,吴鹤龄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人,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人,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拒供,此人将即时获释,拒供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拒供(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5年,以矩阵图表示如下:
在这样的境况下,囚徒会如何选择呢?研究人员假定囚徒困境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即符合经典博弈理论的人性假设。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短有利于自己呢?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悔。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拒供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做出选择:
A.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B.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策略(个人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帕累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累托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都背叛对方、判刑5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的刑期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囚徒困境有效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囚徒困境的结论是许多国家中认罪减刑(plea
bargain)被禁止的原因之一。囚徒困境带来的结论是:如果有二个罪犯,其中一人犯罪而另外一人是无辜的,犯罪者会为了减刑坦白一切甚至冤枉清白者(单独背叛)。糟糕的情况是,如果他们二人都被判入狱,坦白的犯罪者刑期少,坚持无罪而实际确被冤枉的人刑期反而更多。所以传统讯问过程中对于团伙案件离间式的讯问策略往往是导致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