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2548
《刑法专题研究》是江西警察学院重点学科–刑法学学科研究人员的集体学术著作。在选题素材上,选择了刑法学理论和实践争议性较强的若干专题,研究内容侧重”问题意识”,既有宏观的刑法学知识转型的思考,也有刑法具体制度的探微,阐明法理、延续学统,力求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
章刑法知识转型研究
节刑法知识转型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去熟悉化”:当下刑法学知识演进的基本进路
第三节刑法理论转型的“知识陷阱”:常识判断功能的渐微
第四节基于常识的实践理性诠释“理解的刑法学”
第二章刑法基本理念研究
节我国非犯罪化的正当性和评价标准
第二节我国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
第三节刑事和解:一种新型的刑法理念
第四节刑法的人文性论要
第五节公序良俗原则及其对我国刑法的启示
第六节权利刑罚的本体展开
第三章犯罪特征与犯罪构成研究
节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第二节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刑法基本原则研究
节刑事实体控权——以刑法基本原则为视角
第二节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内涵的层次性考察
第五章社会危害性研究
节社会危害性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内涵界定
第三节犯罪社会危害性内涵的考察
第六章罪数研究
节罪数认定标准新论——罪过与法益标准之倡导
第二节罪数认定的新标准与吸收犯概念的重构
第七章危险驾驶罪研究
节危险驾驶罪中“道路”的理解和认定
第二节“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中“驾驶行为”的界定和类型
第三节“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客观方面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间接正犯
第五节新型危险驾驶罪的理解与适用
第八章盗窃罪事后行为研究
节盗窃车牌后索取财物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盗窃后处分财物行为的刑法评价
第三节盗窃后勒索财物行为的性质
参考文献
总序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种粗略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的若有所感,都在预示着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黑格尔所预示的正在到来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正处于的风险社会和人类自我制造风险的时代。风险社会既意味着人们面临着风险的处境,也意味着风险是对安全和保障之威胁。风险社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自然风险与人造风险,而人造风险事实上是人类自己制造的风险,人类既要为自己制造的风险付出昂贵的成本与代价,又要时时处处预防和应对人造风险。人类自己种下的苦果,又只能自食其果,这确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同时,风险概念也赋予了人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从风险的视角审视和分析社会问题,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预防、处置与应对风险的自觉。公共安全涉及公众或大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它表征一种良好的和持续稳定的秩序状态,而危及公众或大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危险既有来自自然的危险,也有来自人造的危险。不论是哪一种危险,一旦爆发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公众的心理与精神伤害的负面影响则是持久的,短时期内难以消除与忘怀。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导致3000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在美国人心中烙下的恐惧、不安的心理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则是佐证。
公共安全被官方认定为新兴学科,中国”十一五”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年国务院发布)中将”公共安全”作为一个重要学科门类提出来。由于公共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学科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及其关注的内容与视野存在很大差异。自然科学主要关注的内容与视野偏重自然的危险–天灾,研究灾害发生的机理、流变以及通过监测技术预先发布警告,提前加以防范;同时也会关注、分析人造危险对自然危险的影响,譬如雾霾的形成与人为的环境污染具有内在的联系等。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关注的内容与视野更多的是人造的危险,譬如公共卫生、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生产安全事故、产品缺陷、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社会治安中的犯罪、权力腐败等;同时也会关注、分析自然危险中灾害、疫情等的公共政策、立法规制、风险评估、灾后重建、经费投入与保障等。尽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及关注的内容与视野存在很大差异,但仍然存在研究领域的交叉与重合,而其研究的目的与出发点亦有不同。当然,这也说明了不论自然危险抑或人造危险都是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危险,都是对公共安全的危害,不可等闲视之。
公共安全学是研究和探索公共安全问题、公共安全本质与公共安全发展规律,进行理论阐释和科学论证的系统知识,直接规制和影响公共安全学的理论化、体系化、学术化的发展程度以及对公共安全现实的解释力和导向力。公共安全学研究是以人类面临的灾害、事故与风险发生的机理、流变和危机管控与预防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安全与秩序为价值取向,以安全、安全感、安全利益与安全秩序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着力于公共安全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追踪公共安全前沿问题,兼顾应然与实然、事实与价值、风险与管控,探寻公共安全问题的防控机制与对策,旨在维护和保障公共安全利益,防范、处置与应对公共安全风险,形成本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究路径与方法,使本学科研究更加趋于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建设性和创造性,防止研究脱离实际。从公共安全学研究的范围与界域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广义的公共安全学与狭义的公共安全学:广义的公共安全学包括政治安全学、经济安全学、文化安全学、教育安全学、国土安全学、科技安全学、社会安全学、信息安全学、生态安全学、资源安全学、核安全学等;狭义的公共安全学包括恐怖主义、邪教组织、违法与犯罪问题、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泄愤事件、生产安全事故、医闹医暴、社会治安问题与治理、犯罪被害与犯罪预防等。而这些问题正是威胁和影响公共安全的常态现象。因此,公共安全学的研究范围与界域主要以狭义的公共安全学领域展开研究为宜,并主要以人造风险危及公共安全问题为研究视域。
学术研究需要一种问题意识,即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路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实际的呼声”,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以问题告终。正如英国政治学家戴维·米勒所言:”只有通过问题,我们才会自觉掌握一种理论,正是这个问题,激励我们去学习,激励我们去推进我们的知识,激励我们去实验,去观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科学研究就是要”使问题得以成立,使问题得以提出,迫使自己进入这一发问状态”。正是问题意识促使我们关注和研究公共安全问题。江西警察学院是以打造特色鲜明的公安类专业发展的教学型大学,如何彰显其科研特色,选择的路径应当是培育和打造”公共安全学”。由于公共安全涉及公共利益,且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也是公共媒体关注的话题,这就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释放能量的空间。为了加强公共安全学科建设,打造科研创新团队,扶植学术骨干的成长,整合学术研究资源,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搭建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设立了《公共安全文库》。设立《公共安全文库》的目的与意义:一是启动公共安全学科建设,着力打造”公共安全学科体系”和”公共安全学科”创新团队,积极扶植与培育青年学术骨干,实现公共安全学科研究由理念走向应用,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描述性研究走向探究式研究,由发现问题走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路径,形成一批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成果;二是拓宽学术视野,善于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透析,加强对”公共安全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策略研究与协同研究,形成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使”公共安全学科”成为显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三是本着开放、宽容的精神,广泛吸收国内外各学科对公共安全研究的前沿成果,在借鉴”域外新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自我完善。
作为新兴学科的公共安全学是一块需开垦的沃土,这是因为,公共安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可利用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资源极为丰富,但从宏观上、整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公共安全学科体系还很薄弱。如何划定公共安全学科研究的界域和构建其理论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厘清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守既定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公共安全学科而不懈地努力,必将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公共安全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江西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2017年10月31日
前言
刑法学是一门老而弥新的学科。晚近以降,随着德、日刑法理论的日渐涌入,体系性思维和问题性思维并重的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作为价值判断的学科,刑法学中的问题又似乎处处充满着辩论甚至对立的学术争论。近代刑法学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学派之争不断深化、求同存异的过程。
本着体系性思考与问题性思考的立场,本书选取了部分近年来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具有争议的若干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且分章节展开探讨。一方面力求阐发作者对于其中问题的片段性思考;另一方面通过详尽的论证,也试图尽可能地展现当下刑法理论和实践对上述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沿循着上述思路,本书宏观上选取了”刑法知识转型””刑法基本理念””犯罪特征与犯罪构成””刑法基本原则””社会危害性理论””罪数理论” “危险驾驶罪””盗窃事后行为”等八个专题。上述八个专题集中体现了作者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内的探索,不同专题所讨论的问题侧重点不同:有的专题侧重于理论分析,有的专题侧重于具体的司法实践,以求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本书由各位作者分工写作,后由石聚航统改定稿。具体分工如下(按所撰写章节为序):
石聚航章、第二章第四节至第六节、第四章、第五章。
郭小亮第二章节至第三节、第七章、第八章。
朱炜第三章、第六章。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江西警察学院重点学科–刑法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对刑法学科的扶持力度,刑法学教学与科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队伍初具规模,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书也是对近年来本学科发展的一次总结。
尽管在撰写本书中,作者殚精竭虑,希冀言之有物,但囿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定有诸多瑕疵与缺漏,诚望学界方家和诸位读者不吝斧正,是所至盼。
作者
2017年10月31日
于英雄城·南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