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3469
关于第五讲的一点说明:这本选集共约30万言,按内容类别,分为五讲。从其总体结构分析,相对*讲为全书“引论”而言,第五讲可视为全书“总论”。但从其主要内容分析,第五讲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人生小结”。这个小结,从人生与社会角度,提出了不少广泛而深邃的观念和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第五讲在此选集中具有多重含义,意味深长。
全书分为五讲,前四讲精选自作者毕生从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法研究的著作、文章及历次重要讲座的文稿,是这部书的核心部分,堪称“梁西的理论代表作”。*后一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人生小结,可视为本书的结论部分。这个小节,从人生与社会角度,提出了不少广泛而深邃的观念和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颇具启发性。
第一讲引论
第一节国际法的性质与基础
一、国际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国际法的名称和定义
(二)国际法的社会基础
(三)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和效力根据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
(一)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早期学说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内在联系论
(三)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各国实践
(四)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普遍效力
三、国际法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一)19世纪及此前的国际法
(二)20~21世纪的国际法
(三)中国与国际法
第二节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一、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
(二)《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与国际法渊源的类别性
(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
(四)广泛历史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
二、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编纂的含义
(二)国际法编纂简史
(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及其编纂活动
第二讲国际组织的法理学分析
第一节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的本质
一、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的概念剖析
二、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与“职能性原则”
三、国际组织法的渊源与体系
四、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交互影响
第二节国际组织的过去与现在
一、从民间交往到政府间会议
二、“欧洲协作”的影响
三、从国际行政联盟到联合国成立
四、现代国际组织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国际组织的类型和一般形态
一、国际组织的类型
二、国际组织的一般形态
(一)基本文件
(二)成员资格
(三)组织机构与职能范围
(四)活动程序
(五)财政问题
第四节国际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一、政治协调方面的作用
二、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三、国际法律秩序方面的作用
(一)国际组织章程的法律效力
(二)国际组织的司法作用
(三)国际组织全会决议的作用
(四)国际组织的编纂职能
(五)国际组织的特定地位与国际法律秩序
第三讲联合国体制概论
第一节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一、概述
二、联合国的宗旨
(一)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二)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三)促进国际合作
(四)协调各国行动
三、联合国的原则
(一)会员国主权平等
(二)善意履行宪章义务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四)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五)集体协助
(六)确使非会员国遵行宪章原则
(七)不干涉内政
第二节联合国的组织结构
一、概述
二、大会
三、安全理事会
(一)安理会的组成
(二)非常任理事国的竞选
四、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与托管理事会
(一)经社理事会
(二)托管理事会
五、国际法院
六、秘书处
(一)秘书处的组成及其纯国际性质
(二)秘书长的推荐与委派
七、联合国的法律地位
(一)联合国的法律人格问题
(二)联合国的特权与豁免制度
第三节联合国的职权和活动程序
一、联合国的职权
(一)概述
(二)大会与安理会的职权划分
(三)经社理事会与托管理事会的职权
(四)国际法院的职权
(五)秘书处的职权
(六)联合国的经费问题
二、联合国的活动程序
(一)大会的活动程序
(二)安理会的活动程序
(三)其他机关的活动程序
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社会
一、非殖民化
(一)委任统治与国际托管制度
(二)联合国关于非殖民化的宣言
二、新国际经济秩序
(一)联合国的经济及社会活动
(二)走向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与强制行动
(一)概述
(二)大会与安理会在和平解决争端中的作用
(三)联合国的强制行动
四、集体安全制度
(一)概述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展
(三)《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及其实践
(四)安全与裁军
(五)若干规律性的认识
五、维持和平部队
(一)概述
(二)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建立
(三)维持和平部队的经费问题
六、国际法编纂
(一)概述
(二)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能
(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编纂工作
第五节人类的组织化趋势与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
一、组织化现象与“结构平衡论”
二、现代国际法的新动向
(一)国际法的固有特性
(二)国际法律秩序的多重化
(三)国家保留范围的相对缩小
(四)国际法“硬”因素的出现
三、国际组织的准造法功能
四、理性的选择
五、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
(一)第59届联合国大会的“改革风云”
(二)安理会改革“谁主沉浮”
(三)安理会否决权制度的“玄机”何在
第四讲法学教育方法论系列——国际法之角度
第一节大学生要强化“自我塑造”的意识
——和法学院新同学讨论“如何读书与做人”
一、“freshmen,预备——跑!”
二、如何搞好课堂学习
(一)教材的作用与价值
(二)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一套完整的学习资料
三、必须扩大学习视野
(一)大学教育的特征
(二)需要加强课外学习
(三)在学习中注意能力培养
(四)博览群书,要善于挑选
(五)读书贵在理解
(六)如何读“精品书”
四、要讲求学习方法
(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二)学习方法举例
五、结束语
第二节关于教学方法的若干问题
——和青年教师讨论“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工作”
一、备课与资料问题
二、教师的台风问题
三、讲好第一堂课
四、在有教材的情况下如何讲课
五、板书与语言表达
六、课堂需要思想交流
七、讲课进度问题
八、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九、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十、教风和师德问题
第三节改进国际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如何挑选教科书
二、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
三、备课和讲课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二)讲课内容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三)在备课和讲课中,要关注国际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四)语言表达,不仅要准确,而且要生动
(五)在课堂内,要形成“思想共鸣”
(六)要同时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节法学学位论文的设计与写作
一、主题的选定问题
二、资料的积累问题
三、撰写中的问题
第五节再议法学学位论文的设计与写作
一、学位制度与学位论文
(一)学位制度的设置
(二)为何要写学位论文
(三)及早作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安排
二、选题的视野与角度
(一)要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要有新的视野
(三)顾及主客观条件和就业远景
三、资料的积累问题
(一)在花园里怎样挑花
(二)要使青草变成牛奶
(三)分类整理
四、研究与思维方法
(一)如何定义“思维”?
(二)克服片面思维,进行创造性研究
(三)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四)不要“墨守成规”,学会从新角度思考
(五)不仅勤于“动脑”,而且勤于“动笔”
(六)科学运用信息,善于疏通思路
(七)零度风格与激情风格
五、如何在撰写中下功夫
(一)制作“写作大纲”
(二)论说文的目的
(三)法学语言问题
(四)文风与文采
(五)“新”是学位论文的生命(代替结束语)
第五讲一次概述学术生涯的访谈记录——法苑往事如歌如云烟
第一节学生年代之金色童年(1924~1953年)
第二节北京大学年代(1953~1983年)
一、忙里偷闲的牧牛人
二、躲进“编译小组”
三、“中国国际组织法”的开创
第三节武汉大学年代之重登珞珈山(1983~213年)
第四节人生感悟9年(“追梦”六问)
附录
(一)曾令良:《梁西与国际法》(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14年第16卷第2期)
(二)谢石松:《我从梁西老师那里学到的教育理念》(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14年第16卷第2期)
(三)古祖雪:《梁西先生与我的法学人生》(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14年第16卷第2期)
(四)梅小侃:《评梁西〈现代国际组织〉》(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6年)
(五)龚向前:《独有珞珈桂花香——访法学院教授梁西先生》(载《法学院通讯》23年)
(六)《湖北日报》记者韩晓玲、赵海燕、付晓歌:《朴实的人生最美丽》(载《湖北日报》211年12月13日)
(七)《今日中国》(ChinaToday):《梁西:中国国际组织法的奠基人》[载《今日中国》(ChinaToday)216年特刊]
(八)ADreamOnceMore:一封“情书”(原件)
后记
总序一
当今之世界,随着全球投资贸易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进步,通信和交通日益便捷,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法律趋同化已成为天下大势。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日之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于内,追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于外,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完善对外战略布局,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毫无疑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国内法治,而且要在全球治理中高度重视和善于发挥国际法的作用,加强国际法治,推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良性互动,特别是要完善中国自己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处理涉外事务,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加强国际法治合作。
当下之中国国际法学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国际法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国际法专门人才。而且,广大国际法专家学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为国际法学的繁荣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国际法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缺乏整体的国际法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国际法学科建设放任自流,各国际法机构各自为阵;国际法人才队伍学术原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活跃在世界国际法舞台的人才不多,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国际法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德行教育与知识传授相分离、理论培养与实践训练相脱离、国内培训与国际培训相隔离;国际法学术研究缺少精品力作,还没有产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创造性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大。可以这样说,中国国际法学界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评价、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综上所述,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亟须掌握和运用国际法,中国国际法学界仍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以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状态。我们所处的时代表明,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理论创新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国际法新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国际法新思想的时代。所有这些,正是我们编辑出版《国际法文库》以推动国际法学繁荣发展的初衷。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张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推进构建既具有中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进入世界学术话语体系的国际法学。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问题导向。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国际法理论创新和全球治理实现良法善治。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跨学科研究。国际法律问题涉及国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性,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运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也就是说,对于国际法律问题,不仅要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国际法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国内法学视角进行研究;不仅要从法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国际政治、世界历史、全球经济、人类社会变迁、多元文化交融、地球生态文明等视角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在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战略性,促进问题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创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引领理论发展的动力。创新,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国际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只有不断进行探索,才能推进国际法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国际法理论创新要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国际法理论创新不必贪大求全,发现新事实、新材料、新现象是创新,阐明一个新原理、提出一种新学说、揭示一条新规律是创新,发明一项新技能、找到一条新路径、创造一种新方法也是创新。
《国际法文库》设专著系列、译著系列、实务系列、文集系列,是法律出版社与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共同打造的学术品牌。法律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特别是法学法律出版领域的龙头地位自不待言。这里有必要对武大国际法所多说几句。武大国际法所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先生于1980年创办的,是我国高校设立的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该所自创立以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已在学术和实务方面崭露头角的国际法专门人才,先后产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法学术成果,先后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可以肯定地说,武大国际法所是当今中国国际法领域的学术重镇,不断推进中国国际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新型智库建设,不仅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它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正是基于这种情怀,武大国际法所与法律出版社携手合作,设立了这个《国际法文库》。这是为中国国际法学界开辟一块新的学术园地,建造一个新的学术舞台。《国际法文库》是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海内外的国际法同仁都可以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也都可以在这座舞台上翩翩起舞,崭露头角、一展锋芒。我真诚希望,所有以国际法为志业、立志为中国国际法事业做出贡献的海内外同仁,都能把《国际法文库》视为我们共同的国际法事业的一部分,关心之、支持之、帮助之、鞭策之,勿忘初心、久久为功,去迎接我们共同期待的中国国际法学界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
是为序。
2016年12月1日于北京
总序二
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法律共同体建设,利用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可持续发展,保障中国的正当利益。因此,不管是国际法制度构建,还是国际法理论创新,抑或是国际法实践引领,中国都需要从“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转变。
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先生创办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是1980年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机构;1981年设立博士点;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15年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她一贯秉持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全面和综合研究,积极拓展联合国法、欧洲联盟法、国际能源法、电子商务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网络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体育法、世贸组织法、海洋法和海商法等前沿学术领域,形成了学科研究方向齐全、学科发展水平一流、咨政服务能力突出、教学科研成果领先的鲜明特色。
但是,不管是作为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是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仅仅依靠一个研究所的力量难以实现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创新,难以实现中国从国际法的“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的转变。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愈发凸显其复杂性,许多问题往往需要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谱系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而不同学者、学术机构、智库在不同领域具有相对优势,或者因所在区域不同而存在区域政策问题的竞争优势。因此,团结、组织中国国际法学者共同攻关、协同创新是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创新中国国际法理论,进而实现中国从国际法的“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转变的必由之路。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与法律出版社合作出版《国际法文库》,希望集中展示中国学者的国际法著述和学术见解,及时传播国外国际法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协同研究中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法实践问题,不断增强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法制度的国际吸引力,不断提高中国国际法实践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国际法文库》将面向中国国际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征集选题,通过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由丛书编辑委员会根据其学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决定出版选题。本文库分为专著系列、译著系列、实务系列和文集系列。
专著系列旨在集中呈现中国学者在国际法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中国国际法学界关注国际学术动态、设置前沿学术议题、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推动中国国际法理论创新。以学术性和创新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中国学者关于国际法领域具体问题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译著系列旨在全面推介国际社会国际法理论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成果,促进中外国际法理论的交流与交锋,促使中外国际法实践的互动与创新。以思想性与新颖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国际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或再版的国际法著作的译作。
实务系列旨在中国国际法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之间架起桥梁,促使中国国际法研究更加贴近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国际法理论的支撑下运用国际法规则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对策性与实用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针对实践中的国际法问题,特别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的著作,强调贴合国家对外交往实际需要,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选择、分析和解决方案。
文集系列旨在及时反映中国国际法学界举办的学术会议成果,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加强学术交流的深度,扩大学术交流的影响。以新颖性与可行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能够设置学术议题、引领理论前沿的论文集。
我们相信,在中国国际法学界同仁的关心、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国际法文库》一定能够实现上述目的,为中国国际法的理论创新、制度变革和实践引领贡献她应有的智慧、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2017年元旦于武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