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5289
《天下·法学新经典 实证研究:中国法学的范式转型》是作者近十五年来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研究形成的重要核心研究成果的结晶。在反思中国传统法学研究特别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存在的非实践性特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迈向实践”的研究进路,并认为法律实证研究是中国法学研究的一场新的范式革命。
《天下·法学新经典 实证研究:中国法学的范式转型》内容涵盖了刑事诉讼法与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刑事案卷制度、庭前会议、庭审实质化、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量刑程序、刑事法律援助,以及省级统管法官任用改革、法院财政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法院院长角色、法官工作时间、诉讼爆炸问题等。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也不断对研究方法进行审思,回应学界针对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的挑战,并指出实证研究也须顺应时代背景,迈向大数据法律研究的新维度。
第一部分 理 论 研 究
第一章 一场新的范式革命:解读中国法律实证研究
一、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一场新的范式革命
二、实证研究如何兴起
三、实证研究缘何兴起
四、红旗究竟如何打
第二章 关于法律实证研究的挑战与回应
一、法律实证研究是否是一种法学研究范式
二、法律经验研究是否能与法律实证研究画等号
三、法律实证研究是否缺乏理论关怀
四、我们是否还需要描述性法律实证研究
第三章 实证研究的新维度:迈向大数据法律研究
一、大数据法律研究时代的来临
二、大数据法律研究中基本问题的澄清
三、迈向大数据法律研究
第四章 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知识体系的反思
一、当下刑事诉讼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当下刑事诉讼知识体系的基本问题
三、构建迈向实践的刑事诉讼知识体系
第五章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范式转型
一、既有研究范式的反思与实证方法的提出
二、实证研究范式下的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三、一些初步的思考
第六章 引证维度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一、引证的整体面貌
二、引证的广度
三、引证的深度
四、从引证看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交流与争鸣
第二部分 刑事诉讼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如何打造一部好的刑事诉讼法:实证的视角
一、修法存在的重要方法问题:非实践性
二、如何以实证研究推进刑事诉讼法修改
三、确立基于实证研究的刑事诉讼修改范式
第八章 中国刑事案卷制度实证研究
一、刑事案卷的实践面目与制度特征
二、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的独特性
三、中国刑事案卷独特性的多元解释与分析
四、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的未来
第九章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实证研究
一、庭前会议的适用机制
二、庭前会议的实际效果
三、庭前会议效果不彰的原因
四、庭前会议制度的未来
第十章 地方法院庭审实质化改革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二、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试点面相
三、有效但有限的改革效果评述及原因探寻
四、关于庭审实质化的进一步思考
第十一章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的实证研究
一、试点的背景情况
二、案件试点运行中的证人出庭程序
三、问题与进路
第十二章 中国量刑程序改革的误区与正道
一、实际效果检验:对抗化取向的量刑程序改革不尽如人意
二、诊断之争:中国量刑制度的根本问题是程序法问题?
三、处方之辨:英美法系量刑程序是对抗化的量刑模式?
四、中国量刑程序改革之路:反思与重塑
第十三章 中国应当构建什么样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一、法律援助:获得辩护的重要渠道
二、《决定》有限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
三、如何改进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第三部分 司法制度的实证研究
第十四章 省统管地方法院法官任用改革之实证审思
一、地方法院法官任用的基本特征
二、地方法院法官任用制度的效果与缘由
三、当下改革的初步思考
第十五章 中国法院院长角色的实证研究
一、当代中国法院院长的多元角色的初步考察
二、当代中国法院院长角色现状的深度阐释
三、未来中国法院院长的角色定位
第十六章 审判委员会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
一、审判委员会委员构成考察
二、审判委员会所议事项考察
三、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考察
四、审判委员会进一步转型的路径
第十七章 基层法院刑事法官工作时间实证研究
一、法官工作时间的若干发现
二、进一步的分析
三、相关思考
第十八章 中国基层法院财政制度的实证研究
一、中国基层法院财政制度的实践特征
二、中国式基层法院财政制度的成因探析
三、对中国基层法院财政制度的评价和改革期许
第十九章 “诉讼爆炸”的中国应对
一、中国经历了一场什么样的“诉讼爆炸”
二、有效应对之中国式的经验
三、判断与建言
参考文献
后 记
序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法学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范式转型似乎构成了中国法学界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论题。而在相关讨论和具体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无疑已开始成为比较独特的一道风景。特别是最近十余年来,实证研究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青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实证研究或将成为中国法学范式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大约从十五年前起,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在研究中使用实证方法。在刑事诉讼制度的探讨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知识生产带有强烈的非实践性和意识形态性,刑事诉讼的制度变革尤其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不少内容在实践中举步维艰,而这相当程度上与理论研究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刑事诉讼的实践状况有关。鉴于此,我开始走一条迈向实践的研究路径,注重经验与实证,以本土中国为关注语境,构建刑事诉讼理论。围绕这一核心思路,我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刑事诉讼具体制度的实证研究。在取得一些成果后,我又尝试在司法制度尤其是关于司法改革的研究中引入实证研究方法,也出版了一系列作品。
在实证研究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我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先是从一些局部性的、抽样性的“小数据”着手,尔后是逐渐使用一些长时段的、范围更广的“大数据”或“大量数据”展开研究;先是以单纯的数据分析为主,尔后综合运用实证研究与社科法学或法教义学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先是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后是探索回归分析等。在我看来,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发展似乎也呈现出类似的历程轨迹。
本书即是我近十五年来从事实证研究的一个小结。在研究内容上,我长期重点关注的领域是司法制度与诉讼法制,这两部分也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其中涵盖了刑事诉讼、司法制度中的重点、热点,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此外,我也一直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展开理论性思考,这部分研究成果构成了本书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有几章写作于十余年前,主要是本书第五章“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范式转型”、第八章“中国刑事案卷制度实证研究”以及第十一章“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的实证研究”。之所以将这些内容在修改后纳入本书,主要原因在于其间体现的问题意识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如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范式转型问题;又如,第八章关注的“中国刑事案卷制度”以及第十一章关注的“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虽然历经了2012年、2018年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但中国刑事案卷的实践面目与制度特征仍未有明显改观,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也远未解决,我们当下仍有关注的必要性。当然,在汇集成书的过程中,我也根据当前刑事诉讼制度的变化情况,对相关部分的观点、表述、法条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以保证本书的整体统一性。
无论如何,学术是没有止境的,本书的探索肯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期待读者诸君的批评性、建议性意见,以共同推进法律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是为序。
左卫民
2019年5月29日
于江安法学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