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1441
日本刑诉法权威学者田口守一教授代表作
长销23年,影响中日几代法律人之教科书
时隔9年,张凌教授、于秀峰律师重新校译
引入新法条文、新判例、新学说之全新版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田口守一教授的代表作《刑事诉讼法》是日本学界具有代表性、影响*的刑事诉讼法教科书之一,也是日本司法考试的必读书目之一。该书在1996年第1版出版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界、实务界和学生的高度评价。严谨的结构、易懂而精确的语言、精当透彻的解释、*判例的介绍、*立法精髓的解读,使该书成为了解现代日本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窗口。
田口守一教授的《刑事诉讼法》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比较熟悉的著作,早在2000年就被翻译成中文(早稻田大学日本法学丛书《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刘迪、张凌、穆津译,卞建林审校),成为我国学者了解现代日本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文献。十年之后的2010年,本书的第五版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凌、于秀峰译),可以说《刑事诉讼法》第五版反映了日本刑事诉讼法律制度10年的改革过程和成果,也向我国学界提供了了解邻国法制的重要素材。
2016年日本刑事诉讼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其内容触及了传统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影响了刑事司法制度的构建和刑事判例的走向。新出版的《刑事诉讼法(第七版)》与其说是对旧版本的全面修改,不如说是重新解读新的刑事诉讼法、诠释新的刑事司法制度、解析新的刑事判例。
2019年中文版序言
第七版序言
第六版序言
初版序言
凡 例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含义/
一、刑事诉讼法的含义/
(一)概述/
(二)刑法与刑事诉讼法/
(三)宪法与刑事诉讼法/
二、刑事诉讼法的历史/
(一)西方法制的继承/
(二)日本刑事诉讼法的发展/
三、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
(一)2004年的改革/
(二)2016年的改革/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目的/
一、概述/
二、实体真实主义与人权保障/
(一)实体真实主义/
(二)人权的保障/
(三)正当程序/
三、刑事案件的解决/
四、快速裁判/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的结构/
一、概述/
二、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一)当事人主义/
(二)职权主义/
三、当事人主义的课题/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的法源和适用范围/
一、刑事诉讼法的法源/
二、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 侦查/
第一节 侦查概述/
一、侦查的含义/
(一)概述/
(二)侦查的结构/
二、侦查的原则/
(一)任意侦查的原则与强制措施法定主义/
(二)令状主义/
三、侦查的种类/
(一)任意侦查与强制侦查/
(二)新的侦查方法/
(三)国际侦查/
四、侦查机关/
(一)司法警察职员/
(二)检察官/
五、被害人在侦查中的地位/
(一)犯罪被害人与刑事程序的关系/
(二)被害人在侦查中的地位/
……
第三章 公诉/
第四章 审判/
第五章 证据/
第六章 裁判/
第七章 救济程序/
第八章 裁判的执行/
术语索引(中日文对照)/
判例索引/
译后记
2019年中文版序言
日本刑事诉讼法在2004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改,2016年又进行了重要的修改。这些修改是触及以往的刑事诉讼法基本观念的修正。为此,新出版的《刑事诉讼法(第七版)》对旧版进行了全面修改,主要是为了详细介绍2016年法律修改的情况,并明确解释这次法律修改的内容和意义。
在2004年法律修改时,引入了市民参与审判组织的裁判员制度,对担任刑事审判的“主体”进行了重大改革。裁判员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由职业法官负责裁判的日本传统刑事裁判形态。但2004年法律修改时,把有关侦查和证据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此后研究的课题。2016年法律修改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正面修改了此前法律修改时迟迟没有涉及的侦查和证据问题。即引进了新的制度:对于重大犯罪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有义务录音录像,对于涉及供述的任意性问题可以对录音录像的记录介质作为证据进行调查。这样用讯问收集言词证据的方法受到一定制约;同时另一方面,一种司法交易协议程序制度和刑事免责制度的新的陈述证据收集制度被引入,陈述证据的收集方法的多样化。这是与证据这一刑事程序的“客体”直接相关的重要变革,是对于依赖陈述记录这一至今为止的刑事诉讼事务的变革。但是,新的调查的录音、录像制度协议程序制度和刑事免责制度也刚刚开始,其执行这些制度的日本刑事诉讼制度中落实程度,是今后的新制度的解释和运用。这正是当今日本刑事诉讼法的重要课题。
另外,《刑事诉讼法(第七版)》除论及上述新制度外,还补充了近10年来的最新判例和学术成果。新的判例值得关注的动向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限制条件中的有销毁证据的可能性这一要件进行严格认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积极地进行司法抑制;对于包括裁判员裁判在内的事实认定,明确了上诉审中的事实认定有错误的判断标准;新的科技侦查中的GPS搜查被认定为强制处分,等等。本书的最后论点是,此后最高法院大法庭作出的判例[最高法院大法庭判决平成29年(2017年)3月15日刑集第71卷第3号第13页]也希望今后对这些新型侦查方法采取立法措施。因此,日本刑事诉讼法无论在新制度的适用方面,还是在新判例的积累以及今后的立法动向方面,现在还处在尚未确定状态。
但是,日本刑事诉讼法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个问题需要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什么、将要构建什么样的诉讼结构这一基本观点进行判断。我对于这一基础理论一直主张多元的刑事司法制度论,这种观点至今没有改变。关于这一基础理论,请参考拙著(张凌、于秀峰译)《刑事诉讼目的(增补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不言而喻,刑事诉讼法是正确确认犯罪和刑罚的程序,它是人类社会任何时代的基本法律框架之一。从刑事诉讼法所具有的这种法律制度基本性质看,刑事诉讼法涉及的诸多问题都是超越国家和时代的具有普遍性的。而且,无论哪个国家的刑事诉讼法,都处于高度的社会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比较刑事诉讼法不仅有助于理解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而且还可以寻找出共同课题。我十分期待这样的比较刑事诉讼法,如果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能有助于两国对刑事诉讼法制度的相互理解和找出共同课题,我感到十分荣幸。
最后,本书的初版中文版是2000年出版的,第五版中文版是2010年出版的。今天法律出版社又在此基础上出版第七版中文版,我感到无限光荣。本书第七版中文版的出版,不仅得益于张凌教授和于秀峰律师不辞辛苦的翻译,而且得益于法律出版社责任编辑杨大康先生对学术交流的深刻理解和英明决断。在此,我向他们致以深切的敬意和感谢。此外,日本出版社弘文堂欣然同意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借此机会也深表感谢。
2019年2月吉日
于梅花绽放在东京小金井的书房
田口守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