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32820
上篇 中医基本知识入门
1 中医学发展简述 / 001
2 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看法 / 005
2.1 阴阳五行学说 / 005
2.1.1 阴阳学说 / 005
2.1.2 五行学说 / 005
2.2 藏象学说 / 006
2.2.1 肺藏 / 006
2.2.2 肾藏 / 007
2.2.3 脾藏 / 008
2.2.4 肝藏 / 008
2.2.5 心藏 / 009
2.3 气血津液学说 / 009
2.4 经络学说 / 010
3 诊察方法 / 011
4 六纲辨证——中医看待疾病的关键 / 013
4.1 虚实 / 014
4.1.1 实证 / 015
4.1.2 虚证 / 020
4.2 寒热 / 023
4.2.1 寒证 / 023
4.2.2 热证 / 023
4.3 升降 / 024
4.3.1 气机上逆证 / 024
4.3.2 气机下陷证 / 024
5 治则治法 / 025
5.1 扶正祛邪 / 025
5.1.1 正气不足的治法 / 025
5.1.2 祛除邪气的治法 / 025
5.2 调整寒热 / 026
5.2.1 祛除寒邪的治法 / 026
5.2.2 祛除热邪的治法 / 026
5.3 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 / 026
下篇 中医调养入门
6 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 / 027
6.1 食疗 / 027
6.2 针灸 / 027
6.3 耳针 / 041
6.4 拔罐 / 050
6.4.1 常用罐的种类 / 050
6.4.2 常用玻璃罐的吸附方法 / 051
6.4.3 常用玻璃罐的拔罐方法 / 051
6.4.4 起罐方法 / 052
6.4.5 注意事项 / 052
6.5 中医推拿 / 052
7 常见病症的中医调理 / 056
7.1 感冒 / 056
7.1.1 风寒犯肺卫证 / 056
7.1.2 风热犯肺卫证 / 057
7.1.3 湿热犯卫气分证 / 059
7.2 咳嗽 / 060
7.2.1 风寒犯肺证 / 060
7.2.2 风热犯肺证 / 062
7.2.3 肺阴亏虚证 / 063
7.2.4 脾虚生痰证 / 064
7.3 失眠 / 065
7.3.1 心火亢旺证 / 065
7.3.2 心阴血虚证 / 066
7.4 消化不良 / 068
7.4.1 邪滞脾胃证 / 068
7.4.2 脾胃亏虚证 / 069
7.5 便秘 / 070
7.5.1 胃肠燥热证 / 070
7.5.2 脾气虚证 / 071
7.5.3 阴血亏虚证 / 072
7.6 腹泻 / 073
7.6.1 胃肠寒湿证 / 073
7.6.2 胃肠湿热证 / 074
7.6.3 脾胃亏虚证 / 076
7.7 头痛/偏头痛 / 076
7.7.1 肝气上逆证 / 077
7.7.2 寒凝经络证 / 078
7.7.3 瘀阻经络证 / 079
7.8 呃逆 / 080
胃气上逆证 / 080
7.9 腰痛 / 081
7.9.1 湿邪阻络证 / 081
7.9.2 肾虚证 / 082
7.10 足跟痛 / 083
肾虚证 / 083
7.11 上火 / 084
7.11.1 实热证 / 084
7.11.2 湿热证 / 085
7.11.3 阴虚火旺证 / 086
7.12 中暑 / 087
7.12.1 暑热炽盛证 / 087
7.12.2 外寒内热证 / 088
7.13 肥胖 / 089
7.13.1 痰湿内盛证 / 089
7.13.2 脾气虚证 / 091
7.14 消瘦 / 091
7.14.1 脾胃虚弱证 / 091
7.14.2 肝郁脾虚证 / 092
7.15 高血压 / 093
肝气上逆证 / 093
7.16 低血压 / 094
7.16.1 中气下陷证 / 094
7.16.2 肝气上逆证 / 095
7.17 高脂血症/脂肪肝 / 095
7.17.1 痰瘀互结证 / 096
7.17.2 脾虚生痰证 / 097
7.18 糖尿病 / 097
7.18.1 脾肾亏虚证 / 097
7.18.2 湿热内蕴证 / 098
7.19 肿瘤 / 099
7.19.1 气滞血瘀痰凝证 / 100
7.19.2 脾虚生痰证 / 100
7.20 月经不调 / 100
7.20.1 气滞血瘀证 / 101
7.20.2 气血亏虚证 / 102
7.20.3 肾虚证 / 103
7.21 痛经 / 104
7.21.1 气滞血瘀证 / 104
7.21.2 气血亏虚证 / 105
7.22 乳房胀痛 / 105
肝气郁滞证 / 105
7.23 痤疮(青春痘) / 106
7.23.1 瘀热证 / 106
7.23.2 痰热证 / 107
7.24 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 / 108
7.24.1 营卫不和证(卫气失调证) / 109
7.24.2 血热证 / 109
7.24.3 湿热证 / 110
7.25 过敏性鼻炎 / 111
7.25.1 营卫不和证(卫气失调证) / 111
7.25.2 脾虚生痰证 / 112
8 常见体质的中医调理 / 113
8.1 平和质 / 113
8.1.1 定义 / 113
8.1.2 成因 / 113
8.1.3 舌象 / 113
8.1.4 体质特征 / 114
8.1.5 健康处方 / 114
8.2 气虚质 / 114
8.2.1 定义 / 114
8.2.2 成因 / 114
8.2.3 舌象 / 114
8.2.4 体质特征 / 115
8.2.5 健康处方 / 115
8.3 阳虚质 / 116
8.3.1 定义 / 116
8.3.2 成因 / 117
8.3.3 舌象 / 117
8.3.4 体质特征 / 117
8.3.5 健康处方 / 117
8.4 阴虚质 / 119
8.4.1 定义 / 119
8.4.2 成因 / 119
8.4.3 舌象 / 119
8.4.4 体质特征 / 119
8.4.5 健康处方 / 120
8.5 痰湿质 / 121
8.5.1 定义 / 121
8.5.2 成因 / 121
8.5.3 舌象 / 121
8.5.4 体质特征 / 121
8.5.5 健康处方 / 122
8.6 湿热质 / 122
8.6.1 定义 / 122
8.6.2 成因 / 123
8.6.3 舌象 / 123
8.6.4 体质特征 / 123
8.6.5 健康处方 / 124
8.7 瘀血质 / 124
8.7.1 定义 / 124
8.7.2 成因 / 124
8.7.3 舌象 / 125
8.7.4 体质特征 / 125
8.7.5 健康处方 / 125
8.8 气郁质 / 126
8.8.1 定义 / 126
8.8.2 成因 / 126
8.8.3 舌象 / 126
8.8.4 体质特征 / 127
8.8.5 健康处方 / 127
8.9 实热质 / 128
8.9.1 定义 / 128
8.9.2 成因 / 128
8.9.3 舌象 / 128
8.9.4 体质特征 / 129
8.9.5 健康处方 / 129
8.10 肾虚质 / 130
8.10.1 定义 / 130
8.10.2 成因 / 130
8.10.3 舌象 / 130
8.10.4 体质特征 / 131
8.10.5 健康处方 / 131
9 常见疾病的就医策略选择 / 133
9.1 诊断上的区别 / 133
9.2 适合看中医的疾病 / 133
9.3 适合看西医的疾病 / 134
三十年前的一个小型家庭聚会中,一位亲戚感冒一个多月仍然咳嗽不已,我问她:是否治疗了?她说,校医(该亲戚是中学老师)说她感冒了,让她服用银翘丸。我看她舌质淡,建议停服银翘丸,另外处方治疗。再过一周又遇上她,问她病好了吗?她说:“没有服你的处方,停了银翘丸,咳嗽就好了。”为何治疗感冒的银翘丸对她不但无效,而且很明显起了反效果?因为中医治疗感冒首先要分寒热,她的舌质淡属于寒证,而银翘丸是治疗热证感冒的药,寒热搞错,当然越治越好不了,停药之后,阻碍身体自愈的因素消除了,就自愈了。在以后的行医日子里,几乎每周都会遇上患者乱服中药伤害身体、加重病情的案例。其中道理,两千年前的《汉书·艺文志》就说得明明白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有病不加以诊疗,相当于得到一个中等水平中医的诊疗,因为即便没有得到中医的治疗,很多疾病也能够自愈;得到上等中医的治疗,病情可以顺利好转;遇上下等中医的治疗,结果往往加重病情。
作为一个中医师,我经常被问到一个听了开心又很难作答的问题:我很喜欢中医学,可否推荐几本中医书给我学习?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在不简单,按说推荐教科书应该是合理的,但是教科书内容繁复,学之不易,君不见整个中医界都在头痛:许多学生读到博士还看不了病。您能够指望患者通过自学成才?更要命的是,中医学这个“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特点,没有把握中医学关键维度的下医,往往动辄伤人,社会上自学中医的人中不得其利、反受其害者比比皆是。
中国文化有大道至简的特点,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那么“其要”在哪里?《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阴阳是切入中医学之要的关键。明代张景岳提出诊病要抓住阴阳六变,其实质就是运用阴阳学说辨证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六个维度,而六个维度中,又以寒热虚实为根本,无论养生还是临床,只要寒热虚实的基本辨证无误,身体状态的调整就能够取得正向效果。一般下医所犯的错误,通常多是寒热虚实搞反了;有兴趣于中医学的人士,只要寒热虚实能够辨证正确,也就可以得到中医学的基本好处。举个例子,一个朋友腰痛几个月,告诉我他自服西洋参而愈,中药书都没有记载西洋参可以治疗腰痛,为何他服了有效?因为他是肾虚腰痛,西洋参虽然不是专门补肾壮腰的药,但是是补药,大方向正确就有效了。
我们建议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对中医学感兴趣的人士,注意以下六个了解中医学的关键学术角度,这样可以得到一个短时间受益于中医学的机会。
1. 阴平阳秘的健康目标
一个附属医院的西医主任医师患晚期肺癌,找我用中医治疗,她说:“我按照规定每年体检,为什么还得了肺癌?”我说:“您的舌质颜色非常紫,按照我的判断您处于容易患癌的严重瘀血状态已经很久了。”她说:“是呀,近十年来我也注意到我的舌头很紫,但是不知道什么意义。”可见在癌症的诊断上,没有中医学的参与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诊查和判断健康需要三个角度:①本人自觉健康,没有任何不适;②西医学角度健康,主要通过各种基于化学、物理和生物的现代仪器设备检查;③中医学的各种“象”正常。如果三个角度的结果都较为健康,中医学称为阴平阳秘,阴平阳秘是一种哲学表述,必须具体化后才有意义。
2. 以整体状态为基础
中医学有两个关键学术角度,即辨证论治和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基础是“证”,证的实质是人体的整体状态,尤其是身体内环境的状态。
2013年11月份我家养的红鹦鹉(热带鱼)突然都病了,浑身长满白色的霉菌,一看鱼缸温度计才23℃(此类热带鱼的生长温度是25~30℃),急忙打电话向鱼店的老板咨询,得到三个指示:①水温低了一些,鱼的体质下降,生病了,要尽快换水提高水温。②低温正好适合这类白色霉菌生长,提高水温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除了提高水温,还可以加入适量盐。我问:红鹦鹉不是海水鱼,为何加盐?答曰:加入适当的盐,鱼儿不会死,但是白色霉菌会死掉。③再不行加点抗生素。我想鱼缸内环境状态、热带鱼健康和霉菌的关系不正是中西医的病因病机?对于红鹦鹉这种鱼而言,鱼缸水温25~30℃就是阴平阳秘的状态,低于25℃就得了寒证,冻得动不了,而23℃的温度是白色霉菌的阴平阳秘温度,结果鱼儿身上长满白色霉菌。治疗上提高水温和提高水中含盐量的办法,不就是中医调整身体内环境状态的办法——提高水温将鱼缸内环境调理到对红鹦鹉“阴平阳秘”的状态,自然正气(红鹦鹉)恢复正常功能,邪气(白色霉菌)逐渐消退。而直接用抗生素的方法自然就是西医的办法,结果换上新的温水,加上少量盐,鱼儿就又活蹦乱跳了。实际上,人体也相当于一个大鱼缸,平衡的机体内环境状态里所有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正气)得以正常生长和正常运行其功能,而致病微生物、肿瘤细胞则处于被抑制状态,身体健康。失衡的机体内环境状态下,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正气)处于生长和运行的不利状态,而某些致病微生物、肿瘤细胞(邪气)得到相对有利的条件,因而疾病产生、发展。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整体状态息息相关。人体内存在水、电解质、自主神经平衡等生理病理规律,也存在寒热虚实五藏经络平衡等生理病理规律,中医学正是发现运用了寒热虚实等人体内环境状态平衡的关键维度,通过调理机体内环境的状态平衡,达到养生、防病和治病的目的。由于中医学的学术角度是人体整体状态,也就是关心整个鱼缸的内环境状态,而不是仅仅生病的某条鱼或鱼的生病部位,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建立在整体观之上的,即便是谈到局部,仍然是整体基础上的局部观,脱离整体观认识的局部治疗往往导致误治,比如何首乌可以使有些患者的头发变黑,但是只对肝肾阴虚者有效,整体不是阴虚证的白发患者误用何首乌,不但无效而且常常导致肝损害。为了使读者简练、有效地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本书坚持用宏观整体的角度介绍中医学知识。
3. 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几年前我院病理学的钱教授感冒咳嗽一个月不愈,找我看病,处方之后,她说:“王老师,你看病信息很少呀!”我说:“何以见得?”她说:“您才问一句‘你咳嗽多久’就开方了。”我回答:“钱老师您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中医的信息从哪里来?我确实只通过问诊知道你咳嗽一个月,但是你右关脉虚、舌苔少说明您脾气虚;舌质淡说明您偏于寒证;舌形大小适中、左脉柔和有力,脉象有根、舌形正常说明您先天肾气较为充足,所谓先天是指人体发育前后的时段,说明您小时候的家庭条件不错,营养充足;左脉柔和说明您情绪稳定、性情温和……”她惊讶地说:“讲得很准呀,原来你们中医是这样看病的。”国医大师李士懋在《脉学心悟》中说:“脉诊提供50%~90%的中医辨证信息。”中医学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一个精通形象思维的中医师,其主要信息来源是“象”,即通过脉象、舌象、耳象等把握生命整体状态的信息。现在数码相机普及,舌象的记录、保存和复制方便,我们舌诊研究团队从2000年开始收集了几万张舌象照片,出版了专著三部,积累了丰富可靠的经验,因此本书以舌象为基础,通过舌象,读者可以在寒证、热证、瘀血、痰湿、脾虚、肝气郁结等关键基本证的辨证上找到依据,在养生和疾病调理中不至于南辕北辙。形象思维不但对中医信息的收集起主要作用,对用药也起直接作用,比如舌质红绛少苔而且干燥,一定是阴虚证,如果有咳嗽,通常就是肺阴虚证,燕窝就是此种病证的好药。右关脉虚是判断气虚的主要证据,比如上述钱老师的右关脉虚 ,我一般会用党参10~12克,如果脉虚 ,用党参20克;复诊时如果脉象正常了,党参就不用了,脉象仍然虚,党参还要增量,右关脉象的虚的程度是用补气药的重要参照标准。形象思维是理解中医学理论的钥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比较具有信息量大、整体模糊、瞬间完成、主客体不分等特点,整体模糊、信息量大的特点使之适应中医学诊断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大信息量要求,定性基本清楚、定量模糊的诊断结果,通过下次的反馈调节达到终的精确结果,整个过程与导弹打飞机相仿,发射时只是瞄准大致方向,行程中通过不断反馈修正达到终结果的精确。形象思维主客体不分的特点导致对同一病人的舌脉象诊察结论不同医生差异大,学习过程强调悟性,就像学骑自行车有的人学1~2次就会了,有的人一辈子学不会。
4. 以八纲辨证为基础
中医学除了八纲辨证,常用的还有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本书特别强调八纲辨证,尽量少涉及其他辨证方法,避免读者抓错重点,误入歧途,进入流散无穷的境地。传统的八纲辨证内容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通常阴阳只是总纲,也就是把握其他纲的手段,具体应用落实在表里寒热虚实六纲。所谓纲,就是判断整体状态的关键维度,是客观存在的生命规律,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调整生命发展的方向。诊断上把握住了纲,整体状态的把握就获得了正确的方向;治疗上调理好了纲,身体就获得了向健康发展的状态。纲需要有高度的整合性,也就是尽量满足所有情况的辨证要求,由于内伤病没有表证阶段,因而表里辨证没有用武之地,通常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虚实辨证成为重中之重。中医学以气立论,气机升降出入无疑是辨证的关键维度。笔者建议辨证应均以寒热虚实升降辨证为纲,也就是每次辨证都要判断性质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气机或升或降,外感病再加上表里辨证,这种辨证认识更加全面合理。
5. 可行、无创、合法为治疗手段的选择原则
中医学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但是针灸有侵入性,中药不便百姓使用,本书调理和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可行、无害、无创、合法和有效为基本原则。中医学历来药食同源,食疗有效易行;耳贴疗法简单易行,对许多病有效,且不产生伤害;推拿按摩、艾灸广受欢迎,家庭成员相互推拿还能增进感情。这些方法安全有效,为各国法律文化所接受。千万别小看这些方法,我校一位领导十年前患上糖尿病,当时舌质紫,舌苔黄厚腻,辨证为湿热加瘀血证,建议每天服三七粉3克活血化瘀,主食中大量加入绿豆清热祛湿,数年后病情稳定,舌苔变为薄白苔,建议绿豆换成山药为主食,结果现在西医各项检查全部正常,中医舌象和脉象也非常好,身体几乎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我自己有个习惯,平时上火,常用的方法是吃西瓜、梨子等凉性水果,既好吃又速效。
6. 注意中医学理论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的不同,大部分现代科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类近现代发现的自然规律之上,理论比较具体、严谨,逻辑清楚,各要素的关系大约是:问题—机制—解决方案,机制比较能够直接指导解决方案。中医学诞生于古代,使用当时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构建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中医学是以效用为导向的理论,各要素的关系大约是:病症—解决方案—理论,理论也反映了事物的一定客观规律,但是更主要用于联系病症和解决方案,临床上起到了路标的作用,就像商品上的商标,不是商品本身,但是能够引导消费者。这些理论具有抽象、宏观、哲学特征明显的特点,每次使用都需要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极其容易张冠李戴,很多人认为中医学易学难精,所谓“易学”大概这是因为大凡中国人对阴阳五行的概念都不陌生,以为懂得阴阳五行的一些概念就了解中医学,实际上好像以为懂得0和1就懂得计算机一样,计算机确实是建立在0和1的运用上,但是0和1组成的数字的意义可不那么简单。中医学看似易学,实则难学。
从医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我对中医学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部曲:部,怀疑阶段。在对中医学没有什么认识的基础上读了中医专业,大一期间发现中医理论“胡话连篇”,阴阳五行类似算命理论(当代只有中医和算命还以阴阳学说作为学术语言,既说明了阴阳学说的科学性,也说明了人体科学的复杂性)。生理病理完全没有实验依据,颇有“误上贼船”的感觉,许多同学通过各种办法转专业,当时同学有写“小字报”批评中医者。第二部,彷徨阶段。在不得已中苦学中医,大四大五之后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他人的临床疗效发现中医的价值,逐渐安下心来学习,比如有一次在厦门市医院内科病房实习,有位病人泄泻一个月不愈,查房中我对带教的张主任说,也许中药有效,张主任虽然是老西医却鼓励我试试,结果三剂藿香正气散加减方用后,患者痊愈出院。第三部,笃行中医。在经历数十年的临床摸爬滚打和中西医比较后,发现中医药不但有效,而且许多病症的疗效高出西医许多,用得顺手了,居然有孙悟空得到金箍棒的感觉,开始坚信中医这门有效的学问背后一定有内在的道理,进而笃行中医,我坚信中医学是伟大的科学,人类在100年内应该可以理解、完全接受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基础基于一系列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比如寒热虚实证的存在及其解决方案,这些发现年代久远、语言晦涩、日用不知,但是极其有效,有一次自己感冒了,微微恶寒怕风,流清鼻涕,我煎了一剂桂枝汤,捧着温热的汤碗,一股热流由手心流淌到全身,端详着犹如上等红茶的汤色,慢慢咽下,芳香的气味由口鼻直达脑门,甜中带苦的热流顿时由胃中慢慢散开,症状在十五分钟内基本缓解。当时我想桂枝汤治疗这种病证真是达到人类能想象的极致,如茶叶、咖啡一样纯天然、芳香美味、赏心悦目,治疗和享受完美结合。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完整解读“证”,言简意赅地阐述“象”(特别是方便掌握的舌象),提供安全、有效的传统调理方法,以期能帮助中医爱好者读懂中医、懂得调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中联永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瑞龙先生和澳门何鸿燊医疗拓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厦门大学医学院王彦晖
2018年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