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7960丛书名: 中国道路丛书
- 此书旨在记录2012—2017年6年中国法治领域的重大政策与重大事件, 客观中立记录中国的法治发展轨迹。
-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历时六年,打造””中国法治动态””(2012—2017)智库报告,以后年份将陆续推出,客观、纪实,展现出一幅易于把握的历史全景。
法治是是关涉国家发展全局的一整套治理体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门以法治作为会议主题,到党的十九大报告55次提及法治,围绕法治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法治建设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思路。 此书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2012—2017年6年来自中国进入“全面法治”阶段后法治领域的变化,客观记录了中国在法治政策及法律制度的变迁,并例举了实践中的各类案例及各方观点,呈现了中国法治盘旋式上升的发展之路。以后年份法治智库报告将陆续推出。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法治动态年度报告(2012—2017)
“三位一体”的中国法治(2012) / 003
导言 / 003
一、法治国家:政道与法治的双向互动 / 05
二、法治政府:治理困境中的改革突围 / 020
三、法治社会:冲突状态下的观念渐变 / 034
四、结语 / 042
中国法治模式的调整与回归(2013) / 045
导言 / 045
一、党内法治话语的发展 / 047
二、将民间诉求纳入制度化解决轨道 / 050
三、依法行政与公权力限制 / 057
四、司法改革中的社会效果考量 / 063
五、热点案件中的舆情与民意 / 071
六、结语 / 077
塑造党规与国法的法治结构(2014) / 079
导言 / 079
一、党的领导与法治理念构成法治发展的基石 / 081
二、法律成为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的结合体 / 089
三、法治实践助推中国改革的巩固和深化 / 096
四、国家与社会双重监督体系的形成 / 107
五、结语 / 114
治理现代化与中国法治的新使命(2015) / 116
导言 / 116
一、立法的纵向分权和横向限权 / 120
二、司法权的政治构建 / 124
三、社会分层下的司法治理 / 133
四、通过行政的社会规制 / 139
五、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 / 143
六、结语 / 148
中国法治顶层设计的成型与实践(2016) / 150
导言 / 150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 153
二、法治体系的逐步成形 / 158
三、限权与法治政府建设 / 167
四、司法改革中的人、物同步 / 177
五、法治与德治的协调发展 / 195
六、迈向全球治理的中国法治 / 199
迈向新时代的全面法治(2017) / 205
导言 / 205
一、法治政府与顶层设计 / 207
二、民生、民意与法治 / 213
三、新技术与法治的互动 / 219
四、新理念与生态法治的兴起 / 228
五、司法体制改革永不停歇 / 237
六、结语 / 243
第二部分中国法治重要领域进展报告(2012-2017)
2012年 / 249
新一轮金融改革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制轨道 / 250
“新刑诉”聚焦防控冤假错案 / 253
中国强化海疆常巡执法机制 / 256
国务院推进农业保险立法 / 258
中国三一集团引领中企迎接“走出去”的法律战 / 26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新思想 / 264
“营改增”试点推动财税法治变迁 / 266
习近平论宪法实施与法治 / 269
全国人大首次出台“网络信息保护12条” / 272
2013年 / 275
“党内立法法”正式出台 / 276
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 / 279
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实现裁判文书上网公开 / 280
薄熙来案折射重要法治信号 / 282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司法改革“一号文件” / 28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引司法改革新航向 / 287
2014年 / 291
首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开启法治新期待 / 292
中央政法委重拳阻击司法腐败 / 295
环保法经历25年首次大修 / 297
中央深改组部署司法改革先行试点 / 299
“四五纲要”勾画司法改革新蓝图 / 3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完成依法治国顶层设计 / 305
《行政诉讼法》首次大修,剑指“民告官”三难 / 308
中国共产党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 / 311
中国不动产登记走上制度化轨道 / 313
巡回法庭和跨行政区划司法机构正式设立 / 316
2015年 / 319
中央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画出“警戒线” / 320
“税收法定”原则步入立法正轨 / 323
首次全面清理司法解释工作告成 / 325
中国法院全面推行立案登记制 / 328
中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 / 331
新国家安全法打造“法治国安” / 334
两高发文完善司法责任制 / 337
全国正式建立统一的居住证制度 / 340
中国出台首部《反家庭暴力法》 / 342
国务院部署全面解决无户口问题 / 345
2016年 / 349
中国推动法官等级与行政职称脱钩 / 350
中国政府出台法律强化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 / 352
中国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一步 / 355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再添利器 / 358
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提速 / 360
两办发文推进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建议 / 363
五部门联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 / 365
全国人大释法遏制“港独” / 367
中国首次颁布《网络安全法》 / 369
2017年 / 373
国务院力推“三项制度”促法治政府建设 / 374
最高法规范夫妻共同债务 / 376
最高法发布意见,促司法责任制改革 / 379
《国歌法》正式出台 / 382
党的十九大提出法治建设新举措 / 383
监察体制改革从试点推向全国 / 386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中国从毛泽东时代的“站起来”、邓小平时代的“富起来”开始进入习近平时代的“强起来”。如果说在过去一些年,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中国崛起”这个话题,并试图在理论上解释中国为什么会崛起,那么最近一些年他们更加关注中国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一个强大的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中国的复兴能不能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近代以来,中国由于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华民族一度处于被动挨打地位,中国一直在探索独立和复兴之路。直至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战争连绵的黑暗境地,并通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建立起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政治品格,这构成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和习近平时代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变化的内在连续性,由此走出了一条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深具辐射力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道路。而要理解这条现代化道路的意涵,就必须知道 “中国在做什么”,理解“中国在想什么”。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动态中国丛书》的出发点。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以2012年中国进入新时代为开端,以智库报告的方式编辑《动态中国丛书》,该丛书包括:“中国发展动态”、“中国思想动态”、“中国法治动态”和“中国港澳动态”。“中国发展动态”着力展现中央推出的各项重大改革政策,包括国家发展战略、政治体制、行政管理、经济民生、文化思想等领域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有创新的改革措施也有所收录。“中国思想动态”旨在跟踪和记录公共知识界就国际重大事件、全球发展格局与走向的思考,就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的思考和辩论。“中国法治动态”旨在跟踪和记录中国在推动法治发展过程中,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推出的重大改革举措,以及引发争议的重大案件和法律热点争论等。“中国港澳动态”旨在跟踪和记录中央治理港澳特区的有关政策和举措,港澳特区在政治、经济、司法、民生、文化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变化。我们在每月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年度综述报告。如果我们将这些年度综述报告串起来,就可以清晰地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在想什么,中国在做什么。
《动态中国丛书》基于对全年度重大事项的记录整理,不仅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具体事项,而且展现出一幅易于把握的历史全景。作为智库报告,我们不是从主观学术立场出发来判断中国的发展走向并由此提供政策建议;相反,我们希望尽可能以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来记载中国究竟在发生什么。因此,每年的年度报告更多是一种客观的综述而不是主观的理论构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不同的解读。我们希望《动态中国丛书》成为学术界在研究和思考中国问题时备查的历史资料书。然而,任何历史记录总是会受到编者的关注点和信息搜集能力的限制。我们期待更多人尝试这样的工作,以不同的叙事线索,串起那些散落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录工作的意义也将与日俱增:当读者站在未来某一时点回顾中国发展历程,他们将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道路是如何从过去某一时点延伸到他们的脚下,由此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思考和实践,究竟是如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获得其普遍性的。
需要说明的是,《动态中国丛书》的编辑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事业。由于相关资料来源的局限性,难免会遗漏一些重大主题。加之我们的专业水平有限,对相关主题的挑选与整理也难免有所偏差。同时,为保持历史脉络的连续性和真实性,书稿中对相关政策事件的表述与评论仍保留当时的分析判断。凡此种种缺点,希望读者见谅。
《动态中国丛书》的编辑和撰写得益于香港丽达集团、香港敏华控股有限公司的支持。同时,要感谢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先生和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季红女士,正是他们的重视与远见,使得本丛书以智库报告形式进入《中国道路丛书》。季红副总编辑认真通读了整个报告,从书名、体例到报告内容乃至编辑细节都提出了专业的修改意见,许多内容都是经过反复修改之后才确定下来。中信出版社罗卫平、谭惠芳等编辑做了大量的联系组织工作,没有她们的努力,这套丛书不会以这种方式与大家见面。
2012年之于中国,既是政治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法治承前启后之年。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模式日益成为国家法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法治国家有了更明确的时代坐标;在政府试图突破治理困境,实现改革和善治的努力中,法治政府有了新的进取方向;在社会转型与激辩风潮逐渐凝聚而成的法治共识中,法治社会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中国法治,正步入“三位一体”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回顾2012年,还有一系列需要纠偏的现象和问题,困扰着中国法治的发展。其中一个焦点,就在于如何处理过去一段时间形成的维稳型治理难题。法治的要旨在于形成稳定的规则之治,这种规则之治是建立在社会自发秩序之上的,并非人为硬性控制的状态。但在实践中,由于冲突治理的迫切性,为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法治有时会被当作工具和手段。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些违反法律制度、破坏公共秩序现象的根源。比如,尽管立法一直在进步,但“纸面上的良法”一旦遭遇现实中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便容易被搁置一旁,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久而久之,官员不依法,百姓也不信法,大小矛盾问题都涌入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机构。又如,司法时而不适当地干预市场,时而摇摆于政府和民众之间而难以公正其身,时而牵涉维稳腐败链条,以致自损权威。再如,有的地方政府在执法时往往出于维稳需要而突破法治底线,稍有不慎就容易酿成官民冲突,以致陷入越是维稳却越是不稳的不利境地之中。可以说,法治实践中的维稳化倾向易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仅易使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被各种利益矛盾所阻隔,也易使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最终使得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这3个原本逻辑自洽、相辅相成的体系在实践中始终处于被割裂的状态,而难以有效地形成一体。因此,未来能否实现法治的“去维稳化”,促使法治在规则治理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而非被动性地维护社会稳定,将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当然,从根本上看,未来法治建设,最大的机遇在于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模式的进一步法治化,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就机遇而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已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党的领导可能会通过自我革新,进一步扫除既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走向制度化、法治化。在此基础上,法治也有望获得更为广阔的建构空间。就难点而言,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原则,与法治原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能否在制度渐进的过程中,把二者的差异适当地转化为协调互补的关系,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予以坚持,形成稳定可靠的现代国家治理道路,将考验中国人的智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