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45446
内容简介
《民主形态论:马克思的权力阐释视角》作者围绕社会性权力和民丰制的内在要素及结构功能,勾勒了马克思民丰形态思想的基本逻辑,剖析了民丰制的内在结构和形态分界,对前现代的民主形态、现代民主形态、新型民主形态做了纵向描述和分析。作者立足于国家制度形式范围内民主制的结构和运作,引入了权力民主和权利民主两个基本概念,从横向上分析和比较了民主制诸历史形态的结构和功能,并侧重说明了当代西方现代民主形态状况,探讨了新型民主形态在中国当代的建设,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一本逻辑清晰、内容充实的关于民主形态及其内在关系的学术论著。
目 录
导论
上篇 逻辑
□□章 民主形态论及基本概念
□□节 民主形态论界说
一 民主形态概念的含义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民主形态
三 民主形态的权力阐释视角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权力概念
一 权力概念上的“理念论”与“经验论”
二 作为对象化力量关系的权力
三 权力的建构与布展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权利概念
一 权利现象的历史与逻辑
二 权利与权力的边界
三 权利的实现及其限度
第二章 民主形态的基本逻辑
□□节 “感性活动”与民主制的事实之维
一 感性现实:破除自由的观念迷雾
二 感性对象:深入自由的存在论基础
三 感性交往:切入自由的社会权力结构
第二节 “自主活动”与民主制的价值之维
一 自主活动与□□□□的人本价值
二 自主活动作为□□□□运动的内在原则
三 □□□□运动中民主所再现的自由
第三节“人民的环节”与真正的民主制
一 马克思民主观中的人民概念
二 “人民的环节”及其实现
三 “真正的民主制”及其形态学意义
第四节 “经济的社会形态”与民主制的形态化
一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政治批判意义
二“经济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权力结构
三 社会权力结构与民主制的形态化
第三章 民主制的内在结构及形态界分
□□节 民主制的内在结构
一 实践地理解民主制的内在要素和结构
二 民主制的内在要素
三 民主制的内在结构及其特征
第二节 民主形态的界分
一 民主形态界分的前提和标准
二 民主形态的历时界分及基本估价
三 民主形态的共时界分及基本估价
四 民主形态共时界分的概念依据
第三节几种国家制度形式的民主形态
一 前现代社会的权力民主
二 现代民主形态的二元结构
三 马克思主义新型民主形态
……
上篇 逻辑
□□章 民主形态论及基本概念
□□节 民主形态论界说
一 民主形态概念的含义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民主形态
三 民主形态的权力阐释视角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权力概念
一 权力概念上的“理念论”与“经验论”
二 作为对象化力量关系的权力
三 权力的建构与布展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权利概念
一 权利现象的历史与逻辑
二 权利与权力的边界
三 权利的实现及其限度
第二章 民主形态的基本逻辑
□□节 “感性活动”与民主制的事实之维
一 感性现实:破除自由的观念迷雾
二 感性对象:深入自由的存在论基础
三 感性交往:切入自由的社会权力结构
第二节 “自主活动”与民主制的价值之维
一 自主活动与□□□□的人本价值
二 自主活动作为□□□□运动的内在原则
三 □□□□运动中民主所再现的自由
第三节“人民的环节”与真正的民主制
一 马克思民主观中的人民概念
二 “人民的环节”及其实现
三 “真正的民主制”及其形态学意义
第四节 “经济的社会形态”与民主制的形态化
一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政治批判意义
二“经济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权力结构
三 社会权力结构与民主制的形态化
第三章 民主制的内在结构及形态界分
□□节 民主制的内在结构
一 实践地理解民主制的内在要素和结构
二 民主制的内在要素
三 民主制的内在结构及其特征
第二节 民主形态的界分
一 民主形态界分的前提和标准
二 民主形态的历时界分及基本估价
三 民主形态的共时界分及基本估价
四 民主形态共时界分的概念依据
第三节几种国家制度形式的民主形态
一 前现代社会的权力民主
二 现代民主形态的二元结构
三 马克思主义新型民主形态
……
中篇 历史
下篇 现状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民主形态论——以马克思主义权力思想为核心的阐释》,是罗许成继他的《□□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出版后的又一部专著。据他后记中说,这部30多万字著作的撰写前后花了5年多。书稿完成后,得到学界同人的一致好评,认为书稿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逻辑清晰、论证充实、结构合理的关于民主形态及其内在关系的学术论著。这表明,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尤其是其民主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确实在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地研读。书稿出版,罗许成向我索序,作为他的导师,我乐意为之。
对民主问题的理性思考,只有从单一的政治学范畴,提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才能历史地、逻辑地理解民主的起源和实质,认识其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方式的性质、结构,把握一定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下具体的民主制度。由此,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将其置于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和归宿的社会化的大背景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该书以马克思对民主制的有关论述为出发点,尝试从马克思的权力阐释视角建构马克思主义民主形态理论;以生产关系的“社会□□性权力”和民主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功能为基础,建立民主形态学的分析框架:以“权力民主”与“权利民主”二分概念,概括前现代社会民主形态、现代社会民主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新型民主形态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并探讨了西方现代民主与中国新型民主的当代实践和理论状况。
应该说,这是一本研究视野开阔、学术品位醇厚、现实诉求强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民主形态研究的力作。
——研究视野开阔。该书不是就民主的某种形式、某个领域或某个特征谈论民主形态,也不是单纯地就社会形态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而是将民主制形构为一定具体形态的问题,置于一个内含民主形式和民主因素发育、拓展、积累和成熟的较为宽阔的人类政治文明视野之中,置于当代中西民主实践的世界历史时代,不止注重民主制的观念史,更加注重民主制的实践史,立足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和发展,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这样一种历史长程,围绕□□性权力关系及其民主制内在要素关系的历史变迁,透过“历史终结”论、“中国模式”论的聚讼语境和具体问题,来系统考察、梳理诸民主形态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现代民主形态与中国新型民主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现状,从而清晰地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的民主形态理论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图景。
——学术品位醇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用资料翔实,逻辑清晰,论证充分。仅书中所引著作就涉及百种之多,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有西方自由主义经典之作;既有西方主流民主理论家的著作,又有西方批判民主理论家的著作;既有中西古代民主制的研究资料,又有新近研究成果。该书从民主形态论的基本概念开篇,围绕民主形态论的阐释框架,渐次展开各论述主题:勾勒马克思民主形态思想的基本逻辑,剖析民主制的内在结构和形态分界,梳理和分析前现代的民主形态、现代民主形态、新型民主形态,考察现代民主形态的当代状况,探讨新型民主形态的中国当代的建设。全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二是善于理论概括,注重解释规律。比如,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的经济批判和国家与法的框架,把民主制形构出一定历史形态,概括为权力、权利和制度三个独立要素和政治变量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关系,并在民主形态的横向界分上,引入诸如权力民主和权利民主那样一种概念化思维,从而引出具体民主形态的变动规律。三是广泛吸收既有成果,澄清理论是非。该书吸收了中外政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富有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且科学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政治现象。比如,学界一些学者针对现代民主形态所遭遇的困境,往往从制度僵化或民主是多了还是少了等层面考虑,该书认为,应该从现代民主本身的权力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权力民主对权利民主的二元结构等更深层面上认识,而这本质上又可以从现代民主的政治主体精神方面寻找根源。另外,该书从权力和权利的结构性角度,对中国当代新型民主形态的发展现状和方向把握得很好。
对民主问题的理性思考,只有从单一的政治学范畴,提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才能历史地、逻辑地理解民主的起源和实质,认识其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方式的性质、结构,把握一定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下具体的民主制度。由此,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将其置于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和归宿的社会化的大背景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该书以马克思对民主制的有关论述为出发点,尝试从马克思的权力阐释视角建构马克思主义民主形态理论;以生产关系的“社会□□性权力”和民主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功能为基础,建立民主形态学的分析框架:以“权力民主”与“权利民主”二分概念,概括前现代社会民主形态、现代社会民主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新型民主形态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并探讨了西方现代民主与中国新型民主的当代实践和理论状况。
应该说,这是一本研究视野开阔、学术品位醇厚、现实诉求强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民主形态研究的力作。
——研究视野开阔。该书不是就民主的某种形式、某个领域或某个特征谈论民主形态,也不是单纯地就社会形态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而是将民主制形构为一定具体形态的问题,置于一个内含民主形式和民主因素发育、拓展、积累和成熟的较为宽阔的人类政治文明视野之中,置于当代中西民主实践的世界历史时代,不止注重民主制的观念史,更加注重民主制的实践史,立足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和发展,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这样一种历史长程,围绕□□性权力关系及其民主制内在要素关系的历史变迁,透过“历史终结”论、“中国模式”论的聚讼语境和具体问题,来系统考察、梳理诸民主形态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现代民主形态与中国新型民主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现状,从而清晰地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的民主形态理论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图景。
——学术品位醇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用资料翔实,逻辑清晰,论证充分。仅书中所引著作就涉及百种之多,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有西方自由主义经典之作;既有西方主流民主理论家的著作,又有西方批判民主理论家的著作;既有中西古代民主制的研究资料,又有新近研究成果。该书从民主形态论的基本概念开篇,围绕民主形态论的阐释框架,渐次展开各论述主题:勾勒马克思民主形态思想的基本逻辑,剖析民主制的内在结构和形态分界,梳理和分析前现代的民主形态、现代民主形态、新型民主形态,考察现代民主形态的当代状况,探讨新型民主形态的中国当代的建设。全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二是善于理论概括,注重解释规律。比如,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的经济批判和国家与法的框架,把民主制形构出一定历史形态,概括为权力、权利和制度三个独立要素和政治变量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关系,并在民主形态的横向界分上,引入诸如权力民主和权利民主那样一种概念化思维,从而引出具体民主形态的变动规律。三是广泛吸收既有成果,澄清理论是非。该书吸收了中外政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富有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且科学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政治现象。比如,学界一些学者针对现代民主形态所遭遇的困境,往往从制度僵化或民主是多了还是少了等层面考虑,该书认为,应该从现代民主本身的权力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权力民主对权利民主的二元结构等更深层面上认识,而这本质上又可以从现代民主的政治主体精神方面寻找根源。另外,该书从权力和权利的结构性角度,对中国当代新型民主形态的发展现状和方向把握得很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