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49014
★可以作为基层党组织廉政教育党课教材
一部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加强党政干部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指导用书。
★透视廉政人物,以史为鉴,弘扬浩然正气;聚焦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塑造高尚品格。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引人入胜,文笔犀利流畅,能够让人喜欢读、读得懂、悟得透。
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关于古代清官廉吏、惩治贪腐与廉政文化等方面文章。这些文章既讲了温彦博、包拯、海瑞、于成龙等历代清官廉吏的廉政故事,也讲了蔡京、高俅、贾似道等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的贪腐历程,深入挖掘和探讨我国历史上廉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语言通俗生动,故事引人入胜,文笔犀利流畅,适合广大党政干部阅读。
第一辑
唐太宗戒奢尚廉 / 003
温彦博的清贫 / 009
岑文本之诚 / 013
厍狄士文从严治贪 / 018
矢志不移李尚隐 / 022
姚崇“以不贪为官” / 025
“有脚阳春”宋璟 / 030
杜暹埋金留青史 / 037
心清如水的裴宽 / 042
不坠家风的卢奂 / 047
钱徽清正有声威 / 051
包拯视贪如贼 / 054
海瑞“尸谏”治贪 / 059
廉正“石苏州” / 064
于成龙“清廉第一” / 068
帅承瀛清风传家 / 072
廉政爱民方大湜 / 076
“青天”段光清 / 081
陶渊明回归田园 / 088
第二辑
王衍清谈误国 / 099
张赦提被妻子拉下水 / 106
“三旨宰相”王珪 / 111
蔡京会自责吗 / 115
从高俅看小人得志 / 123
韩璜反贪反被贪官误 / 129
不学有“术”的贾似道 / 134
从杀威棒看权力腐败 / 141
明初粮长贪腐案何以频发 / 148
赵文华贪赃连累子孙 / 153
阮大铖故里之谜 / 157
高恒父子贪黩受诛 / 161
难以割舍的“陋规” / 165
徐家楼冤案与官场百态 / 174
“积惯地棍”陆名扬 / 201
后 记 / 233
前言
贪污腐败,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进程中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殷周时期便有行贿、受贿、索贿等行为发生。秦汉以降,官场贪黩之风日益盛行,明清时期更是愈演愈烈,乃至出现严嵩、和珅之类富可敌国的“大老虎”。贪污腐败,不仅侵害民众利益,而且危害社会稳定。是故,历代王朝莫不推出一系列举措予以惩治。
当今中国,贪污腐败现象一度十分猖獗,严重侵害我们的执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身心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深得人心。随着反腐败力度越来越大,已经显现出“不敢腐”“不能腐”的态势,让人们看到风清气正的希望。但是,要实现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键在于让各级领导干部发自内心“不想腐”,真正做到廉洁自律。
2013 年4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讲话,笔者深受启发,进而对我国反腐倡廉历史、古代廉政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适逢《中国纪检监察报》创办《历史周刊》,笔者有幸在其中开设专栏,陆续发表有关历史上反腐倡廉与吏治得失等方面文章;与此同时,还在《学习时报》《群言》《廉政瞭望》等报刊发表相关的文章。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主要聚焦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康乾盛世。所谓盛世,实质是国家实现“善治”的结果,是政治清明、官吏清廉所成就。是故,笔者主要把唐代贞观、开元时期的历史人物以及包拯、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作为聚焦对象,浓墨重彩展现他们廉洁自律、反贪拒贿的高尚行为,旨在弘扬正气,树立典范,以供参照,见贤思齐。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并不都是清官廉吏,贪官污吏在某些历史时期似乎更为常见。本书所选择的反面人物多为贪官,他们刻意弄权敛财,最终并没有好下场,其贪黩劣迹令人痛恨,被惩办不值得同情,但可使后人引以为戒。书中还写了王衍、王珪等人,虽然没有贪腐污点,但热衷于清谈、缺乏担当精神,仍然有害无益,并不可取。此外,《从杀威棒看权力腐败》《难以割舍的“陋规”》等篇目,旨在思考如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及破除积重难返的陋规。
反腐没有止境,全面从严治党没有终点,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要做到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的同时,还提醒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反腐倡廉,将是历久弥新的课题,值得我们长期思索与实践。这本小书,若能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有所裨益,笔者会感到无比欣慰。
温彦博的清贫
温彦博,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使人联想其人为温文尔雅、博学多才之士。的确,温彦博天性聪慧,自幼博览群书,能言善辩。起初,他父亲的朋友薛道衡、李纲见到温彦博三兄弟,为他们的才智而惊奇,称赞他们皆有卿相之才。
隋开皇末年(600 年),温彦博以对策高第入仕,初为文林郎,宿直内史省,后改任通直谒者。隋末天下大乱,罗艺割据幽州,称雄一方,招引温彦博为司马。唐武德元年(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王朝。同年十二月,罗艺降唐,被封为幽州总管;温彦博因预谋有功,授幽州总管府长史。不久,温彦博被征召入朝。
供职于李唐朝廷,温彦博颇受唐高祖李渊赏识,地位稳步上升,历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封西河郡公。他不仅文笔出色,而且善于辞令,每逢御前答对、宣读诏命,他都声调清朗,响彻殿堂,进退举止,从容优雅,满朝文武无不羡慕他的潇洒。唐高祖有一次宴请群臣,命秦王李世民宣诏,宴后问侍臣:“秦王比起温彦博来如何?”可见,唐高祖对温彦博极为欣赏,把他作为一个典范。
武德八年(625 年),突厥入侵边境,朝廷任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带兵抵御,任命温彦博为行军长史,与张瑾一同出征。当年八月,张瑾率大军与突厥战于太谷,唐军大败,张瑾独自脱身投奔李靖,温彦博被俘,落入突厥人手里。突厥可汗颉利知道温彦博是皇帝近臣,就对他威逼利诱,探问唐朝军力部署与粮草虚实。温彦博坚贞不屈,不吐露半点信息。颉利可汗非常恼怒,下令将他流放到阴山苦寒之地。武德九年(626 年),唐太宗即位,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会盟,温彦博得以释放。
温彦博归国后,被授予雍州治中,不久进京任检校吏部侍郎。此后十多年,他一直处于权力中心,历任中书侍郎、御史大夫、中书令、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掌管皇帝诏书,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中书令为最高决策机构长官,尚书右仆射为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温彦博担任这些职务,实在是位高权重。
《旧唐书·温彦博传》记载,“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由此可见,温彦博一心为国操劳,没有考虑个人得失。试想,一个人的权势不管有多大,只要你杜绝宾客来往,就不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就无法进行利益交换。贞观十一年(637 年)六月,温彦博因病去世,唐太宗很惋惜地对身边大臣说:“彦博因为操劳国事,殚精竭虑,耗尽心力,我发现他精力不济,已经两年了。遗憾没有让他放松安逸,致使他过早离去。”
最令唐太宗感动的是,温彦博官居宰相,生活非常简朴,住处没有一间宽敞的厅堂。等到他去世了,灵柩停放在侧室,不便于治丧。唐太宗知道后,命令有关部门赶紧为他家建造厅堂,并赏赐一些钱财,追赠他为特进,谥号“恭”,陪葬于昭陵。
一个位高权重人物,生活在贞观盛世,家境却如此寒碜,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莫非温彦博怕露富故意装穷?不,答案是否定的。温彦博如此清贫,是因为他十分清廉,而他的清廉在当时并非孤例,像魏徵、岑文本、戴胄等重量级人物也都是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毫无疑问,温彦博的清廉,既取决于其个人品行,也取决于外部环境。贞观时期,唐太宗与诸大臣崇俭尚廉,励精图治,营造了公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由人营造的,反过来又能塑造人。由于崇俭尚廉成为当时主流价值观,并且固化为士大夫的精神操守,所以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不想贪腐,情愿简朴而高尚地活着。
历史上,有些位高权重的人爱搞小圈子,拉帮结派,都是为了自身及小团体的利益,如此上下勾结,势必恶化政治生态,从而滋生严重腐败,最终祸国殃民,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如明代严嵩、魏忠贤等人,一朝大权在手就培植党羽,于是“奸党”“阉党”遍布全国,使得当时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相比之下,温彦博一心维系国家利害,不为个人利益而结圈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