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1146517
1.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大时代中能够屹立不摇的兵家圣典——《孙子兵法》诞生于战国时代,中有王霸之道术,吴王得之,而国有一时之盛,今日世界,实乃中国战国时代之放大,而陆海空早已天堑变通途,网络更将地球连为一体。如何从容地参与现代社会各种非军事手段的斗争,诸如商场竞争、谈判技巧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都要从《孙子兵法》中寻找蕴藉深厚的全胜战略思维。
2.《孙子兵法》解读人: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跨世纪*后一位经学宗师、中国*后一位皇族名儒——在秩序颠覆、个性崛起、日新月异的当代潮流变化中,利用古老的兵家智慧帮助我们应对变化,需要一位好的引路人。他是隐士,传授的却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是满族人,发扬的却是华夏奥旨;他自幼遍享王府钟鸣鼎食、锦衣玉饭,中年后却对清苦生涯安之若素;他曾经活跃于历史政治舞台,惊天动地,去台湾后却旋即隐居民间,默默传授中国学问,前后长达六十余年。这就是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毓老自幼受宫廷教育,潜心治学一百年,书院讲学六十载,以一座山的精神推广民间书院教育,复兴逐渐凋零的中华人文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窥见生命的真相。
3.毓老讲授的不是考据、训诂的国学,而是充满救世情怀、人生智慧的活泼泼的国学——千古兵圣孙武一战授首,留下《孙子兵法》这部兵家圣典,这是一本超越时空的兵法之作,书中智慧到今天依然亘古常新。毓老讲授《孙子兵法》,强调慎始慎终,以全为上,强调《孙子兵法》“全”的观念*为宝贵,保全人类,停止战争,求得和平。毓老的讲述析理精当,气势磅礴,振聋发聩,为拨乱反正,时而品评人物,指陈时弊;时而对弟子鸣鼓攻过,令其反躬自省。全书告诉我们,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也是人人皆可拥有的智慧,可以为自己、为家人谋一幸福的人生。
本书系毓老几十年来在台讲授《孙子兵法》的集大成之作。全书重在告诉读者要懂得变局,知晓为人处世之道;要有智慧,遇事要以智取;更强调,凡事要留余地,得势时不可以赶尽杀绝。《孙子兵法》*终的目的是使人类和平,天下一家,所有人类都同一尊贵,应同等对待。如能用此一眼光读《孙子》,相信人人皆可用智慧,为自己也为家人谋得一幸福的人生!如果社会因为智者多了,大家遇事能以智取,不作无谓之争,和睦相处,社会、国家也就日趋于安宁。大家共存共荣,互不侵害,*终才能达成天下一家的理想。
孙子本传 1
一代兵圣孙武 5
壹 始计第一 1
贰 作战第二 53
叁 谋攻第三 79
肆 军形第四 117
伍 兵势第五 141
陆 虚实第六 175
柒 军争第七 213
捌 九变第八 241
玖 行军第九 269
拾 地形第十 297
拾壹 九地第十一 325
拾贰 火攻第十二 381
拾叁 用间第十三 399
毓师是真正影响并改变我一生的人。毓师遁居台湾一甲子,贯彻“长白又一村”的壮志,潜心华夏经典,多所创造发明,教授弟子无数,影响宏大深远。有关穷究华夏经典的方法论,毓师拈出“依经解经”“一字一义”的要诀,以及“学而时习”“果行育德”的实践程序,可称为“观行会通的时实论”。
——刘君祖
我*爱听老师大笑,声音洪亮如钟,没有琐碎杂音,干净浑厚,使我想到魏晋人在山里的“啸”,或许比魏晋人的“啸”更没有委屈,朗朗乾坤,这样正色之音,仿佛可以使一座山都为他让路。
——蒋 勋
他声如洪钟,抑扬顿挫之间唤出一个文明古国,朝代更迭,兴亡一瞬,尽在那时而高亢时而低回的声音里。他有着神奇的力量,镇住了满室年轻毛躁的心,言谈间,让人慨然有了澄清天下之志;他就像一块烙铁,给了每个坐进书院的学子一个君子印记。
——简媜
《始计第一》节选
“始”,开始的第一步;“计”,十言为计。作事谋始,遇事,都必合计合计。
“知行合一”,非马上做,中间必经过合计的功夫。问:“闻斯行诸?”答:“有父兄在……”言外之意,叫他回去商量商量,合计合计。每个人不同,因材施教。
必因己之长短训练自己。别人长短,与你无关。成就事业非易事,应研究其何以成何以败。以此作为训练自己的入手处。因人的短处,都差不多。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备受推崇,日本人拼命念,战后用于商场上,但是他们了解的境界低。日本对中国学问,勉强来说只有阳明学谈得上懂。因为文化不同,真了解一文化不易,就如同我们在国外十几年,但也未必真懂得别国文化。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高明之处,想学到一定境界不易。
求智慧时,必要有信心,“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大学》)。心诚则灵,只要有信心,就如老太太错将猪骨头当佛骨拜,因为有信心也会拜得发光。
世路人情皆学问,人生就是跑接力,学做事才能历练,经验愈多,得的愈丰富。《孙子》真要有所得,必熟,熟才能玩味。时常玩味,年龄愈大,体悟愈深。智慧与年龄并进,熟才能生巧。玩味、体会,真明白才行,体验方知其难。应将《孙子》置于床头,读一辈子,一生受用不尽。
学多少不重要,不懂得用,没用。学,必要懂得怎么用。看书必细心才有用,学任何一东西必细心,心细了,学过的就能用,否则尽管读书也未必能用到事上。
一切事皆始于计,生死、成败、荣辱攸关之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如此,天下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易经·系辞下传》:“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方法有别,及其成功,一也。
在“计”时,要先计失败,而非计成功,因为失败的事能处理好即智慧。有机智,如诸葛亮使“空城计”,可以善后,还可以耍一阵子;如无机智,则时过境迁,就到此结束了。
大凡成功的人,乃是下过真功夫的。做事能够成功,莫不是有其远因、近因,绝非凭空而来,突发而至,所以平时就必须有万全的准备,一如诸葛亮能“借东风”,因他平日对天文早有研究。所以要多读有用书,常识愈丰富愈好,因为不知哪一天就用上了。
读书,熟了才能生巧,融会贯通了智慧才用得上,自“敬事而信”入手。敬,本义恭敬、端肃。引申为敬事、敬业。恭在外,敬存心,《论语·宪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学而》“敬事而信”;《礼记·曲礼》“毋不敬”。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遇事,要冷静,才能达“定、静、安、虑、得”,真静了,才能用智慧。
聪明是天生的,但是智慧可以培养,要用古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书有古今,智慧无古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读《孙子》,必要懂得怎么详细思维。读古书,不要存有神秘感,前人立说,绝不会故意和后人捉迷藏。历代帝王只要自家儿孙读明白,对别人则实行“愚民政策”,以保住自家江山万万年。所以,要读历代帝王儿孙读的书,不要读御用文人写的书,哪代都有八股,哪代都愚民。读书是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智慧,要“智周万物,道济天下”(《易经·系辞上传》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万物之宜”(《易经·泰卦》:“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始”,不是“始计第一”吗?
“始”是什么?初也。《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的解释。应自字本义了解一字,始不同于初,万物之始,非万物之初。
“初”从哪里来?就是“元”。“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经·乾卦》),有始,才有初,羲皇,人文元祖;黄帝,人文初祖。《易·讼》称“君子以作事谋始”,做事必谋始,慎始才能诚终。《易·既济》曰“初吉终乱”,日中则昃,日落西山。
计,十言为计,十者物之成。遇事找人商量商量,即计。
“算”,竹、目、廾。“竹”头,昔用竹简;中“目”,有纲有目;“廾”,非一遍,必经多遍。造字本义:双手操持着竹枝或竹签计数。《说文》云:“算,数也。从竹从具。”从竹者,谓必用筭以计也;从具者、具数也。筭定,将二十个细目笔之于书,是实计得出的结果,可以付诸实行的。
“算”,有面对的东西。“计”,为面对的东西。中国字的结构,智能的产物。真读一本书,费时,每字都必认识。昔先识字,再读书。先读小学,真懂字,才知其深义。不深知,就得不到真智慧。
都说“你这个人计算得很好”、“算计得很好”。“计算”和“算计”,不是一件事。筭、筹、策,一也。
“策”,竹束,简也,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即将竹片一条一条地捆在一起。划策,将决定的事笔之于书。如《治安策》《教战守策》《战国策》。
“谋”,言某,二人对议。《说文》称:“虑难曰谋。”《尔雅·释言》云:“心也。谋虑以心。”《尚书·洪范》云:“聪作谋。”出谋,乃提出自己的主张。
“韬”,《说文》云:“剑衣也。”《广韵》云:“藏也。”弓或剑的套子。韬略,用兵的谋略,如太公《六韬》,姜子牙的兵法就叫韬。常赞美一人,说“这人很有韬略”。“韬”和“略”有什么区别?
“略”,田各,一块田画成四等分,各自经营,《说文》云:“经略土地。”经略,经营天下,略有四海。凡举其要而用功少皆曰略。谋略,张良受黄石公《三略》,分上、中、下三略。
“猷”,《尔雅·释诂》云:“猷,谋也,言也。”《尔雅·释言》云:“猷,图也,可也。”引申为鸿猷、计划、谋划。
算,竹、目、廾。算定,将二十个细目笔之于书,是实计得出的结果,可以付诸实行的。
经过计、策、谋、韬、略、猷后,所得出的“算”,乃兵之全胜也。
“师”亦“众”,但与众不同,如乌合之众。有组织即成师,“师,贞”“师出以律”(《易经·师卦》)。两者分别在有组织与否。想成功,必有组织之智,大小事一也,过家亦然,有组织就不易散。
何以人人羡慕的家庭,男女孩长大后,家却散了?旧社会,家庭组织以“孝”为本,为信仰;社会组织以“忠”为信仰。“忠”乃维护众人的利益,高于“孝”,必要时要尽忠,忠孝不能两全。
成事与成功为两回事,成功是有始有卒的,但不易,“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易经·乾卦·文言》),卒业、卒岁。
“庙”,宗庙,议政之处;堂,朝堂,施政之处。以现在而言,就叫政府。
欲兴师动众,君臣必先“定计于庙堂”。庙堂议政,比君前会议还重要,如宣战、投降等大事。庙,太庙,皇帝的家庙,也有陪祀,如开国元勋、世袭罔替的大臣,皆有世爵。国有大事,事关生死,有世爵的都在一起开会,无人敢在祖宗面前不说真话,不表忠心。在庙堂议完,然后于朝廷施政。国如亡,世爵也没了,人皆自私!袭侯,亡国也没了。所以,真智慧、真牺牲都拿出。
一东西之胜利,取决于什么?庙算胜。议政的结果,得出计策、谋略,而后“决胜于千里之外”。千里,形容词。《中庸》“知远之近,知凡之目”,皆用智慧的境界与分寸。
祖宗留下丰富的遗产:计、策、谋、韬、略、猷。
计,乃兵之先着也。“着”,下棋落子。落一个子,叫一着。“先着”,就是第一着。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是不懂什么是第一着,永远不会成功。赢了,别人就说“你就这一着高明”。
“计,乃兵之先着也”,练把式,出招。事未做之前,必先好好合计,此乃理事之第一着。遇事,未合计就做,不行。办事在求成功,非跑百米。
做事必知其所以,故必计算。“计,乃兵之先着也”,可见做一事得用多少思想。处事不经大脑,怎能不失败?自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即可知其成事与否。
权、巧、应、变,是应变的四步功夫,第一就是权,第二就是巧。为什么要用“权”和“巧”?为了应当前、面前之变。面前之变是什么?就是无备之变,亦即无预之变。例如在屋里什么都计好了,到那边开会,往里一坐,全盘都变了,要以权、巧应未备之变、应未预之变。
“算,乃兵之全胜也”,算,花费多少。即使全盘皆输,也得算一算。事情盘算好了,因为经过计、谋、策、略了,乃没有问题。但是战争没有胜负,胜负只是美其名而已,胜负双方的损失皆不可胜计。所以不到生死攸关时,决不可以轻言战。
“计”,第一着;“算”,在后面,结束后才算。“计”与“算”,为两回事。
什么叫“计”?说这个人很有计策,很有计谋。
“计”,就是“兵之体要所在”。有计谋,有韬略。“计”和“谋”,“韬”和“略”,有何不同?有何关系?
制胜之略,兵之体要,计、策、谋、韬、略、猷。
“托”字,托始于此。
中国的智慧在“智、仁、勇”三步骤完成。智者不惑于欲,因为“智者利仁”,智必以义控制之,“义者,宜也”(《中庸》),即恰到好处;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故仁者不忧己私;勇者见义必为,能不惧人势。
好好悟,到最后我们绝对“战无不克”。
做事必重视大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终始,终而复始,生生不息。事情是没完没了的,家务事永远有。做事时,何者先做何者后做,懂得层次了,才能事半功倍。人生是跑接力的,学做事才能历练。学得经验,有智慧加上经验,才能应事、应世。
“为之势”,造势,系客观环境。要造人为之势,在我们外边作辅助。“为之势以佐其外”,谁支配谁?用人为之造势,以辅佐其外。
我那时候,没有钱就去干事,完全是用人为之势以佐其外。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利用“机”来制造环境。
你要不知环境,你就没有方法造人为之佐。
从哪儿来的?就从“经、权互用”,运用得妙来的。
“经”,为常道,人人皆懂,跟着做;“权”,主变,因利能制权,变但反经而不失道,不违背人性。
“万变宗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变、通、久。
“不可穷以数”,告诉你了,那上面数是假的。勉强说个数,无数可计。
“多算胜,少算不胜”,就在“计算”两个字啊!
注意!中间特别揭发出来一个“人为之佐”,那个“佐”字,注意!
什么叫“神”?“民咸用之,谓之神。”(《易经·系辞上传》)
欲擒故纵,做任何事都必用此一智慧,如谈恋爱时,不能丢盔卸甲。善其始,才能诚其终。
夫妻相处,必“相敬如宾”。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大夫臼季出使外国时,经过冀地,看到冀缺(郤缺别名)在田里除草。他妻子给他送饭时,两人以礼相待,相敬如宾。《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家贫却有才学,不愿出仕,和妻子在乡间隐居,过着自力更生、男耕女织的生活。当他们一起进餐时,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敬”,敬事、敬业,对任何事必认真,发真。“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乃成就事业的真功夫。近代史自曾文正之后,成功的有几人?非做官即成功。
人都喜欢对方尊重,不喜欢人家说长道短,所以要懂得做人之道,不可以时常刺激别人。做一切事,必守分寸,分就是分,寸就是寸,不能超过。
看看人活着的趣味,智慧、才能就在下棋。不就是下棋嘛!我天天坐着,闭着眼睛晃,既要成佛,又要成圣,还要成能,人的贪心多大啊!所以我告诉你们,《吴子兵法》《六韬》都要再印,我劝你们好好读,虽然不能成大业,但是也不会白活一辈子。看看天下之大,所要成的事之多,那就看你有没有智慧了。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过智慧生活,即“安于仁”,造次、颠沛皆必于是,不论在流离失所之际,或是在生活困顿之时,都必须过智慧的生活。“富贵不能淫”,就是富贵了也不过分,有所逾越;“贫贱不能移”,虽在贫贱下犹不改变自己之所守;“威武不能屈”,即在人势下亦不能屈服。在任何环境都不改变自己,为所当为,不失己之志。
任何事都得用脑,有了想法,即有智慧,但是用智慧中间得经过多少步骤才能完成?否则即是妄想。所以,就是盘算好了也未必就成功,还要看是否真正了解客观环境,亦即“势”。做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论语·述而》曰:“子之所慎,齐(斋,祭也)、战、疾。”“兵者,凶事也”,唯有中国人才有这么深的体验。
《老子·第三十一章》云:“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孟子·离娄上》称:“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兵”,象双手持斤(斧)。本义:兵器,武器。《说文》云:“兵,械也。”以人执兵亦曰兵;引申为战事,包括兵源、兵力、兵备,皆国之大事。
“大”,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说文》云:“天大,地大,人亦大。”引申为无偶,故最为重要。中国字最难用的是引申义。古书,每字皆有深义。读书,每字都要注意。后用引申义,多忽略本义。读古书必自文本读,才能深入。得到好处,能不读书?
“死生之地”:人与国的生死,皆决之于兵。
“存亡之道”:存亡的方法。如何“存而不亡”?不可不好好研究研究。道,比方法境界高,不二法门。研究兵法,求如何“存而不亡,生而不死”。
“不可不察也”:“察”,《穀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详于视。《说文》云:“覆审也。”察密于视,看得仔细。
“不察”,犹言忽略也。不可不详究,因为国家存亡亦在兵之道中求。
既“不可不察”,又如何察法?要经之、校之、索之。战争为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所系,故不可不察也。必先主动考虑,然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国家大事是实际的,实事,非做梦或祷告就能解决。
“经之以五事”,乃胜之道也。承上,总结不可不察之要。
“经”,名词,常也,常道;当动词,理也,是功夫。“经”,织纵丝,为大纲,亦即大本之所在;“纬”,织横丝,可显出织布之美。经纬天地,即“文”,亦即政事。
“经之以五事”,此“经”当动词,是主动的。经之、营之,要知己知彼。遇事,好好经营、经理,慢慢地琢磨。
“校之以七计”:“校”,考核,以实校之。“校”,同较,比较,较量,乃被动的,是功夫,有一相对的力量存在,作互相比较。如一布所织的时间不同,一校之下,好坏大家评。
以实比实后,才生妙计。人每天皆以兵戎相见,乃斗智也,所以做事要“始于计”,不可以逞一时之快,而贻无穷之后患。遇事必“密察”,不要捡便宜。捡一时的便宜,造成终身之忧。记住:便宜与吃亏,乃是相对的,吃小亏占大便宜,贪小便宜吃大亏。
做事贵乎有组织、有步骤,即有既定之程序。想成功,必要有组织的智慧,大小事,一也。家庭过日子亦然,有组织家就不会散。“孝为德本”(《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旧社会的家庭组织是以“孝”为本,以孝作为信仰,家庭就不散。组织必须有信仰,而成功则必“有始有卒”(《论语·子张》),即要慎始诚终,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索其情”,“索”,当动词,搜,曲求也。“其”,兼言敌我。知彼己之情。“索之”,委曲以求全,曲求以求对方之情,真知敌。
十三篇一言以蔽之,在索兵之情。
委曲以求全。“曲求”二字最发人深省,表明用了很多术。想求一件事,不易达到目的,必磨炼耐力,牺牲自己而曲求之。在没有办成之前,完全是在“曲”的环境中求成功。想达目的必曲求,懂得曲才能伸,故大丈夫能“曲”能伸。委身于这个曲,是为了那个“全”,能曲方能伸以得全。“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易经·系辞下传》)做事如果粗心大意,又如何能曲求?愈是无知识、无智慧的人,愈是大而化之。
遇事必加以推敲,用事之前必详加密察,用脑。找一问题,绝非单刀直入可得,得自多方面搜集资料,作为参考,再做决定。自曲求以了解真情。
欲求得敌人之真情,“开门见山”往往难以达到目的,总得绕个弯(曲),慢慢地达到目的。做事要能“无所不用其极”(《大学》),即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要用最高的办法,才能“无入而不自得”(《中庸》),无论在哪个环境都能够自得其志。儒家乃是箭不虚发,百发百中,“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经·乾卦·文言》),一辈子也不吃亏。中间绝无一点“自欺”,皆自得也,别人是爱莫能助的。
处世之要道即“索其情”,曲求对方之情,故要下“通德、类情”的功夫。人世,高明者往往现诈情,而断情才能断苦。
一个人骄傲自大,一生不会有成就,注定失败。有成就的人必须谦虚,就是假的也必如此,“久假而不归,焉知其非真”(《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如光知重视自己,而忽略了别人,就会只剩下自己。“朋友之道,先施之”(《中庸》),必叫对方先得到好处。今天年轻人最缺少群德,美更不用谈了,看朱光潜《谈美》。
在人面前摆一样子,别人也在你面前摆一样子。知道容易,行出可不大容易。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乃人人必经之路。《汉书·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恩信使民”,结之以恩,“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法不能行。
用兵贵以有道伐无道。道、将、法,是人事。人和,“德不素积,人不为用;备不豫具,难以应卒”(《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上》)。人和为要。
《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顺着人性,人人必经之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上下同意也是人和。
《孟子·告子上》云:“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道二,仁与不仁。”(《孟子·离娄上》)以力不能服人,服人在克己,所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仁、能服人则能和。人能和,先“立于不败之地”(《形篇》)。用兵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如何立?人“无信不立”。信不立,“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天,《说文》称:“天,颠也。至高无上。”本义,人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
《尚书》“天工,人其代之”,上知天文。中国人赞美天,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孔子则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庄子·大宗师》《礼记·孔子闲居》)
中国人的智慧完全是从“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的。中国第一部法自然的产物是《大易》(即《易经》),伏羲画八卦,目的是要“通德类情”。
地,《说文》云:“万物所陈列也。”广大疆野,地域,地基,地平线。
以兵所在为中心,“得地者安,失地者危”。
自然环境有一中心点,以此分出方位、远近。
人都以自己的环境作为中心点,去处理周遭的事物。
主事者必有德,“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
“将”,兵之首,以“料敌”为先,因“上兵伐谋”。
效天运之轨,以施于人世(事)者。天、地,乃自然环境;道、将、法,则是人事。法,有国法,有家规,如《弟子规》。
“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说文解字注》);“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七臣七主篇》);“师出以律”(《易经·师卦》),按应做的去做。“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玉篇》:“圆曰规,方曰矩。规,正圆之器;矩,正方之则。”《庄子·马蹄篇》:“圜者中规,方者中矩”)法详,明告明行。节制以明,节制详明。
天、地、人,三才之道,即始、壮、究,终(究)而复始。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三为成数。王者,通天、地、人之道。三画连一为王,即参通三才之道。《说文》云:“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下列言五事之目:此五者乃国之常事,不可稍忽。
兵事取胜于常政,不在取胜于疆场,有备无战,有战无胜,胜亦败也。胜负乃名词也,其伤亡一也,何胜之有?为国者可忽常政乎?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道,人人必行之路。《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在古文中,“人”是做官的,“民”则是纯百姓。“令民与上同意”,“同意”,下与上同意,愿意与领导人同生死,而不畏危,“说以犯难,民忘其死”(《易经·兑卦》),此为实际,非作文章。
“志,心之所主”,“唯上知(智)与下智,不移”(《论语·阳货》),上智之士,按己志干,成败不论,明知死,都去做,因上智不移,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脑子先冷静,再学智慧。中智之人,见异思迁。还必上智之士,中智之士学完,还帮人做坏事。希望你们整理、调整自己,自己先上轨道了,再求有所为。
“潜移默化,日相忘于训行之中”,但非一日之工。
“性相近也”,上下一体,乃无所隔阂,才能情投意合。
“先难后获”(《论语·雍也》),“先之,劳之”(《论语·子路》),结之以恩,以德治民,因为“小人怀惠”,所以“世路人情皆学问”。平时用钱不能浪费,到用时必用,“世路难行钱为马”,但“宁填城门(主事者),不可填壕沟(非主事者)”,否则为无底深渊,且不得其效。
做事的入手处——“通天下之志”,找志同道合的,而非以利合,因为“势利之交,无不凶终隙末”,没有好的结果。《中庸》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其一“体群臣”也,不是用嘴说,而在行为。需要而有用,不在多少。
一个成功的人必是个超凡的人,成功非简单容易的事。最亲密莫过于父子、夫妻,如都未能同意,何况其他?不能使太太与你同意,最后的结果是“同床异梦”。必要有“德之行”。
道者,不言而民信,不倡而民应,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
“而不畏危”:死生,战争是死里求生。能为国效命,至此境界,则无敌,可以同生共死,可以临危致命,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但究竟要用什么道,可有此一结果?“贵通天下之志”(《易经·系辞上传》),志为人心之所主,故知民之好恶为入手处;由“通志”而“同志”,进而“贵除天下之患”(《春秋繁露·盟会要》),尽国家、社会责任。
事之不成,内奸最为可怕,必防之!知人难在此,故谓“知人者智”(《老子·第三十三章》)。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讲自然。“阴阳”,以昼夜言;“寒暑”,以冬夏言,会影响人的心理。“时”,谓天干地支;“制”,五行相制克也。
“太极”,中国人的智慧,不说空话。“太极生两仪”(《易经·系辞上传》),其作用在生。“两仪”,相对的,如善恶,黑白,阴阳……中国人不造谣。生十二个小孩,自己一点也没缺;如是分,一分二,二分三,则愈分愈少。说上帝造物,忙六天,累了,第七天休息,睡觉去了。此“生”与“分”之别。民族立说不同,智慧有别。
智慧的东西,必有智慧来接受。先好好调整自己,过智慧的生活。“富贵在天”,而非在人。观念必弄清,才知祖先是智者,不必造谣。去想,细分析,每字皆不落空。深思熟虑,中国智慧皆自自然界来,法自然。伏羲,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经·系辞下传》),画八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性相近也。《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既容易,又简单。现最大的失策,把小孩教得都不会想。入了门,好好认真看。学了,必要能用,活用之。
四时之运,相生相克。“时制”,以时制之。制,“孤虚旺相”,五行相生相克。旧黄历。黄道吉日出兵,以主帅时辰算。非迷信,是智慧。愈有智,愈能制势。中国人制势,御天:制势,控制一切环境;御天,“时乘六龙以御天”。以史、今、人为鉴,经验多,就明白。遇事如历史倒演,有成方子。历史为办事之成方子,如《史记》《三国演义》《资治通鉴》,要时常浏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党10月接收东北,穿美国配给的衣服前去;到东北,补给来不及,接收人员手脚皆生冻疮。国民党的情报人员连“时制”都不知,又如何作战?不论做什么,就是移民到海外,也必弄清楚再去,大小事皆如此。
站在今天,没有今天,就没有明天,要重视今天的事,才能求明天的事。读书,不是食古不化,贵乎用古人智慧,以启发自己的智慧。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地势,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以环境而言。此皆必具有分析、判断之智,方能临事即断。
“地”,自然环境,以兵所在为中心,而分出方位。中心点极重要,做事应先求重点,再看方位、远近,各有其利弊,由远近、险易、广狭,决定死生。
有生地,有死地,由此决定死生。置人于死地,看风水。但是他人的死地,可能是自己的生地,必要随时留心环境。计划做任何事,不可以忽视自然环境,必摸清楚了再去做。
相生相克。昔结婚,先合婚,合八字,讲生克。个人的八字,四柱:年、月、日、时。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能发谋,以“智”冠下面四德。智者不惑于欲,智者利仁。将,必才德兼备。主持一事,必懂得用将才。
俗语说“千古文章千古贼”,同样,“千古智慧千古贼”,但智慧最难用。智者,必先有“自知之明”(《老子·第三十三章》),不以知人为智。人必自知,而后能知人,故曰“知己知彼”。至死不悟,乃因不自知也。儿子不听老子的话,老子必自己研究研究。
信能赏罚。人言为信,诚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人无信不立。信则不疑,军中“信”特别重要,无伸缩可言,朝令夕改就坏。军无戏言,军令如山。治军、为政贵乎立信,言出法随。但必信而有权,不能学“尾生之信”——愚信。
仁能附众。《韩诗外传》云:“夫兵之要,在附亲士民而已。”故“仁”乃为将五德之一。二人相偶为仁,“仁者,人也”(《中庸》);“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上》);“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为人君,止于仁”——为民之父母;“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大学》)。
勇(勇),甬力,《说文》云:“气也。”健。胆大无惧,勇能果断。勇者见义必为,勇者不惧人势,胆小不得将军做。
“严”,《玉篇》云:“威也。”严能立威。公而无私,公然后能严。“严于司命”,最后决定。
“严”,要严于无形。《尔雅·释诂》云:“严,敬也。”敬己,严己身,律己,有德。先试问自己:“律己严否?”自此入手。律己不严,绝不能“严以律人”,因“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严然后道尊”(《礼记·学记》)。
父亲称“家严”,家之所敬,能严己身,为家之所尊、所敬;母亲称“家慈”。严不易,自家儿女,明知不对,有无好好管?
国之败亡,必有许多远近因。谁近,用谁,坏!虽是学生,但并非皆能任事。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古字“灋”。
古字“灋”,最早见于金文,字形由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组成。《说文》云:“灋(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从水,平之如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即獬豸,法兽,似鹿而一角,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中国古代法官戴的帽子称“獬豸冠”。
法,方法,法则,刑法,法律,法度。法令,法典,法式。军令如山,言出法随。
律,按应做的事去做叫律。国为法律,家为家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以前就是两个人过日子,仍有所守,三餐一定。家如不完整,想使大团体完整,绝对办不到,大本不立。“家者,国之基也”,乃一国强弱之所系。
不必天天吵,应过得好些,不能管人,就管自己。不论做领袖或当家长,都必有德。“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经·恒卦》),必恒己德,始终如一,不是“日月至焉而已矣”。真正想做领袖,必先律己,即严己身,管好自己,率先垂范,“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此与做老大不同,必具领袖规范。
“官”,管也。做事,“先有司”,设官分职,各司其事,分层负责。“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称其官为“有司”,乃专掌一事之官。
大臣与具臣不同,具臣,备数之臣也,能发挥作用?必视责任与智慧而定。有专学,才可以做此事。术语,必专家才懂。皆败在“以外行领导内行”,用人以情不以才,专找关系近的。许多事皆自毁长城,一个“私”字害尽天下苍生。就是煮饭的也必是专家,否则那饭能吃?
“主”,主持一事,“官盛任使”(《中庸》),分层负责。官不同于主,主其事权大。“事务责主掌,器物资财用”。
“用”,需用之物。
昔大家庭,有大当家、二当家。以前四世同堂的多,可有一百多人。家族常有械斗事。几个乡,一个姓。
就是不当政,也得当家,养儿育女。现女人就光知化妆,动机何在?一个人应知什么是美,民风之可怕!知识分子必不同于一般人,一般人随风,如“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知识分子的责任在“易俗”,作中流砥柱,使一般人学你的朴素。齐家治国,先齐家才能治国。盲目读书没有用。读完,应知自己责任之所在。
闲人多,没事做,应好好研究,究竟是人力过剩,还是不足?
书不在读多少,在多想,而且要细心想才能用上。
“闻”,属乎耳;知,存于心。口耳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口耳之学,过耳的知识,缺少“存于心”的力量,乃一事无成。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子路是“知行合一”的祖师,被王阳明捡去,倡“知行合一”学说。
言之重复,再三叮咛,即深意之所在。
主持一事,必懂得用将才。“知”,在于心。“知之者胜”,因能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真知者,知而必行,身体力践;不能身体力践,结果一事无成。
你读《孙子》,人亦读《孙子》,就看谁妙境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