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4184
和他的美国同行——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不同,英国著名的海上战略家朱利安·科贝特爵士认为,战争的胜败并不单纯由制海权决定,而且在历史上,这种情况也从未出现。无论是对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敏锐分析,还是对“有限战争”利弊的讨论,科贝特的思想都对我们理解今天的局部战争意义深远。
作为一部官方研究作品,《日俄海战》编纂于一战爆发前几年,其中参考了日本政府的官方档案,并被皇家海军列为“机密”。在两卷的著作中,作者不仅介绍了战争留给后人的启示、海上战争和大陆战争的本质区别,还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任何一名海军历史学家的书架上都应该有这本书……强烈推荐这部作品,尤其是那些海军历史学家、对海军或亚洲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或对前无畏舰的*时期感兴趣的人。
《日俄海战》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朱利安·科贝特爵士的作品,创作于1910—1915年。顾名思义,其主题是10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那场列强战争——它彻底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由于*初只供英军高级军官传阅,该书很长时间都鲜为人知,直到近年来才随着解密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本书的参考资料来自三个方面,即日方提供给英国的机密版战史——《极密·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战史》、俄国陆军在战后编纂的官方战史、英国观战武官的报告,它们为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描述。不仅如此,作者还融入了对战略和战术的冷静分析,让读者能更好地领悟那些重大军事行动的前因后果。科贝特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我们检视一下20世纪英国和美国的海上战略,就不难发现科贝特理论的充沛生命力以及它在现代海洋战略思想的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第一章 波罗的海舰队的创建
第二章 “斯摩棱斯克”号和“彼得堡”号的巡航
第三章 多格尔沙洲事件
第四章 首次总攻203高地(9月19日—23日)始末
第五章 封锁关东半岛
第六章 波罗的海舰队的最初影响,日军的两难处境
第七章 203高地之战
第八章 摧毁港内舰只,雷击“塞瓦斯托波尔”号
第九章 旅顺港陷落
第十章 波罗的海舰队的远航进展与新使命
第十一章 日军准备迎战
第十二章 三四月间的舰队行动
第十三章 波罗的海舰队向战场集结
第十四章 波罗的海舰队接近战场,接触日军
第十五章 日本海海战:第1阶段
第十六章 日本海海战:第2阶段
第十七章 日本海海战:第3阶段及巡洋舰作战
第十八章 日本海海战:第4阶段——追击
第十九章 日本海海战:轻型舰艇出击
第二十章 涅博加托夫将军投降
第二十一章 战后行动
第二十二章 库页岛远征:第1波登陆
第二十三章 库页岛远征:第2波登陆
第二十四章 总结
附录A 俄军的战略准备
附录B 日军的命令和指示
附录C 本书所在时期新入役的日本舰船
附录D 日军辅助舰船
附录E1 本卷所在时期俄军部署在远东海域的舰船
附录E2 俄军辅助舰船
附录F1 开战至战争结束,日军击沉和俘获的商船
附录F2 开战至战争结束,俄军击沉和俘获的商船
附录G1 俄军战斗舰只损失情况
附录G2 日军战斗舰只损失情况
科贝特起草了一份关于日俄战争的特别分析报告。他的风格引人入胜,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他对冲突的分析和捕捉能力使这本书成为各级指挥官的必读书籍,他们希望了解联合作战的复杂性。强烈推荐。
——《加拿大海军评论》
从第一眼看,其他战争中的结论并不能解释日俄战争的结果。情况之所以如此,一定是因为日俄战争中有一些独特之处,这些特点的存在,令日俄海战与一般的战争完全不同。不可否认的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围绕海上战场展开——和我们最近参与的两场欧洲大战,即半岛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一样,海陆军的行动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不仅如此,交战的双方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战争的成败将取决于海陆军的密切配合。期间,两国都在进行尝试,但只有日本人达成了目标。以此为前提,我们将探寻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首先要指出的是,与对手相比,他们的最大优势只体现在海陆协同上,而在大部分其他领域,日本实际并不占据上风:与沙皇帝国引以为傲的陆军相比,日本陆军完全居于劣势;在资源、装备和财力上,他们也不如俄国;同样,在海军领域,哪怕将俄军黑海舰队排除在外,日本也无法与对手抗衡。
即使如此,日本却取得了几乎圆满的胜利。首先,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瞄准的目标有关,它赋予了日本人一种精神层面的优势;另外,他们的陆军训练更为出色,准备也更为全面。不过,在战争初期,这些优势并没有像后来(即俄军防御基础动摇时)表现得那样明显。在辽阳这个决定战争成败的地点,他们的集结和俄军一样迟缓;在对旅顺的攻击中,他们的战斗素养也没有压倒守军;在黄海海战中,无论是战术、炮术还是士气,他们的优势体现得都不明显。
面对这些结果,不少人最初是震惊,后来貌似醒悟。此时,他们经常根据一个假设轻率地得出结论,而这个假设就是:开战之初,日本便取得了“制海权”。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日本人自己都不这么看。由于这一事实对我们的分析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直接引用东乡的观点。在胜利的光环下,他也回顾了这场全程参与的战争。
当时是10月底,随着和平条约签署,整个日本海军都集结在了东京湾,并以一场盛大的阅舰式庆祝战争胜利结束。作为最高指挥官,东乡将军和舰队一道抵达。当时,舰队依旧军威严整,一连串战利舰的存在更是让舰队显得熠熠生辉,不仅如此,东乡还向天皇汇报了海军的战斗经历。以下就是他的报告内容:“最初,即联合舰队开始海上作战第一阶段时,臣谨遵上命,详细考察了海陆形势和陆战的指导方针,并从战略层面确定了行动主旨——把敌主力舰队拘束于旅顺,阻止其向海参崴突围……”
这里有第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可以看出,东乡并没有把作战的基础建立在“通过决战夺取制海权”上。不仅如此,这份作战计划的基础还是防御而不是进攻。他首先考虑的是保障陆军的攻势行动,他的目标则是通过拘束敌军主力舰队,令后者无法干扰陆军的进攻,从而从防御层面为战斗提供协助。
接下来,东乡总结了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他继续表示:“首先,卑职迅速打击了旅顺和济物浦之敌,然后再以一系列的后续攻击逐步削弱了敌军兵力。通过尝试冒险阻塞敌方港口并在其前方埋设水雷,敌军的活动范围被大幅缩减。同时,本人还将麾下的部分舰队常驻于朝鲜海峡——通过扼守这处海上要害,我军不仅可以持续监视海参崴舰队,同时也形成了对旅顺之敌的第2道战线。此次作战前期,敌人始终凭借地利据守,并采取了被动姿态。我军的连续攻击均未取得重大战果。情况直到8月中旬,敌军主力企图从旅顺逃往海参崴时才有所变化。此时发生了黄海海战和蔚山海战,我军意外地打破了敌军的战略计划,我军作战目的则达成过半。”
东乡的最后一段话尤其意味深长。因为如果日本海军的主要目标是摧毁敌军舰队,他根本不可能做出这种表述。此时,日军根本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俄军的主力舰也仅仅彻底损失了2艘,但即使如此,东乡还是认为战略目标已经“意外地”达成过半。从这个表述中不难看出,在东乡看来,他的任务主要是防御性的:毕竟,他已经挫败了俄军太平洋舰队的集结企图,还迫使其主力退回了囚笼,从这个角度,他的使命自然是可以说是大半完成了。通过“意外”这个词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可以用现有兵力、凭借守势完成任务。正如我们所知,在战斗打响前一段时间,他已经料到地面战场的压力会让敌军出海,因此,在他看来,真正意外的其实不是俄军的出动,而是胜利本身。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直接的推论,根据双方的兵力对比,东乡并不认为舰队能胜任一场攻势——或者说,舰队寻求决战的条件还不具备——不仅如此,他还需要设法避免类似情况出现。直到当时,日军都没有诱敌出海、歼灭敌军的举动,至少在早期的炮击失败后,情况便一直如此,最终,歼灭敌军舰队的任务被交给了陆军,而东乡自己则肩负起了次要的掩护使命。随着汇报继续,他的这种想法也在其他部分得到了体现。
东乡这样写道:“这段时期结束后,地面战场逐渐取得了进展。在旅顺,面对围攻大军不屈不挠的压迫和持续不断的海上封锁,有要塞保护的敌军舰队主力终于灰飞烟灭。”此外,显而易见的是,东乡还认为,这个阶段的战争也为后来日军转入反攻提供了一种铺垫。他这样补充道:“在第1阶段10个月的战斗中,随着行动不断开展,我军逐渐积小胜为大胜;另外,本人还要冒昧地提到,我军的将士们一直殚精竭虑,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都接受了前所未有的磨砺……也正是在此时,战争的大势基本确定下来,并为几个月后日本海海战的胜利奠下了基础。”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d06a25f9849305ddc64ae_197386.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d06ab5f9849305ddc64af_197390.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d06b45f9849305ddc64b0_197393.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d06c05f9849305ddc64b1_197397.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d06c45f9849305ddc64b2_197400.jpg)
评论
还没有评论。